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地图在线卫星地图:王乐义的坚持,感染了身边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03:53

王乐义的坚持,感染了身边的人

        新华网济南4月17日电(记者陈尚营)“钱是个啥东西?看重了是命,看轻了是纸。对共产党员来说,能为群众办事才是根本,比挣钱更有成就感。”这是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对待金钱的态度。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真,尽己所能为群众服务。他的坚持,也感染了身边的人。

        记者14日来到三元朱村,正准备去村委会办事的村民王有成告诉记者:“我们村的老人过了60岁,每个月能领100块钱的工资;孩子考上大学学费村里负责,不用家里掏钱;还有就是看病,村里也解决一大部分。我们都很拥护王乐义,他这么大年龄了,还是村里的主心骨。”

        王乐义在1989年首创了冬暖式蔬菜大棚,从此带领三元朱村走上了致富的路子。同时,他将这一技术毫无保留地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引发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2010年,他自创的“乐义”蔬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为三元朱村搭建了更加宽广的舞台。

        14日下午,记者在村委会见到了刚刚从潍坊回来的王乐义,“三元朱村要想更大发展,‘乐义’蔬菜就要走产业化的路子,我找了一些人在潍坊开会研究这个事。”王乐义说。虽然做过大手术,但看起来老人的身体不错。就在和记者交谈时,不断有人进来找王乐义说村子里的事,一名村民拿了一盒刚刚采摘的樱桃送了过来,和王乐义拉起了家常。

       43岁的徐国华是三元朱村村委会主任,和王乐义搭档已有16年。虽然年龄相差近30岁,但这没有妨碍两个人在工作上的合作。徐国华告诉记者,书记是看着他长大的,对他很了解,“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书记就领着乡亲们干了,直到后来,我给他打下手,一直很佩服他,跟着他干事情很安心、很充实。”

        徐国华说,刚开始担任村主任时,因为农村的习惯,很多村民有事不到办公室,喜欢到家里去,也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上有老,下有小,老是晚上去我家说事,确实有点烦,偶尔就会发点牢骚。书记知道了,就找我聊天,他说我们在村里干,不管是书记还是主任,这都是24小时的,不能说你上班时间是主任,下班就不是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什么时候有事找你,你都得负责。”徐国华说,听完书记这番话,才渐渐明白了为什么书记在村里这么受尊重,“你把大家都放在心上,大家也就把你放在心上。” 

王乐义:农民兄弟都富了才算富

 

  王乐义,今年65岁,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他虽身患癌症,但以共产党人的忘我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他发明推广的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技术,不仅改变了本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三元朱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村,而且在我国北方地区引发了一场“菜篮子革命”。有人说,袁隆平鼓起了全国人民 的“米袋子”,王乐义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

  昨天下午3时,省人民会堂座无虚席,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在举行。报告会上,王乐义作了《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的报告,驻马店市西平县盆尧乡党委书记李新国,作了《崇高的境界 无私的援助》的报告,回顾了王乐义帮他们发展蔬菜大棚,帮他们走向富裕之路的事迹。

  “说一千道一万,只有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昨天下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部,中共山东省委联合组织的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省人民会堂举行专场报告会。王乐义作了名为《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的报告。

  “知党情就得报党恩”

  “1978年5月,我动了直肠癌切除手术。9月份,正赶上村支部班子换届,全村党员一致推选我当村支部书记。当时,我一下子犯了难:一怕身体吃不消,误了乡里乡亲事;二是身上挂着个粪袋子,不方便,总觉得到不了人脸前。”下午3时,王乐义走上主席台发言,质朴的语言立刻引来阵阵掌声。

  当时家人都不愿意他再干了:为了多活几年,不能当这个村支书。然而,他翻来覆去想了很久,还是把村支部书记的重担挑了起来。

  “当初,我做手术,还是公社党委出的钱。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的。水有源,树有根,知党情就得报党恩!”

  “能活一年干一年”

  “能活一年干一年,能活十年干十年!”当时,王乐义就向伙计们表了态。不过,他上任时,三元朱村年总收入17万元,人均101元。根据当地情况,王乐义觉得他们村适合发展蔬菜大棚。于是,“我和伙计们跑了北京、天津、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很多省市,考察蔬菜种植。我文化程度低,有时候人家介绍一些新技术,就像听天书一样。回来后,反复查阅资料,到处向人请教。弄明白后,就天天蹲在大棚里,和伙计们试验了不知多少次,也搞了一些小发明,虽然是土办法,但解决了大问题。”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就号召村民建蔬菜大棚,可没人响应。他就发动17名党员干部带头。虽然有很大风险,但他认为“干工作前怕狼、后怕虎,没有一点敢闯敢试的劲头,什么也干不成!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必须带这个头、冒这个险!

  “农民兄弟都富了才算富”

  王乐义说,1989年8月13日,17个大棚破土动工。当年12月24日,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市场交易价每公斤20元。最后平均每个大棚收入2.7万元,村里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全是党员!

  有了这样的成果,全村群众跟着王乐义干了起来。“现在,全村蔬菜大棚已发展到492亩,相当于家家户户开了个‘绿色银行’。去年,我们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4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580元。”王乐义说,一村富了不算富,农民兄弟都富了才算富。共产党员就应该胸怀大局、心底无私、甘于奉献!他决定把他们的技术向外界推广。为了推广技术,他一天跑十几个乡镇、四十多个村。晚上回到家,经常累得上床都费劲,早晨起来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

  “我责任更重了”

  王乐义的名气大了,全国各地请他传授技术的人多了起来。从南到北,一路走、一路传授技术,王乐义的足迹遍布10多个省市。

  “这几年,以我的名字注册的‘乐义’商标,被很多人看好。专家们估算,品牌价值已经过亿元。有的企业就开始跟我们合作,多的给我20%的股份,少的也不低于10%。按这个比例分红,用不了几年,我就能变成千万富翁。但我明确表态:分红的钱我一分不拿,全是乡亲们的!我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是乡亲们支持了我,这个牌子不是我个人的,理应全部回报乡里乡亲!”

  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他们村视察时嘱咐他要把蔬菜技术一如既往地向全国传授,促进农民增收。王乐义说,总书记的嘱托给了他巨大的鞭策和动力,也使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专访】

  我就是想让

  村里的人有钱花

  黝黑的脸庞、缓慢的脚步、与癌症斗争了20年,王乐义看起来有点疲惫。“他身体不好,你们少问一会儿。”工作人员请求记者。“我是个地道的农民,我发展蔬菜大棚的目的,就是想让村里的人有钱花。”王乐义用地道的山东话和记者聊起来。

  记者:咋想起发展科技大棚的?

  王乐义:自从我当了村支书,整天想的,就是怎么着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我们那里本来就生产果蔬,但是一到冬天就没办法了,我想着要是冬天也能种出黄瓜、番茄,那不能卖个好价钱?当时也没有想很多,后来慢慢琢磨,才知道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给农民带来钱。

  记者:听说你最中意的是“中华农业英才奖”?

  王乐义:是。去年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颁发了10个“中华农业英才奖”,里面有4个院士,还有教授、技术人员,只有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刚开始我心里还有点打鼓,后来我想,他们有技术,我有的是实战经验,做的是实事儿。我们的大棚让中国北方的冬季有菜吃,解决了老百姓吃菜的问题,我想,这是他们让我和院士们并列得奖的原因吧。

  【花絮】

  从老家拿来番茄

  请王老师诊断诊断

  昨天一大早,驻马店西平县盆尧乡徐阳村的杨贵云和十几名村民就赶到报告会现场。 杨贵云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根黄瓜秧和几个番茄。他说,王乐义去过他们村,帮他们发展大棚。听说王乐义要来郑州作报告,他们就来了郑州。

  报告会刚结束,28岁的杨贵云就找到王乐义让他现场指导。原来,他家种的黄瓜和番茄,最近枝叶枯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王乐义仔细看了他带来的番茄和黄瓜秧,说:“主要是温度没有调节好,受寒了。”王乐义随后详细向他讲解了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