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吃的是什么:桃源枫树乡清真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0:14:35
桃花源里的翦氏子孙
□ 樊前锋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御笔钦赐的石碑激起今人的凭吊之情
据《湖南通史》和《翦氏族谱》记载,明洪武5年 (1372年),原燕京总兵高昌王国都督后裔哈勒氏将军率军队屯守湖广辰常时,就在株山枫树口哈旗营开始了宗教活动。洪武14年(1381年),哈勒·八 士受封为镇南定国大将军,朱元璋赐翦姓建哈旗营进经殿。洪武26年(1393年)重建为清真西寺。这便是枫树乡清真寺的前身。清末民初,清真西寺得到常德 古寺的赞助重建,更名为清真古寺,俗称哈氏古寺。1966年清真寺被毁,1988经国务院资助,历经5年建设,清真寺又一次焕发光彩。
清真寺气势雄伟,造型古朴,寺顶呈圆弧形,上塑一轮弯 月,具有浓郁的新疆和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走过花径的尽头,即为教长室、殡仪馆、沐浴室和大殿等建筑,殿顶勾画着精美别致的花卉图案,殿内宽敞明亮,可 同时容纳200多人礼拜。湖南维吾尔族穆斯林至今仍然保持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点,但他们在衣饰服装上已与汉族无异,只有极少数人还保留着维吾尔族服 装和头上戴的礼拜帽。
该寺目前占地面积为3.5亩,礼拜大殿接近新疆维吾尔族清真寺的风格,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特色,大殿建筑面积为2O0平方米。寺内有大明镇南大将军哈勒·八士坟墓及碑文,还有一块朱元璋为哈勒·八士将军御笔钦赐的“威振南方”石碑。

桃源枫树乡清真寺记录着剪氏家史(资料图片)
从长沙出发,乘车走了200余公里,就到了湖南常德市桃 源县。满目树绿葱郁,山路两侧绿坡墨林,林中灌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山下,就是被誉为“维吾尔族第二故乡”的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沅江支流白 洋河在村落的不远处蜿蜒曲折,有山有水,有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整个村落在春日的晨雾中静谧而安逸……
翦伯赞的家乡
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位于桃源县东部,距离县城14公里,总人口3万多,其中维吾尔族人口接近8000人,大多集中在乡里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回维村。
村里的建筑和湖南其他地方的农舍没有区别。正是炊烟袅袅 时,我试图在村落里找到与新疆的维吾尔族村落的相似之处,但没有发现什么。村里来往的人们,服饰和长相也看不出有维吾尔族的痕迹。一个老人站在村口望着 我,面容当中似乎透出些维吾尔族的轮廓,上前一打听,果然是当地的维吾尔族,他用纯正的湖南方言对我说:“你看到的都是维吾尔族人,老祖宗哈勒·八士来这 里已经600多年了,模样都已经变了不少……”
虽然容颜和语言已大有改变,但这里的人们还保持着维吾尔族喜欢聚集居住的习俗,多少个朝代以来,他们自发聚居而形成的村庄保持至今。600多年来,他们世代就生活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坐落在枫树乡回维村的清真寺被一片松树簇拥着,顶脊的一 弯新月高出了周围的树梢,远远就可望见。这是一座别致的寺院,大殿新疆清真寺的风格类似。“大明镇南定国将军哈勒·八士合葬之墓”耸峙在院内右方,呈现出 一种肃穆、安祥的气氛。墓体是由青石砌筑的方形石台,红漆“塔埠”顶立玉碑,墓体右侧为墓主生平介绍,左侧刻有“桃源县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 样。手抚墓前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钦赐浑穆、凝重、大气的“威震南方”石碑,凭吊之情随一朵朵白云飘来。
寺院的前院是一片菜地,绿汪汪的,有莲花白、芹菜、油菜,菜地边还有池塘和桑竹。女阿訇王喻芬正在菜地里拔青菜,一条温顺的狼狗跟在旁边,快乐地摇动着它的尾巴。
王喻芬是山西长治的回族,嫁到回维村已经十几年了,丈夫 翦卫兵是清真寺里的现任掌教。“回维村现有回族500多人,维吾尔族800多人,人均收入4000元。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就出生在这个村子, 先生5岁起就在这个清真寺里学习。”王喻芬阿訇给我介绍起了清真寺和村庄。
说话的时候,65岁的满拉(清真寺经堂学校学生的称谓) 王义山不紧不慢地走了过来。64岁生日那天起,王义山开始在清真寺当满拉,这让我很是惊讶。印象里的满拉都是年轻人,王义山成了我在清真寺里认识的年龄最 大的满拉。王义山做了一辈子生意,突生退意,把生意交给儿子以后,就每天来到清真寺里读书学习,已经坚持了整整一年时间。
“毛主席说了嘛,‘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伊斯兰教义上也说了,‘求知,从摇篮到坟墓’。起初,我爱人和孩子也埋怨我60岁才当满拉,可我有什么丢人的吗?”王义山说这些的时候,眼望着清真寺的礼拜殿,话语里流露出来倔强和认真。
老乡长细说村史
我来到回维村采访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清 真寺,看望我这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来的“外人”。大家把我簇拥在中间,问长问短,“吃饭了没有?”“习惯桃源的气候吗?”连日来的疲惫与劳顿都在这些暖暖的 问候中烟消云散。我的到来同样也“惊动”了60岁的老乡长翦象友,他是湖南省人大常委,翦氏维吾尔族的21代后裔,现任女乡长翦正红是他的孙辈。翦象友是 回维村的一部活历史,今年刚刚退休赋闲在家,此前出版了关于村庄历史方面的13万字的专著。
热情的翦象友说自己是一个维吾尔族,可他满嘴湖南话,一脸南方人的诚挚与儒雅,让我怎么也无法把他和维吾尔族联系起来。可身份证证明他是维吾尔族。
“其实,我的爸爸和爷爷都是回族,妈妈和奶奶是维吾尔族,我随妈妈和奶奶的心愿,就成为了维吾尔族。”翦象友笑呵呵地说着自己的家事。
往事并不如烟,《湖南通史》以及翦象友珍藏的《翦氏家谱》明晰地记载着这回维村的历史脉络——
湖南维吾尔族群众是元代西域高昌都督、回纥族哈勒将军后 裔。明洪武4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启用回纥后裔哈勒·八十,随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南征北讨,因其翦除敌人有功,亲赐“翦”姓,更其名“八十”为 “八士”,将义女吐叶公主赏赐为妻,并封哈勒·八士为荆襄都督府都督,由燕京迁往江南,镇守湖广辰常一带。明洪武21年(公元1389年),八士因平定南 患而死于军中,第二年,八士之子、荆襄都督府总兵拜著讨伐云贵,阵亡,与其父敕葬于德黄龙岗。明太祖痛惜哈勒父子阵亡疆场,“安邦定国有功”,乃命其孙辈 常黎等人世袭常德卫正指挥使之职,率领“翦旗营”官兵屯田于常德、桃源、辰州一带,戍守武陵。这样,桃源就成为了这支军队后裔永久的家园。“这原住新疆的 一个姓哈的氏族,被历史上两阵狂风接力吹送,便变成了湖南的翦氏” (翦伯赞《我的姓氏,我的故乡》)。
我在回维村见到了很多村民,但凡说自己是维吾尔族的都姓翦。
“回族和维吾尔族在同一个村子里一起生活了600多年, 这在民族的进程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和衷共济,是和谐社会。而正是以我们回族和维吾尔族为主体的人民,在2007年使得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6亿元。” 翦象友兴致勃勃回味着这里的一切,“依托万亩优质稻田、家禽养殖,年产值达到6亿元,这是我们回维人勤劳的结晶,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夜宿回维村
夜里,老乡长翦象友安顿我去回族村民马军安家住宿。马军安家是栋别致的小二层,屋子的后面有小河流淌。老马的儿子在自家一楼开了网吧,一群回维村的年轻人正在网络上闹腾着。二楼则是他的居室,当中有一间是留给我的。
很快,屋子茶几上就摆上了4个碟子,有自家腌的咸菜,有自家炒的咸瓜子,有炒熟的大米,也有生姜。这是马军安的儿子给我沏茶的前期准备工作。
接下来,老马亲自动手为我沏茶——他先把生姜、炒熟的大米、茶叶等放置在大口杯里,再用用山楂木做的木锤碾碎这些佐料,而后用滚烫的热水冲泡。
抿一口,先是有点涩有点咸,继而有点甜,再过会儿,整个屋子开始弥漫一股淡淡的清香。
传说中,这是哈勒·八士的伊斯兰军队留给回维村的。据说,那时候的伊斯兰军队为明朝皇帝在南方开疆拓土时,部队遭遇了一场瘟疫,一位军医献出了自己的药方,治好了将士们的疾病。再后来,这种药方就被回维村的人们一辈辈传了下来,治病健身,这就是如今的“擂茶”配方。
老马慢慢悠悠地向我讲述着村庄里所发生的一切。“日本人侵略到桃源县的时候,我的太祖父不愿意逃跑,带着7个壮汉偷了13支日本步枪,没有枪的日本兵被太祖父围在小屋子里用铁锹打死了12个。次日,日本兵的军车就开进了回维村……”
已是凌晨3点,我却一点儿疲惫的感觉也没有,老马依旧津津有味地讲述着。公鸡打鸣的时候,窗户外面噼噼啪啪地下起了小雨。
就在我离开桃源后的第3天,突然接到了枫树乡乡长翦正红的电话,翦正红人很漂亮,是一个结合了回族与维吾尔族亮点的女性。她是特意告诉我,回维村的桃花已经开始绽放了。我想,此时的清真寺周围必然是姹紫嫣红,整个回维村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