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多身弱的长相:怎样做抽水试验q=f(s)关系曲线图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28:49
抽水试验中涌水量(Q)和降深(S)存在一定关系,如何做二者的关系曲线图利用三个落程的抽水试验结果绘制的Q=f(S)曲线是典型的抛物线型曲线(图5),此种曲线体现了局部的地下水资源潜力巨大,当增加抽水量时,在水井周围形成更深一级的降落漏斗,以激发地下水向水井更多流动,不断满足抽水量的要求。
  
  
  抽水试验出水量(Q)和水位降深(S)关系图

  第一落程试验时,在距离抽水井800m的地方布置了一眼观测井,在抽水试验前3天开始观测,水位处于连续下降状态。抽水试验中对观测井进行了同步观测,发现水位下降没有增加,相反却有小幅度上升,分析是由于灌溉入渗引起的,这在北白岱村监测井表现更明显(图2)。抽水1天后水位又开始正常下降。对观测井水位变化趋势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直线方程:

  S=0.0016t+4.6144

  为研究抽水井动水位的稳定情况,把抽水初期的数据去掉,对抽水22小时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直线方程为:

  S=0.0016t+4.6144

  上述两个直线方程的斜率相同。如前所述,抽水井抽水没有引起观测井水位下降,并且在连续4天的抽水过程中,观测井的水位直线变化趋势没有改变,因此可以认为抽水井对观测井的干扰较小,观测井水位可以代表区域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在抽水试验进行22小时后,抽水井的动水位已经稳定。

  
  抽水井和观测井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曲线图

  抽水过程中动水位的迅速稳定,其实质是在抽水时,水井可以获得地层中地下水的源源不断的补给,当补给量和抽水量达到平衡时,井内水位便稳定下来;当停止抽水后,地下水仍然向水井流动以填补抽水所形成的地下水位漏斗,并把它恢复到区域水位的水平。

  结合钻探资料分析,地层在300m以下岩溶裂隙仍然发育,从岩溶地下水循环和构造地质学角度分析,这种岩溶裂隙不会只在一点发育,而应是区域构造地质运动在大范围内作用的结果,因而应当是发育深,分布广,是一种裂隙网络系统,地下水可以沿裂隙系统进行大范围深循环,进而发育形成岩溶裂隙水系统。这与抽水试验结果相互印证,由于裂隙系统的存在,可以把系统内很远处的地下水向抽水井传输,所以抽水井水位可以很快稳定并显示出巨大的资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