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丽丝香水图片:评价蒋介石的一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17:07
蒋中正虽然是军事强人,但不是一个称职的领袖,可以从抗日的策略和内战中可以看出。在七七事变后,蒋中正动用了差不多全部国民党精锐调往淞沪作战,希望扩大上海之战,以冀国际可以出面调停,但这战略上的错误,做成国军精锐尽失,形成日后完全无力防守南京,当时的一些将领,也曾劝说蒋不要全部投入淞沪,应该保留实力在南京和日军硬拼一场。在《李宗仁回忆录》里,李宗仁认为南京保卫战本无必要,蒋中正应对战役的失败付相当的责任。

台湾巷子底的蒋中正铜像有人认为,在台湾方面,蒋中正的威权统治也使他成为不受欢迎人物,甚至制造祟拜风气,蒋中正铜像大量出现于车站、各级学校及各公共机关,其名也出现在道路名称,成为台湾最常见之路名。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后,蒋的图像逐渐从公共建筑、流通货币上消失;政党如国民党亦然,鲜以蒋氏之记忆作为号召。很多评论家也指出蒋中正为巩固政权展开恐怖统治,以刑法一百条及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造成白色恐怖。由于此因素,台湾有许多人对蒋评价甚低甚至充满憎恨。
有人认为,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期间认可苏联将外蒙古纳入势力圈,造成外蒙古独立的既成事实,在败退台湾的时候又矢口否认,将外蒙古独立的责任归到共产党头上,是政治道德欠缺、以国土损失栽赃于政治对手的做法。
他的性格被人形容为“顽固”、“武士道”,“军事组织精神”是蒋中正性格形成的基本因素。也有批评蒋为“反民主的”、“权威主义的”、“独裁的”、“专制的”。
有人认为,蒋中正曾身为黄埔军校校长,却是个不称职的军事家,在战略方面,不仅与日军作战中屡战屡败,跟装备低劣的共产党军队作战也是败多胜少,在战术层面更是乏善可陈。
蒋中正在大陆和台湾的“权威统治”的力量被认为是并非来自自身权威,而是依赖军队和特务进行的高压统治,在台湾民主化后所谓“权威统治”成为独裁统治的代名词,两蒋政权的专制常被与北韩的两金政权和新加坡的两李政权相比,其腐败常被人与南韩李承晚政权相类比。
有人认为抗日胜利后,国民渴望和平的到来,国民革命军以至是平民百姓,都早已厌战、倦战。蒋中正身为国民领袖,竟然完不理会民情。当时在美苏的调停下,的确有希望实行联合政府,而民众亦对重庆和谈抱有相当期望,但蒋中正此时只一心想将共产党消灭,全无谈判余地,最后导致全面内战。内战爆发后,才知国民政府早已民心尽失,尽管在军力和武器都比共产党强不知多少倍,但仍以彻底的溃败收场,最后只能在金门一役中止住了解放军的进攻台湾,及后韩战爆发及美国协防,蒋中正才可在台湾站稳。
在中国共产党治下的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包括教科书)曾长期将蒋定义为负面人物,中国共产党和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指责蒋“背叛总理(孙中山)遗志”,“背叛革命,血腥屠杀革命群众”。抗日战争中的蒋中正被认为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忽略抗日、枉顾民族利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1990年代以前),蒋被批判为“蒋帮头子”、“流氓刽子手”、“新兴军阀”、“旧势力之化身”、“军阀之工具”、“群众之仇敌”、“背叛革命”、“反革命”、“反动”、“无耻”、“美帝国主义走狗”、“美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买办阶级等反动势力在中国的代表”等。随着中国大陆阶级斗争观念从政治生活中退出,以及国民党在台湾的下野,台海两岸关系的变迁,中国统一问题成为民间政治文化主流之一等时局变化,大陆舆论对蒋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等正面表现,也给与更多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