货运运费怎么算:大学生就业难考问“干吗上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57:46

大学生就业难考问“干吗上大学”

刘 尧


    去年年底举办的“中国青年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给出了几组数据: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保持在每月1500元左右,而农民工的月工资近年来由700元左右升至约1200元,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蔡昉强调说,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但这仍让一些人追问——“干吗上大学”?
    许多网民谈到,这几年来,不少农村地区的家庭不再以有大学生为荣耀,许多家庭都陷入“不读书永远穷、一读书马上穷”的悖论中。与此同时,社会中曾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也正悄然演变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在这样的背景下,“干吗上大学?”既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无数家长和学子百般纠结的热点话题。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需要认清以下4个问题。
    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权利不容剥夺
    《信息时报》2011年3月8日报道:在2011年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平语提出,“我们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因为一旦上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她认为,上大学要很大费用,往往一个家供一个大学生就返贫了。而且,现在上了大学可能连工作都找不着,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不愿回农村。这一观点,遭到许多人的发对。农村孩子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至于毕业后在城里还是在农村发展,也是农村孩子的权利。政府与社会应该尽力消除城乡差别,让农村孩子享有平等的上大学机会。2007年,温家宝总理到北师大看望免费师范生时曾说:“我以前讲过穷人的经济学,今天讲讲穷人的教育学。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孩子都能圆大学梦。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毋容置疑,我们不仅要满足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需求,而且要保证他们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
    “干吗上大学?”是读书无用论的翻版
    近年来,大学生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追问“干吗上大学?”并不过分。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做贫困的循环。所谓贫困就是指收入少,而收入少就意味着在消费之余,可投入的资金少;而投入少,则生产能力不足,那么就意味着未来的收入更少,也就是贫困的继续。正因为如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曾联合开展了一项共有87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觉得“后悔”。“干吗上大学?”作为读书无用论的翻版,“干吗上大学?”追问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阶层流动功能的弱化,使普通人的就业越来越艰难,通过市场途径实现阶层流动、改善自己地位的机会越来越少。 读书无用论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根源,而且是与社会流动、社会地位、社会声望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各种社会不公平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
    “干吗上大学”是对“学历福利”的讽刺
    造成出现“干吗上大学”追问,原因就在单一的升学教育体系以及单一的成才模式——学生关注的是“学历福利”而非求学本身。上海交大熊丙奇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一是“学历情结”和“学历社会”,即把学历作为上升的“敲门砖”;二是严重的行业、岗位收入待遇、社会保障差距,没有高学历者很难获得体面工作机会,也难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对此,可以从两方面改革:一是打破“学历情结”和“学历社会”桎梏,让学历不值钱,建立基于能力的人才选拔体系;二是缩小行业、岗位之间的社会福利保障差距,让学生不为追求“学历福利”而选择教育。如此改革之后,对学生来说,读书的追求将从为了升学与获取学历转变为追求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来说,回报给学生的将不是一纸文凭,而是获得进一步改善生活的能力以及完善自我的教育经历;对于社会来说,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提高将带来各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国民受教育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升的良性生态。
    我们该如何衡量上大学的价值
    现在人们衡量上大学的价值,还是用其带来的金钱作为标准。这其实是只看到了其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学者孙志云认为,从学理来说,上大学当然要考虑就业、考虑收入,但不能用过于功利的眼光看待上大学。西汉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虽然此处的读书是狭义的读“书”,但毋庸讳言,读书确实能具有神奇的效力,它带给人们的丰盈思想、确实难以尽述。从实践来看,一般农民工的工作大都是没有或技术含量很少的体力劳动;而大学生是找不到与自己学识适应的工作。“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现在越来越小,并不标志着大学生和知识的贬值。从社会进步来讲,社会的进步靠的是知识,而不是体力,如果人人都不上大学,不学无术,那国家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反之,如果上大学的人不断增多,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提高了,国家就会更好的发展,社会就会更快的进步。
                              作者简介:刘尧,浙江师大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来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0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