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然法师 龙泉寺 简历:許之衡《飲流齋說瓷》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55:25

《飲流齋說瓷》  (民国)許之衡 著 

●目錄

  槪說第一

  说窑第二

  說胎釉第三

  說彩色第四

  說花繪第五

  說欵識第六

  說瓶罐第七

  說杯盤第八

  說雜具第九

  說疵伪第十

  ●槪說第一

  吾華美術以製瓷为第一何者 書畫織繡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 可以極意匠之能事 獨至於瓷 雖亦由人工 而火候之淺深 釉胎之粗细 則兼藉天時舆地力

而人巧乃可施焉 故凡百工藝 歐美目吾華皆若土苴等视 獨瓷則甘拜下風 尊为瑰寳 誠以瓷質之美冠绝全球 雖百圖仿效终莫能及 蓋得於天地者厚也

宜夫鈫拿之名代表國號释其義 則支那瓷之省文也 其聲名洋溢固已久矣

  瓷質之贵在於瓷泥 瓷泥也者以地質学語釋之 乃一種富於粘性之冲積士也 大抵由山水冲激積而成砂 砂復濾细則成为泥 是種土砂非隨處所恒有 復分各色

有紫有黄有楬有白 而以白为最贵 紫也黄也楬也均無法使之白 而白之一種千百年来獨尊景德镇之所製焉

  吾華製瓷可分为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 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 謂柴汝官哥定是也 更有均窑亦甚可贵 其餘各窑則统名之曰小窑 詳後說窑章 而元之一代歷年較短

舆宋末不相遠亦可附於宋 明之最盛在永欒宣德成化嘉靖萬歷数朝 清又可分为五期 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均为一代作製之傑出者

此時代之大较也至於宋以前雖隋唐時代有作者然皆於故錄識其名罕得目覩其物 兹故斷目宋代为始

  陶之为物發明最古 自有虞氏已見經籍 此後漢晉瓦器 六朝偶俑近年筑路出土者填溢市肆 可見吾華歷朝製作之大槪焉 若瓷之發明自晋始見於記載 其後元魏隋唐 骏澌盛觀

陸羽茶經所載 則唐時茶具已極精美 可知唐代以越窑著稱 陸龟蒙詩云 九秋風露越窑開 夺得千峯翠色来 孟郊詩云 越欧荷葉空顧况 茶赋云 越瓷如玉之甄

詩人屡見諸吟咏其妙品當可想見 然代遠年湮 流傅極罕 雖近時出土间有發现 然已在存疑之列 殊難一一考證 清高宗題鹞缸詩云 李唐越器人间無 趙宋官窑晨星看

清初已如此今更可知矣

  至於彩色之發明亦颇久遠 陸羽茶經謂欧越器青 寿州瓷色黄 洪州瓷色褐 又謂盌越州为上 其瓷類玉類冰青而 盆茶邢瓷 類银類雪白 而茶丹杜甫集韋處乞大邑瓷盌 詩云

君家白盌勝霜雪 急送茅齋也可憐 至如吴越錢鏐時 有所謂秘色者 蜀王建時又有所謂金梭椀者 觀於此则唐時 已有青色有黄色有褐色有白色有金色幾於五光十色矣

近人覩宋代均哥諸器製作古樸色亦简單 遂遇形式古樸者槪以宋元賅之 乌知乎唐代製器已力求華美如是哉

  至於瓷面有花 就余所见則宋時已極精美 宋瓷花之佚丽者莫如粉定 粉定雕花者窮研極體幾於鬼斧神工 而哥窑亦有加彩者 元瓷余亦見有暗花者 余會見一半瓷半瓦之盤

雕凹花加五彩者 其彩舆花異常古拙 是否宋以前物未敢决定 可知瓷之有花其濫觴为已古矣 至於明代 則各種花繪窮態極妍佩文齋晝畫譜載 明代嘉靖官窑花彩有五十餘之多

其彩畫之詭奇繪事之偉丽 幾於不可方物 所惜者上方贵品旣罕流及人间 而歷年旣多殘缺不少 重以贾胡輦載搜及殿穴 遂令朱明遗器粗伪者充寒市廛 精真者珍同拱璧

然间或一遇亦足考見前代美銜之一斑焉

  西哲有言世愈近則愈進化 以此原則衡之華瓷乃大不然 觀於宋瓷汝均哥諸器 製作凝重古雅 而瓷質之腴润 釉色之晶瑩 歷千載而常新 粉定則精麗妍巧舆清乾隆同臻極軌

至於元則反古拙有類於土缶硎羹 明永欒影青一種迥非康乾之所能及 明宣祭红天下稱为瑰寶 而天启崇贞甚至卑無闻焉 康熙花卉人物似華秋岳陳老蓮 雍正花卉纯似惲南田

而人物则逊於康熙 至乾隆研练瓷質勝於康雍 而绘畫則除古月軒外稍未之逮 其官窑多作錦地參入泰西幾何畫法 雖窮研極巧錯采鎪金 然视康雍之渾雅高古 雅人視之殆不如矣

至道光則别開一派 雖属小家法亦有足觀者焉 若夫咸同殆卑之無甚高論 而光绪近年仿康乾諸製往往逼真 鱼目混珠識者憎之 然不能不謂其美術之精進也 统觀諸朝或盛或衰

殆無常軌 衡以世愈近則愈進化之說乃迥不相侔律 以人存政舉人亡政熄之言则庶幾相近 蓋瓷雖小道而於國運世變亦隠隠相关焉

  宋代製瓷虽研鍊極精瑩潤無比 而體製端重雅潔猶有三代鼎彝之還意焉 粉定妍巧極矣 而花纹源出秦镜纯白一色 仍極雅净也 至宋末而加彩興始稍稍趨於華美 元瓷间有花彩

然大都步宋规模且不及宋製之精 時露占拙氣象 大抵蒙古歷年既短 故製品稍遜於宋代歟 有明聿舆製作漸備润色 承平乃及瓷業龍鳳之文最古

殆沿宋制由是而花卉而众獸而人物增華飾美 然其時繪事猶見古樸疏宕之氣焉 至清康熙專以名工製瓷名手繪畫殆纯入於美術範圍 而高穆渾雅之氣猶未尽掩入 雍正則專以佚丽勝矣

至乾降则華縟極矣 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 而古樸渾厚之致蕩然無存 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極盛時代 亦为一代盛衰之樞纽也 政治文化如是 瓷業亦然 嘉慶雖猶存典型

然僅虎賁中郎之似 道光畫筆出以輕倩而物料美盛遠逊前朝 咸同一蹶不振 雖美術退化 亦時勢使然也 光绪稍稍復舆 但有形式而乏精神矣

故觀於瓷業之盛衰舆歷史世代變還之局成正比例 然由樸以趨華 由简以趨赜乃必循之軐也

  古瓷尚青凡绿也藍也皆以青括之 故缥瓷人潘岳之赋綠瓷紀 鄒陽之编陸羽品茶青盌为上 東坡吟詩青盌浮香 柴窑則雨過天青 汝窑哥窑龍泉東窑均主青色

此宋以前尚青之明證也 至均窰始尚红色 元瓷於青中每發紫色 至明宣德祭红则为红色之極軌 康熙郎窰遞衍遞嬗 而豇豆红胭脂水尤为時代所尚 故青色以後红色繼舆

至於今益盛 足見由樸趨華之显徵也 而西人於重红之外兼重黑色 青色則稍稍擯弃 此種心理不解其由 或者物以希为贵 舆由是言之 青为過去之色 红为極盛之色

而黑为異軍特起之色 若夫白色者則除粉定外 不甚見重於世 殆贵華而賤素 固人情所同耶

  試以瓷比之詩家 宋代之汝均哥定則謝宣城陶彭澤也 淡而彌永 淵淵作金石声殆去三自篇猶未遠也 元瓷者其晋人之古樂府 歟質直而有致樸 拙而不陋

若明瓷则初唐之四傺也 壮奡華贵 開盛唐之先聲 而疏處往往不及来者 至於康熙 殆如李杜無美不臻 而波澜老成 纯乎天马行空不可覊勒矣 若雍正頗似王龍標岑嘉州

高华而清贵者也 若乾隆則似元白温李極妃 青丽白之能事 所謂千人皆爱 雅俗共賞者矣 嘉慶者有如晚唐之皮陸 矩矱不失而声價遠遜 道光品格較小而饒有别趣 揆之詩家

其殆宋代之姜堯章歟 若夫光绪則明之七子也 刻意摹凝古人其功 力亦有獨燭處 然比之盛唐則不 上下床之别矣 瓷者工之美術 詩者辭之美術 不類而類亦足 资一噱也

  吾華諸美術以論書畫之書为最多 以其舆文人氣習近也 若刻印若範銅則稍罕矣 而論瓷之書尤寥寥若晨星 蓋工藝为自来文人所弗習 而美術又非專家莫解也

明代品瓷作者較夥 屠隆之考槃餘事 黄一正之事物绀珠 张應文之清秘藏 谷應泰之博物要览 源源本本勒为要専書 後世犹可考見 至项子京瓷器圖說则彬彬美備

譯有英法名國文字 西人考瓷者皆以是为監本焉 有清以來朱琰之陶說 程哲之窑說 唐英之窑器肆考 蓝浦之景德镇陶綠 亦復有名於時 然多詳於遠代而略於近也

寂園陶雅瞻博極矣 然自謂未尝釐訂體例 區别部分 初学者殊有望洋之歎 則美犹有憾也 謭陋如余敢言述作 然笃志所嗜 研究遂勤 日筆月識 居然成帙

慨乎吾華绝業不绝如缕生瓷國而不解言瓷 厕工廨而不能知工 吾党之恥也 於是乎本其一得發为茲编 世多愽雅鸟足邀其一晒 然抱殘守缺之思 鏧險縋幽之想則固已 鍥而不舍矣

以新體之懸談作考標之自序跫然足音似人而喜或者其許我乎

  ●說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語为瓷学家之恒言 皆宋窑名也 茲偏斷自宋始則五窑不可以不詳 其餘有名各窑亦當遞述也 說之如下

  柴窑 在河南鄭州 卽柴世宗所創也 相傅當日請器式 世宗批其状曰 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颜色 作将来二語 可以想見陶錄謂其青如天 明如鏡 薄如纸 聲如磬

然薄如纸一語乃指稱汁言 非指瓷胎言也 青如天一語亦不盡然 柴窑固以天青为主色 但據慱物要覽 則尚有蝦青 豆青 豆綠等色 不止天青一色也 釉中有细文開片見於豆綠色

較多無釉之處悉呈黄土色 然滋润细媚为古来諸窑之冠 在明代已不易見 近筑路掘出陶器 颇多间有類此者 嘗於某公座上見之 或者天壤奇寶不肯终秘人间也

  汝窑 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設也 土细润如銅體 有厚薄汁水 瑩润厚若堆脂 有铜骨無纹者 有銅骨鱼子纹者有欆眼隠若蟹爪文者尤佳 豆青蝦青之色居多

亦有天青茶末等色 無釉之處所呈之色 類乎羊肝底 有芝麻花细小挣釘乃真物也 其色纯静深穆 余前云儼有三代鼎彝氣象者 卽感於此而言

  官窑 宋大觀政和间在汴京所造 體薄色青有带粉红色者 濃淡不一 有色带白而釉薄如纸者 大觀中尚月白粉青大綠三種 有蟹爪交紫口鐵足 蓋其胎本紫色也

然宋官窑有数饉南渡 後卲成章於修内司燒造 曰内窑 亦名官窑 其后郊壇下别立新窑 亦曰官窑 是宋時已有舊京修内司 郊壇下三種 唐氏秉鈞謂舊京著時未久

當以修内司所造为上 新窑为下 當時己分差等矣 南宋餘姚秘邑瓷 後人亦目之为官瓷 大抵皆仿汴京遗製遞術遞嬗也

  哥瓷 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業 兄名生一 當時别其名日哥窑 其胎質细 性堅 其體重 多斷纹 隠裂如鱼子 亦有大小碎塊文即開片也 以米色豆綠二種居多

有紫口鐵足 無釉之處所呈之色其红如瓦 其釉極厚润纯粹歷千年而瑩澤如新 元未明初暨清唐英屢有仿製 然遠不逮宋製之精矣 但近年以来不甚为時人所重因之價値稍眨

  定窑 在直隸定州所造者名日北定 宋初所建設也 南渡後在景德镇製者名曰南定 以其釉似粉故通稱曰粉定 北定其質極薄 其體極輕 有光素 凸花 劃花 印花 暗花諸種

大抵有花者多 無花者少 花多作牡丹 萱草 飛鳳 盤麶等形 源出泰鏡 其妍细處 幾疑非人间所有 乃古瓷中最精丽之品也 開片者其開片皆係柳文白骨

而加以釉水有如淚痕者亦为佳品 口底率漏胎故其口往往有以銅鑲之者 南定之胎質極细 色極白 其釉亦係白玻璃釉 惟澄清之處略闪豆綠色 耳釉中有鼓花者 有不故花者

其形式舆北定相同 而胎釉微有小異 凡粉定之真者 其釉光而且润舆舊象牙同 釉中多有柳文開片舆伪造之開片不同 伪者之釉或大混 或太乾或大透亮 或大间淡

萬難如舊者之润亮也 粉定種類不一 胎有厚薄 色以闪红者为贵 闪黄者次之 闪黄即牙色也 有開片有不開片 明代成化仿者亦佳 乾隆以後遂無仿之者矣

  章龍泉窑 宋龍泉人章生二所陶器名曰章龍泉窑 又名弟窑 前所述章生之哥窑即其兄也 章瓷舆哥别者 哥有纹 弟無纹 以是为特異之點 有粉青色 翠青色

深淺不一足亦鐵色 龍泉不自章始 古龍泉不易見 章所仿製大致同古 而較精緻耳 今人但稱章製为龍泉古製已为所掩矣 明仿龍泉舆宋無甚大異 惟其色略淡

其釉略薄耳清唐英在景德镇所仿胎釉乃迥乎不同 大低豆綠色有暗花者 卽唐所仿也 龍泉豆綠者舆汝窑大致相同 往往易於相混 今为析之汝胎粗而略糠 龍泉堅而且细

汝稱薄而清 龍泉釉厚而混 汝無釉之處色如羊肝 龍泉無釉之處色如瓦屑 汝釉上有光透脫如料 龍泉釉上無光滋润若玉 汝多有鱼子文少有蟹爪文 龍泉间有蟹爪文绝無鱼子文

其相異之點在此

  均窑 宋初禹州所造 禹州昔號鈞台 鈞訛作均相沿已久 胎质细 性堅 其體略重 釉具五色 渾厚濃润 有兔絲文 红若胭脂硃砂者为最 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

初製者色纯無少變 雜後製有青紫相错 如垂涎者皆烧不足之故 而世人往往尊视此種犹之佳砚 本不宜有鵒鴝眼 而人反以鵒鴝眼为贵也 其釉分为两種 一曰细平釉 一曰橘皮釉

橘皮釉亦屬後起者 故兼有紫斑者居多 平釉而紫斑者绝少也 均窑之底有一二三四等数目字为識 或謂红色等器以一三五七等單数为識 青色等器以二四六八等雙数为識

此說乃不盡然 惟六角花盆必如是耳 餘器則不拘此例 均釉厚而且润 若躐淚之成堆惟纯色者混 而且匀釉中多有蟹爪文 無釉之處呈羊肝色 或芝蔴醤色 乃真物也

伪若釉薄而不匀 其色非偏於蓝则偏於灰 舆纯正天藍色迥異 無稱漏胎之處 亦不能呈羊肝色 緃有之亦是先抹後燒者也 均窑舆元瓷輒易相混 然寶大有别也 均稱厚而匀

元瓷釉厚而垂 均之胎釉皆细元瓷之胎釉皆粗 均之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混然一律 元瓷之釉濃處有時或起條文 淺處有時仍見水浪 均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为月白

蓋仿柴之雨過天青也 紫油而無蚯蚓走泥纹者 殆不如月白而能瑩润 然人恒往往重紫而輕月白 所謂痼習者非耶

  平陽窑 在山西平陽宋時所建 其胎舆釉皆白中闪黄微具土色 而製皆仿北定居多 故又稱曰土定 平陽真者其胎之色纯似黄土 其質在半瓷半瓦之间

其釉光而且润细而發黄多有蛇文開片 伪者色稍闪红 而性略糠 其釉亦粗而且暗乾且發白也

  耀窑 在西安耀州亦宋時所建 初燒青器仿汝而略遜 後燒白器較佳 初製者其釉透亮如玻璃 其色微黄略似蝦青色 後製者其釉略混其色 其白有似牛乳之白 有似粉油之白

有似熟菱米之白不等 耀窑有一種细胎细釉者胎極薄而带有暗花 釉極細而带有開片 不知者往往以定呼之 其寶非也 蓋其胎雖薄而仍比定略厚 其釉雖细而仍比定略粗

其色雖白而仍比定略闪黄也 而暗花開片亦舆定微有不同

  磁窑 出磁州(昔屬河南今屬直隸)宋時所建磁石引針之磁石卽産 是州取石鍊陶磁釉之名乃專指此 令人輒誤以磁舆瓷混用矣 器有白釉 有黑釉 有白釉黑花不等

大率仿定居多 但無淚痕 亦有劃花凸花者 白釉者儼同牛乳色 黑釉中多有鐵繡花 黑花之色舆貼殘之膏药無異

  建窑 在福建初設於建安 後迁建陽 始自宋代 古製者質粗不润 釉汁乾燥 又名乌泥窑 後製者出德化 色甚白而颇瑩亮亦名福窑 因有紫建乌泥建自建三種 白者颇似定

惟無開片 佳者瓷質颇厚 而表裹能映見指影焉 以白中闪红色者为贵 有凸化及雕字者 然花多不甚工细 比之粉定則小巫見大巫矣 故價値亦遜 至今闽省製器尚盛

  廣窑 宋南渡後所建 在廣東肇慶陽江 胎質粗而色褐(即灰色 所製器多作天蓝色惟不甚匀耳 釉厚之处或作靛蓝 釉薄之處或作灰蓝 無釉處所呈之色

或如黄醬或如蔴酱大致仿均而無红斑 舆蟹爪文則舆均異也 廣窑又名泥均蓋以胎骨係以乌泥製成 而仿宋均青色之釉汁也 然多淡青带灰 於灰釉之中露出深蓝色之星點

或如雲斑霞片颇呈異采 视彼窑變淚痕者獪似勝之 或以泥宜音相近 遂将宜舆所仿之均窑 廣窯混合其訛实甚 宜舆瓷胎舆廣窑瓷胎似同而質異

至釉汁雖形似而寶大殊(詳下欧窑一叚)縱有彼此仿製者 不難一望而知 何至因音相近而混合耶 廣窑在粤名曰石灣 蓋南海縣佛山鎮之一村名也 自明時已遷於此

宋陽江舊窑今日早已消減矣 清初頗有良工数人其仿均見稱於世 自日本嗜之謂其國人所授 價遂條涨 然实無稽之談也 至今日製器尚盛 实則胎質粗下

遠不及潮陽合浦(潮陽合浦其瓷質甚白 類似醴陵然 名不出於省外 無良工故也 吾粤殊賤視之 徒以其歷史甚古 會出良工 省外遂頗重视 諺所謂物離鄉贵者非舆

  前所述諸窑 柴汝官哥定暨章窑均窑皆鼎鼎有名者也 若建廣二窑則别成系統亦足自樹一幟焉 平陽耀窑磁窑亦雜窑之有名者 此外尚有諸窑 统名雜窑亦曰小窑 茲约舉之

仿柴者東窑 宋建於東京 東青所由得名也 仿汝者曰唐邑 曰鄧州 曰河北 仿官者 曰餘姚 仿龍泉者曰鹿水

仿定者曰吉州曰宿州曰泗州。總之宋代雜窑不外取法諸大窑輾轉仿效 其佳者每致亂真 而胎質釉计之精粗 明眼人不難判别也 雖同一宋器而價值則遠遜矣

  元瓷 元代制瓷亦有多窑 然其名不著 统称曰元瓷而已 近流行之元瓷皆元時由西河南一带所製者 若南省所製從有發现 大都以宋末目之

而元瓷之名始尃属之仿均带紫之品矣 此製品多作天蓝色 兼带紫斑 以成鱼蝶蝠等形者为贵 不带紫者常品也 河南製者係元代初年之物 胎釉色凙舆宋均所差無幾

潞安製者係元代中年之物 其胎係半瓷半瓦 釉比初年略觉透亮 蒲州製者亦元代中年之物 釉亦略透亮 惟红斑之中带有葡萄紫色耳 元瓷之天蓝色者舆均大致相同然亦有别也

元瓷之釉厚而垂 均釉則厚而匀 元瓷之紫聚成物形 宋均之紫彌漫全體 元瓷之釉濃處或起條文 淺處仍見水浪 宋均则濃淡滚淺皆混然一律 此其所以異也

元瓷真者無论瓷胎瓦胎其體皆重 其性極坚 瓦胎者其色雖似瓦而仍帶半瓷質 瓷質者其質雖似瓷而仍略帶瓦質 伪者之胎則或纯乎瓷或纯乎瓦 舆真者迥不侔矣

  欧窑 欧窑一名宜均 乃明代宜興人欧子明所製 形式大半仿均 故曰宜均也 製品雖出宜興然舆陽羡名陶一系微有區别 舆清代紫砂掛釉各器亦微有不同

大抵製造時仍参入瓷質非绝用紫砂者歟 瓶盂等物皆有而 尤以洗類为多 欧窑舆廣窑同一仿均 外觀厚重形極相似 而实不同 今略析之 廣窑以青發蓝班者为最多 此外他色雖有

然總不脱灰墨一類釉也 欧窑則色泽较多 除青藍外 有仿均深紫者 又有雲豆茄皮等色 且藍斑亦不若廣窑之濃 其别一也 廣窑之底露胎较多 欧窑之底露胎處甚少 其别二也

廣窑之製純乎渾樸 欧窑之製於渾樸中见妍整 其别三也 至清代唐英亦會於景镇仿製歐窑 但明歐窑多橘皮釉 而唐仿無之 其釉又舆乾隆時器無異孰明清固不難一望而知

  自宋以来已有官窑民窑之分 官窑者由官監製以進上方備賞餐者也 民窑又名客貨 民間所通用者也 清代於官窑之中更有御窑專備 御用而下不敢僭

若官窑则貢人達官亦得用之 設專官以监督其工 發内帑以支销其用 故所製物品日益精美 御窑畫龍必作五爪尤其顯著之识别歟

  郎窑 近人最重视之品厥惟郎窑 然所稱實有誤 篕通稱郎窑者大抵乃明祭红之寳石釉者也 不必纯为郎製郎为郎廷極康熙朝監督瓷業之官 而肆人誤为郎世寗 世寗法國人

善畫 雍乾間供奉内廷未嘗监督造瓷 郎廷極官至江西巡撫 其製瓷之事實 频见于蓝浦陶録 阮葵生茶余客话 各书中則必为廷极而非世宁也 明矣

此种制品以深红宝石釉为主体肇于明代宣历仿于清初 今之所谓郎窑者实混明清而一之 然沿误已成习惯 余亦从众也云而 今俗所分别者 凡深红宝石釉之品概呼郎窑红色玻璃釉

橘皮釉之品概呼积红 积红有款识 郎窑无款识云 郎窑有先后所制之分 凡裹外皆有开片 而底足有灯草旋文 其色深红如初凝之牛血 此先制者也 若后制微有不同先制者

口底微黄所谓米汤底者是也 后制者口底或作豆青色或作蘋果青所谓蘋果底者是也 先制者釉色深红 后制者釉色鲜红 惟釉尚透亮不似窑变之肉耳 又有所谓绿郎窑者其色深绿

葱蒨可爱 满身细碎纹片实则明仿弟窑之品也 雍乾时代亦有仿者

  窑变 窑变者乃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 大抵欲作深红之色非一般颜料所能造 必参以他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红色失而他色露 变成种种形状不等颇为特异因之踵作

蓋本偶然者后逐成为故然矣 窑变先后所制亦各有不同 若康熙末年之窑变 其蓝色与雍正时同 惟其红色则发黑 若雍正初年之窑变红蓝二色均不发黑 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

若雍正末年乾隆初之窑变 其釉与色均与郎窑迴异 且有带款者 蓋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

  年窑臧窑 年窑者雍正时年大将军羹尧督造之瓷也 青花五彩皆有之而市肆中人但以一种积红小瓶小杯等物呼为年窑 其他则不省也 年窑之红比郎窑之红较黑而实 且不开片

其声价亦远遜于郎矣 又有臧窑者为雍乾间臧应选所督造然无甚特异之点 故人罕有知之者。

  ●說胎釉第三

  欲識瓷之美惡必先辨胎 胎有数種 有瓷胎 有槳胎 有缸胎 有石胎 有鐵胎 瓷胎者輾石为粉 研之使细 以成肧胎者也 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槳胎者 撷瓷粉之精液

澄之使清 融成泥槳以成肧胎 凡極輕而薄之器属之缸胎亦名瓦胎 謂胎質粗如瓦器也 凡凝重粗厚之器属之石胎 非真石也 質凝重而堅略似大理石琢成之器物焉

康熙有石胎三彩是已 鐵胎非真鐵也 磁質近黑有如鐵色 其胎之厚薄輕重亦不一到也

  瓷器有纹者謂之明片 有大開片有小開片 小片之细碎者曰鱼子纹 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纹 曰柳葉纹 曰蟹爪纹 不外形容其所似也

  瓷之開片其原因有二 一曰人为之開片 一曰自然之開片 人为之開片多属槳胎 當人窑燒時已定使之開片或開大或開小配合藥料燒之則出窑時成開片形

一如人意之所欲出是等開片 形似龟坼開在肧胎者也 自然之開片 則歷年既久其釉漸漸内裂或成鱼子或成牛毛諸形 其坼也纯舆肧胎無涉 是等开片痕不深入 开在釉汁者也

  牛毛纹带黄色鱼子亦然 凡年久自然開片者 其釉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 若人为開片者則軒呈露矣 人为開片始於宋代哥窑其後因遞仿之

  槳胎質輕而鬆 缸胎質重而堅 瓷胎音清而脆 瓷胎之沙底者謂其底露胎不塗釉也 沙底贵白 贵细 以细砂底为上 缸胎大半缸底 色贵亮聲贵響 年久之缸胎多有銅音

故鑒别家往往叩其聲而知是物歷年之久暫也

  脫胎一種其薄類於雞卵之殼 故又謂卵幂 纯乎見有釉不見有胎者也 映日光照之 表裹能見手影 有花者於其裹照見外之花纹 有欵者於其表照見内之欵字 此等製器始於永樂

仿於康雍乾隆 以後遂不能仿 蓋奪造化之天工極製作之能事矣

  開片仿哥之粗糙者謂之冰纹 粤人謂之襞裂 開片青花而瓷色發黄者 统稱浆胎 沪人謂之煨瓷 開大片而瓷色發红者 廠人謂之格瓷

有一種釉汁翠地紫斑细碎若魚子或若雞翅木之文理者肆人謂之均釉

  製瓷上釉有二法一日蘸 以釉皿入缸盪匀其汁 蘸釉者其釉厚故均哥诸器往往有若堆脂 所蘸不止一次也 一日吹釉 截竹为筒 嘘氣匀之 吹釉者为其釉薄

故薄故舊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 而薄者甚至有同卵膜也

  宋元古瓷釉厚者有如堆脂謂之密淋釉 其掛釉至底之處往往垂若蠟淚 任其渗出謂之鼻涕釉 又古瓷中常有釉不到底 露出胎骨大小片段不等 甚至有半有釉半無釉者

若是者謂之露胎 其少者謂之缩釉 但以是为宋元之證则不盡然 蓋宋汝均諸器固多露缩釉 然官窑極精之品亦有無是者 即有之亦片段 甚小至於元諸瓷

則有露胎頗多者若康雍間仿宋之品则又缩釉處甚小矣 至咸同間仿宋諸器 吾輩目为贋鼎者 則密淋鼻涕等状又必全似於宋釉 是在明眼人辨之而巳

  均密之釉 扪之甚平 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 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 是均密之特點也 廣窑之釉 扪之甚平而中现藍斑大者謂之霞片 小者謂之星點

是廣密之特色也 均窑以紫勝 廣窑以藍勝

  凡罩釉一次者謂之一道釉 無論青黄红黑種種諸色 得其一者謂之纯色釉 若白色者則謂之本色釉

  今之所贵於世者 其寳石釉乎 凡深红鲜红皆有寳石釉在内不惟红而已 若綠若蓝若茄紫各色亦皆有之 而世俗則專属於深红一種也 清初颜料大都明代所遗

其火红大綠均非後来所有意者 其亦糝入寳石等料乎

  寳石釉之品 莫貴於亮釉 其明如鏡 其润如玉 其赤如雞血 其通如石之凍 博物要覽所謂西红寶石者是也 亮釉又名玻璃釉 乃薄釉也

薄釉而能備種種諸美其胎之精细不待言矣 寳石釉亦有一種厚釉者 有稷眼 橘眼及满開小片等文 然比之薄釉其價值則稍遜

  釉質之厚者堆脂密淋鼻涕之外 又有所謂疙疸釉者 此等釉扪之略有不平 有如结痂之初落 故謂之疙疸也 又有釉汁中含最细之黑點稍凹下者謂之麻懶 蓋燒時为火力所縮

黏有黑炭故也

  有明祭红釉汁較厚成一種 木纹有若尖峰重起 又似疊浪 望之蔚然而深 是等木名为野雞翅 是等文名为雞翅木 纹又有一種祭红 红中露白本色 釉微微凸起 有若焦蝶等形

名曰露骨 更若塗以抹红之釉 而虚其中若为空白也者 颇似乎陰文之花 纹名曰蓋雪雞翅露骨 蓋雪皆釉質之奇者也

  青红各器其口际有白釉一線 形若燈常 底足之處又必有圈缐一圍 二者皆名曰燈草邊 以質極滑 線極齋者为貴 市人所謂規矩者也彼伪製之品往往不能規矩

賞鑑家每於此辨别之 若雍正仿宣红之品 近蹬草邊處色亦较淡然淺深蹬稍有間亦必極規矩固不能以伪製目之矣

  燈草邊而圆者固贵矣 若方者則尤貴 盖口際捫之若平面者謂之方邊 康乾乃有之 後則圆邉 有仿製绝情者 而方邉則甚罕仿製也

  紫口鐵足謂口際有邊深黄而近紫足则鐵色也 宋瓷多数有之 哥窑尤夥 明成化窑暨康熙光素青花諸瓶 有鐵口鐵足又兼鐵膊者 口際大半雕有凹花

而雍正官窑紫口鐵足亦不尠此等物品 其款字亦多凹雕掛鐵色釉

  紫黑之釉满現星點 其光瑩亮如鐵者 謂之鐵繡花 星點痕稍長 其光閃爍不定者謂之蝗股纹 又謂之蚱蜢腿 又謂之蜻蜓翅 同一名詞皆形容其所似也

凡紫黑之釉苟無是等纹者則不足觀矣

  脱胎之製 始於明代 永樂宣德亦精製器 有名者为昊十九紫桃軒極稱之 其薄者能映見手指之螺纹 真绝品也康雍所仿雖亦極薄然 多能映見花舆字耳 至道光瓷尚薄胎

亦有類脱胎之製 識者辨其色澤而知之

  红釉中有绿者謂之苔點 苔點渾成一片者謂之蘋果绿 蘋果绿有似老苔盪漾水中 微放金光者乃真奇品也 又有一二片段忽呈鲜红奇采者兼有星金尤为可貴

是也以品红者恒以苔點金星为幟志也

  漿胎必輕 缸胎必重 此恒例也 若缸胎而輕且薄者则宋代之貴品矣 瓷胎則视物之大小而定其轻重之所宜 凡极轻与极重之品皆有研究价値者也 辩器之底而察新旧

此瓷学所必要也 宋元诸器底际率多露胎 明器有欵者底必掛釉而无欵 露胎者亦不尠 康雍仿明制亦如之 若露胎而有印字欵者 昔时所轻 今之所罕也 底际欵有釉而外无釉者

明代暨康熙亦间有之 若有釉无欸者则当细辨釉质之新旧矣 色微黄者日米汤底 色稍黄而似烙痕者曰炒米底 色微近豆青者曰蘋果底 辨郎窑者辄於此三致意焉

綠裹绿底之器肆人謂之九江瓷 此称殊误 然沿讹襲谬久矣 綠底之器恒露本色釉以容欸字 欸作篆书者多 若作楷书者非常品也 自款字与底露胎者少

乾隆以后底露胎之器日渐少见矣

  古瓷之底有钉痕者 古人思想较拙以铁 支皿底入窑而烧 烧成则撤去铁 故底有钉痕也 又有一种底露胎 而印花纹或作花形或作物形或深入如钉痕而作辘轳旋形者

亦古瓷之特色也 若作螺旋文则明瓷常有清初底掛釉之器亦每有螺旋文

  釉汁中凹而缩者曰谡眼亦曰鬃眼 浅大而滋润者曰橘眼 隐含黑点而不凹下者曰犀鹿点 形较大而微发老米色者曰褐斑白 中有黑者曰鹿星 有小沫凝如水泡者曰泡沫星

不起泡沫而含水暈者曰水浪 塵星之暈成黄色者曰鹧斑又日兔毫

  釉裹藍一种其作法係先上一层白釉 再上一层蓝色 復上一层薄釉 最后又画金花 多作龙身夭矫 青雲缭绕之画 釉裹红之作法亦然 釉裹藍以康熙为最精 新仿者粗恶可厭

釉裹红乾隆间尚精 后亦间有仿者 然不足观矣

  釉之旧者谓之實光 釉之新者谓之浮光 所谓失之毫釐 谬以千里者也 但以闇淡无光谓为历年久远之证 则大不然 彼佳瓷未有无光者 或则曾经入土 光气净尽名曰失亮

则又当辨土鏽花之有无矣 若为者乃用桨跎磨去浮光易於掩蔽一时 终难逃识者之明鑑也

  辨浮光之有无此易事也 若新制之极精者不惟毫无浮光且能露出實光 而旧瓷之种种特 色幾於具体若是者则难辨矣 然有花彩则细辨花彩 无花彩则细辨质地

花彩之精者幾足与旧制頡顽 惟质地则剖析毫芒自形判别 然其间亦有微乎其微者矣

  玻璃釉之制盖甚古矣 自宋迄清初凡带有玻璃釉者 虽皆透脱如玻璃 然总有渾融气象 自成一种特色 臂如琥珀水晶虽亦如玻璃之浏亮 而与玻璃之质究有别也

若夫新造之釉则无论厚薄 其色虽亦类似玻璃 然终不能混融仍露迹象也

  宋元之釉极厚而咸同间仿宋元者其釉之厚亦同也 雍乾之釉极薄而光 宣间仿雍乾者 其釉之薄亦同也 然其厚同其间同 而其薄自有不同者在也 以皮相则失之矣

  器小而開大片 器大而開小片皆足贵也 晚近以来则不贵 哥窑之開片而贵 郎窑之開片大抵開片瓷品概以扪之无痕者乃为可贵也

  辨胎釉之道蓋亦夥矣 手而扪之 審其泽也 指而扣之 聴其声也 目而察之 辨其色也 更有附於耳际 而听其有无微响 以验火气之曾否退若者 然不甚足恃 故雅人弗取之

  有一种香瓷能於座间发出香气 恽南田有瓯香馆即指此也 盖宋瓷制胚胎往往杂以香料 历年既久 异香喷溢 最为珍罕之品 有土胎香者 有泥桨胎香者 有瓷胎香者

桨胎香者较多 瓷胎较少 更有藏香胎 沈香胎等等 若小合之属乃古时奩具载梳头油久 亦能浸溢成香 是又入於韻事者矣

  香瓷之香乃在胎骨 宋製器皿釉不到底 恒稍露胎骨於外 故能發香 若釉汁满掛 則縱有香料入胎而亦不能噴溢芬馥矣 是以香胎間於古瓷中有之 後代则甚罕也

  掛釉之法古時以筆搨釉 病在不匀 後改为以皿入 缺用蘸釉法匀矣 而屡有不到底者 嗣改为吹釉之法 有三四遍吹至十餘遍不等 則既匀且净 蓋進化之理然也

  常見一種混合五色之釉 其文繚繞紛綸 有如五色之瑪瑙 又似海滨文蛤之嗀名曰混釉 曰雲釉 謂其如雲蒸霞蔚也 施之於小瓶類为多 是亦乾隆间一種好奇之新發明

  乾隆有專仿木製各皿 望遠儼然如木而質为瓷者 名曰仿木釉 有仿漆器者名曰仿漆釉 有仿景泰法瑯者 名曰仿景泰釉 此外更有玳瑁釉 石釉 花釉等等 骤视绝不類瓷

细辨始知皆釉汁變化神奇之至也

  ●說彩色第四

  以淺深数種之青色交繪成文謂之青花 本色地而繪以五色花者謂之五彩 繪三色花者謂之三彩 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謂之夾彩 先施圈阑 内繪花文外填色釉 或錦文者 謂之開光

黑白等而繪绿黃紫三色花者謂之素三彩(素三彩亦有連地统計者) 由窑變而成红绿紫三色者謂之天然三彩 裹外皆有花者謂之两面彩

  本色地加加彩蓋始宋 或謂於明者非也 陶說戴宋学士王珪召 對蕊珠殿設紫花坐墩 是其有力之證 以余所见哥窑加彩之器古物保存所有之 而友人所藏復有一具確为宋物無疑

花彩古氣盎然殊不類後加者 至元瓷法花之品(法花詳下章)花舆底不一色 己開夾彩之權輿 元時旣有夾彩則本色地加彩必在其先 断可知矣

  五彩之器明永欒製作始盛 證以博物要覽所載 則窮研競巧 花様漸多 或謂五彩间有洪武款者皆属明未清初之所訛殆或然歟 明代彩瓷發明足以复绝奕世震鑠一代者

殊不淺尠综其遷變可得而言

  永樂影青一種 瓷質極薄 雕暗龍花 表裹可以映见花纹 微现青色 故曰影青 陶雅稱为绝品迴非雍乾所及 或又謂此等影青决非永欒乃嘉靖瓷 而書永欒欸者亦有雍窑書

永樂欸要之永樂於明代寳彩瓷始盛之時也

  宣德發明祭红乃祭郊壇用品所瓶之色也 又稱霁红謂如朝霞霁色 一名積红一名醉红 復名雞红 則因瓷無專書市人以音相呼 逐成種種異名耳

  成化五彩 青花均極工緻 青花藍色深入釉骨 畫筆老横 康照猶當却步也 正德發明一種蛋青淺绿色 其釉極厚極透 其色極豔極鲜 迴非後來所能及

嘉靖則锦纹開光之器益颗 萬歷祭红侔宣德而雕磁碗白間綠色 雕萬不断花紋亦始於是時

  明代發明彩色極多不勝覼指 大抵康雍時所有之色殆幾無不沿於明代者 若釉裹红 豇红 抹红 秋葵绿等新豔可喜之色 明已有之 若豆彩一種 成化亦微露端倪 故就彩色論

朱明一代已極纷紜璀璨 清初益推衍基波澜耳

  有明彩料多採自外國 如青花初用蘇泥勃青繼用回青 红色則有三佛齊之紫 渤泥之紫礦胭脂石 是以彩色濃厚辉映奕世 而清初採用猶多前朝内府所遺

  清代彩瓷變化繁蹟 几於不可物方 康熙硬彩 雍正軟彩 硬彩者謂彩色甚濃 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 軟彩又名粉彩 謂彩色稍深有粉匀之也

  硬彩華贵而深凝 粉彩豔麗而清逸 青花幽靓而雅潔 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極軐 粉彩以雍正为绝美 乾隆夾彩最盛 鏤金錯采 幾於鬼斧神工 三朝鼎盛殆歎觀止矣

  粉彩易於剝落 为其粉質鬆軟故也然硬彩歴年旣久 亦時有剝落者 但使完好精美則雍正之粉彩亦何讓康熙之硬彩耶

  康熙官窑客货槪無粉彩惟御製料欸之盌則有之其粉红为地 雜以彩繪者尤为珍罕 市人不察輒以胭脂水堆料欸呼之 實不知粉红舆脂水迴乎不同也

或謂此等堆料盌乃雍正物而書康熙款者亦属非是

  康熙硬彩藍绿二色堆起甚厚 歴年旣久時亦有裂坼之患红为深色之抹红且较他色釉質有平凸之差 故亦易於褪落

  五色五章 繁雜粉綸 窮極變化而细为尋繹 又似有系统之可言 通稱五色青黄赤白黑而己 遞衍遞嬗迅至不可名狀 則红之一色不下百餘種 其次为青

青衍而为绿舆藍三者一系不下数十種也 黄者較少著名者亦十餘種黄舆绿之範圍時有出入 黑者最少 僅数種耳 蓋黑为最難變化之色也 而白亦有数種

  今就最流行之色而試以系统别之

  红(附紫)、祭红、霽红、積红、醉红、雞红、寳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胭脂水、胭脂红、粉红、美人祭、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红、娃娃臉、美人臉、楊妃色、淡茄、雲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红、棗红、橘红、礬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蘋果绿、蘋果青、(二色皆红色所變故不入绿類而入红類)

  青(附藍绿)天青、東青、豆青、豆彩、梨青、蛋青、蟹甲青、蝦青、氈包青、影青、青花夾紫、新橘、瓜皮绿、哥绿、果绿、孔雀绿、翠羽、子母绿、菠菜绿、鹦哥绿、秋葵绿、松花绿、葡萄水、西湖水、種藍、洒藍、寶石藍、玻璃藍、鱼子藍、抹藍、海鼠色、龟裙、绿褐、粉色褐

  黄、鹅黄、蛋黄、密蠟黄、雞油黄、鱼子黄、牙色淡黄、金醬、芝蔴醤、茶葉未、鼻烟、莱尾、鳝鱼皮、黄褐色、老儈衣

  黑、黑彩、墨彩、乌金、古銅、黑褐、鐵棕

  白、月白、鱼肚白、牙白、填白

  以言系统千绪萬端 然槪括之不外淺深二字为之歸滙 均紫最古 然已有葡萄紫玫瑰紫之分 至元紫釉有近猪肝者 有類葡匋者 明代祭红亦分为二 一宝石又曰大红

肆人混稱郎窑者也 一鲜红项子京瓷器圖說别之为積红者也大红衍而为抹红 为棗红 为橘红 为猪肝 羊肝 为茄皮紫 为雲豆 鲜红衍而为胭胎水 美人祭 豇豆 红桃花片

娃娃臉 楊妃色 皆由一深一淺競說派别焉 豇豆红變而成蘋果深者謂之蘋果绿 淡者謂之蘋果青 黯敗者謂之乳鼠皮 至於橘红又有廣橘 福橘之殊 茄紫又有深茄 淡茄之别

條葉盆繁支派百出 蓋矜奇而競巧亦逞異而標新也

  晋缥唐绿夐乎遠矣 柴周之雨過天青實接其軌汴京之東青 继之汝窑之豆青 承之是数者 皆青之先河也 哥窑衍而为豆绿 弟窑衍而为果绿 至於瓜皮 孔雀 子母 菠荣

鹦哥諸绿又其後之孳乳也 其淺色者有秋葵 松花 葡萄水西湖水 諸種 其黯色者有蟹甲龟 裙氈包青諸種 推之蓝色 深者有宝石蓝 酒蓝等名 淺者有天藍灰蓝諸類

此外黄也黑也亦莫不有深淺諸色 吾故謂淺深二字可分两大支流而为槪括之總匯也

  今就世人所宝贵之色 擇要以說明之俾辨色者稍得厓略 非以求備也其别如左

  宝石红 祭红之宝石釉者 俗呼之曰郎窑今为行文之便以宝石红别之 始於宣德 盛於萬歷 康熙仿者己稍不如前 此後遂绝響矣 此種器皿大都亮釉 其色深红如初凝之牛血

裹外皆有開片 而扪之無痕開在釉汁之内 若隠若现底足燈草邊異常齋整 底槪無欸 疑有米湯底蘋果底两種 稍黄者曰米湯 稍青者曰蘋果 均有小開片以纯红者为極難得

满带苔點绿者次之 其不纯红者则變为其他名稱矣(與說窑章郎窑節參看)

  積红 祭红之鲜红釉者 據项氏子京說以積红别之 凡朱红粉红及變为青绿等色無開片而有欸者槪属於此類 亦始於宣德 其他明代諸朝暨康雍乾嘉均有之

舆宝石红之祭红本为一物 其所異者特一深红一鲜红 一有小開片一不開片耳其燈草邊之齊整亦同 惟因其不如宝石红之透亮 價値遂遠遜云

  豇豆红 此色亦由祭红變化而来以類於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 釉中多有绿苔點 或大片绿斑 亦有纯红者 以康熙欸者为最多若 雍正欸者则其釉雖舆豇豆红無異

人亦輒以雍正祭红呼之矣 豇豆之黯敗者 俗稱乳鼠皮價値殊貶 稍深则入雲豆色 近紫又入茄皮色 豇红之所以可贵者 在瑩润無比 居若鲜若黯之间 妙在難以形容也

  胭脂水 胭脂水一色發明於雍正而乾隆繼之以其釉色酷似胭脂水因以得名也 始製者胎極薄 其裹釉極白 因为外釉所照 故發粉红色 乾隆所製则胎質渐厚 色略發紫

其裏釉猶白於燈草 邊處如白玉一道焉 至乾隆末窠喜满雕陰文细花繪以雜彩 比之初年 殆不啻上下床之别 而近今伪製尤以此類为多 客货多係疙疸釉而明豔鲜麗釉亦極薄

至嘉道以後雖有此色 然已比之自檜矣

  美人祭 美人祭又曰美人齊 祭红之淡粉色者也酉人又呼为桃花色 此種巿夥不解其名 或呼为淡豇红 或呼为淡祭红 孰者美人祭名稱之 嬌豔也耶 餘若娃娃臉 楊妃色

桃花片 桃花浪 諸名均属於此類 稍深稍淺吹萬不同而歧名異名因之遂夥 一言以蔽之則祭红之淡粉色而不發绿班者卽此類也 蘋果绿 積红所變之色 绿者成點謂之苔點绿者

成片則謂之蘋果绿 其淡红者謂之蘋果青 皆積红之巧化者也凡積红 豇豆红而带绿成片者 均以是呼之 成化始舆 康熙为盛 而宣德则但有點未成绿片也 近人品積红

每每以绿片绿點为贵 無者輒疑为贗鼎 鳥知當日有绿斑者 反为弃材耶自窑變偶成此色後 遂踵作且成專名 而價値亦侔於深红者 市人競利 搜者好奇不其然歟

  均紫 均紫最穠麗 为古今所豔稱初製較濃有類长熟之葡萄 後製則近鲜 有類開透之玫瑰 故有葡萄紫 玫瑰紫等名也 全器纯紫者近已不易一見 末葉籃相間成垂涎纹

如蔚籃水光中泛出片片之紫浪 洵異彩也元紫成魚蝠蝶等形 釉能深入胎骨 故亦可貴 至明迄清 仿均之品塗附大抵淺紫尚可形似 而深紫已渺不可追 或则紫中發紅或則紫中發黑

殆非正紫矣

  茄皮紫 茄皮一色始於明末 康熙继之皆係玻璃釉 淡者比茄皮之色略淡 深者比煮熟茄皮之色略重 故有淡茄深茄之分 淡茄尤为鲜豔 介於豇豆 雲豆之间 自雍正至乾隆

雖间有茄紫 然已甚不多見 蓋其色甚雖摹擬故也最近仿製者 紫中發紅且不匀净 不難一望而知 真伪立判 又此色器皿大半有雕花者

  各種紅紫 紅有百餘種至繁赜矣除上所述諸種外 其他亦可略述也 粉紅為鲜红之化身 亦即積红之最淡者 或呼为娃娃臉 或呼为牡丹 芍藥 或呼为桃花片 海棠红

總不外形容其豔麗而己 硃红色若正朱 康乾之製鲜明奪目以後則比之自檜 抹红質極薄 參入夹彩以乾隆间为多 其间又有柿红 橘红 棗红之别 橘红舆硃红判别又在微秒之间

抹红带黄者又謂之杏子衫矣

  珊瑚一種釉汁極薄 乾窑最精 此後殆如塗附至羊肝猪肝 則殊不足輕重 盖红之为色變化至夥 而近所重則偏在於祭红一脉云

  天青 天青一色肇端北宋 柴周遗製复乎渺矣自宋迄明代有作者 至康雍集其大成 幽雋淡永 兼而有之 往往於淡雋中有穠蒨之小點 尤为引喜 其釉色變邊略有不同

康熙初年之天青 其釉極厚 其色微青 釉色混融 有同鱼腦康熙末年之天青 其釉略混 其色略蓝 雍正時之天青 其釉略混其色殆舆天蓝無甚大别 此時製器又往往書成化欸也

自康至乾無論天青天藍其釉皆厚而且润 新者釉混而且粗 鱼腦之說澉不可復追矣

  豆青豆绿 此二色宋哥弟窑为最盛哥窑多作豆绿 弟窑多作豆青 皆滋润瑩澤至为可爱 弟窑留傅比哥窑較夥明暨清初 亦仿弟窑为多 雍正仿製之品滬上名曰果绿 莫解其由

謂是哥绿轉音 弟为兄未必謭陋至 此謂是蘋绿省文則色澤殊亦不類殆 沿訛襲謬不可究詰耳 以前之豆青微近黄色 至清則纯近绿色 雍乾以後往往加以彩繪

素地者遂處於平淡無奇 此色易製 沿襲過多 世人淡漠置之 殆如老去秋娘無復當年聲價矣

  瓜皮禄 瓜皮綠如西瓜之皮因以得名康窑有一種罐作西瓜狀 蓋上有瓜藤彌可珍贵 釉上满开小片 其紋略如牛毛 雍正所製釉厚而且潤 色綠而略黄 或如春時之柳葉

或如秋末之葱心 乾隆製者绿色略深 開片亦較前略粗然皆滋潤瑩澤 紋内亦不發黑 若新製則燥而不潤 綠而發黑 故不足珍也

  各種青绿 深色諸绿以孔雀绿为最可爱葱翠奪目 製亦近罕 其次則蟹甲青 古氣盎然 撲人眉字 新橘满含稷眼 亦有足多 若龟裙者俗謂之忘八绿 殆非雅品

大抵青绿之色不贵深 而贵淺 以淺者鲜豔可爱變化無窮也葡匋水如新長之葡萄 西湖水 松花绿亦不甚相遠 淡绿微發黄者名曰秋葵绿 青而略同蝦肉色者名曰蝦青

数者均標新领異 殊可珍贵 至色微近淺蓝之鹦哥绿 舆發黄较多之犁青則稍近於平庸矣

  洒蓝積蓝 康窑於洒蓝中加繪金彩雲龍奕奕有生氣 其作法係先上一層白釉 再上一層蓝色 復上一層薄釉 最後乃畫金花 積藍又名霁藍 作法舆洒藍有别

乃将蓝色舆釉水融和 掛於瓷胎之上 并不先上白釉 因此之故其釉比洒藍为厚而色則大略相同也

  至若青色之較濃者曰天蓝 淺藍而近於绿者曰翠蓝深藍而有芝蔴星者曰鱼子籃 殆謂其形有類似 非謂其色同鱼子也 至於藍紫相和而蓝尤濃厚者曰氈包青亦好奇之所嗜云

  豆彩 何謂豆彩蓋所繪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稱斗彩謂花朶之攒簇 有類斗争或稱逗彩 謂彩繪之駢連有同逗併 实則市人以音相呼 輾轉訛述

殊非正詮 是彩康雍至精 若人物 若花卉 若鸟獸均異采發越 清蒨可爱 至乾隆以後喜作團彩 稍欠風致矣 然於華麗之中别饒葱蒨之致 足为清供雅品 彌可宝贵也

  各種黄色 黄亦宣得時所尚之色其時色深有同密蠟 致有宣黄之稱 至嘉靖始 夾青花色同鱼子 深者又别之为雞油黄矣 康熙以後專尚淡黄 统稱蛋黄也 其稍深者謂之熟蛋黄

稍淺者謂之生蛋黄 若和黑绿二色者則名茶葉未 茶末導源最古 一为纯正之茶末 一为不纯之茶末 不纯正者或偏於黄或偏於绿 纯正者如将茶葉研成细末 謂於釉中

其色古雅幽穆足當清供焉 其黑色稍濃而有黄色碎點周遭圍繞於底足间者謂之鳝鱼皮 亦象形語也 若鼻煙 若菜尾 若老儈衣 皆茶葉末之變體 鼻煙最濃 菜尾較淡

至如黄黑紫相和 砌成斑點 则謂之虎皮斑 在昔偶然风尚 今則無復问津矣金醬而加金花亦乾隆间所尚 然皆小品居多 究未足當鼎彝之鉅製也

  素三彩 茄黄绿三色繪成花纹者謂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 亦有淺黄淺绿等地 而花則黄绿較深者 亦有间露白地者 茄紫为地始稍罕見 有則花僅绿黄二色耳

殆合地统計为三色也 绿套绿 黄套黄於淺深中分先後 故有實四五彩而亦稱素三彩者 西人嗜此 聲價極高 一瓶之値輙及萬金 以怪獸最为奇特人物 次之若花鸟 價亦不貲也

同一年代而素三彩之品视他彩乃腾踊百倍 且其瓷質较粗 底多沙眼而视同拱璧 殆有解人難索者矣

  黑彩墨彩 黑彩以质地言 墨彩以繪事言 凡黑地而花 或五彩或三彩者皆稱黑彩 黑彩則以淡墨繪諸白地而己墨彩视同常品不外備鑑家之一格 若黑彩則聲價甚昂

素三彩而兼黑彩者尤为殊绝 五彩兼黑彩者次之

  乌金者黑彩之尤瑩亮者也 古铜者茶末之和深黑者也鐵繡花者近古銅而色深紫者也 鐵棕者茄紫之和深黑者也 墨褐者墨彩之彌漫全體者也 四者皆黑之支流也

  月白鱼肚白乃青之最淡者 牙白则稍闪黄色矣若稍闪红色者又稱为蝦肉白 填白者係以纷料推填 瓷上再蘸釉汁 或訛甜白失之遠矣 以素瓷而論 白亦有種種之别焉

  洋彩 雍乾之间 洋瓷逐漸流入且有泰西人士如郎世寗軰供奉内廷 故雍乾两代有以本国瓷皿摹仿洋瓷花彩者是曰洋彩 畫筆均以西洋界算法行之

尤以開光中繪泰西婦孺者为至精之品 至於花鸟亦喜開光 又有不開光者所用颜色纯似洋瓷细辨之则顯然有别 且底内往往有華字欵也

  洋瓷 洋瓷有两種一为泰西流入之洋瓷本不入考古家赏鑑 然清初流入之品有極精者 如繪女神像自由神之属恹詭可喜 至舊至精者亦堪藏庋一二也 一为吾國所造銅胎掛瓷之品

市人通稱亦曰洋瓷 實則此類彩繪大半本国華风尤以繪西厢等故事为多 其兼仿洋彩者反居少数則呼曰 洋瓷稱名殊嫌不當 大抵互市伊始 洋瓷流入有銅胎者 遂印市人之腦

由是凡瓷之銅胎者 不问其为本国製舆否 槪以洋瓷呼之相沿成習牢不可破耳

  红之一色 康不同於雍 雍不同於乾乾又不同於嘉道以後 故後仿者惟红最難摹擬 康熙之蓝敻绝一代 而近來新發明蓝亦能得八九 超軼於光绪初年所仿者多矣

若绿舆黄略得四五 亦易於鱼目混珠 惟紫則新仿者甚少若红若白最難逃識者之眼 然純色釉之器 红亦有仿製極精不止四五成者 惟白較難追步前朝 而判别乃在微之又微云

  ●說花繪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 蘇東坡詩 定州花瓷琢红玉 仁宗召見学士王珪 設紫花坐墩是已 今则宋定流傅遞衍尚夥 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

花多作盤螭飛鳯牡丹萱草等形 其精者幾舆玉琢细器無異 舆乾隆御窑後先媲美 殆於異曲同工 自明迄清初仿定之品亦足为世重 乾隆後則無復仿者矣 章龍泉窑亦多花纹

其可贵遜於粉定一等 明清仿者價亦视代之遠近为差 耀窑间有黑花者 但不甚为世所重 至紫花宋瓷暨有红绿花彩者 殆如威鳳祥麟不易一见然 亦间有之也

  定窑 章龍泉窑之花皆雕花也 定雕較深 章雕较淺 然亦有種種名目之殊 有平雕謂化纹舆地平釉罩其上 扪之不觉也 有凸雕謂花皆陽文凸起也有 凹雕謂花皆陰文凹入也

凹雕亦名劃花 凸雕亦名法花 平雕亦名暗花

  博物要覽謂 定器有劃花 繡花 印花三種 劃花者最佳 繡花者次之 可見當時製作之盛矣 劃花用刀 刻繡花用針刺 印花用版印 更有錐花乃用錐尖鏧成花纹

又有堆花以筆揩粉成凸堆形 堆花又各填白 繡花錐花二種 後世罕有仿者

  印花 肆人亦謂之法花或又謂之鼓花蓋皆市聲也

  前所云 凸雕平雕凹雕云者 又舆雕瓷無涉 雕瓷盛於乾隆所雕之花尤为深入顯出 市人旣名是为雕瓷 彼宋之雕法則用暗花劃花等名以别之

  近人亦能取景德镇素瓷 以針或刀刺成種種花纹 花成以墨填之俗稱刻瓷 其用針用錐用刀也固舆宋法無涉

  素瓷甚薄 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 鏤花而两面洞透者 謂之玲瓏瓷 花纹堆起高於質地 乃用筆 抹成者謂之堆料花

  填白之堆花 花文之疏落者也 堆料花者 花文之繁密者也 增一料字亦有别矣

  釉裏红之花 亦为花之别派 大抵此等繪花须费两番手法也 若两面彩面映光照之花纹一一相對者 亦奇雋之品

  以上所云皆由瓷之本身出花者也 若不由本身出花而别刻花嵌入者則又當謂之嵌花

  影青固甚薄之瓷也 乃有瓷質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 此則名为隱青蓋雕花 後微傅以青色再加釉汁云爾製亦始於明代云

  法花之品萌芽於元 盛行於明 大抵皆北方之窑 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 藍如深色宝石之蓝 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 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 平陽霍州所出者

其胎半属瓦質 藍略發紫绿 略發黑 殆非精品 西安河南所出者較平陽霍州略为鲜亮 蓋属瓷胎也 至清初始有景德仿造 則纯是玻璃釉 花既玲瓏地尤细净 人物衆獸毫髪畢现矣

雍正以後间有仿造巳失良工

  故乾窑雖精亦趨入雕瓷一途 罕见法花之製 其他更無論矣

  脫胎舆影青之别何在乎 曰其薄如纸映光照見指纹者是謂脱胎 此吴十九卵幕之製所以獨绝於明代也 筆细如髮 表裹花纹發青者 是謂影青 此永樂雲龍小盌 所以超前軼後也

  明瓷花樣繪事亦既争妍斗巧 觀朱琰陶說所載不下百餘種 書不勝書 茲但就其創始特别之點 纪载一二 亦足見前代美術之一班焉

  永樂壓手杯 底中心畫雙獅浪球 球内篆欸字为最奇之品 駌鸯心者次之 花心者又其次 此为底内繪花之始 至康雍諸器 底内亦有繪花者 皆沿其遗製也

乾隆以後底内只有欸字 縱有花亦非精品

  宣窑之美 为有明一代冠 不但宣红宣黄 彪炳奕葉巳也 卽青花五彩各器亦發明極多 咸为後代所祖 如輕雖小扇撲流螢等畫詩句入瓷 实開其先

若海獸人物靶杯亦極奇肆可喜 至於漏空花纹填五彩 又五彩实填花纹皆绚艷悦目 又有蓝地填畫五彩者 則夾彩之製盛舆矣 戧金之製亦始宣德 吴梅村有戧金蟋蟀盤歌

可知當時瓷業美街之發達 震古鑠今也

  雞缸始於成化 畫石山牡丹下有子母雞 躍躍欲動 小兒揚袂 其侧又器之中心 往往繪和合二仙也 高江村集有成窑雞缸歌 此後乾嘉道歴朝均有雞缸之製欵 稱仿古

蓋仿成化云 今日乾隆之雞缸亦已珍同拱璧 若成化者又在景星慶雲之列莫之或觏矣

  成窑如畫鞦韆士女 龍舟 周茂叔爱蓮 五子相戲 八吉祥 西番蓮 錦灰堆等皆開清康乾之先路 尤以畫人物各器足为世珍也

  嘉靖繪事 喜内外夾花喜锦地漸趨於華缛一派 其特色有数種 如外龍鳳驚 雀内雲龍 外出水龍 内獅子花之類即所謂两面彩也 如海水蒼龍捧八卦 天花捧壽山福海 字捧字

一種謂花上夾以圆圈 書字其内 此製當興於是时清代萬寿無疆等捧字盤 卽仿此也 惟清製多捧四字 明製於器中间多有僅棒一字或福或寿者

  嘉靖八仙捧寿 或羣仙棒壽等盤以视龍鳳捧寿 海水飛獅捧寿者尤为可贵 寿字居盤中餘花圍之 龍鳯較易配置八仙羣仙則颇费匠心矣 轉枝蓮托百宝 或轉枝蓮托百寿字

此種奇製配置極難 而大體又過於瑣碎 是以後代罕有仿者

  萬歴瓷踵嘉靖法而益務華麗 两而彩夾彩之品甚多 花樣奇巧绚爛不勝枚舉 捧字一種尤其所尚 當時回回字 西藏喇叭字 已入中国 故花内捧囘回字者亦始

於是時喇嘛字亦稱 藏經字舆篆書之寿字彷佛相似 當時謂之真言 字插入五采花朶中 亦颇奇觀

  明代繪事人物雖不甚精细而古趣横溢儼 有武梁畫像遗意 若繪仕女又似古槧之列女傅圖也 成化人物多半意筆高古 疏宕纯似程孟陽 若花卉有極整齋者 雖開錦纹夾花之權輿

然色潭深古 一望而知为朱明之物矣 若繪龍鳳衆獸 則颜色深入釉骨 時露古拙之致 却非庸手所能及 若萬歴之九龍盤盌 五龍四鳳盤等古澤

擈人眉字雖儷红妃绿亦同於夏鼎商彝

  康熙畫筆为清代冠 人物似陳老蓮黄蕭尺木 山水似王石谷吴墨井 花卉似華秋岳 蓋諸老规摸沾溉遠近故也 雍正花卉纯属惲派 没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 草蟲尤奕奕有神

幾於誤蠅欲拂 人物山水則稍不如康 然先正典型猶未之墜 乾隆大興錦地花 參入泰西界畫法 俗謂之规矩 花鏤金錯采歎觀止焉 人物细微毫髮畢现 翖毛尤極工緻

均以古月軒为極 則又舆蔣南沙沈南蘋等把臂入林矣 道光精者亦如改七薌 王小梅此蓋一代畫筆 舆一代名手相步趨 故一望其畫已知为某朝某代之器也

  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 其藍色竞能仿得七八 至一觀其畫乃流入吴友如楊伯润之派 不问而知为光绪器矣 若仿乾隆人物至精者颇突過道光 雖明知新製價亦不貲

蓋舆乾窑已具體而微其所差者 乃在幾希耳

  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细者 係以藍筆先繪而目衣褶 繼乃如填五色 清初康雍猶沿此例 其用红筆繪面目者 大抵皆粗材耳 至乾隆以後則無不用红筆者矣

  乾隆繪人物 面目其精细者 用寫照法 以淡红筆描面部 凹凸恍若傅神阿堵者 然嘉道以後無復斯製 若康熙繪美人亦用淡红筆塗雙臉 微頳乃愈覺其妩媚也

  明瓷人物以淡描青花者为精 描青而加填五彩者亦殊可喜 至純粹五彩 不雜描青者大抵瓶罐为多 於生野中彌見俊逸 而贋製最夥 即属此稱

  明瓷所繪故事 若周茂叔爱蓮 陶淵明赏菊 竹林七賢流觴曲水之属 均極俊逸雅倩之致 康熙人物無一不精 若飲中八仙 若十八学士 十八羅漢舆夫種種故事 皆神采欲飛

栩栩欲活 以視道光之畫型無雙 譜必書人 名小傅者殆有仙凡之别

  人物故实 標新领異 波澜推衍 窮極詼詭 大抵皆導源於小說 稗官 然皆舆歴代丹青畫法相合也 至雍正小品始有繪劇埸装者 其鬚必为掛鬚或作小丑状 盤辨於顶

又有作清朝袍帽装者 皆惡道 然康熙仕女已有繪纖趺弓鞋之惡習 則又不自雍正始矣 乾隆亦间有繪劇埸装者 然甚罕見 至繪小兒游戲

作清朝装微拖小辨而畫筆工细乃反不觉其可厭也

  康熙仕女其繪弓鞋纖趺者 雅人所鄙 而價值輒累千金 乾隆貢品繪碧瞳卷髪之人 精妙無匹 西商争購 値亦奋鉕也 若繪八蠻進金 羣蠻梭獵等 巨盤雖稍次之

近亦如鳳毛麟角矣

  乾隆以古月軒聲價为最鉅 古月軒所繪乃於極工緻中饒極清韻之致 以人物为最難得 卽繪杏林春燕 聱價亦腾矂寰區 疏柳野凫亦殊绝也 當時由景鎮製胎入京

命如意館供奉畫師繪畫於宫中開爐烘花 或謂會見有臣 董邦逹恭 繪者然尋其畫筆派别 殆出諸蒋延锡袁江焦秉貞之流(參疑識章)

  繪戰争故事者謂之刀马人 無論明清瓷品皆極为西人所嗜 至掛刀骑马而非戰争者亦準於刀马人之列也 康窑大盤有两陣戰争過百人者尤为奇偉可喜 又有青花加紫其皿

绝大而僅一人一马者 筆端恣奡亦非恒品

  康窑所畫 怪獸最为生動 嘘氣噴雾 毛毶毶欲躍 真神品矣 若繪翔鳳孔雀 則稍不如繪燕雀小鳥 以小鳥易有神 至花卉畫筆 以白地者为佳 老横無匹 儼然者華秋岳也

雍正粉彩花鳥遶麗過於乾隆 若人物則青花勝於五彩 蓋猶循康熙前軌也 乾隆花鳥除古月軒外 殆不能比跡康雍 惟人物仕女 工緻秀媚乃殊尤耳

  康窑畫松樹 蒼翠欲滴古幹森鬱 其粉本纯 由宋畫而出 若李思訓趙大年殆其私淑者也 配以人高士 亦飘飘有仙氣

  素彩海马之盌 聲價極鉅 以九獸者为最佳 其餘有五獸 亦有一獸者 蓋视盌之大小为多寡也 海濤作圈纹 多深绿色兼泛梅花獸 或绿或黄作腾躍蹲踞状

亦有忝繪八宝於其间者

  瓷花之有龍蓋自宋定 始明代繪龍指不勝屈 大抵龍象至尊 为中国歴代以来之古說久矣 近者繪龍 瓷品颇为世人所不喜 实則此類微嫌陳俗則有之 若謂龍为有清国徽之故

則殊檜父之見也

  所不喜於龍者 如五彩盤盌之属無甚特色者 乃嫌陳俗耳 若教子升天之杯 古人且至舆大獄 若九龍 若海水 飛獅龍若龍捧八掛之類又皆明瓷之卓卓有名者也

康雍釉裹红之品 雲龍夭矯 尤以不見全身或兼釉裹藍雲者为佳 至乾窑胭脂水堆料花之龍亦非恒品 大抵繪龍贵夫特别 若板滞無奇不外穿雲趕珠之属 則誠不足贵

至出乎習見之外而戞戞獨造者是又焉能以陳俗目之

  瓷之繪一龍一鳯者 大抵皆歴代君主大婚時所製 以誌纪念者也 宣德青花最有名 近則康乾之品亦足为世重矣至所繪不止一龍一鳳者 則大都取御用之意而不關乎大婚纪念也

  繪小兒游戲之畫亦自明始謂之要娃娃有五子 有八子 有九子 有十六子 有百子 百子之製道光时尤为盛行 近所見百子舞龍燈 十六子在鱼缸邊游戲之類 則新製甚夥

殊不足贵 九子穿串枝蓮之瓶 若乾窑者價値殊鉅至五子奪魁或九子奪魁之属 則稍近於平庸矣

  繪桃質九颗連带枝葉者謂之九桃康窑大瓶價亦不资 此後九桃瓶罐盤盌代有踵作 雍正九桃盤多作豆彩 又兼外繪團鹤者 亦足珍也 又有八桃及二十餘桃者

  過枝花杯盌雅稱雋品 過枝者自彼而達於此而枝葉連属之謂也 成化開其先 雍正繼其軌 雍窑多畫翠竹 碧桃又有兼箫繪采鳳者 至道光時盛行過枝癞瓜及過枝葡匋

视雍窑己多遜色 然较勝於尋常繪花卉者

  瓷品之畫以繪人物为上 繪獸次之花卉山水又次之 至錦灰堆者 即俗所謂规矩花在管見颇为不取 然乾隆之精品於極華缛之中饒有清空之處 不盡填满也 精者華腴富麗

恍見黨太尉貂裘羊酒之風 夫亦足以自豪矣

  仙女乘槎之杯 雍乾嘉道均有之海水往往淺雕乃在後葉 其初海水以極细之筆繪之更勝於淺雕者 又此杯器之中心繪一红日彩雲繞之亦覺秀倩可寶

  耕織圖为康熙官窑精品兼有御製詩楷亦精美 聲價殆侔於雞缸也 若乾隆之繪田家樂者 亦猶耕織遗意 又有渔家樂 兼繪仕女者 則不禁誦渔洋青荷中 婦鏡黄竹女兒箱之句

为之神往不置

  乾窑人物工緻绝倫 故事則舉漢晋以来暨唐人小說幾於應有盡有 下至西厢三国水滸之倫 亦窮秀極妍並稱佳妙 至末葉乃益曼衍如水浸金由山等不經之事

实亦入繪事蓋争奇斗巧 锺事增華勢必至也 然明未清初已有採取封神演義繪千里眼顺风耳者 則又不自乾隆始矣

  康雍瓷品所繪八仙 带有水波纹者 呂洞賓旁立一人 頭戴柳枝 状殊怪異 俗謂之柳樹精 乾道諸窑仿者亦同斯製者 八仙而無水波纹配以他景者 則不带柳樹精也

又康窑八仙盤具 其中必兼繪南極老人及麻姑童子仙鹿亦有 但繪南極童子等而不繪麻姑者

  厭勝瓷品頗为猥褻 明穆宗好内 故隆慶杯碗始有之 康雍乾道諸朝亦有遞作者 旁及花囊屏枕諸器 风斯靡矣然漢廣川王畫屋巳有此種 則濫觞为已古矣

若但寫风懷含蓄不露者 猶为彼勝於此

  繪百蝠者殊嫌呆滞 百子較勝 而新製亦最多 故百廘不如十廘也 是等彩繪皆有康乾精製 然继者踵作 未免陳陳相因 至二十一鸟 二十喜鹊 十二肖生之類较为可喜

若三羊開泰 五鹞鹌鹑之属 精妙亦殊足珍 然尚不及異獸朝龍舆怪獸獅熊之尤为奇伟也

  十二肖生之物以入瓷畫者 乾隆道光均有之 乾隆瓷燈有錦地開光三圆幅 每幅繪生物 二者配景楚楚殊有新趣燈一對 則十二生物適齋矣 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

每花各配以一生物 然是等生物又不按地支生肖者也

  雍正花卉兼草蟲者多畫絡緯娘 蜻蜓 蚱蜢 蝸牛之属 道光草蟲最喜畫螳螂 其花卉多作碎花 以视雍正之善繪折枝者 真如小巫见大巫矣 惟繪五毒差堪鑒錄

五毒而兼人物者乃稗官故事也 亦道光窑之别開生而者

  瓷品满畫花朶 種種色色形状不一者 謂之萬花 以黑地者为最贵 即白地者亦可珍 若中有五蝠者 则乾隆五福堂物也 雖嘉道仿製之品 價値亦鉅

花之形状大小偏反各盡其致 繁窑之極 蓋幾不见有地矣

  嘉道之间所畫樓臺之畫 書有地名者 大约繪西湖景为多 繪盧山十景者亦有之 至有繪海珠景者 乃粤人向景德镇窑定製之品 而非出於廣窑所自製也 又有羊城八景之類亦然

  雕瓷之巧者有陳国治 王炳荣諸人所作品 精细中饒有畫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製 尤極神似 故謂此等釉为仿竹木象牙之釉也 至於仿漆之器 精雕花纹所塗之釉

又極似漆或謂有竞髹以漆者

  嵌花之製 清初已盛行 康窑筆洗嵌龍螭者常有 若嵌九螭之杯尤佳 九螭聚於一處 蜿蜓浮突 有一尾口街小螭餘螭繞之成杯耳形 寯品也 乾窑胭脂水瓶 有一螭盤繞瓶身

慨属脂水釉 亦稱罕靓 若上方贡品 或数小兒作牽索状之瓶 或小兒游戲突出全身瓶 或十八羅漢一一突嵌之瓶 皆可宝贵

  雍正豆彩花果之盤 其所繪花枝 有若字形者虬结連蜷 不甚可識 或謂乃藏满蒙文於其内也 此後道光亦有之

  百鸟歸巢 繪百鳥一一不同 極飛翔動静之致 後仿者頗多神采殊失 若繪喜鹊三十隻者 有一红月 名曰一月三十喜 又名日日見喜 皆吉祥語也 若不足二十者

即以其数名之日 若千喜 雜以红梅亦頗不俗

  道光所繪人物亦有極精者 惟好於人物之旁位置 琴書畫之属 又題詩於其间 或書傳於其後 雖存論世知人之意 而乏配景布局之觀 故鑑家抑之

  明瓷之畫也 用筆粗疏而古氣横溢且有奇趣 其地之色釉 濃厚深穆却非後来所有 康熙畫花於肆幂之中而行其縝密 於工緻之中而寓其高古 雍正則逸麗而秀倩

若乾隆則繁密富麗之極而時露清氣 其颜料之色澤又一代有又一代之特色 而不容以相掩要 而言之皆非後来所及而已

  ●說欵識第六

  瓷皿有欵肇始於宋 宋瓷有内府二字者書法舆大觀錢相類 閒有政和年製字樣者 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 或謂红朱色者 用單数 青蓝色者用雙数 於花盆則然

餘器則不盡然也 又均窑器底有横鐫数字 直鐫数字上罩以芝蔴醤釉者尤为希世之珍

  元瓷欵識 惟官窑有 樞府二字欵其餘民窑底有字者甚少 從有字亦不掛釉 在器底隨意刓成若可識不可識之间 刓成花纹及轆轤形者亦间有不之

  明代瓷品欵識 蓋有種種 有凹雕欵字而掛以黑釉者有印花者有繪花者 有雕花者最奇者 以永樂窑底繪狮子滚球 球内藏欵字至为罕觏 其次則嘉靖官窑 底欵有書作環形者

又有於器之中心書字者亦殊 特别若底之螺旋纹乃當時製器手法之事舆欵識固無涉耳

  明代官窑题某某年造字樣 亦有用製字者清代則概用製字罕见 有用造字题欵位置 以在底足内居中者 为最普通 若高足者或题於足内層之邊際 亦有题於足外層邊際者

蓋皆横欵也 又有题於口上或腰腹際者 亦属横欵横欵最为珍罕 始於明代至清嘉慶而遂替矣

  有清瓷品之最高贵者 厥惟料款料有两種 曰某某年製 曰某朝御製 大抵皆四字为多 间有六字書法 似歐王间亦有似虞永 舆及宋槧者 有竟作宋體書者

乾隆未葉间有作鐵缐篆者

  凡料款之字皆釉汁凸起 雙圈方邊至为名贵康雍乾嘉四朝皆有之 嘉慶已極罕 道光殆未之有矣

  古月軒彩为有清一代最珍贵之品價値奇鉅 而同時仿者値亦相等也 古月軒为内府之軒名 當時選最精畫手为之繪器 所繪有题句上下 有胭脂水印章 引首印一文

曰佳麗或曰先春 下方印二文 曰金成 曰旭映大抵即繪畫之人名歟 當時所製不多 同時即须飭工仿製 故仿古月軒彩者 亦係乾隆之物 其價略舆之相埒 若直書古月軒三字者

乃属後来伪製 而近亦罕見 故精者亦颇不貲也

  或謂古月軒乃胡姓人 精畫料器所畫多烟壶水盛等物 畫工之精细 一時無两 其曾否畫瓷器未可臆断 而乾隆御製乃取其料器精细之畫而仿製入瓷耳 又謂胡氏之款 凡三種

有古月軒三字者 有乾隆年製者 有大清乾隆年製者〈皆指料器而言〉是有古月軒三字者亦非伪証舆前說異然 謂为精畫料器則甚有據 謂为胡姓人者則又傳聞異詞矣

  至市人凡属堆料款之器 無論康雍乾諸朝概謂之古月軒 其說則謂歴代此種最精之瓷品藏庋於此軒 故以得名也

  是古月軒 凡三說 一謂古月軒属於乾隆之軒名畫工为金成字旭映者也 一謂古月軒係胡姓人精畫料器 而乾隆御製瓷品仿之也 一謂古月軒为清帝軒名不專属

乾隆歷代精製之品均藏於是軒也 三說者所聞異詞所傳聞又異詞要之無論其孰 確一言以蔽之 則凡属堆料款 畫極精细而僥有清氣往来者 皆为最名貴 最瑰寶之品也

  堆料款之器 始於康熙末年 终於嘉慶初年康熙末年者款多用粉红釉 雍正至嘉慶皆用藍料釉 又康熙御製堆料款小飯盌有用红紫天青湖水各色以書款字者 四字堆料筆法端整

是又不止粉红一色矣

  乾隆堆料 而天蓝色用鐵線篆者所畫花卉多團簇成锦黄地 五彩視白地之疏落 秀倩者雖同係料款 其價值乃少遜

  乾隆時之寧晋齋 寧静齋 寶嗇齋款亦係用堆料者二寧为親貴 謂王之製品 寶嗇乃李姓製品也 此種名之曰私家堆料款 視官家御製之堆料 其聲價又遠遜云

  辨欵識之是 非以定瓷品之新舊花馑鑑别之一端 似可憑而不盡可憑也 官窑無欵而客貨有欵 此歷朝所恒有且新製之字有極工 而舊製有極率者 至近年仿乾隆之品

字之整齊工雅 殆不止十得七八 故但憑是以判断往往有毫釐千里之差

  順治 僅一度開窑燒瓷 故順治瓷品極少有之則作楷畫書也

  有開元年製 四字者非唐代物也乃康窑之仿古铜者並仿其年號耳

  康熙一代欵識形式最夥 兹彙錄之如下

  單圈 雙圈 無圈闌 雙邉正方形雙邊长方形 凹雕 凸雕 地掛白釉字掛黑釉 地舆字统掛一色釉 白地寫藍字白地寫红字 绿地寫红字 楷書 篆書 半行楷 虞永興體

宋槧體 歐王體 六字分两行 每行三字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 四字分两行省去大清二字 红紫色款天青色欵 湖水色欵 沙底不掛釉而凹雕 天字 方闌内不可識之字 满清文

回回文 喇嘛文〈以上为有字者〉

  雙圈 秋葉 梅花 團龍 團鹤團螭 花形 物形完全無字〈以上为無字者〉

  有書景镇康熙年製六字者 康窑之客貨也用景镇二字雍乾以下殆未之見矣

  雍正一代形式較之康熙为少 然亦遞變屢易也 缀錄如左

  六字雙圈 四字無邉闌 四字方邉六字凹雕 四字凹雕 六字單圈 雙邊正方形 雙邉長方形 地挂白釉字挂黑釉地舆字统挂一色釉 白地寫红字 白地寫蓝字

楷書、篆書、虞永舆體、宋槧體、圖書欵、方阑内不可識之字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以上为有字者〉

  花形、物形、完全無字、〈以上为無字者〉

  雍正之無字者 除雙圈 秋葉 團龍團鹤 團螭外 其餘大抵舆康製不甚相遠 蓋花形物形 皆承明代之舊派也 康熙雍正皆會禁用欵字 未幾旋復用焉

康熙雍正又多不書本朝代欵 而書明代欵者 康書宣德者为多雍書成化者为多 蓋宣成为明代瓷品最盛之時期 而清初所製犹以之为軌範也

  雍正外脂水内粉彩之杯 花繪極细其底畫一桃形内 藏雍正年製四字 蓋沿明花藏款字之法也 在清代瓷品亦为罕见

  乾隆朝之款識又微有小異述之如左

  六字雙圈 六字單圈 六字無邊阑四字無邊阑 四字方邊 雙缐正方形 凹雕 地舆字统挂一色釉 白地蓝字 白地红字 绿地红字 绿地黑字 楷書 篆書 歐王體 宋槧體

宋體書 圖書款 沙底不挂釉凹雕 满清文回回文 喇嘛文 西洋文〈以上有字者〉印花 團花 完全無字 以上無字者

  凡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成 六字分两行每行三字四字分两行 省去大清二字 三種歷朝皆有之 六字分两行者大都官窑 若分三行者則有官窑 有客货也

字以端楷荘重整飭者为美 若字形較大 方橫四五分者 尤为可贵

  方圈内 不可識之字者 非字也亦非回回 喇嘛西洋等文也 乃一種花押之類耳 此製明代有之 故康雍亦有仿者

  嘉道以後大率沿前朝諸式 有减而無增渐有趨於一致之势 间有楷書 即前所云六字分两行 分三行二種也 至四字楷書 省去大清二字者 嘉道甚为罕见 惟篆書有之耳

篆書之款 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 篆書有两種一種無邊阑字或红或藍不等 一種有雙邊红字居多 卽俗所謂圖書疑也

  圖書款以道光末年暨咸同间为最盛行鄙见所雅不喜 间有雍正乾隆款者 雖不敢謂其必無 然属於赝鼎者殆八九也

  同治一朝 流行客货 凡篆書者幾無不圖書款且省去大清二字为尤多

  就大槪而論 康雍两朝为篆書盛行時期篆書者偶或一见 自嘉慶至同治为篆書盛行時期 而楷書亦偶一见也 乾隆篆楷兼有 而篆究多於楷 至光宣二代

除仿古外則又楷多於篆矣

  瓷品有但書大清年製 不書何朝號者乃同光间肅顺當国時所製品也 當時肅顺勢焰熏天 将有非常之舉 監督官窑者慮旦夕有改元事 故阙朝號以媚肅顺物 雖近代而有一段故實

亦瓷学家所不可不知

  瓷欵之堂名 齋名者大抵皆用楷書製品之人有四類 一为帝王 一为親贵 一为名士而達官者 一为雅匠良工也

  有清仁廟 纯廟两代君主 好講理学故所命堂名多理学語 康熙則有乾惕齋 中和堂 乾隆則有静鏡養 和敬慎諸堂 皆内府堂名也 由是親贵諸王亦趨重於理学 成为风氣

如拙存齋 绍闻堂 在康熙间 敬畏堂正誼書屋在雍乾间寧静 寧晋 寧遠 德誠諸齋 在乾嘉间 慎德堂 植本堂 有恒堂 均嘉道间大抵属親贵諸王之製品

  若不以理学語名者 乾隆有彩華彩秀二堂皆内府物也 雍正为東園文石山房 雍乾间为红茘山房 乾隆为友棠浴砚書屋 瑶華道人 道光为十砚齋 竹主人 文甫珍玩

大抵皆親贵也 若名士而達官者 則乾隆時之雅雨堂製廬雅雨故物也玉杯書屋者 董蔗林也 聽松廬者 张南山也 雅匠名工則有宝 齋 有陳国治 有王炳荣 有李裕元

  榷陶者卽唐英 卽著窑器肆考之唐雋公也亦有题唐英欵 下鈐榷陶二字印章者

  若深珍藏为康熙製品 又有略園荔莊坦齋明遠堂百一齋等 皆乾嘉间製品 聽雨堂 惜蔭堂乃道光製品 其主製若未詳

  親贵中雅製之品 以慎德 绍闻薢竹为最有名 餘則東園 文石 瑶華十砚 红荔等亦堪珍玩也 慎德瓶類近極罕见有之則價値甚昂 绍闻薢竹皆以杯盤盂盌等類为多

  欵字之最多者以道光间有恒堂为最曰道光某年定府行 有恒堂珍赏凡十餘字奇品也 本以行有恒堂四字 連属成文而市肆輒简稱有恒堂 姑乃之中和堂欵

書康熙辛亥中和堂製八字 带干支者亦属瓷話一種故實

  稱堂 稱齋者帝王親贵 建官名匠皆有之若稱書屋山房者 稱珍藏珍玩雅製雍玩者 親貴達宦有之 而帝王無是也 故此類欵 概謂之私家欵

  曉嵐雅製之品 字作四五分 大楷分列上下左右以四圆圈圉之 绿地開光 红字概無 花繪質極瑩潤 似乾嘉間物 驟覩之 幾疑为纪曉嵐製也 及閲底多有同治年欵 不禁嗒然

  大雅齋者 清孝钦后所製品也 以豆青地黑线雙钩花者为最多 五彩者亦有之 所繪多牡丹 萱花 繡毬之属 豆青地者 横题大雅齋三字 旁有天地一家春印

章底有永慶春四字 亦有大雅齋字在底者 雖甚近代而值亦頗昂

  康雍乾三朝但繪畫不題字之品为最多有题字者較少 若题字必精楷又以御製詩为至珍貴 其次則长篇成文也若行草数字乃客货之随意者珠不足賞 且所製亦不多

盛時大率無題字者矣 道光畫無雙譜题識最夥 如畫数人物則每人繫以一小傳分占其器之半 若樓臺景者又必於其旁書明西湖各地名 勝雕非甚可厭比較为差矣 若同光間客貨之粗者

輒題行章短句至可憎恶 而近年所作各器又必無题字 頗合於有清盛時矩镬也

  書长篇成文者 如赤壁赋 聖主得賢臣頌歸去来辭 闌亭序 出師表皆全篇錄齊 筆法出入虞諸 均康窑之铮铮者 赤壁賦一邊 繪畫一邊 寫字尤为珍品 其餘則有字無畫

後代殊不敢仿製 一則無此善書之手 一則製近古樸難博俗人之嗜好耳

  康熙書 聖主得賢臣颂及歸去來辭等文施之大筆筒为多 且有四體書者底欵 有熙朝傳古四字

  康熙耕織圖为瓷界可珍之品 所作以盤盌为多圖凡多幅 每幅各察繫以御製詩 一詩乃短五古也 青花五彩均有之 五彩尤为罕覯

  耕織圖畫意既媲美宋人 其題楷句法亦足與永興抗手若彩盤於所题詩句又有作篆書者

  雞缸為成化精品 康熙乾隆暨嘉道各朝均有之以乾隆为尤精 上题御製詩 有乾隆丙申御题字样 款識为篆書大清乾隆仿古六字 其後各朝亦俱稱仿古也 所题詩字 體有两種

一種字較小 體近虞王之間 一種字較大楷法凝重又頗似顔鲁公矣缸亦有两種一種 较小尤为難得

  雞缸之可贵固已腾溢人口 然乾隆同時贵品驾軼於雞缸者不可缕指 何獨於是而驚心動魄耶 道光之仿乾隆舆同冶光绪之仿道光者 亦較他種瓷品值漲倍蓰

大抵因御製一詩增其聲價耳

  乾隆間 有稱杯盌專錄御製詩於上而無畫者詩乃五古詩 末有某朝御题字樣 下有胭脂小方印 其楷法之精美者亦殊可珍

  嘉慶官窑蓋杯 有外题御製詩 而器與蓋中心繪花者詩乃五律詠品茶者也 康窑十二月花卉之酒杯 於题句下有印章 文係一赏字 雍正料欵之器 瓷面有印二 一曰月古

一曰香清 同時文石山房製品亦於瓷面作两印 分列文石山房四字乾隆御题製詩之品句末 乾隆二字分为两印 乾字作三種掛文

  慎德堂以三字直欵者为可贵 欵多係抹红色亦间有描金色 若有题句者下有一印作橢圆形篆道光二字 慎德所以鼎鼎有名 蓋其瓷質之白 彩書之精 固足頡頏御製也

  薢竹主人亦道光瓷之精者 固以質白畫美为其特長然亦有尋常粗品 若红地雙钩畫竹之類是也 小杯最精 盌亦不俗 然其所製颇少鉅大之品

  若深以小品茶杯为多 或謂製者乃一嗜茶雅士也有不書 若深而畫一玉字者 亦昰同一人所製

  敬畏堂所製器具多係豆青一色 彩華彩秀則雅好作豆彩花 養和堂 静鏡堂所繪花鸟有極精者 寧遠寧晉諸齋 字不避諱 亦在道光以前之一證〈道光名旻寧〉 其質極润细

而花彩則规矩 花三品球之類为多 宝嗇瓷花能獨出新意尤好作堆料也 雅雨堂人物畫工一時妙手骚擅 盟主自是不凡

  薢竹喜作八宝碎花及團鹤之属 至繪折枝而饒有雅致者慎德堂當堆妙選矣 文甫雅玩之器多畫金鱼 乃殊不觉其可喜

  蓝欵红欵 舆作楷作篆 大有涇渭分流之象大抵乾隆以前多係楷書又兼多係藍字也 乾隆以後多係篆書又兼多係红字也 底雜色釉而款寫黑字者 惟乾隆有之 此殆未之见

  瓷品之有回回 喇嘛 西洋等文者回回文或於花地開光處書之 或有全體書回回文而不繪花者 喇嘛文多於繪花之上書之 卽明瓷所謂棒真言字者也 或作圆形字如八卦之圍例

西洋文則於畫空隙處書之 或於器底書之又一種舊洋瓷表面纯係洋式 器底有華字 某某年製者 字作宋體書 亦奇品也 若寫洋文欵 兼有基督纪年者 乃當日舶来流入之品耳

  ●說瓶罐第七

  古人製器載酒用以饗神犠尊象 尊導源至遠 此尊之權舆也 尊一變而为瓶用以插花 清供殆绿 後起腹口相若者謂之尊口 腹大者謂之瓶 其後市人任意相呼

瓶舆尊遂混而为一矣 袁宏道撰瓶史遂为著绿專書 所論以銅器为多亦兼及瓷製 然其時形式名目有不若今之粉纭璀璨也 同是一瓶而形式争奇 巧 千變萬化稍有差明 遂呈異觀

故瓶之種種色色最有研究舆味 就不佞所知 缀述於下 雖未堪作瓶史之補傅亦颇足窥製作之一班焉

  吾華製器初之名学之恩 概由市人象形臆造久之遂成習惯 莫之能易 下列瓶尊諸名悉從市肆沿稱 固不必盡以雅驯繩之也

  太白尊 太白尊亦名渔父尊 形似渔父之罾鱼故得名也底平腹巨口小 而微哆 项極短 而缩 此等尊無巨大者通體不過数寸耳 以豇豆红色或带蘋果绿 蘋果青色为多

腹有三團螭暗花 乃淺凹雕也 除康密外歷朝甚罕仿製 故價値之昂等於拱璧

  觀音尊 有大觀音尊 小觀音尊两種大者高二尺餘 小者高数寸 口侈项較短 肩宽博至脛則以次漸殺脛 及於底又稍加豊 自肩至脛约占全體五分之三 项舆脛相若

口舆底相若 此等都觀音尊 以祭红及郎窑最为奇珍蓋郎窑喜製此式也 若康熙青花五彩亦稱殊品 至小觀音尊 以蘋果绿者为最昂 其餘種花彩均有

  牛頭尊 牛頭尊口稍巨 直下至肩無項腹較肩尤钜 至底稍殺 旁有雙耳者居多 以其形似牛頭故名 大者高二尺餘 直一尺餘 小者高亦及尺 钜製也歷朝均有之

以康熙青花者为上

  百鹿尊 百鹿尊有两種 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僅二三寸 大者其式亦類似牛頭 惟有两鹿頭为耳 彩繪百鹿故以是得名 小者或同前式 或有作捧锤式無耳者 然既以百鹿抽象得名

則不問其作何式 亦概呼为百鹿云

  硬棒锤 身如截筒 肩聳而擁腫自肩至底同一直下 口有凸邊一道者 名硬棒锤 有青花五彩各種 亦有開长光两面彩畫 餘为錦地者 大小不一其製

  軟棒锤 形舆硬棒锤相仿 惟肩嚲口哆足稍斂 明朝祭紅概無棒锤 惟康窑青花五彩有之 大棒锤初年較钜 晚年較小 康熙此類畫草蟲及粗疏花卉为多 蓋客货也

  如意尊 如意尊高约六七寸 上殺下豐口巨軀短 清初多作青花 若纯色釉及暗花者亦为雅制

  美人肩 略似如意尊 項舆脛均苗條口舆足相等 腹稍巨 弯折處有姿 致故曰美人肩也 大小不一 雍正官窑彩瓶 有畫红白桃花者 生動嬌豔 冠绝等倫 乾隆多畫人物

精者每有颊上添毫之妙

  油錘瓶 白口至项均甚细 瘦至腰腹而突膨脝者名日油锤有小而大者为尤多 積红積藍青花五彩均有之 康窑多係纯色釉及青花者 尤以畫龍为多

乾隆畫龍釉裏藍或釉裏黄黑而兼胭脂水波纹者亦恒有之

  餑餑凳 形似油锤而项其肥直下若截筒者曰餑餑凳 亦尋常式也 纯色釉者 以積红積藍茶葉末等为多 若五采者 多带錦地 或錦地開光或錦邊

  马蹄尊 马蹄尊有两種 高者为瓶矮者为盂 高者项舆脛均長 腹短而微皤 形類马足故名 康熙青花最多 此種矮者 名矮马蹄口 巨而無项 康窑有釉裏红花朵者亦殊足珍

  天球瓶 天球口舆项相若 腹为渾圆肩舆足又相若也 雍正瘦身抹红者 品格殊美 若乾隆青花夾紫或豆彩者亦佳

  胆瓶 胆瓶形如懸胆 口徑直下腹徵橢圆 形式有大有小 古時銅瓶此式尤盛行 瓷製以乾隆为多

  錐把 大致同於胆瓶 而口微哆者市肆别其稱曰锥把 謂同錐子之柄也 實亦胆瓶之阔口者耳

  雞心 腹略同於胆瓶 而项甚短者謂之雞心以小品为多 積红積藍瓜皮绿等色尤多此式也

  梅瓶 梅瓶口细而项短 肩極宽博至脛稍狹折 於足則微豊 口徑之小僅舆梅之瘦骨相稱 故名梅瓶也 宋瓶雅好作此式 元明暨清初歷代皆有斯製 红色者仿均为最多 豆青

天青 茄紫 豇豆红等諸色均有之

  蘿蔔尊 式如梅瓶而通體近瘦 肩不甚宽博项同白蘿蔔也 豇豆红 蘋果绿 蘋果青为最佳 乾隆有堆料款者 繪水仙 月季 蠟梅之属 亦为内府之珍品

  玉壶春 玉壶春口颇哆 项短腹大足稍肥亦雅製也 天青積红者尤居多数 此式大半官窑 甚少客貨 而官窑又大半纯色釉也

  截個瓶 截個之形瓶 形如木筒近口處微凹 明製最多 青花尤夥 花甚粗率而殊有野趣 清初仿者亦然

  燈籠罩 燈籠罩不此一種 有形若巨筒而上下口舆足凸起若盤底之一覆一仰者 亦有同上式而腹際截分数叚者有上半段舆前式同 而腹際下半有脛 至足底稍散開者

是亦謂之燈籠式也 此等式乾隆乃有之

  歲草瓶 口直而長项 有兩截中凸起如球腹渾圓 脛短稍缩 至足而大展 大體甚似洋油之坐燈缘 初特製以錫儈 藏中有草取以供佛 故得名也 惟乾隆有之

嘉道数代藏儈卽罕来朝 此式逐不復製 花彩以珊瑚红釉繪西番運者为多亦取西土荘嚴之意也

  鳳尾瓶 鳳尾足長而豊底處益散開略同鳳尾 故名 此外身段無甚特異 以大鳳尾五彩者为最佳 若硬绿三彩者尤为瓖宝 此式多康窑客货 而彩畫雄奇之極洵为偉觀

  象腿瓶 式颇特别自口至足直下無紆曲但非圆式乃三瓣之海棠式也 口際凸起 厚邊近口稍粗 近足稍窄 市人呼曰象腿 亦象形語也 雲豆 淡茄 乳鼠等色为多

  蝙蝠瓶 自口至足均作蝙蝠形 肩稍宽博宋時哥窑龍泉已有 斯製往往有紫口鐵足兼有冰纹者 明清所仿亦大抵相同 数寸高者最多 大者颇罕

  海棠瓶 自口至足均作三瓣海棠式惟不直下 口舆项同 至腹则突皤而仍分三瓣 颇为雅觀 以茶葉末 鳝鱼皮等色为多

  石榴尊 腹绝巨口 巨而张项 短而缩足微敛形同石榴 故名也 雍正天青色 而底有篆書凸雕欵者 乃當時官窑雅品 豆青一種較小 有蓋者乃作罐用也

  佛手尊 口径稍斂 脛之将近足處條缩而瘦 纯似佛手柑状故名 形不甚大小略同 佛手柑所稍異者 近口際無指爪形耳 青花夾紫居多 製亦雅飭

  葫蘆瓶 形纯似葫蘆 有大有小以東青積红等色为多 東青有凹雕暗花者 窑變之演属 亦偶一见 而伪製甚夥

  橄榄尊 口舆足俱小 無项 無脛全體似橄榄形故名 此式以廣窑为最多 大抵溯原於均 市肆所稱均釉者亦好施之此製也

  荷包瓶 形扁圆 口腹均大 類如荷包故名宋定始有斯製 故此式又大都有凹雕暗花也 以纯色釉者为多

  蘋果尊 蘋果尊有两種 有缩项者有巨口而無项可缩者 缩项者口徑不及寸 巨口者口脛可二寸 大者高幾及尺小者约五寸餘 往往有凸雕 荷花瓣者 小者底足稍嫌不穏

又有天青釉裹红 两種 满身苔點至可珍玩其聲價之大足舆郎窑媲矣

  轉心瓶 瓶之腹際玲瓏剔透 两面洞见而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轉動 似美術彫刻之象牙球者然 若是者 名曰轉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 陶雅名为套環轉動之瓶 颇嫌名稱烦

古物保存所則標其名曰轉心今從之

  塔瓶 口哆而平 项数折 至腹圆而不甚巨脛略缩旋散開 至足略如平顶之塔形 故號塔瓶也 乾隆始有此製 東青色者尤多

  柳葉尊 口較身稍大 项短而身長膊略舆口相等 至足而愈小 繊趺瘦削 幾難立穏 惟须檀座夾辅之耳 形似柳葉故名 以豇豆红者为贵

  箭桶瓶 口舆足直下相齋 惟通身如海棠状而六瓣七瓣不等 舆三瓣之正海棠微有别焉 足略斂 故非帽架也 名曰箭桶 亦市人取象之稱

  络子尊 络子尊略似绍舆酒罈 於下半截有縄圈纹如包络之状故名 製自雍正 有地舆络一色者 有白色錦络者錦络略同古錦纹 璀璨可觀 大者高二尺餘 小者高一二三寸

纹皆凸起也

  方瓶 方瓶種式不一 有體方口圆類舊時之轎燈者 亦名方燈籠 以東青色凸雕八卦形为多 有口體俱方 身分两截者 略如神前之香案 以黄地青花为多 有扁方形

口底俱方而腹膨脖 项旁有两耳 可以穿带者有如呂字形而口微凸起者 其他種種形状不勝枚舉

  穿带 穿带之製有方有圆 方者如前條所述圆者大體似天球 而左右两耳可以穿带 則方圆悉同也 (耳舆口之孔同一平行视缐舆尋常垂雙耳者異) 此製仿古禮投壶之壶

又有足際两横孔 仍於孔内掛釉者 亦名穿带 皆纯色釉为多槪係官窑 甚少客货也

  背壶 此式腹扁而渾圆 於體中又凸起一圆缐若篆書回字者 然口横而方底亦相若 绝似行军之背壶 故名 也有口際飘雙带者 有無带者 東青 羊肝等色为多

  百環 百環之壶亦仿古銅器製也扁方或長方形 以纯色釉为多 或白或天青古銅等色 多無花彩 乃道光以前式也

  六角 六角亦有数種有略如棒錘式项短無脛 而身直下者 有口张 项稍長 而腹巨者有 有项有脛 略如花蓝式者 皆好奇之趨 尚競異標新也

  三孔 三孔者口際同樣突出三孔如品字形 有大有小 以豆青東青等色为多 有豆青而夾五彩花者 製自乾隆 蓋其時西风漸漸输入 已舆西餐掉中插花之器略有相同矣

  五孔 五孔者又名五岳朝天 亦市人炫異之名稱也有五彩 有素三彩 式樣不一 有類洋燈者 有類甚長之石榴者 口既詭異 體亦瓌奇

  九孔 體製愈出愈奇 遂有九孔亦五孔之推衍者也豆青地碎花为多 乃道光朝兢異争奇之製

  蒜頭蓮蓬荷葉諸口 蒜頭者口似蒜頭而體段則近油錘宋製己有之 後此尤夥 纯色青花多有之 蓮蓬者 口上作一蓮蓬式 有数小口僅能插折枝梅菊耳 身叚亦不一致 荷葉者

口際之邊 翻出向下如荷葉 然身段多棒錘之属数者 皆好奇之創製也

  仿古各式 仿古之式不一 其製仿周泰罍缸者名曰雲罍尊有仿漢魏葬器者名曰虵虎瓶 大抵仿古尊罍之器 必有雙耳居多

又或凹雕掛鐵色釉或古銅彩或鐵繡花此並色澤而仿之者也 若青花 若五彩 若素三彩 但仿式樣而不仿色澤者 亦各有之

  花觚 口大腹小者謂之花觚 明製者身叚直下绝無波折康熙以後則腰際凸起 略如香案 中插花之具 亦康仿明製 粗五彩花者为多 於粗率中更見老横 至乾嘉則有鏤金错采

錦堆成片者 有一種口绝侈而身甚瘦 直下無曲折而身際盤有凸螭一條者係素三彩 乾嘉均有之 仿製者尤夥

  渣斗 觚之小者曰渣斗 明製已有之至清逾夥 五彩或黄地碎花者均有之 渣斗之小者 則入於漱具之属 非清供品矣

  花澆 花澆者 澆花之壶也 尊略似如意尊惟僅有一耳 亦可作插花用 若彩色精者 颇足當清供也

  花熏 花熏之用 如花囊貯花 其内而透香於外也故必透雕形式 種種不一 有似瓶者 有似罐者 有大有小 大者高约及尺 小者僅二三寸耳 花澆花熏 皆花神之伴侣

亦庭几之清供 故附瓶類而兼及之

  天子罐 製出康熙 以底有一天字款故名青花居多 所繪以山水为贵 康窑底有天字者 瓶罐均有 而罐尤一時所稱

  日月罐 有一種圆罐高可及尺 肩之左右各有凸雕半圈形名曰日月罐 康熙積红者颇为足珍 若東青暗花者底輒有朝代欵也

  梅花罐 週身繪冰纹 藏梅花片片製始康熙 歷代均有之 形不甚大 在當時亦粗材耳 然此等物料已非後世所有 故邇来聲價亦颇腾踴五都

  花鼓罐 形作鼓式 豆青者居多乃貯茶之品也 旁有雙耳 凸雕獸環状 底往往有乾隆款

  巨德堂罐 形式不大 多作粉彩底有巨德堂製四字 乃雍正時物也 所繪花卉 明麗固自可赏

  瓜罐 形如西瓜 上蓋有瓜蒂色即瓜皮绿 而釉中開片俗又謂之绿郎窑也 康朝最佳 乾隆亦有製者 以不实原盖为贵

  福隆罐 罐之口際 一邊凸雕蝠形一邊凸雕龍形 名曰福隆罐 義取諧聲 兼寓頌祷之意 蓋乾隆時代物也 天青東青等纯色釉为多 底有篆欵

  罐之形式不若瓶變化之多 故名稱較少大抵可按其物繪花彩或彩色而名之也 明製己極瑰麗 至清代華贵矞皇不一而足 而尤以人物为最佳 雍窑繪美人 尤好施之於罐也

  罐之陳設以大为贵 以同樣为贵 以白地五彩为贵 高至尺餘 檀架盛之列於廳事 排行整列 殊有富贵氣象 不同於鸟瘦郊寒者矣

  ●說盃盤第八

  宋製盃式多撇口 故大盃亦名瓷即取撇口之義也 又名壓手盃亦作押手盃 壓押一聲之轉 義亦相通 謂其口較鉅便於手托也

  酌酒之器 口徑较鉅 便於酒人以助其鲸吸百川之势绝巨者謂之海 方而巨者謂之斗 略小者謂之斝 口大而身高者謂之琖 匪惟铜器亦有瓷品 要皆可以盃括之

  陛羽茶經論列瓷品之高下 當時茶具精美當可想见近均汝哥定等器時亦流露人间 而定尤为绝美 蓋定器必雕花 必较薄 較鉅尤可宝也

  宋定壓干大盃 浆胎開片容量極大雕有鱼藻细花纹 略闪黄色 乃酒器之宏瑰者

  汝窑托盃製 舆時式不甚相遠 而蚓纹深黝釉汁瑩润 後世殆無甚匹 仿者甚夥 然终不能神似

  均窑盃式瘦小 名曰蓮子盃 全紫者不易一見淚痕者近亦同於拱璧 卽元明所仿亦殊足珍

  成化仿宋八角大盃 平雕荷花纹胎質清剛 釉汁極白 底有螺旋文 亦属希有之瓌宝

  宜德白壇琖 於器心有一壇字 乃當時經籙蘸事壇中供品也質细料厚 式美足稱珍品 又有一種白茶琖甕肚釜底缐足 光瑩如玉 内有细龍鳳 暗花底 有大明宣德年製暗款

一代殊品 直超定器而上之

  靶盃之製 以其足有枘可把 本名把盃後訛作靶沿誤久矣 宋哥窑有八角之製 瑩美可玩 然宣德祭红者 尤为奇珍

  盌形而下有柄者 名曰靶盌 俗稱高足盌浮屠喜於佛前貯供品 故又稱佛盌也 宣德祭红 光照四座 其他青花五彩 清代不少良製 然已一覽衆山小矣 盃式之變遷

雖不若瓶式之多 然歷代標新领異 各呈奇構 以饜吾人眼福综其遷變可得而言

  厭于之製亦有数種 口绝撤而底甚小者名之曰瓷口大而身高者名之日琖 此不折腰者也 口撇而身高者名曰仰钟式 口撇而身矮者 名曰马铃式 口撇而丈底

矮而阔者名曰草帽式 此皆略有折腰者也

  口径与底径 相差不甚远 身直而高者名曰筩子杯 似筩子而身矮者名曰墩子杯 口下敛缩至底足 而颇小者 名曰莲子杯 口与底相悬无几 身粗而矮者 名曰栗子杯 莲子

栗子皆以盛果实得名 非谓其形似也

  杯底有深窝园而略深 以次遞锐者名曰鸡心形小而园 似半浑园形者 名曰牛眼盃 有四角者 有四角之旁各有深凹线一道名曰海棠式 有六角者 有八角者 而四角又有双耳

单耳 无耳诸式

  双耳之杯有方有园 康窑蛋黄色凹雕喑花者 耳作龙形 乃御窑也 若寻常双耳 則以耳小者为贵 乾降金醬色小杯 上繪金花亦有雙耳颇具輕盈之致

  吴十九之卵幕杯 胎質之薄有同卵膜在明季錚錚有名 李日華太僕所豔稱者也 康雍之间 所製影青一種 雖稍不如吴製 然雲龍精细 欵似蠟頭 固自人间罕有

  康窑有九螭斝方式 而高身諸螭沓繞其旁即兼作耳之用 雅製也 又有一種形似爵杯 而無觚舆高足 有罩耳 旁黏四螭 作引頸圾水状 乃素三彩也 身繪有虎頭形亦殊詭異

  吸杯 形式作莲蓬蓮葉交互相連状别有蓮莖 莖之中有孔 可以吸飲 又有但作蓮葉而不带蓮蓬 底缀三小螺 中状一蝦蟆者 飲處亦有蓮莖吸孔 皆康窑索三彩也

式有作鸭形者 向鸭口吸飲 皆不外争奇斗異 競为新式而巳

  酒令杯者 於杯内作人形 略似不倒翁状一瓷罩覆之 中有圆孔 恰能露其顶 注酒满 則人形浮出 無酒則否 蓋视人形之向對 以为行酒令之用也

  梁谿漫志呼此人形謂曰陸鸿渐 然鸿渐善品茶不善品酒 此器卽代酒纠事之用 而蒙以茶博士之名 無亦有誤認颜標之嫌也耶

  套杯之製 一至十 小至大 歷朝均有之雍正人物者稍遜於花卉 至乾隆有繪厭勝畫者 雖猥褻甚於鞋盃 然精妙乃無匹也

  口徑颇巨而身叚甚矮者 謂之奶子盌清宫以盛牛乳者也 然宋製己有此式 則又未必盛牛乳者也 然宋製已有此式 名取通俗不必数典矣 青花五彩均有之 又有凸雕花纹

仿漢銅夔螭者 名曰博古 花上掛色釉亦殊足珍

  正德官窑五彩盌 地为蛋青淺绿色極豔極鲜 當時發明此色後 竟绝響猶在秋葵孔雀之上也 中畫盤螭四口 邊足邊均 有花纹 穠華工麗 实導康雍之先軌者矣

  宣德小杯有仰鐘式 有马鈴式 有雞心式皆宝石红也 又有釉袁红小杯 想釉裹红即發明於是时 若淡红珠斑者卽朱红之變化者也

  明瓷五彩宣成己臻美麗 宣德有輕羅小扇撲流瑩茶琖成化有高燒银燭照红粧酒杯 皆詩句入瓷之初祖 若成化之周茂叔爱蓮 梅妻鹤子青女鞦韆等杯 皆開康雍之先軌

视畫折枝八吉祥 西香蓮等尤遠勝矣

  素三彩之盤盌 以嘉靖海马为最殊尤中繪一團龍 旁列衆獸七八 所謂衆獸朝龍者也 衆獸中固有海马 亦有海马居中者 大者獸多 小者獸少 统名海马 便俗稱耳 绿波翻湧

梅蕊纷披 兼繪小八 宝康熙所仿 已非恒品而况於嘉靖也耶

  近來宋元盤盌出土頗多 尋常汝哥龍泉暨平陽澤潞各项窑篆無甚特色者 不甚難得 人亦輕视之 聲價不及康乾之大也 試就特别者约纪之 一为黑定紫定两盌 粉定難属難得

然仿者最多 人縱不能得见真定 亦知定之规模無不白質者居多也 紫定已不易一见 黑者更绝無僅有矣 一为宋官窑之牙色薄盌 開片形状颇似郎窑 而釉汁之薄 胎質之輕

則殆同冰片 所謂如冰如雪者 今见之矣 一为哥窑加彩碗彩釉濃厚 色澤深古 决非真坯假彩之物 可以考见宋代彩色之一斑焉 一为紫蝠元瓷盌 元瓷贵成物形固矣

此器成蝠七八隻 各有姿態 而不流於穿鏧 迴非矯揉造作者比以视但成一二尾鱼形者抑遠勝也一为暗花元瓷盌 元瓷暗花者绝少 此器暗花精细底有樞府二字 疑確非宋非明而为

奇渥温朝之官窑 則物希为贵矣 数者信可铺子京之别錄 增笠亭之遗書 若夫蚓纹 鱼藻 蟹爪諸宋器亦己置諸卑無高論之列奚 待悉数也哉

  有明一代珍具骈圓亦云盛矣 就錚錚有名者而論如永欒之影青盌 質薄如纸 花纹精细如髪 此鬼工也 如永樂之壓手杯 底繪有花款 字藏於花内 细若粒米

如嘉靖之红鱼靶盃 目骨燒出鱼形 凸起宝光如成化之雞缸 歴朝争仿其製纯廟题詩江村作歌均盛 稱之如吴壶隱之流霞琖天下知名 若周丹泉之仿古各器 直造堂奥 此皆驰名藝苑

宝若琳琅者也 若遞求其次 則宣德之祭红 成化之人物 正德之蛋青嘉靖之海马 萬歴之九龍 五毒亦有足珍者焉 其他盤盌流入规矩花一路者 則如塗塗附 雖確属朱明之器

亦等諸曰檜以下矣

  成化粉定小蝶 有夾彩者 蝶形正圆而底足並無邊墻置處稍平不自倾跛 殊奇製也 亦有雍正所仿者

  康窑素有名者 莫如堆料欵御製盌有青 有黄 有红 有绿 彩地夾彩 颜色填满 所繪多繡毬牡丹番蓮之属 亦有花際嵌字者 至繪耕織圖之杯盤 繪百餘人列陣之大盤

繪飲中八仙之酒器 繪十二月花之全副酒盞暨六旬萬寿之官窑彩盤亦均錚錚有名

  康熙雞盃式不一律 有高二寸弱對徑三寸弱者 有高寸弱 径寸强者 有深如斗者 至乾隆以後形式殆趨一至耳

  康窑杯有口對徑不及二寸而高四寸餘者乃仿明製也 至乾隆後 則高者口徑亦鉅 决不如前之狹矣

  郎窑大盤 有正圆者 有六角者 直經七八寸居多過一尺者尤为奇珍

  歐窑之盤 最喜六角 八角者或作戰鼓形以天青天蓝雲豆等色居多 间有葡萄紫者

  宣德红地青花大盤 红色甚深 而青不如康熙就红而論 非此時無此色也 雍正黄地青花果盤亦颇不俗

  大盤 有面積對徑二尺餘者 置諸万棹中則已占满一棹之地位 清初有之 此等鉅品 决非恒人所用意者 宫廟供佛 佛像常有高数丈者 非是不足以相稱耶

  康熙大盤多属雙底足 雙底足者足圈内有深溝一道 溝之内又腹起 足然後乃至底边也 乾隆以後無復斯製矣

  康熙大盤舆乾隆大盤五彩者 均極精美然古茂舆時趨則顯分派别 康熙之製稍窝 乾隆之製稍平 此面積之不同也 康所畫硬彩而高古 乾所畫粉彩而華缛 此用彩之不同也

康人物面部施藍筆 乾人物面部施红筆 此繪事之不同也其相異之點 尚不止此 然各为世所重 所謂異曲同工者非耶

  菊花形之皿具 始於雍正但僅施諸小碟耳至乾嘉道諸朝 則盤盅均有之 並有蓋 舆托亦同 茲式者瓷質益薄而巧

  橢圆式之盌 用以養水仙至为雅飭薢竹慎德亦善作此 道光之品佳者 亦可接迹雍乾

  過枝花之盃盌 乾隆者尤绵密 癞瓜牽藤间夾翠竹 而翠竹又往往影青也 繁麗之中殊有玲瓏剔透之致

  洋彩盌具精者殊夥 有整圆者 有長方者有凹凸邊者 形式不一 大抵開光者居多 尤以大圆盤为贵 而開光又有作扇形 瓜形 菊形 種種格式也

  承杯之器謂之琖托 亦謂之茶船明製如舟形 清初亦然 又有作盤形 中间圆圈 或凸起或陷入 以便承器而不虚其中者 嘉道以後則大抵虚中矣

  清製杯盤盌碟 各其悉数之不能盡更僕之不能终 僅能略舉一斑耳 大抵康瓷之特色 如御製欵 如郎窑 如素三彩 如青花皆獨绝一代者也 至雍正則暗花影青之品 瓷質極薄

粉彩鲜艷欲滴 又足自樹一幟焉 至乾隆則古月軒盌杏林春燕盌 五福堂盌 丙甲小缸等類 均足炫燿一時 震鑠奕世 此外若萬花 若合家歡 若勝鸽圖 諸名品 亦皆五光十色

娱目赏心固無俟 一一悉数者矣

  ●說雜具第九

  宋製印合 以粉定为最精 式樣極扁内容印泥處 甚平淺也 若哥密 若泥均亦佳 哥窑印合 胎釉视常器較薄 泥均有渾圆者 有六角者 蓝暈濃點亦殊足珍 印合之式曰饅頭

曰戰鼓 曰磨盤 曰荸齊 曰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曰六角 曰正方 曰長方 曰海棠 曰桃形 曰瓜形 曰果形遞衍遞嬗 製愈變形愈巧矣

  明製粉定印合概無欵識 荸薺式者甚匾製颇特别其他有作戰鼓形者 有作磨盤式者 種種不一 又有粉定而描以青花者 穠郁麗密一時無两

  印合 巨者圆徑或七八寸 長方形者尤巨乃當時鈐御璽之用也 蓋繪龍形 雲霞缭繞 上方珍品自殊凡近矣 小者乃僅如栗 底器窝而深 無足而有微凹两圈 堪以安置不欹

蓋之中间亦微凹 遠视恰如栗子状也 满繪青花雲龍亦精美可贵

  宣德成化嘉靖萬歷皆有龍鳳青花印合而以宣德为最美 成化次之 清初康熙青花亦足雄视一代 官窑必繪龍 其尋常客货山水居多 有極老壮蒼蔚者 雖多率筆 然自不俗

  乾隆官窑印合 以豆青地五彩规矩花为多豆彩團花亦恒有之 若作疏蒨之花者 颇为罕见

  康熙大筆筒 圆徑宏偉 所繪花彩以人物为最奇瑰 花卉次之 若書滕王阁赋 歸去来辭 蘭亭序等類書法 出入虞柳亦饒有别趣也 藏家往往代作花盆之用 可謂别有匠心

此等筆筒 底必有露胎阔圆圈一道 其正中處圆徑又往往凹下焉

  筆筒雕瓷者 輒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花以竹林七賢 東坡赤壁垂楊繫马之類为多 良工陳国治王炳榮颇善斯製 又有一種雕瓷纯不塗釉者 明曰反瓷 則多属季裕元所製云

  乾隆小筆筒好作海棠四方等形 開光者居多地式作古锦夔纹状 質瑩畫细 雖小品亦自足珍

  筆筒反瓷而墨彩者固常有之 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诚为罕覯之宝

  洗也者 在古時以之 盆雙鱼洗之類是也近世属之筆冼 即水中丞之類是也 浣筆之器 淺者曰冼 深者曰盂

  康窑豇豆红蘋果绿筆冼最为殊尤若胭脂水者亦为珍品 窑變或泥均者亦颇可珍 積红則視其年代而定上下也

  有一種積红水盂 口處微陷乃天然缺口用以置水匙者也雍窑居多 若口斂腹皤者則康乾均有之 而底又必平而巨類似太白尊而無项者

  冼之口邊 辄喜作凸螭形 歴代皆有之以有款者为贵

  水中丞又謂之水盅 形状不一 或方或圆或高或矮 各隨其意匠也 若作荷花含苞形者 則不免稍欠大方矣

  畫碟有数種 尋常梅花形者 以深而内外俱有花者为贵多係青花或豆彩也 至分为各件者 則形式尤夥 有肖種種物形者 有分每格如高盒者 有作荷花瓣九片者

尤以荷花瓣者为輕豔可爱

  文房之品 墨床以堆花及釉哀红者为佳五彩山水尤有尺幅千里之勢 筆架以宣均为雅 若玲瓏瓷者殊稚氣耳 鎮纸明製尚方 清初亦然 至乾隆則盤螭凸起 長方瘦削

而花極工细 堆花者亦比比也 槳合一種亦以乾隆为精

  琢石为屏尚矣 亦有以瓷製者 有長方形有扁方形 有圆形 明製已有之 清初至末菓其製尤盛 乾隆有仿洋畫繪泰西美人者或 作棲台界畫状 至於山水人物尤多不可勝纪

  瓷屏有仿珊瑚戔者 書吉祥金字一一遠視之幾欵有宣春帖也

  筆管亦有瓷製者 明時有錦地穿宝相花靈芝 八宝團龍等花 然筆管用瓷究嫌笨重 故後菓不甚尚之

  水滴象形者其製甚古 蟾滴龜滴由來舊矣 古者以铜 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宝象諸状 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者則名曰滴 不名曰孟

  花盆以均窑为最佳 其座謂之盆連有圆者 有海棠式者 有六角 近則折足磨邊亦珍逾拱璧 盖均之可贵極矣 均盆舆盆連 其底必有数目字 紅紫者箪数 青藍者雙数

因盆舆座 取其有識别 易於配合 不致混亂鏧枘故也

  康熙青花花盆 有極鉅者圆舆六角均有之繪松者尤蒼蔚可爱 乾隆五彩者 異常精美 盆座之遥有高至寸者 繪開光各景 尤具奇麗之觀

  瓷缸大者養鱼 小者置之案頭可作清供之用不必其定養鱼也 口徑数寸至数尺不等 若案頭清供 大抵口徑数寸为最流行 均製最雖得 仿者亦自不俗

明製有裹白外青雲龍獅子滚毬諸花 亦颇堪供清赏

  郎窑瓷缸裏舆底作蘋果色 口邊則炒米色外體深红 宝光逼人奇偉之品也 若釉裹红式 淺彫雲龍者亦颇足贵若青花红鱼繪鱼藻者 雖康窑亦恒品耳

  燭臺之製 宋時已有之 至明萬歴有雲龍人物 香草 蓮瓣諸花彩 清製形式不一 最特别者乃作象形背驮一壶文繡蔽體 而背驮者恰以承燭洵 雅製也

  常見宋香爐一具 色之瑩润固無倫比而底舆足之釉 異常匀净 表而通體不见有露胎之處 蓋此種渾身掛釉其入窑時係以鐵鈎鈎爐之裹面弔器 而燒謂之弔燒

故表面全無露胎處者 職是之故

  香爐在明代喜作法花獸形 鼓起者尤为可喜至康熙則大而扁者往往無足 其式稍入時矣 若人物八仙之属 亦有佳品 乾窑大者則仿古鼎形 宫廟中尤多鉅製 五彩錦地荘嚴绚爛

此等又俱横款居多也

  扇匣亦有用瓷製者 明萬歴有雲龍回文扇匣至清製颇罕 用洋瓷銅胎者則有之

  瓷燈有仿漢雁足者 其釉色則仿汝之類大抵明代雜窑也 至清乾嘉贵尚五彩 製雖華腴而乏樸茂 式亦趨時不古矣 清中葉所製竟有如洋油燈罩者 亦可以點燭

罩之有錦地開光及影青花不等

  瓷塔有極鉅者 高三四尺 層層疊矗又可一一拆卸小者亦分数層 高可及尺之譜 亦能一一拆卸也 又有兼作香爐用者 最下一層可以焚香 而上数層均有孔 以出香烟

製亦精巧 若不拆卸者 則作佛龕 形中坐二佛 作合十状塔顶則五宝粉紜舍利 璀璨一望 而知为清宫拱奉之器也

  圆盒有口徑阔幾及尺者 五彩盤龍錦纹缭繞 大抵宫禁间以盛果餌者歟 中葉以後洋瓷銅胎者興不易碰损 纯瓷之盒遂罕有過鉅者

  果盒亦謂之饌盒 乃合数個盤格星羅綦布 於中略似七巧之版 而置種種食品於其内也 康窑最喜三彩 有由九格而至十餘格者 乾隆所製尤多有洋瓷采繪花鸟者

有紫砂掛釉繪山水者 彩色精美冠绝等倫

  嗽具有数種 有上下分作两器者有似两器而实渾为一者 均謂之痰盂 有如盒形 下为底而上为蓋 蓋有孔略似環形者 謂之痰盒 康之青花較鉅乾之五彩較小 均極精美可觀

  酒壶式亦遞變 其高身長耳者謂之提粱壶綵繪至精 喜於豆青地夾五彩錦花 或錦地開光繪五色人物於洋瓷 尤多精製 皆宫府所用品也 亦有仿均者 龍泉壶亦间有之

大抵明仿者居多

  桃形而無蓋有嘴者 名曰酷壶 亦曰酷滴明制己有之 豆青 東青 地青 花夾紫者为多 其所以無蓋者 底有孔以纳水 而不至淌出 製颇巧妙乃防蠅蚋之侵入也

  有一種壶形甚特别 略如直截之竹筒惟於上半截旁出一嘴 嘴作龍形 其蓋在顶處甚平 不露蓋也 顶略同僧帽形向嘴一邊 較高向背 一邊斜矮 身有数截 纯竹筒形

惟每截均繪花 乃素三彩 龍螭海马之属 名曰多穆壶蓋内府以之盛牛乳者 其製乃满蒙遗俗也〈多穆二字當係满語〉

  鼻烟壶 宋定者己有之 殆當時作藥瓶用耳嘗見一宋定鼻煙壶 作一人形 海仙状 面目衣褶一一欲活 尤妙者頭戴一帽揭帽 則挑烟之匙 隨之而起 殊有巧思 约高三寸餘

真宋朝物 信属可贵

  鼻烟壶 佳者多至不可勝纪 大抵雍正者多渾圆而長亦有六角 或青花或夾紫或釉裹红種種不一 而形體較巨者 亦可兼作小瓶用也 乾隆之製形式較扁種種均有

而以雕瓷五彩人物者为尤多

  四方之盂 邊稍凹似海棠 式有豆青夾碎花亦有全體金花 四圍作博古式者 又往往淺雕也 乾嘉道数朝 屢屢有之

  纯廟時有瓷製祭品 形極奇麗 腰扁细而足豐旁有两耳 而耳又作飘带状也 上有蓋形 蓋之上 則盛供具者 名之曰豆 恐尚非磪稱耳

  羹匙有極别致者 匙之两旁作踞齒状柄瘦削 而柄頭稍巨 略似如意形 又有匙作欖核形 而極深者 有匙甚長略似船形 皆不外好奇之使然

  瓷製佛像 有立者 有坐者 半臂袒裼持宝塔諸法具 各有意態 亦颇足參襌悦 五彩荘嚴之佛像 多属乾隆朝貢品 佛跌坐而垂目者乃真官窑進御者也

  素三彩佛像 面部及手足多不塗釉有極荘嚴者 有極瀟灑者 若廣窑歐窑面部露胎者往往黑色 其衣服多藍色達摩彌勤之属皆然

  觀世音之像 以粉定者为最殊尤餘則清明製品亦有極精者 大低以纯白为贵者 五色華美者似非大士本色矣 建窑之觀音以手揑者为最佳 其手指间往往能透见背面也

  福祿寿三星之属 五彩斒爛多作廳堂供品然未免有傖俗氣象

  瓷品作小兒欹臥等状 置之案頭亦属清玩之一並堪作壓纸之用

  無論人物鸟獸概謂之像生器具 若仿均雙廘雙马奕奕如生雋品也 至雙獅亦颇可玩而稍嫌於笨重 不如雙象之名贵 雙鹤亦矯矯可觀 至五彩雙雞則品斯下矣

  象亦有單個者 乾窑驯象身作米色體五采 文繡至精美也 背驮一器可作插香之用 案頭清供亦殊雅玩

  鹿也 马也 兔也 狗也 有雙者亦有單者雙者不可必得 則單者亦足清玩 马有三彩者 狗有红黑者 雍乾间品颇属可喜

  瓷狗 在清中葉嘗喜製之 小者往往混於洋瓷 蓋乾嘉當時泰西己有流入者矣

  嘗见有一瓷品作蹲獸状 不知其为獅歟狻歟但極怪而巳 底甚平 背有一孔意者亦作插香之用 为獸罏之别派耶

  ●說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 有真必有伪 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 惟能知其疵舆伪 而不允为疵伪所斯斯纯舆真者出焉矣 凡物皆然 於瓷尤甚 故特闢一门以作照夜之燈

然犀之鏡也

  疵者易见 伪者難知 剖析毫芒微之又微 往往謬以千里 失之毫釐 惟經验之久歴斯準繩之不 耳

  彩色之沿革 代有不同 繪事之流派世有各别 非深明乎 彩色之沿革 繪事之流派未易窮其真際也 且素瓷之質 同一白地 底足之色同一露胎 亦有年代遠近 物質變遷之殊

非洞達其源流 而燭以巨眼 鸟能不目迷五色耶

  繪事之流派固不易知 然易於欺常人颇難於欺 吾辈蓋翰墨舆六法沆瀣一氣故也 若彩色則尤雖辨矣 吾人於彩色之研究 雖洞知其變遷 而近年發明之蓝黄绿均得八九

但红舆紫稍不及耳 故一遇此等物屢易炫惑吾人之眼殆由贾胡懸金以旌價値日涨 遂益淬厲工料以應其求 恒有光绪初所之不能仿者 而近年竟能仿之 不得不謂为美術進步

然認作盧山真面則非矣

  有雖疵而不得謂之疵者 曰缩釉曰短釉 曰麻癞 曰黏釉 缩釉者謂入窑之際 火候骤緊 往往歛釉露出胎骨也短釉者 謂隨意掛釉不到底足 此等蘸釉法病在不匀

黏釉者謂釉汁未乾两器相並而为一擘之使 開若黏片礫然麻癞者謂入窑時黏有火炭釉汁稍缩成堆垜 形此數者 皆宋元所常有 且有因是而證製作之確據者 故曰雖疵而不得謂之疵也

  有小疵而不掩大醇者 曰窑缝 曰冷纹曰骛纹 曰爪纹 窑缝者 謂坯質偶鬆为火力所迫 土漿微坼 厥有短缝 冷纹者謂器皿出窑之顷 风力偶侵 一缐微裂不致透及他面

驚纹者謂 瓷質極薄 偶缘驚觸 内拆微痕表面却無傷损 爪纹者謂器有製痕 略如爪状 或由沸水所注成 由窑風所侵 是数者皆疵類 極微無傷大體者也

  有视其病之淺深以定有礙無礙者曰串烟 曰傷釉 曰崩釉 曰暴釉 曰冲口 曰毛邊 曰磕碰 串烟者謂燒瓷之顷偶为濃烟熏翳 或類潑墨之状 或呈果熟之形

若是者视其濃淡多少以定優劣 傷釉者謂器用日久案磨布擦 细纹如毛色呈桔闇 崩釉者謂硬彩歴年既久遂至崩坼 彩色剝落 墜纷殘红 暴釉者謂釉質凸起 形如水泡 手法欠匀

火力逼之 遂呈斯状 若是者 视其地位多寡以判氐昂冲口者謂器皿之口或觸或震 口際微裂成直缝形 毛邊 磕碰均謂器皿口邊微有傷损 傷處甚小 而扪處略有稜者 曰毛邊傷處

較多而胎骨少缺 但邊際尚未露稜者曰蓋碰 若是者亦视其受病之大小以定其價値之增减焉

  有人工造作而成疵者 曰磨邊 曰磨底磨邊者謂瓶具口際曾經缺损颇巨 因将邊磨平或鋸去頸项故成罐形 價值所失十折八九矣

磨底者因嫌底款年代不久磨去其款託於遠代然物品 果美亦有得善價者

  有人工造作而成伪者 曰假底 曰真坯假彩底者取舊瓷之底嵌於新瓷 伪物真欵以欺一時 然功勞而計拙 易於識破 不常有也 真坯假彩者謂取舊瓷之白質無花者

加以彩繪肧質則确属古物 彩繪則後來所加 缘舊瓷之光素者價値甚廉且景鎮積年遗物颇多 一經加彩則冀得數倍之善價 此種甚夥 易售其欺也

  至於補耳 補頸 補足 補口等病則尤不勝覼指但小心檢视察及细微則此種疵病亦不難於洞燭 惟當勿掉以輕心耳

  更有将光素破瓶用藥粘緊 復於裂痕之處加畫硬彩花繪於其上此等作伪乃合真坯假彩及黏補两者而一之 亦不易猝爾識破 尤不可不慎者矣

  有一種新製之瓷 異常精细不但毫無浮光且能發出宝光 價甚不貲 余初不解其何以能發宝光及詳致之 乃知係用重貲定製一切物料 悉以舊物为標本 毫髪無異

故有明知新製者亦出重價以購之 闻某西人以數百金定製瓶一對即此類也

  近年此種最精之新製 仿康熙若以纯色釉为多尤以豇豆红者为最 精青花亦佳 但花卉耳仿雍正者竟作堆料欵然终易於判别 仿乾隆者以五彩为多 人物有極精者

必以舊日貢品为標本者矣 惟康雍人物無論青花五彩均不能悉肖康彩尤不易仿也

  又近年仿康雍之品肆夥 每對鑑藏家言謂是乾隆道光所仿此君子欺以其方之術也 然老眼無花者 則目笑存之耳

  瓷質其地其變遷亦夥矣 康之舆乾乾之舆道 皎然可见者也 同光间之舆前數代亦皎然可见者也 所難者近年精製之品 直逼乾隆 若道光更有過無不及 所不逮者獨康雍耳

此則最易炫人者歟

  款字之鑑别亦不易 道光至光绪初所仿前代欵字獪不甚笃似若近年之欵字恒有舆乾隆時官窑絲毫無二者但 凭是以辨真伪 殆不僅皮相之譏 故藉繪事以察新舊

而繪事之精者足以颉頏前代也 藉瓷質以察真伪 而瓷質之精者又足鱼目混珠也論欵字则絲毫無二 論彩色則十得八九 所欠略之一二成 亦容易忽略也 然則執何術以察之

曰所终遜於前代者 但胎釉上之研究耳 然非極细心鉅眼獪未能以察别之也

  精製作伪之瓷品 必有一二特點舆舊物相同之證乃用手術以惑人者也 鑑家偶不留意 见此一二特點即深信不疑 殊不知一二特點之外 仍有圖窮七见之處 或瞀於内觀

或震於外鑠 或炫於標榜 遂至熟视無覩 以訛轉訛此所以往往有棄周鼎而宝康瓠者

  仿製之品自来所有 而工料不侔或但摹形式 或但書舊款者則謚之曰伪 此殆萌芽於道咸间至同光间而漸盛 至光绪未則满坑满谷 其作伪而尚精者皆近数年所製品也

道咸製器间冒雍乾欵耳 獨至光绪以来 則康雍乾以上溯明代無不有冒託之欵矣

  有取新製之瓷去却釉面浮光之法 係先用浆砣輕輕擦磨 更慮所磨之處存有细痕 復用牛皮膠砣沾油磨之 使更平而且润 但此等去光之法骤视成足亂真 然细微察之终晋迹象也

  磨釉退光 一在求舊 一在掩新 其術恒易售凡仿舊之物萬不能色色俱佳 毫無破绽 惟将光亮退去 使色之新舊無由辨 而後物之真伪乃無由分 斯誠術之巧者矣

不知古物原來失亮係被士氣所侵 故雖失亮之中乃有透亮之處若夫新物失亮乃用物磨去 無論细痕有無 而識者终不難於判别也

  红为最難仿之色 光绪初中葉所仿者惟薄施淡扶而己 至近年則大红 深红 舆夫胭脂水 豇豆红 諸難仿效之色均無一不有 仿效亦能颇得六七 雖專家亦往往售其欺

然是等物品色澤縱足炫人 而瓷質瓷胎细辨之终有不類耳 绿色之難仿更甚於红 纯色釉之绿色者則颇足亂真 然仍乏深黝之致 至於仿康熙彩之硬绿 則最難形似 釉每混而不清

或則發黑 或則發黄 參入洋料其迹顯然 故新物凡有硬绿之處莫不用砣去光以掩其迹

  黄色之新者 其匀也足舆舊相類而病在過鲜 若夫深黄 其釉亦略混舆天然之金珀黄 其光润透亮迥乎不同 至蛋黄色舆舊者較亦未免有差池之别

  紫色亦为最難仿之色 薄則色淡厚則發混 且其色亦紫中發红 或紫中發黑 显由他色配合而成 比於舊瓷之紫瞠乎遠矣

  藍之一色乃近年仿舊之最有成效者也 光绪中所仿者 或藍而带黑 或藍而带灰 均不難於判别 至近年摹仿康熙藍 竟得七八最亂真 且亦能深入胎骨

所尚能認别者侍質地及畫片耳

  白者本質研究最要而識别又甚難大抵新者其釉近糠火氣宛然 求如舊瓷之美質 渺不可復得 或者就發青發黄之點以判時代之高下 是又不盡然也 最近新發明者光緻之極

幾似乾隆矣 獨稍欠缺者 一則光由内發一則光由外鑠 相去终有逕庭也

  新製黑色舆舊者 最難相混 舊瓷之黑釉舆彩渾成一片新者之黑不但浮光宛然 且细辨之釉舆彩歞有迹象未能水乳交融

  凡新仿之品 以光绪之朝为最多若咸同间仿者皆易於識别 蓋彼時一朝有一朝之面目 雖仿舊製亦不脱當時面目也 惟光绪則不然 襲歷朝之形式 無所不仿 且亦一一皆得近似

今於仿製中可分其沿革先後焉 初年所仿者以宋元及纯色釉等品为多蓋當時清初物品不甚難得 而當朝士夫一二好古者喜請宋元藉供考訂 故宋元物仿者最多 中叶所仿殊属尋常

彩繪既不甚精 遂遯入仿明一派 蓋以明畫粗率易於藏拙也 自末葉以至近日所仿至为進步一由官窑良工四散 禁令廢驰 從前所不敢仿之贡品 今則無所不敢矣

一由近年西人輦金重購 業此者各自競争 美術因之進步 研料選工仿舊精者輒得八九 而五彩冒乾隆欵者为尤多以其易投時好也 至纯色釉冒明代暨康雍款者 亦極仿舊之能事

雜出其途 以相炫焉 前所云最精最難辨者大率皆最近之品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