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岛kc酒店spa项目:老子------道德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08:55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次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可以叫的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 有了空间,才开始出现天地,有了物质,才开始产生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清净无欲, 就可以观察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 如果经常多欲,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的表面现象。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是很奥秘。 如果不断地去探索它们,就可以找到通向万物的大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以想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如果天下的人 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 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 都知道善良的事情是善的, 那么不善良的事情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在相对立中得以产生, 难和易在相互对立中得以形成, 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得以显现, 高和下在相互依赖中得以存在, 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 前和后在相互对比中得以出现。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情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 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 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功。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知治: 虚其心,实齐腹; 若其志,强齐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无为无,则无不治。 译文: 不尊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功名; 不看重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 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情,使百姓思想不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 减少百姓的思虑而填饱他们的肚皮, 消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永远是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所作为。 执行无为政策,天下就会太平。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规律是空虚无形的,如果遵循着它办事, 也许就不会要求把事情办得圆满。 规律是那样的深邃复杂,好像是万物的主宰: 它挫去万物的锋芒,从而解脱它们的纷争; 调和它们的光耀,从而使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缺陷。 规律是无形无影的,但似乎存在着。 我不知道是谁产生了它,只知道它的出现在上帝之前。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然发展。 天地之间这个大空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 虽然空虚却不会穷尽,越退拉风量越大 (比喻越变化产生的事物越多)。 而人越多越就越行不通,不如遵循规律行事。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空间的神妙作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它好像一个玄妙的母体。 而这一母体的生殖器官, 就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空间永远存在着,(人和物)使用太而又看不见它。                                                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长久存在。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 原因在于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能长久存在。 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最后,反而能占先; 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存。 不正是因为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反而成就了他的私利。                                           八章 上若善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源,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 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安居于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 所以说它的行为差不多附合道的原则。 上善之人像水那样): 安居卑下之位,思想深邃难识, 交往仁慈友爱,言语真实无欺, 为政清净安定,做事无所不能, 行为择时而动。正因为他与人无争, 所以没有灾难。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齐己;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知道。 译文: 办事要求圆满:不如停止不干; 刀刃捶锻得尖锐锋利,其锋刃不能持久。 金玉满屋,没有人能保住。 富贵而傲慢,是自取灾难。 功成身退,是自然规律。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译文: 使身体和灵魂结为一体,大概能够做到不想分离了吧? 专一精神以达到柔弱状态,大概能够像婴儿一样了吧? 清除尘垢以保持心灵的清明,大概能够不犯错误了吧? 爱民治国,大概能够不使用智慧了吧? 在自然的变化中,大概能够安居于柔雌的状态吧? 明白通达,大概能够做到清静无为吧。                                    十一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中的空间, 才有了车的作用; 抟糅粘土制造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 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 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说器物(有)给人带来了便利, 而器物的作用却是由于有了空间。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tian)猎令人 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 美妙的音乐,使人耳聋; 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 驰马打猎,使人精神失常; 珍贵物品,使人盗窃掠夺。 所以圣人只求吃饱而不求耳目享受。 因此要去掉耳目享受而只求填饱肚皮。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为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为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奇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宠惊喜而受宠惊恐, 这是把大灾难看的像生命一样重要。 什么叫受到宠辱好像受到惊吓呢? (因为人们)把受宠看得很高尚, 把受辱看得很卑下。 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 失去这些也好像受到惊吓, 这就叫作“宠辱若惊”。  为什么会把(宠辱若惊)这些灾难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呢? 我们有这些大灾难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太看重自身了, 如果我们到了无私的境界,我们还会有什么大灾难呢? 所以只有那些情愿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治理天下的人, 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只有那些愿意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治理天下的人, 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十四章 视之不见曰夷, 听之不闻曰希, 搏之不得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齐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又看不见,这叫做无形; 听它又听不到,这叫做无声; 摸它又摸不着,这叫做无体; 这三种特性都是无法进一步追究考察的, 它们混合于一体。 (规律这个东西)它的上部并不显的明亮, 它的下部也不显得阴暗, 它无形无影难以形容, 可以说它不是一个物体(然而它确实存在)。 这可以 把它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 没有形体的形象。 它可以说是迷离恍惚、无法捉摸的, 面对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前头, 尾随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面。 掌握了亘古已有的规律, 就可以凭借它来驾驭、支配现在的万物, 就能够了解远古时代的情形。 以上所讲的就是关于规律的主要情况。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译文: 古代那些懂得规律的人, (其思想)细细致精妙、深邃通达,深刻得难以被理解。 正因为他们难以被理解,所以要勉强加以描述: (他们办事)反复思考,就像寒冬要赤足过河; 谨慎小心,就像畏惧四邻的围攻; 恭敬庄重,就像一位作客的人; 通达而不固执,就像将要融化的冰块; 朴实敦厚,就像未经雕饰的原木; 空阔开朗,就像那深山的幽谷; 包容一切,就像那混沌的大水。 (除了得道之士) 谁还能够使自己像包容一切的混浊大水那样呢? (世人)总是要让浊水安静下来,慢慢加以澄清; 但是谁又能够永远安于这种安定清净的状态呢? (世人)又总是搅动这种清净状态, 慢慢产生各种追逐名利的活动。 掌握了这种规律的人,办事是不求圆满的。 正因为不求圆满, 所以能够安于有缺陷的旧状态而不创造新的事物。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齐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大, 天乃道,道乃久,殆身不殆。 译文: 极力做到虚极寡欲,彻底坚持清静无为。 万物一齐生长起来, 我就凭借着清净寡欲的品质来观察循环往复的情况。 万物纷纷纭纭,但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出发点。 (万物)回到出发点就是虚寂死亡, 死亡后会重新获得生命。 这种生命的获得过程是永远不变的, 懂的这个永远不变的道理可以算是明智。 不懂得这个永远不变的道理, 胡乱行动,就会遇到凶险。 懂的这一不变之理就能包容一切, 能够包容一切就能够正确对待一切, 能够正确对待一切就能够懂的治国的原则, 懂的了治国的原则, 进而就能了解自然规律, 了解了自然规律,进而就能掌握了普遍规律, 掌握了普遍规律就能长久生存,终身不会遇到危险。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也,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臣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他、称赞他; 更次的统治者,百姓害怕他; 最次的统治者,百姓轻视他。 正是因为他本身的诚信不足,所以才不被百姓信任。 (最好的统治者)清静无为,很少发号施令。 天下之理得井然有序,而百姓都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诚。 译文:抛弃了规律,就有了仁义; 出现了智慧,就有了严重的虚伪; 家庭不和就有了孝慈; 国家动乱,就有了忠诚。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聪明才智,百姓就会得到百倍的利益; 抛弃仁义,百姓就能做到孝慈; 抛弃技巧,盗贼就不会产生。 以上三条只作为理论谈谈是不够的, 所以要给它们分别落实一些实行的具体措施; 行为单纯,内心淳朴; 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抛弃学问,不要思考。                                  二十章 为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lei)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dan)兮,其若海; 飂(liao)兮,若无此。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赞成与反对,相差有多远? 善于恶,相差又有多远? 然而别人所害怕的,我不能不怕。 (前面的路)多么漫长啊,就像没有尽头。 众人是那样的欢乐,就像参加盛大宴会、春日登台赏景一样; 而只有我淡泊处之,无动于衷 ,如同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一样。 我是如此狼狈不堪,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众人都过着富裕幸福的生活,只有我却像被遗弃了一样。 因为我有一副愚人的心肠,太笨拙了。 世人是那样的明白,只有我是这样昏愤; 世人是那样的清楚,只有我是这样糊涂。 (我的生活)是那样的坎坷多难,就像那动荡不安的大海一样; (我如同)那飘忽不定的长风,不知何处才是归宿。 众人都有用,只是我冥顽无能。 虽然只有我和大家不一样 ,但我还要继续研究规律以提高修养。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yao)兮冥兮,其中有精(qing情),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伟大品质的内容就是痛规律保持一致。 规律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没有形体的。 它是那样的恍惚迷离,但其中确实有一定内容; 它是那样的迷离恍惚,但其中确实有个东西。 它是那样的深邃而难以认识,但它却有着自己的性感特点, 它的特点就是非常真实无妄,充满力量诚信。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故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 低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更新; 少取反有收获,贪多反会迷乱。 所以圣人能够同以上原则保持一致, 从而成为天下的楷模; (他们)不自我表现,所以才名扬天下; 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名声彰显; 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 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处人之上。 正因为他们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同他们争夺。 古人所说的“委屈反能求全”这些话, 男的是些空话吗? 确实应该把保全之功归于这些原则。                                            三十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飞不终朝,聚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清净无为才合乎自然法则。 所以说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产生的狂风暴雨?是天地。 天地尚不能长久维持这种剧烈变动的状态,何况人呢? 所以说寻求规律的人,其言行就会符合规律; 修养品德的人就会有美德; 坚持错误的人就永远犯错误。 愿意同规律在一起的人,规律也乐于同他在一起; 愿意同美德在一起的人,美德也乐于同他在一起; 愿意同错误在一起的人,错误也乐于同他在一起。 自己的诚信不足,才会不被诚信。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想站得高一些反而站不稳, 迈着大步想走得快一些反而走不远, 自我表现反而名声不大,自以为是反而声誉不高, 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超人。 用规律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 大家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它出现在天地之前。 它无声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改变, 循环运动永不停止,可以把它当做天地万物产生的基础。 我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名字,就给它起了个字叫“道”, 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大”。 “大”会运动发展,发展下去就会走向极盛, 走向极盛后又要反过来回到原处。 所以说,“道”有“道”的规律,天有天的规律, 地有地的规律,治国也有治国的规律。 天地间有四种主要规律,而治国的规律只占其中之一。 社会规律要效法地的规律,地的规律要效法天的规律, 天的规律要效法普遍规律,普遍规律就效法它自身的样子。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根本。 所以圣人整天行走也不立开衣食住行, 即使有奇观美景,也安闲而居, 超然物外而不为所动(即不离开辎重而去游赏美景)。 为什么一个大国君主,却因为个人享乐而不重视国家呢? 不重视国家就会丧失基础,轻举妄动就会丧失根本。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zhe);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不留车迹; 善于言谈,没有漏洞; 善于计算,不用筹策; 善于关闭,不用关键却固不可开交; 善于捆缚,不用绳索却牢不可解。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教育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总是善于挽救使用万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 这些做法可以说是明智的。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凭借。 不重视他们的老师,不爱惜他们的凭借, 即使明智的人也会变得十分糊涂。 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关系是重要而微妙的。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译文: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沟溪。 甘做天下的沟溪,高尚的品德就永远不会丧失, 就能恢复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 知道什么是显赫,却安于低下的地位,做天下的榜样。 做天下的榜样,品德就永远不会出差错,就能具有无穷的力量。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屈辱的地位,甘做天下人的川谷。 甘做天下人的川谷,高尚品德就会永远保持充足, 就能够同“道”保持一致。 普遍规律会分别变为各自的本性, 圣人就顺应着万物各自的本性去进行管理。 所以说最完美的治理是不伤害万物本性的。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lei),或挫或隳(hui)。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要想治理天下并有所作为,我将会看到他达不到目的。 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是不能随意人为的。 谁想有所作为,谁就会把天下搞乱; 谁想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 所以事情往往如此: 本意是想走在前面,结果可能反而落后了; 本意也许是想轻吹,结果可能是急吹; 本意是想强壮,结果反而瘦弱了; 本意也许是想稍微解损一点儿,结果可能是全部毁坏了。 所以圣人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主观想法。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按照规律去帮助君主的人,是不靠武力逞强于天下的。 用兵的事很快会得到报应; 军队驻扎过的地方,荆棘丛生; 大战之后必有荒年。 只要很好地取得胜利就罢手,不敢靠武力逞强。 胜利了而不自大,胜利了而不夸耀, 胜利是出于不得已,胜利而不逞强。 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败,求强求装的做法是不符合规律的, 不符合规律就会很快灭亡。                                              三十一章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tian)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莅(li)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大家都讨厌它,所以懂得规律的人不是用它。 君子平时以左边为贵,作战时却以右边为贵。 兵器是不吉利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东西, 不得已时才用它,最好漠然处之。 即使战胜了也不应赞美,如果赞美它,这就是以杀人为快乐。 以杀人为快乐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 (打仗时)副将居于左边,主将居于右边, 这是说要用办理丧事的礼节去处理战争的事。 战争杀人多,要带着悲痛的心情参加战争, 战胜了也要用办理凶葬事的礼节去处理它。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此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规律永远处于一种虚无状态,这像未加工的木材一样, 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天下没有人能够支配它。 王侯如果遵循着规律,万物将会自然而然地宾服, 天之气和地之气就会相互交融而降下甘露, 没有人指使它们而自然均匀。 人类开始活动,也就出现了各种器物。 器物出现以后,也应该懂得适可而止。 懂的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 打个比方,普遍规律与天下(万物的特殊规律)的关系, 就好像江海与河川的关系一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是坚强的。 知道满足的认识富有的,坚持力行的人是有志的。 不违法规律的人就能长久,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是真正的长寿。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 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规律的作用是那样的广大,可以说无处不有。 万物依靠它才能生存,而它从不拒绝万物, 大功告成也不求名、不占有,护养了万物而不做主宰者,永远没有什么欲望。 可以把“道”看作是卑微的,因为万物归附于它,而它却不当主宰者;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伟大的,因为它始终不追求成为伟大者,所以才成为伟大者。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此。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谁掌握了规律,天下人都会归附于他, 归附于他就不会有害处,都能过上太平安乐的生活。 然而各种生活享受,往往使人们半途而废。 规律这个东西说出来淡而无味,看它又看不见, 听它又听不到,可用它也用不完。                                                  三十六章 将欲歙(xi)之,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 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要想收缩它,必须暂时扩张它; 要想消弱它,必须暂时加强它; 要想废除它,必须暂时振兴它; 要想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 这叫先处于劣势而后处于优势,也即以柔弱战胜刚强。 (这些做法)像鱼那样不能离开一定的环境条件, 也像国家的优良武器一样,不能让别人知道。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永远是无为的,然而却又成就了所有的事情。 王侯如果能遵循着它,万物将自我化育发展。 在化育发展中有欲望产生, 我将用无声无形的“道”去说服他们安静下来。 无声无形的“道”也不过是没有欲望而已, 如果万物也无欲望,清静无为,天下将自然会太平安定。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的无为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后,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真正重视美德的人并不去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保有美德; 不重视美德的人却处处想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才丧失了美德。 重视美德飞人清静无为,无为是因为没有私欲; 不重视美德的人碌碌多为,多为是为了满足私欲。 重视“仁”的人碌碌多为,多为不是为了个人私欲; 重视“义”的人碌碌多为,多为是为了满足私欲; 重视“礼”的人碌碌多为,如果没有人响应, 他就卷起袖子,死啦硬拽(强人就范) 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 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了“仁”, 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 失去了“义”而后才有了“礼”。 “礼”,是忠信不足的标志,是祸乱的开始。 所谓的先见之明,对道来说是属于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 一次大丈夫要笃守忠信,排除礼仪; 要遵循规律,不要事先随意揣度。 所以要舍弃礼仪和先见之明等,笃守规律。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空裂; 地无以宁,将空发,神无以灵,将空竭; 万物无以生,将空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空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故至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从来凡是能够(同规律)保持一致的———— 天能够保持一致,因而清明; 地能够保持一致,因而安宁; 神能够保持一致,因而有灵; 河谷能够保持一致,因而充盈; 万物能够保持一致,因而滋生; 侯王能够保持一致,因而为天下首领。 如果放弃了规律,天无法清明,怕要破裂; 地无法安宁,怕要毁掉; 神无法有灵,怕要绝灭; 河谷无法充盈,怕要枯竭; 万物无法滋生,怕要死亡; 侯王无法保持高贵的地位,怕要亡国。 所以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下为基础。 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 所以说要想得到过高过多的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 因为不要追求当什么高贵的美玉,而宁肯当一块卑下的石头。                                               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 上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为道,善贷且成。 译文: 智慧最高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按照它去办事; 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若有若无,将信将疑; 智慧低下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阔空洞而加以嘲笑, 不被智慧低下的人听嘲笑,“道”也就不成为“道”了。 所以前人曾经说:“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好像难以理解, 促人上进的道理反而好像引人后退,容易做到的道理反而好像难易施行, 最崇高的品质反而好像什么也没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好像是黑暗的, 阔大宽容的品德反而好像不充足,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好像不厚道, 品质纯真反而好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棱角, 最大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 规律虽然无声,不可名状,然而它却善于帮助万物并且成就万物。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规律使某种事物得以产生,这种事物又产生第二种事物, 第二种事物产生第三种事物......这样以至于产生万物。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激荡而得以调和。 人们所讨厌的字眼就是“孤”、“寡”、“不谷”, 而王公却用它们当作自己的称号。 所以说事情(往往如此),本意也许是想减少它, 结果反而增加了它; 本意也许是想增加它,结果反而减少了它。 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去教导别人:“强悍的人不得好死。” 我将把这一原则当做教人的大纲。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 虚无的空间可以渗透到稠密的物质中。  我从这里认识到清静无为的好处。 没有言辞的教育,清静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比得上它们的。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多?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声和生命哪个更可亲?生命和财富哪个更值得重视? 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说过分的吝惜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破费, 过多的收藏反而会招致严重的损失。 知道满足,不会遭到困辱, 知道适而可止,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平安。                                     四十五章 大乘如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译文: 最圆满的好似欠缺,而它的作用却不会损失。 最充实的好似空虚,而它 的作用却不会穷尽。 最直的好似弯曲,最巧的好似笨拙,最善辩的好似不会言谈。 运动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无为能做天下的首领。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国家的政治措施符合规律,连快马也用来种田; 国家的政治措施不符合规律,连怀胎母马也用来作战。 最大的灾祸是不知满足,最大的危险是贪得无厌。 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永远感到满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大门,就能了解天下事; 不望窗外,就能知道天的运行规律。 出门越远,知道的越少。 因此圣人不必亲自去实践就能了解, 不必亲自去看就能明白,不必亲自去做就能成功。                                                 四十八章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