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创作背景:挥之不去:中国与朝鲜的地缘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36:56
作者:申公无忌    文章发于:申公无忌的BLOG    点击数: 2466    更新时间:2007-2-6      热 荐  ★★★ 【字体:小大】
http://www.wyzxsx.com
挥之不去(引言)
朝鲜半岛,历来同中国唇齿相依、山水相连。
朝鲜对中国人而言,向来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追溯历史,有一个问题,是令当代中国人费解的。从古到今,历来的中国政府,常常为朝鲜问题而大动干戈。近现代中国,有两场战争,今国人铭心刻骨。一是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这两场因朝鲜问题而卷入的战争,大大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进程。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在为朝鲜半岛的“无核化”问题奔忙,“六方会谈”,谈来谈去,始终没有结果。以至于这个名词,在手机的短信文化中,成了拖而不决的代名词。
我们这一代人,认识朝鲜,大致都是从中国和朝鲜的电影中开始的。英雄的朝鲜人民,如何英勇地抗击美国的侵略,付出了怎样的牺牲。中国人民的《英雄儿女》,又是如何的血洒疆场。他们在保卫什么?当然是在保护《鲜花盛开的村庄》,保护我们的美好生活。《卖花姑娘》,以及金姬银姬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什么叫甜蜜生活,什么叫水生火热。然而,当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急速地拉近国人对韩国的距离的时候,许多国人的朝鲜情结在崩溃。朝鲜战争的史料,也随着这种接近而大量解冻。这场战争的正义价值,也受到了现代人纷纷的质疑。
可惜的是,在地缘政治学中,向来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解读。对地缘的控制和反控制,在通常的行为规则下面,常常显得不可思议。不过,政府对任何行为的解读,都需要民意的支持。只不过,东西方的政府,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其解读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因此,在地缘政治面前,任何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是可以超越的。为自己的地缘主张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有不同的包装,但其目的,都是大致相同的。
朝鲜的挥之不去,其实也是一种地缘政治观。站到这个高度,人们会突然发现,什么问题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以至于那些想去为政治事件翻案的企图,都有点小儿科的味道。如果,我们今天仍沉缅于这种纠纷,那就是一种弱智。这也是我为什么坚定支持中国政府坚持以和平方式、妥善处理朝鲜“无核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中国政府关心的,不是某一个政府,某一个意识形态的集团(其实有些政权是根本不值得支持和同情的),而是一个地缘的政治主张。
今天的朝鲜半岛,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原本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有共同的传统、共通的文化、相同的语言。但是,因为地缘政治的拉扯,这个地区被扭曲了。这种扭曲,在相当长的时候内,可能得不到恢复。这种情形,很像地理学中的大板块的挤压。我们需要关心的唯一要素,就是不断地释放这种板块挤压下的能量。因为,地缘意义上的地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战争。而战争,又是我们断然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研究朝鲜半岛问题,向来敏感。不过,单纯从学术角度入手,可能会举重若轻。
挥之不去(1)高山丽水
论述中国与朝鲜的地缘关系,必须追溯其历史渊源。
一、与中国唇齿相依的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如同一把匕首伸向日本列岛的心脏,朝鲜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这里。朝鲜族是以南部的诸韩土著为主体融合北部的高句丽土著(扶余人貊貉人)形成的。
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有关于朝鲜的记载。《山海经》就把朝鲜平壤以西称为“盖”。朝鲜族祖先从中国学到了水稻种植、铜铁等金属的制造。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灭商,纣王的叔叔箕子逃到朝鲜,击败当地诸韩土著的各部落首领,当上了朝鲜国王,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过这个王朝是汉族建立的不是朝鲜族建立的。不知道箕子为什么没有把甲骨文汉字带到朝鲜?
前194年,中国西汉时期,卫满推翻箕氏朝鲜,建立卫氏朝鲜。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异族政权。前108年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设立了乐浪、带方、真蕃、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听说郡首都是当地的土著而根本不是来自长安-洛阳的汉族流官),统治着朝鲜半岛中北部。南部的诸韩民族仍然处于部落时代。
(靺鞨族的祖先)是挹娄人的后代,居住在牡丹江一带。勿吉人以强悍著称,向西驱逐扶余,扶余只得苟延残喘。扶余金蛙王(其王宫据说就是现在的君安证券吉林营业部)喜欢义子邹蒙,而不喜欢太子大索,大索联合其他六个王子合伙谋杀邹蒙,邹蒙逃到今吉林集安,建立高句丽王国(后来迁都平壤)。邹蒙的儿子是琉璃,琉璃的儿子大武神王继承高句丽王位,击败扶余王大索,灭掉扶余。邹蒙建立高句丽后不久占有了真蕃、临屯,前82年,汉昭帝刘弗陵废弃真蕃、临屯两郡。
同时,朝鲜半岛南端出现三个小国——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朝鲜族的祖先)。“HAN”在古朝鲜语中是“大”的意思,当时三韩还没有汉字,后来汉字传入朝鲜,朝鲜人就将“HAN”写作“韩”字。除三韩外,朝鲜半岛上还存在伽椰等国家政权。北部的则乐浪、带方一直稳定地属于中国的汉、魏、晋管辖。
中国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称侯,控制乐浪郡,乐浪成为东北亚各族的交通中心。204年,度子公孙康割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统辖中日朝交往事宜。238年,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自称燕王,联络孙权反魏,阻断各族交通。238年魏国司马懿灭公孙渊,魏国控制朝鲜半岛中北部,乐浪和带方重新成为交通枢纽。239年,日本邪马台国派使者到带方郡,要求向魏国“朝献”。此后,中日两国多次通过带方等郡来往,形成密切关系。285年中国西晋时期,朝鲜人王仁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赠给倭人,可见朝鲜半岛在中日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当时邪马台国军事力量较强,多次对朝鲜南部用兵。朝鲜往往成为日本的侵略对象。
二、三足鼎立时期的朝鲜半岛
313年,高句丽趁西晋的混乱和衰落,吞并了带方、乐浪,成为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国家。过了三年,西晋灭亡。337年,慕容光在辽宁建立前燕,首都义县,352年灭掉汉族冉魏政权,370年被前秦灭亡。384年,慕容垂在定州建立后燕,398年慕容宝被北魏战败,逃到老家义县,407年,后燕高句丽族大将高云处死慕容熙建立北燕,后来汉族人冯跋成了北燕皇帝,统治着整个辽宁省。就这么一个小政权,高句丽居然怕他,大概是仰慕汉族文化,高句丽对北燕称臣。346年和356年,在马韩、辰韩旧地分别出现百济和新罗两国。朝鲜半岛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300年,日本大和国(倭)建立。随着日本的统一和强大,加强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366年倭派使者到百济。而百济为了对抗高句丽,和中国东晋、南朝通好,又和倭结盟。而高句丽与中国北方政权关系密切。369年,倭侵占弁韩(今韩国庆尚南道釜山),建立任那地方,设“日本府”统治之。百济也成为倭的朝贡国。384年,佛教由东晋僧侣传入百济。391年,倭渡海大破百济、新罗。396年高句丽好太王征伐百济,百济臣服。但是,399年,百济又勾结倭,进攻新罗,倭军一时遍布新罗。400年高句丽派兵支援新罗,追至任那和加罗。404年,倭军侵入带方,又被高句丽打败。
413年,倭改变策略,主动和中国南朝东晋、宋、齐、梁修好,想借中国南朝的权威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剩余势力。438年,倭王要求南朝宋武帝封他为“使持节、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妄图取得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被宋武帝拒绝。420年,南朝宋顺帝为了牵制强大的高句丽,将百济王封为“镇东大将军”,但新罗与南朝宋没有联系。出于同样目的,封倭王为“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439年,鲜卑族的北魏灭掉汉族的北燕,统一中国北方。亡国的北燕皇帝冯弘跑到高句丽居然继续在高句丽国王面前作威作福,被高句丽干掉。
五世纪下半叶,倭在朝鲜半岛势力衰退,而以平壤为中心的高句丽势力逐步强大。后来甚至乘北魏内乱,占领北魏领土(今辽宁省和河北北部)。这就是现在的韩国人声称辽宁和河北省都是韩国领土的历史渊源。436年,475年,高句丽攻破百济首都汉城,百济迁都熊津,力求在南方扩大疆土。479年,倭出兵新罗,虾夷族士兵起义,不战自乱。512年,百济要求倭割让任那四郡,倭被迫答应。562年,任那政权被新罗所灭亡。这对倭是沉重的打击。
589年,隋朝统一中国,新罗也逐步强大起来。600年,倭为恢复在任那的统治,远征新罗,虽然取胜,但没有达到目的。隋朝也多次进攻高句丽。618年,高句丽派使者到倭联络通好。同年,唐朝建立。645年,唐太宗也派兵进攻高句丽,同时与新罗保持良好关系。
660年,百济受新罗和唐朝的夹攻,首都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倭求救,倭乘机出兵朝鲜。663年,新罗和唐朝在白江村(今朝鲜锦江)大败倭军队,灭了百济。
三、统一的古代朝鲜半岛
665年,高句丽发生内乱,668年,高句丽被唐朝灭亡。但高句丽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对今天的朝鲜族的形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高句丽在迁都後改称高丽,高丽国亡後,其国民扶余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融入汉族和满族,进入朝鲜半岛的只是极少数;今天的朝鲜族的主体来源於半岛的土著三韩族;因此高丽之对於朝鲜族的影响主要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在血缘上,这与拓跋鲜卑人对汉族的影响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缘颇有些类似之处]。唐朝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朝鲜半岛仅剩下新罗和唐朝势力。
倭又很快和新罗恢复了国家关系。907年,唐朝灭亡。935年,王建推翻新罗王朝,建立高丽王朝(王氏朝鲜)。次年,乘中国的分裂,高丽统一朝鲜半岛。英语中KOREA就是“高丽”的译音。
高丽和倭的官方关系不好。977年,高丽海盗还大举进攻日本。1216年,中国北方的契丹大举进攻高丽。高丽相继臣服契丹和金。1259年,蒙古征服高丽。1274年,元朝镇压了高丽的一切反抗力量以后,强征高丽25000人进攻日本,但是失败了。
13世纪上半叶,倭寇第一次兴起,他们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1223年,倭寇大举侵入高丽金州。1323年—1422年,倭寇共计侵略高丽382次,不仅蹂躏沿海各处,而且深入内地,成为高丽的心腹大患。同时倭寇不断抢掠中国沿海。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李氏朝鲜,明太祖朱元璋同意“朝鲜”作为李氏政权的国号,这是“朝鲜”作为国号的开始。李氏朝鲜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和天朝,直到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为止。李成桂一方面加强防倭,一方面谋求与倭官方发展关系。倭政府满足了朝鲜的要求,命令禁绝贼船。1401年,倭派使者到朝鲜。但是倭寇没有得到根治。于是朝鲜决定以武力解决倭寇问题。1419年,朝鲜发动已亥东征,大举进攻日本的对马,清剿倭寇。倭国朝野震动。但朝倭关系仍然保持友好。1433年倭接见朝鲜使者。1481年,倭向朝鲜求《大藏经》。
1593年,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进而梦想统治朝鲜和中国。早在1595年,他就写信给朝鲜国王,声称准备统治明朝疆土,要求朝鲜臣服,遭到拒绝。
1592年,丰臣秀吉派军入侵朝鲜,史称“壬辰倭乱”。倭陆军节节进逼。1592年,倭将小西行长攻陷朝鲜京城。但是倭水军却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明朝应朝鲜的要求,派出援朝军。1596年,倭军战败。1597年,丰臣秀吉再度入侵朝鲜,史称“丁酉倭乱”。中朝两军并肩作战,倭军全无斗志,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倭很快失败了,退出朝鲜。
1607年,倭与朝鲜签定《已酉条约》,恢复了国交,重新开始贸易。但是,后来朝鲜和倭都模仿中国,实行闭关守国政策。
四、半殖民地时期的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从白头山主峰到朝鲜海峡全长3000朝里,所以有“三千里锦绣江山”的美称。但是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入,使锦绣江山深受蹂躏。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走上了与亚洲各国完全不同的道路,从而使朝鲜半岛的发展雪上加霜。1871年,美国占领朝鲜江华岛,率先打开朝鲜门户。1876年,朝鲜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签定。朝鲜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被迫通商,西方国家拥有了领事裁判权和关税权。美国以后,英法等国势力相继渗透到朝鲜半岛,其中英国的势力一度最强大,但是俄罗斯的南进和日本的北侵,才是朝鲜历史上出现的最大灾难。
沙俄早就梦想统治朝鲜,1860年,俄罗斯从中国取得乌苏里江以东土地后,成为朝鲜的邻居,势力逐步渗入朝鲜,和世界霸主英国矛盾加剧。而日本在1868年就出现了“征韩论”,妄图永远占领朝鲜和中国台湾及长江沿岸,以便独霸东亚。日本这一计划,得到美国的支持。由于美国在1899年前在亚洲没有任何殖民地,迫切需要日本为它作开路先锋;英国也认为,削弱中国有利于英国。日本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后,更加有恃无恐。
1882年,日本发动壬午事变,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开始侵略了朝鲜的历史。济物浦就是今天的仁川。当时日本自身还没有摆脱西方国家不平等条约的欺负,就已经对中朝伸出魔爪。随后日本提出要求清朝如果出兵朝鲜,日本也应出兵朝鲜,而且要互相通知,为进一步侵略朝鲜作好准备。清朝被迫答应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还强租朝鲜的岛屿,作为军用物资基地,准备与清朝一战。而清朝一直幻想西方的调解,不作任何战争的准备。
1894年,朝鲜南部的全罗道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认为机会来了。当朝鲜邀请清朝出兵镇压时,日本乘机也出兵朝鲜。但是,朝鲜政府很快和农民起义军达成协议,起义平息。这时清军在牙山,而日军却已驻守在仁川及朝鲜内地,清朝建议同时撤兵,日本却拒绝撤军。清朝只好先撤军。日军冲进中国驻朝鲜使馆,撤下国旗。清朝终于意识到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但为时已晚。
1894年7月下旬,日本海军向清朝运输船进攻,甲午战争在黄海爆发。24日,中日海军再次在黄海发生激战,由于李鸿章根本不作充分准备,开战5小时后北洋水师大败。邓世昌等殉国。8月1日中日同时向对方宣战。日本陆军随后向在朝鲜的清军进攻,清军不战而败,逃回中国,战火烧到中国境内,日本很快占领辽东,在旅顺屠杀了20000多中国人。同时,由于北洋水师躲在威海卫避战,遭日军袭击,全军覆没。日本提出谈判,清朝被迫派李鸿章去日本谈判。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并且割地赔款。
俄罗斯认为日本在朝鲜的扩张影响自己的利益,于是俄罗斯和日本在朝鲜展开激烈的争夺。1895年,俄罗斯和朝鲜闵妃集团勾结,策动驱逐亲日分子的政变。日本不甘示弱,唆使日本警察和浪人杀死闵妃,建立亲日政权,促使朝鲜国王倒向俄罗斯。1896年,国王逃亡俄罗斯使馆,导致亲日内阁垮台。日本决定和英国结盟对付俄国。虽然日本和俄罗斯协调了利益,但日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1897年,独立后的朝鲜成立“大韩帝国”,朝鲜改称韩国。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战争一爆发,日本就决定吞并韩国。1904年2月日本强迫韩国签定《日韩议定书》,规定韩国必须为日本战争提供各种便利。6月,日本天皇批准对韩国的行动纲领,成为以后吞并韩国的蓝图。8月《日韩保护协定》,将韩国的财政和外交事务置于日本的监督之下。
次年俄罗斯战败。1905年9月俄国承认韩国为日本的“保护国”。1905年11月,《第二次日韩保护协定》日本确立对韩国的保护权,并于1906年设统监府,伊藤博文成为首任韩国统监,成为韩国的太上皇。消息传出,韩国全国爆发反日运动。
1907年6月,韩国皇帝背着日本,派人参加海牙的世界和平会议,请求欧美列强帮助韩国恢复主权,遭到拒绝。日本以此为借口,逼韩国皇帝李熙退位,让年幼的太子即位,同时逼迫签定《第三次日韩保护协定》,使统监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朝鲜反日运动进一步高涨,日本人认为不如直接统治更加得心应手。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尔滨遇刺身亡,不久韩国亲日派总理李完用被刺受伤。日本乘机煽动舆论。1910年8月,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韩国,并将统监府改成总督府,寺内正毅成为第一任总督,隶属天皇。从此日本对朝鲜进行了长达34年殖民统治。1911年清朝终于垮台,被中华民国取代。
五、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半岛
1919年,朝鲜爆发三一运动,朝鲜市民和学生在汉城塔洞公园宣读了《独立宣言》,并举行了示威游行。4月基本被镇压,余波一直到1920年初。日本被迫撤换总督,由“武断统治”改为“文化政治”。
2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波及朝鲜,朝鲜工农学运动高涨。
30年代,日本为了侵略中国,将朝鲜作为“巩固的后方”,实行“皇国臣民”化,并全面控制朝鲜经济。同时,918事变、128事变相继爆发,伪满洲国在日本扶持下成立。1937年77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此期间,日本为了达到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大批朝鲜人和日本人移居中国东北,朝鲜人与原有的朝鲜族成为中国东北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
1932年,金日成创立抗日游击队,活跃在中国东北和中朝边境。金日成原名李朝柱。年轻时在中国读书,接受了共产主义理论。后来改名金日成,“金日成”是朝鲜传说中的民族英雄,以此为名,目的是使自己有更大的号召力。
金日成和杨靖宇在共同的抗日军事斗争中,私交很好。金日成的儿子金正日就是出生在中国长白山游击队营地(也有说法出生于朝鲜)。现在这里成为朝鲜人民朝拜的圣地。1934年,创立朝鲜人民革命军。1936年5月,成立祖国光复会。1937年爆发6.4普天堡战役——金日成率领人民革命渡过鸭绿江,在朝鲜北部甲山郡普天堡大胜日军。
日本鼓吹“大东亚共荣圈”,加强对占领区的殖民统治,朝鲜的资源被掠往日本,还滥发纸币,摊派公债,征收苛捐杂税,剥削各地人民。1942年——1944年,朝鲜被征367.9万人充当苦力。还强征许多妇女做慰安妇。1942年,朝鲜人民革命军在中朝边境和朝鲜境内多次对日作战。其它反日组织如:祖国光复会、祖国解放团、白头山会等相继成立。
二战末期,苏美在朝鲜划定38线,作为双方势力范围的分界线,规定由美苏分别解放。《开罗宣言》规定日本被赶出由武力或贪婪攫取的土地,包括朝鲜。
1945年,朝鲜人民革命军转入反攻,和苏军并肩作战,解放了朝鲜北部。以美国为首的军队解放了朝鲜南部,并组织朝鲜人的警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成立大韩民国。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不久苏军撤离朝鲜,但仍有少数美军继续驻扎在韩国,联合国成立后称“联合国军”。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朝鲜”和“韩国”在1910年以前是同义词,一直可以互换。然而南北对峙和朝鲜战争,使朝鲜和韩国如同水火。朝鲜半岛本来无足轻重,美苏争霸重点在欧洲。但是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的胜利,鼓舞了金日成,终于导致了朝鲜战争爆发,使小小的半岛一时成为世界的中心。
挥之不去(2)打破地缘平衡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系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历书都简称为中日甲午战争。但是,这是一场盖因日本挑起、中国被朝鲜问题无奈卷入的战争。
日本挑起战争
日本蓄谋吞并朝鲜、西侵中国由来已久。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同时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并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令其根据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知照日本外务省。其时,日本内阁见阴谋得逞,一面派兵入朝,占据汉城附近各战略要地,一面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
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已接受东学党起义军提出的要求,双方签订休战和约,起义军退出全州。朝鲜内战实际上已经停止,清军并未与东学党起义军交战。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叶志超部准备从牙山订期内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日本虽已失去出兵朝鲜的借口,但仍决心扩大事端,促成中日关系破裂,它不仅拒绝撤兵,反而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以达到既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中国军队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电令大鸟:“目前有采取断然处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大鸟接训令后,于19日和20日连续提出强硬要求,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祐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 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5、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6、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7、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因为朝鲜半岛缓冲地位的丧失,直接影响到其近半个世纪的中日关系。整个东亚的地缘平衡就此打破。
挥之不去(3)朝鲜战争的地缘张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一般而言,被认为是一场南北朝鲜之间、或者说是东西方阵营之间、以及共产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意识形态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无疑是一场寻求大国板块之间地缘平衡的战争。
有地缘学者指出,甲午战争,第一次打破了朝鲜半岛的地缘平衡,继而导致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以及其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朝鲜半岛被事实上划分为两个部分,其缓冲地缘的角色,重又出现。然而,这种平衡,随着北朝鲜的先发制人而差一点被重新打破。此举引发当时两大地缘政治板块,在朝鲜半岛相互角力。毫无疑问,朝鲜半岛最终的停战协定,事实上并不取决于任何参战方的作为。说白了,这是两大地缘政治板块经碰撞而能量释放之后的一种新的平衡。
因此,我们今天重温朝鲜战争,可以更多地体会地缘政治在局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战争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原日本殖民地朝鲜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北方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南方则有美国驻军。美苏双方曾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联合国决定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由朝鲜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由于担心金日成的抗日英雄形象而获得多数选民支持,美国否决了该决议。1948年5月,南朝鲜举行总统大选,亲西方的李承晚当选总统。无疑,苏联拒绝,并不让联合国临时委员会进入苏控区。苏方指责美国违反波茨坦会议共识。当时的计划,是由苏联、美国、中国、英国四国共同托管朝鲜五年后实现朝鲜的完全独立。美方在南朝鲜单方面举行大选,苏联也推动北朝鲜建立共产党主导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为领导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撤出朝鲜后,朝鲜半岛就实际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国家。
战争爆发: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军在得到斯大林的首肯后越过“三八线”,突然入侵南朝鲜。南朝鲜的军队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首都汉城沦陷。
美军早在1948年9月已全部撤除南朝鲜。当时的南朝鲜军队武器匮乏,没有重炮、坦克以及空军,并缺乏正规军事训练。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1950年1月所发表的讲话中,将朝鲜排除在美国的防御范围之外。美国远东军队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在接受访问时,也将朝鲜和台湾划在美国在东亚的防御范围之外。当时的美国副国务卿迪安·鲁斯克(Dean Rusk)在6月20日接受国会质询时也表示朝鲜战争不太可能爆发。
然而,北朝鲜则精心准备,并建立起一个规模庞大的军队。在苏联帮助下,北朝鲜很快就建立了强大的步兵、机械化师和边防警察,苏联还向朝鲜人民军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从1946年起,苏联还培训了几千名朝鲜军官,每个师还配约有十五名苏军顾问,再加上大批曾在中国东北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朝鲜族官兵,朝鲜军队的实力确实远高于南朝鲜。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驻日本的美国空军协助南朝鲜作战,27日再度下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防守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还向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在苏联代表因抗议中国代表席位被蒋介石政府霸占而退席的情况下,以13比1(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通过动议,联合国军队组成。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南非与南朝鲜部队均归美军第8集团军指挥,麦克阿瑟将军被任命为总司令。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北朝鲜的战役。
在战争初期,北朝鲜军队节节胜利,6月28日夺取首都汉城,7月20日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7月31日则占领了晋州,南朝鲜军队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时美军第25师收到死守南方防线的命令,不得再后退。8月6日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与其他高级军官会面,并说服他人实施风险很大的仁川登陆计划。
9月15日,在美英两国三百多艘军舰和五百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成功登陆仁川,从北朝鲜军队后方突袭,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环形防御圈的联合国军乘势反击,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在水原附近会合,一日之后重夺汉城。
美军越过三八线:
美国原先将北朝鲜军队赶回“三八线”以北的计划因战事进展极其顺利而有所改变。麦克阿瑟将军要求乘势追击,将共产主义逐出整个朝鲜半岛。9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总统杜鲁门都同意了麦克阿瑟的建议,但是总统要求麦克阿瑟只有在中国和苏联不会参战的情况下才可攻击朝鲜。次日美军部队就进逼“三八线”,10月1日南朝鲜第一批部队终于进入北朝鲜作战。
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参战。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9月30日,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强硬讲话,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北朝鲜前,周恩来召集印度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我们要管。”10月4日,中国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抵北京商讨朝鲜问题,中国共产党政治局扩大会议最终决定中国必须介入朝鲜战争。
中国政府作出决定,其主要是从地缘角度考虑问题的。如果北朝鲜被占领,将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十分顾虑麦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朝鲜后继续向北进军,威胁到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政权。即使美军不袭击中国,一个与中国有长达1400多公里边界线的国家落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也是很大威胁。再说,如果北朝鲜失败,中国势必要让金日成在中国东北设立流亡政府,这对中国十分不利,因为将为美军侵犯中国东北提供强有力借口。同时,由于美军进入台湾海峡,也迫使中国中止了解放台湾的渡海战役,让中国直接感受到了美国的威胁。基于这些理由,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出兵朝鲜,抗击美国。
但是,美国显然误解了中国的意图。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朝平壤进发。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也开始大规模调往东北边界,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并定于10月19日渡江入朝鲜作战。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军大举进攻前,与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会面。麦克阿瑟保证不会侵略中国,并且自信地表示中国“无意参加这场战争。当今是我们强大而中国软弱的时代,若中国部队渡过鸭绿江,我就要使他们遭受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屠杀。”他同时还认为战事将在感恩节前结束,要让美国子弟兵回家过节。
当然,麦克阿瑟是有理由对战事感到乐观的。10月11日南朝鲜军队占领元山,10月19日(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不过当时美军还不知道具体情况)美军就已经占领了平壤,北朝鲜政府迁往江界。一些美军和南朝鲜部队已经到达鸭绿江边,美国空军飞机多次进入中国领空实行轰炸,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但是,中国志愿军在朝鲜的第一次战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突然对敌军发起攻击,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占领了温井,歼灭所有敌军。该次战役也标志着中国所说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正式开始。中国政府将这场战争定义为“为援助危难的友好邻邦和保家卫国而战”。
中国的参战:
如上所述,中国高层在10月初就已经基本确定要派兵到朝鲜,但是,苏联方面不愿意提供空军掩护,派兵计划一直没有执行。10月9日,周恩来亲自访问莫斯科,与斯大林讨论朝鲜问题。但是双方还是无法就该问题达成协议,甚至一度在10月13日宣布放弃,准备让金日成到东北组建流亡政府。不过,经毛泽东与其他中国共产党高层讨论,最终还是决定出兵,但是要求苏联方面最迟在两个半月内提供空军掩护,还要负责中国各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斯大林最后在17日同意了请求。经解密的苏联档案,苏联空军确曾经秘密介入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称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称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朝边界鸭绿江,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
美军并未料到中国会真的出兵,此前美军也没有收到任何中国军队已经跨过鸭绿江的情报。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几乎是恐慌性地全面撤退。第一次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面告捷结束,美军被迫撤退到清川江以南,中方宣称歼灭了3万5千名联合国军战士。
第一次战役惨败,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时他也承认“联合国军全部被歼的危险”,因此建议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但是,美国杜鲁门政府显然意识到在二战刚刚结束后就立即与中国作战,将有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认为应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而中国的参战,令杜鲁门政府再度改变政策,称朝鲜半岛的统一可以“日后再谈判”,显然抛弃了之前要一鼓作气统一朝鲜的策略。
11月25日,中国发动第二次战役,很快就在12月5日重夺平壤。1951年1月初第三次战役后,中国志愿军已经抵达“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也已经被占领。1950年冬天的战役对美军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灾难,整个部队几乎全部被消灭。
杜鲁门政府的另一个心患,则是自己的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在朝鲜的擅自行动,有许多项目均未得到华府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麦克阿瑟不顾政治目标,而仅仅追求军事上的完全胜利,这种行为其实会使任何一场冲突升级为世界大战,而这在核武时代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的攻击计划,如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动用原子弹以及邀请蒋介石军队参战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李奇微将军接任。这项指令是先通过无线电广播发布的,可见华盛顿对麦克阿瑟是非常不放心。
此时,美国已发现自己陷入朝鲜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个陌生的战场打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因此,美国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战建议,但是轻易取得的胜利使毛泽东相信,中国有能力将美国驱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
很快,毛泽东也不得不对其决定付出代价。4月,战事再度大逆转,到5月份,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过“三八线”,中国军队损失惨重。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坐到了谈判桌前。 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停火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北纬三十八度线建立非军事区,直到50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并不是和平协议,从技术上讲,这场战争仍然没有结束,北朝鲜和联合国军依然处于战争状态。
战争伤亡统计:
根据中国官方的《解放军报》2000年10月16日第11版文章所提供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共伤亡36万余人,阵亡171,687人。但是美国方面的估计在100万人左右。
美国国防部1954年的统计数字是54,260,这也是刻在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上的数据。但是后来美国人又说该数字包括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其他地区的阵亡人数。根据2000年修正后的最新统计数字,美军实际阵亡人数为36,570人。
据韩国统计,南朝鲜军阵亡415,004人,负伤425,868人,失踪459,428,被俘12,536人,合计1,312,836人。
1953年10月25日美联社发布的“联合国军”被歼数为147万余人;韩国国防部编写的《韩国战争史》和日本《军事史杂志》公布的被歼数为116万余人;198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统计数字为,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余人(含朝鲜人民军独立作战歼敌13.6万余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韩军66万余人,其他仆从军2万余人。
朝鲜战争影响:
朝鲜战争影响深远。美国在朝鲜有重大伤亡,而且差点与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杜鲁门政府当时做出的将朝鲜战争的规模限制为局部战争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朝鲜战争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为了应对这种危胁,美国在韩战后大力扩军,军队人数增加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东西方冷战也成为其后几十年国际关系的主轴之一。
中国在朝鲜付出惨痛代价。无数中国志愿军战士葬身朝鲜半岛。中国因朝鲜战争,竟使台湾问题成为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未获解决。中苏关系也在朝鲜战争中出现裂缝,苏联未派大规模部队支援,仅仅提供武器装备。苏联在战后要求中国支付武器装备的的费用。也使得中苏之间矛盾升级。
苏联似乎是朝鲜战争的赢家。但是,其所作所为,因而丢失了其在东方最大的盟友中国。中苏交恶,也使其后几十年,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出现了“中国因素”(或称中国牌)。苏联在70年代遇到最大的地缘困境。它不得不同时在西方和东方消耗国力。
日本没有参战。但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朝鲜战争,最终使朝鲜在地缘政治力量的拉扯下重归平静。美国的介入,中国的参战,苏联的旁观,都是出于地缘的考虑。杜鲁门的克制,斯大林的小心,毛泽东的胆识,以及金日成的冲动、麦克阿瑟的鲁莽、彭德怀的强硬,要地缘要素的大框架下,凝成了合力。
朝鲜半岛因此换来了五十余年的地缘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其实是一种地缘力量的消耗。这种消耗,到达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地缘政治是相当复杂的。
挥之不去(4)中国会不会重新卷入朝鲜战争?
2006年10月9日,一则消息震动世界。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9日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
朝中社报道说,这次核试验是“百分之百”依靠自己的技术进行的。这次核试验是“安全、成功的”,核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像核辐射泄漏这样的危险。
报道没有透露核试验的时间、地点和爆炸当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予以谴责。中国也罕见地使用了“悍然”“坚决反对”这样的词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有学者指出,朝鲜核试验,可能打破朝鲜半岛近五十年的地缘平衡。也有人担心,中国可能重新因朝鲜问题而卷入战争。这种观点,在网上盛行。
朝鲜核问题,对中国而言,是一个“烫山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据,怀疑朝鲜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设施,扬言要对朝鲜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反复声明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由于朝鲜同韩国签订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核安全协议并同意接受检查,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才有所缓和。1994年,朝鲜经济急剧恶化,饥荒席卷全国。中国担心,长此以往,朝鲜势必崩解,届时朝鲜难民可能大量越界涌入中国东北地区。因此,电外评论,如何协助朝鲜“软着陆”已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中国曾经私下督促朝鲜利用冻结核武研发计划换取西方国家的粮食与能源援助。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在与美国、韩国、日本、欧洲国家交涉数月后,平壤同美国签署了一项架构协定,根据《美朝核框架协议》,朝鲜同意冻结现有的核计划,即同意不再对一座5兆瓦的核反应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两座石墨减速反应堆的建设,封闭其核燃料后处理厂,并最终拆除这些核设施;朝鲜更换5兆瓦核反应堆燃料棒时取出的8000根核燃料棒暂时留存在朝鲜,朝方负责对其进行安全贮存。此外,朝鲜还同意将来接受对其所有核设施的检查。自此,美国和世界粮食组织,也成为中国之外、向朝鲜提供粮食和能源的来源之一。直到2002年12月,朝鲜突然指责美方违反《框架协议》,同时宣布,由于美国当月起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朝鲜决定解除对核计划的冻结,重新激活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再次退出该条约。为解决朝鲜核问题危机,由中国主导、共六方参与的“六方会谈”,谈谈停停,但由于美朝之间观点相距甚远,至今没有结果。
朝鲜核试验,使“六方会谈”和中美各方陷入被动,朝鲜半岛的地缘平衡,再次受到挑战。继而,有关朝鲜半岛的战争危机言论也频频出现。其中有关中国是否可能重新介入朝鲜战争的观点引人注目。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中国介入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定将介入朝鲜半岛的下一场战争。主要观点如下:
现阶段国内各方、包括国际问题和国际战略学者,在涉及未来朝鲜与美国战争冲突的问题时,几乎都认为中国不可能进行第二次抗美援朝。国内战略研究者经常犯各种低级错误,荒诞而无稽。事实上,如果朝鲜半岛爆发战争,而且美国是战争的一方,中国一定会象50多年前一样,重新出兵朝鲜。持中国不会在朝鲜战场上出兵的人,根本不懂地缘战略,也不懂中国和朝鲜的历史。
中国的千年历史,历代王朝曾多次对朝鲜用兵,其目的都是建立大地域的东亚天朝礼治体系,朝鲜被认为是中国天朝安全局势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中原中国的屏障。任何对朝鲜的第三方军事入侵,都被认为是对中国的重大威胁。因此,每当朝鲜半岛有外来战争,中国无一不派兵支援朝鲜。无论中国的王朝性质更替,这个中国历史上必然出兵朝鲜的规律始终不变。这是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的地缘战略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中国历代王朝到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曾五次向朝鲜方向用兵,帮助朝鲜对抗外来的侵略者。这五次战争也是朝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每一次朝鲜都只有依靠中国才有力量去击退远超过自己的外来军事力量,只有中国的军事胜利才能保全朝鲜的独立,而中国的军事失败,会直接导致朝鲜亡国。
这五次战争是:第一次中国出兵朝鲜是公元663年、唐朝出兵援助朝鲜半岛上的盟国新罗对抗日本、百济和高句丽。第二次中国向朝鲜方向派兵、并和朝鲜一道共同向日本进攻,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元代。第三次中国向朝鲜半岛派兵援助,是公元1592年和1592年中国明朝先后两阶段向朝鲜派兵,援助明朝的属国朝鲜抵抗日本军事政权的大陆扩张。第四次中国出兵援助朝鲜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最终导致日本同清王朝的直接冲突。第五次中国出兵朝鲜则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
回顾历史,无论中国是否愿意或者中国有无实力,只要朝鲜半岛上发生了敌对中国的外部势力入侵,中国都必须进入朝鲜半岛以对抗外来的入侵军事力量。至于能否打赢在朝鲜半岛发生的战争,将决定中国本土的命运。这一点,已经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缘战略上的基本规律。没有任何人、包括改革开放和希望和平崛起的当代中国人,能够违反历史和地缘战略的必然规律,另行制定出一种在朝鲜半岛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事实上,朝鲜半岛上的安全问题就是中国国家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种观点:“条约限制论”。
我的大学同学、现任九州军事网总编辑的陈湘安先生曾采访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刘洪潮先生。刘先生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中国不会、也决不可能再次介入朝鲜半岛的战争。该观点的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和朝鲜关系的性质是什么?中朝关系不是主仆关系,不是殖民地宗主国和保护国的关系,也不是前苏联那种父子党父子国家的关系,不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中国和朝鲜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关系。两个国家都有权按照自己的利益或者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另一个国家当然也有权对这个国家发表意见,但决不强加于人。这是当今中朝关系的实质和性质。
朝鲜核试验,中国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讲明发展核武器的利害关系,但它不听,执意要搞,当然它自己要对此负责并承担后果。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提醒朝鲜,但我们没有权利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对方,更不能指挥对方,迫使对方按我们的意志行事,这就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行为的底线。西方国家有些人经常把中国朝鲜的影响估计过高,在它们看来似乎中国有权决定朝鲜的行动,这是对中朝关系性质的误判,甚至是扭曲。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悍然进行核试验,是否会引发朝鲜半岛的战争危机,爆发第二次朝鲜战争?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我还看不到这种可能性。现在朝鲜半岛局势虽然紧张,但不至于马上发生战争。
如果爆发第二次朝鲜战争,我个人认为,中国将持坚决反对的立场。不管谁发动这场战争,中国都一样坚决反对。如果朝鲜冒险发动这场战争,我可以断言,中国不会再派志愿军赴朝参战;如果美国企图发动战争,中国也会尽自己的一切力量阻止这种局面的出现。比如,美国通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朝鲜动武,中国必然会坚决反对,会使用否决权。如果美国绕过安理会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或发动战争,中国除了通过外交和舆论上进行坚决谴责以外,也会采取适当方式给被侵略一方给予支持。
有人说,中国和朝鲜签有友好互助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有义务有责任援助对方。条约有效期50年,到2010年。如果2010年之前爆发战争,假如这个战争是朝鲜挑起的,我们不能够按照条约规定的义务对朝鲜实行援助。按照条约的精神,当朝鲜遭到外来入侵的时候,我们要给予援助;但条约未规定如朝鲜发动战争我们也要援助。我想,如果是朝鲜发动战争要中国援助,中国人民也不会答应。中国人也坚决反对,中国政府也不会作出愚蠢的决定。
当然,从目前的状况看,爆发朝鲜战争的可能性很小。目前,除了我们坚决反对美国的动武企图以外,还有一个极大的因素,那就是韩国。迄今为止,韩国是公开的多次重申反对对朝鲜动武,没有韩国的同意,美国越过韩国发动对朝鲜的军事打击,这种可能性不大。
刘先生的观点是清楚的。从目前状况看,由美国主导的新的朝鲜战争,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中国不存在是否参战的问题。如果战争由朝鲜一方挑起,中国则不可能参与介入。
第三种观点:“美国顾虑论”
朝鲜核试验之后,美国国内有一股政治势力,主张美国应该向对伊拉克动武一样,武力介入朝鲜进行军事打击,以直接摧毁朝鲜的核设施,并不惜进行一场朝鲜战争。但是,对这种论调,相当多的国际问题专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现阶段美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介入朝鲜战争。观点如下: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欧汉伦博士说,目前美军有一百四十万人,一百多万预备役。美军中大概有一半的人是真正可以上战场打仗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已套牢三十万人,在欧洲又有十万军队,美军正真可以用来战争的军队并不多。欧汉认为,如果美国真要对朝一战,将不得不投入30万到40万的军队。这对美国人来说,是不堪重负的。
美国政府历来不喜欢同时应对两个危机。伊拉克的危机尚未处理完,且美国国内一片反战浪潮,因此,美国领导人对朝鲜政策,一方面重话说的不少,另一方面碰到关键时刻还是调转枪口。对准别处。美国既要避免被讹诈,同时也要避免战争,其策略就是“进攻性外交”。美国既需要保留军事威胁,但又不应该使用军事选择。
另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沈丁立教授认为,美国对朝鲜的战争是“杞人忧天”。他的观点,美国根本不可能打北朝鲜。他说,美国不会准备同一个有核武器的对手作战。“美国从未选择,也不会准备同一个有核武器的对手作战。当然美国永远不会承认这一点,因为承认这一点会鼓励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核武器,”即使在1996年中国在台湾海峡附近放飞弹的情况下,美国航母集结,也只是摆摆强硬姿态,不会升级到和中国打仗。“美国要打伊拉克,多是因为估计伊拉克还未搞成(核武器)。
沈教授还认为,美国必须考虑中国可能会站在朝鲜身后。中朝在60年代初曾秘密签有“互助条约”,这一共同防御的条约,将导致美国军方头痛。沈教授说,假如这一条约存在,即使中朝任何一方公布这一条约,美军要掂量打还是不打的问题。对中国而言,如果互助条约存在,那么一旦美国对朝鲜先发制人,中国该不该帮也会是一个两难选择。中国无疑将面临国际政治中的“信誉”问题。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华盛顿观察》的文章,目前美国公众不支持美国打击北朝鲜,美国民众甚至还要求美国同朝鲜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国际政策态度项目一项民意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该同北朝鲜对话,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换取北朝鲜放弃核武器计划。调查也显示,83%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同北朝鲜对话,以终止其核武器项目,只有13%的美国人认为美国不应同北朝鲜谈。还有79%的美国人甚至希望美朝1994年签订的“双边框架协议”起死回生,重回轨道。而且,绝大多数美国人反对美国停止对北朝鲜的食品援助,并将食品援助作为政治的工具。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尽管美国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态度坚决,尽管有中朝的共同条约,尽管朝鲜政府至今没有在停止核试的问题上退步,但是,朝鲜半岛爆发新的战争的可能性很小。美国必须考虑其发动战争的后果,朝鲜政权也必须考虑其主动发动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性影响,而中国从当今中国利益出发,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一个朝鲜卷入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中国可以有理由,也可以找理由不介入战争。当然,问题的突质,则是中美双方都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目前的地缘平衡遭到颠覆。因此,“六方会谈”谈不拢,也还是要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