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mm法医狂妃txt下载:【引用】底线失守下的“染色馒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1:31

【引用】底线失守下的“染色馒头”

社会

    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被曝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回收后重新销售。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央视《消费主张》4月12日)


       一边是“回收馒头+着色剂=玉米馒头”,另一边是生产工人的“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那么,自己生产的馒头自己却不吃,这些馒头都卖到哪里去了呢?答案很简单,到了消费者的餐桌上!

 
    如此吊诡的场景让笔者想到了马克思关于“利益”的经典判断: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试想,在利欲熏心之下,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和生命安全早已被熟视无睹了,有的只是如何攫取更多的利益。

 

     也正是在这种怪象面前,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小学生查出鲜蘑菇9成漂白”、“顾客超市卧底”之类的尴尬,但是,一起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仍让我们难以承受,也才有了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谈食品安全连称“很不好意思”,但是,那些生产者的胆大包天和监管者的屡屡缺位,似乎有让“不好意思”继续下去的意思,上海华联等超市被曝多年销售染色馒头不就是最好的嘲讽吗?

 

        在食品安全从不曾冷却的议论中,我们分明感觉到了公众的心中之“痛”。“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的“染色馒头”,在笔者看来,是社会道德底线沦陷的明证,是置公众生命安全于不顾的恶例。何谓底线?社会学者孙立平先生说,“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这种基础生活秩序往往是由道德信念、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或正式的基础秩序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比如“不许杀人放火”,应该说这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底线”。放在本则新闻来看,保证自己生产的馒头是让让公众放心吃的,不会影响公众健康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底线,否则,就是沦陷和失守。


        “染色馒头”背后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就是底线失守。靠什么救治“染色馒头”?看似馒头问题实则指向制度和人心。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监测手段落后,热衷于传统式、突击式、运动式的检查,监管监测工作不能全程化、日常化,导致有毒有害食品的生产与销售趋势于规模化、公开化和合法化。基层卫生监督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日常监督流于形式。从国外经验看,保证食品安全的最有效手段是加大监管监测力度,想方设法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运动式的治理模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本身有局限性,它的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真正能产生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保证外,还需要有诚实、公正、公平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如果说,以诚信为基础的道德约束失效或被破坏,社会就会发生信任危机,处于无序状态,就会大大提高交易成本,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将深受其害。


     对此,笔者的观点是,如果不对无良企业进行惩治,不但无法挽救人心,让诚实守法者受到市场的“褒扬”,相反,更让整个社会陷入不可抑制的底线沉沦之中。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的“染色馒头”,何时才能绝迹?相信这不是笔者一个人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