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重重5 720p mkv:中石化买茅台拉菲何以理直气壮-搜狐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7:50:20

国企开支,英美法如何管束

  油价又上调了,昨天打的还多付了两块钱的燃油附加费。可是,回头看看中石化下面的广东分公司:网曝该公司多张购酒发票,所进酒水多为拉菲等名贵洋酒及高价茅台酒,随便一出手就是82万元的茅台,连眉头都不皱一皱,让我们情何以堪?【网友评论】

中石化买茅台拉菲,到底要干神马?

     网上曝光了一份中石化的酒单:一次性就购买了82万元,一周就花了300多万元,拉菲、茅台,都是有钱人喝的酒。这是继1200万元天价吊灯以来,再次曝光的开销大手笔,用“穷奢极欲”形容并不夸张;中石化广东高管手中的一瓶酒,抵得上普通人家几个月的工薪。

这酒是用来经营的,谁信?

     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对此做出回应,称这批酒是公司正常的商品购进,属于公司“非油品”经营项目。那意思就是买来了是为了将其卖了,不是为了接待,不是进了领导肚子,而是为了搞副业、搞创收。可是就连中石化的加油站便利店和内部知情人士都说没有可能销售这种高贵的酒。网帖所指中石化广东分公司采购的50年、30年、15年茅台的市面销售价格分别是人民币21999元、11999元、5999元。谁会跑到中石化去买拉菲,谁会在加油站的便利店买这种茅台?这个谎言编得也太低估人民智商了。高档酒到底买来干什么的?被谁喝了?答案可想而知。 【详细】

中石化丑闻不伤身,这很可怕

    面对这样的丑闻,中石化不仅懒于动动脑子编出一个更好的理由,甚至对屡屡出现的奢侈消费的质疑,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还动用网络水军,或者雇人出书来辩解。比如有本《央企真相》的书。初看书名,以为是曝央企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的,翻了目录才知道,那是一个记者在为中石油中石化塑形象唱赞歌,并为它们辩护的。比方说,就“中石化购买1200万元天价吊灯”事件,记者辩称“那吊灯只有156万元”。这次的事件,可以叫中石化“拉菲茅台门”,不知将来会否有御用记者再来为中石化辩护,反正这个“买拉菲用来卖”的理由实在雷人,还是编个技术含量稍高一点儿的吧。比如说,买酒的是临时工,或者,买茅台和拉菲是中石化的一项投资,因为这两种酒都有投资价值。 【详细】

天价开支,“政府补不起,企业亏不起”

    虽然我们不能必然地推出中石化购买天价酒的这笔钱来自最近油价的上涨,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石化的奢侈消费真的不差钱。2010年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三大石油商利润总额高达2649.91亿元,折合每天净赚7.3亿元。其中,中石化去年净利润达707.13亿元。可是,它们仍然认为不涨价,“财政补不起,企业亏不起”,这庞大的利润到哪里去了?今天,我们可以说,照这样的开支法,就是日赚数亿也真的是亏不起。【详细】

中石化广东分公司一次性就购买了82万元,一周就花了300多万元,拉菲、茅台,都是有钱人喝的酒。

英美法:国企利润要上缴,开支要约束

    法国国企需要上缴40%-50%的利润,英国赢利较好的国企需要上缴70%-80%的利润,将全民所有的国企利润转移支付给全民福利,这是通常的做法。如果国企经营成本提高,首先采取的措施并非涨价,而是强迫削减开支。

每个公民都是国企的股东

     即使油价没涨,央企高层这种挥金如土的职务消费本身也是不正当的。从没有人去监管私人企业老总们的职务消费,因为那里产权非常清晰,人家是花自己的钱。可国企就不一样了,其所有权属于全民,也就是说每个公民都是国企的股东。且国企是类政府部门,所以其高管的职务消费必须受到约束和监督,不能乱花钱。管住了国企自留的基数,也要管住这笔钱的去处,它花在哪里了,仍是需要公开的一项公共信息。 【详细】

国企的开支按照法律必须公开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已经把公共企事业单位纳入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中石化在尽享世界500强荣耀的的同时,也应对利润去向作出解释。不能听任天价吊灯与“拉菲茅台门”刺痛公众眼球。公众一直诟病的企业腐败、高管天价年薪、员工高福利、产品高成本、高价格,公务消费浪费等国企积弊,事实上已经揭开了这些强势国企利润去向不明、社会责任履行不力的体制病灶。而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法规,岂能容中石化这样的国企视而不见?【详细】

国企成本提高,首先强迫削减开支,并非涨价

     在国际上,不论什么机构担任国有股东的代表,一般的做法都要求将国有企业的红利转给财政部门用于公共支出,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新西兰、挪威、韩国以及瑞典等国都是这样做的。同时,这些国家都有对国企高管开支严格的限制,比如高管的工资不仅是有政府财政来决定,而且必须要和工会谈判,企业亏损则不许加薪。美国由政府派遣监督员或监督团对国企进行财务监护。国企高管收入普遍比民营经营者低,对他们有吸引力的主要是国企压力小而稳定。
     如果国企经营成本提高,首先采取的措施并非涨价,而是强迫削减开支。比如,去年美国国有邮局想涨邮资,商业团体和国会议员的强烈反对(国企涨价必须由国会批准),他们说美国邮局应当大幅削减开支来改善财务状况。如果这样还是竞争不过私有快递公司,那就破产吧! 【详细】

英法美:如果国企经营成本提高,首先采取的措施并非涨价,而是强迫削减开支。

天价酒暴露出国企竞争优势只是浮云

    国企从经济学上来说,是为了方便政府自我假定的调控整体经济,为了弥补那些私营企业无力或者无效率承担的公共服务,并发挥其竞争优势,可是中石化暴露出来的开支混乱,便可见经营状况之一斑。

国企陷入改制怪圈,何谈道德血液?

    国企当初深陷效率低下,甚至破产的边缘,不得不进行改制。可是目前国企之所以财大气粗,用经济学家何伟的分析来说,就是靠插上了四只政策的翅膀:它们有获得社会优势资源的垄断权,民企不得进入;享受着国家投资的优先权,占用社会总投资绝大部分份额;国企顶着“红帽子”,银行可以毫不犹疑贷款,转身当地王;国企具有股票上市的优先权,享受圈钱的大好机会。比如,受益于原油采购成本大幅降低与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两大石油巨头赚了个盆满钵满。如此,国企终于从人人弃之的企业变成了傲视群雄的香饽饽,可是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效率仅为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3,但人力成本约等于美国的4倍。那么这样的国企,你放它就现原形,你宠它就继续不思进取,你还能指望它多做贡献吗? 【详细】

劣币驱逐良币,别堵死市场经济最后一条路

    靠着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不是管理红利与技术红利,国企占据了中国500强的多数席位。它们转而用手中的巨资和政策庇护,去插手各种有潜力的行业,比如进军房地产,比如对那些一般竞争的民企鲸吞蚕食(如中粮插手蒙牛)。这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跳下悬崖来抓小孩。在国企尤其是央企数量越来越少,越来越集中的同时,它们的规模却似乎无边界的扩张,这对那些自发的市场主体无疑是头上沉重的乌云。在数量、规模、资产和利润硬指标下,央企无限膨胀,导致央企在员工福利、高管待遇、奢侈开支等方面也大手大脚,似乎仍能看到当初“五脏俱全”的影子,只是小麻雀变成了大鲨鱼。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