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左宗棠传最好:终于找到“赶路要紧”的源头了:《有进有退的人生》原创全文 - 体面杂志:青春不忌惹尘埃,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34:00
 

终于找到“赶路要紧”的源头了:《有进有退的人生》原创全文

笑独行按:一个关于“赶路要紧”等观念的帖子在网上热传,有的叫《懂得珍惜,学会放弃》,有的叫《生活有进有退,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有的叫《学会放弃》、《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也有就叫《赶路要紧》的,帖子或长或短,相同的是均非全文,节选或熟或生,相同的是皆无作者,在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原创作者和全文,真是服了现在的网络传播之不尊重原创者和拉着牛就是马!现即略加厘校转贴于此,以期与博客好友分享真品。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人生理念 >> 人生观 >> 正文

有进有退的人生

作者:张国庆

www.zhmz.net 更新时间:2004-2-25 来源:中华民族精神网

  理想的人生是什么都可以放弃的人生,或是随时把包袱一卷就可以带走的人生。

1.我们的梦想有多少被妥协掉了?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一个人能够在20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所以激荡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银行家安迪成功地夺回自由的那一刻,我们的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拒绝命运的安排,塑造自己钟意的人生?

  抢回自己的真爱

  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数九寒天,一座城市被围,情况危急,假如明天下午之间仍得不到援兵,城市就将完全失陷。守将决定派一名士兵去河对岸的另一座城市求援。

  这名士兵马不停蹄地赶到河边的渡口,但却看不到一只船。平时,渡口总会有几只木船摆渡,但是由于兵荒马乱,船夫全都逃难去了。士兵心忧如焚。他的头发都快愁白了,假如过不了河,不仅自己会成为俘虏,就连城市也会落在敌人手里。

  太阳落山,夜幕降临。黑暗和寒冷,更是加剧了他的恐惧与绝望。这是一生当中最难熬的一夜,他觉得自己今天真是四面楚歌、走投无路了。更糟的是,起了北风,到了半夜,又下起了鹅毛大雪。他瑟缩成一团,紧紧抱着战马,借战马的体温取暖。他甚至连报怨自己命苦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有一个声音在他心里重复着:活下来!他暗暗祈求:上天啊,求你再让我活一分钟,求你让我再活一分钟!当他气息奄奄的时候,东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

  他牵着马儿走到河边,惊奇地发现,那条阻挡他前进的大河上面,已经结了一层冰壳。他试着在河面上走了几步,发现冰冻得非常结实,他完全可以从上面走过去。他欣喜若狂,就牵着马从上面轻松地走过了河面。城市就这样得救了,得救于他的忍耐和等待。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得失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坚持一下,也许就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在成败之间,竖立着的往往只是一层迷雾,许多时候,我们败给的不是对手,而是绝望和放弃。在许多艰难的时刻,能够从容度过的往往出在精神上和意志上不放弃的人,他们在身体和智能上也比较容易有较好的表现。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抢婚”的镜头,或男或女,在心爱的人即将对另一个人说“I do”时,大声说“NO”,然后把心爱的人从最后关头拉走,扔下目瞪口呆的一群人,也同时挽救了彼此的真爱。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几乎没有发生的可能,这倒并不是没有那样的情境,而是少有敢于那样做的人,或者说少有那样为了不放弃追求而勇于放弃其他的人。

  二流学校也“一流”

  经常会接到一些来信,抱怨在二流或三流的大学里读书,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我能够理解这种失落的情绪,但却并不欣赏这种态度。事实上,即便在被抱怨的学校或专业中,也仍然有人学得有滋有味,也仍然有人能够脱颖而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很多一流人物恰恰就出自二、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学校,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的态度:不妄自菲薄,不蹉跎岁月。

  更何况,复杂一些的环境对人的锻炼可能会更大一些,如果在这种环境中都能拚出来的话,以后便很少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你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那么好的运气可以永远在温暖如春的环境中成长和生活,复杂的、恶劣的环境是迟早要碰上的,早点碰上,便有机会早点成熟,早点选择坚强。年轻的时候摔倒,总是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重新来过。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没有选择的,就像外面的天气和你所遇到的人。你可以选择城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校或工作,但你却无法回避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坏天气,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你选择了生活,就必须接受它们。在这样的一些现实面前,唯一可以选择的,只有你的态度,而在不同的态度之下,往往会有不同的作为。

  1921年夏天,富兰克林.罗斯福患了脊髓灰质炎,此后,尽管他努力锻炼,但却无法离开拐杖走路了。坐在轮椅里被人推着走,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常人很难接受的事实却并没有改变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事业的追求。当有人问是否有什么事情让他心烦时,罗斯福笑着说,“如果你花上两年的时间躺在床上来努力扭动你的脚拇趾,此后,任何其他事情都会显得很容易!”就这样,罗斯福战胜了病魔,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引导处于惊慌之中的美国人民。在美国最困难的时刻,这位跛足总统以自己的坚毅和乐观告诉一个惊慌而跛行的民族如何阔步前进,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历史。

  千万要妥协于你的梦想

  奇迹出自信仰,就像甘地所创造的非暴力奇迹。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一个身材瘦小的人,性情温柔,但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信念。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甘地自己都感觉似乎前途暗淡,无路可走,但他却最终妥协于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冷酷的现实。就是在身后似乎已无人跟随的情况下,他依旧坦然地默念着泰戈尔的词句,“如果他们不响应你的召唤,你走下去吧,独自一人走下去吧。”

  也正是在甘地精神的感召下,印度人渐渐醒来,并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使傲慢的大英帝国也不得不低下头颅。1947年2月一个凄凉的下午,尽管丘吉尔指责艾德礼政府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抛弃印度,屈服于“甘地最狂妄的要求”,但他的悲凉而无奈的演说却无法阻止太阳沉落西山,投票表决时,下议院以压倒多数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批准英国于1948年6月前结束在印度的统治。也正是因为甘地具有超人的意志力和感召力,印度人由衷地说,甘地在哪里出现,哪里即成为印度的首都。

  事实上,很多杰出人物都有着妥协于梦想却不妥协于现实的精神。1944年4月7日,德国总理施罗德降生时,奶奶在他的身边。为了让婴儿啼哭、呼吸,奶奶用力地向他的脸上吹气。这个世界带给小施罗德第一件东西便是一股扑面冷风。在以后的人生中,任何迎面来风都会像当年奶奶的呵气一样,使施罗德立刻动员起全身的精力。由于施罗德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很多人都不看好他,《明镜》周刊总编纳伦曾经骂部下说,报道施罗德纯粹是浪费。但施罗德却并不妥协于人们的认识,他坚定地说,“我想当总理,你们等着瞧吧!”在他看来,“如果人一生中只追求一件事的话,他就一定会成功。”最终“命运”向他妥协了,而纳伦则摆出了一副早有预料的样子说:“我早就说过,这个年轻人有帅才。”

  类似施罗德的例子在国外并不少见。德国前总理科尔在17岁时就曾说过:“我有朝一日要当这个州的一把手!”他后来比这走的还远。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坚信,“搞政治的人如果没有当总统的野心,那就是平庸之辈。”他毫不隐讳地说:“我最适合当总统。”这在当时招致了很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认为他精神不正常,但最终金泳三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其实,不仅领袖人物,就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具有对自己和事业纯天然的自信,这样才能不管遇到怎样的难关,都能谈笑渡过。即便是危难,我们也会把它当作实现梦想的过程,变成一个接近梦想的机会。就像患病的人,如果相信眼前的药可以帮助摆脱病魔的控制,那么无论多苦的药他也会毫不在乎,但如果他对药和开药的人都毫无信心,则即便是甜甜的药,他也会觉得很“苦”。

  在读书的时候,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听到很多同学的激情谈吐,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番远大的志向,其中不少人都有舍我其谁的气概,但遗憾的是,毕业没几年,这些激情就大多荡然无存了,很多人在几番遭遇挫折后都纷纷向现实“投诚”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赎》所说的: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已经有多大一部分被体制化了,我们的梦想有多少被妥协掉了?

  妥协往往使我们的人生“收入”直线下降。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你满足于1/10,往往只能达到1/10。在未来的路上,千万要妥协你的梦想。”对获得成功别有作用的信仰看来是这样:正确的信仰能不断从内部给人以力量,在一天天的坚持之下,你会发现,正是梦想在逼你成功。而正如一位著名教练所言,“我无意与同胞竞争并击败他们,但我决意竭尽所能,战胜懦弱和妥协现实的心态,走近我的梦想。”

  由于不能够向现实妥协,一些人常常会吃更多的苦头,但他们却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失败也是付出的一种,输给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掉了精神和自信。也正是这种把失败当作付出的心态,使得他们能够在最暗淡的夜色中看到阳光,那阳光来自内心深处,柔弱但却刚强。

  写下你的梦想

  没有梦想的企业不可能壮大。同样的,不知道自己的目标的人,也很难取得很高的成就。在管理学中,目标用于专注于自己想获得的,避免分散注意力,引导直觉,这些对于个人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如果处于不了解自己工作绩效的情况下,很容易丧失干劲,缺乏紧迫感,变得懒散。事实上,如果没有截至日期,很多事情都会被拖延下去。

  一般来说,企业的策略来自企业目标,换言之,只有目标正确、可行,策略才会有针对性,有意义。对一个人来说,虽然在年轻的时候有近乎无数的可能性,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你必须始终把眼光放在真正的目标上,而尽可能忽略与此无关的事情。

  如果你20岁了,你希望自己30岁时站在哪里?如果你30岁了,你希望自己40岁时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是你真正追求的,事业、感情和人际关系,当然还有生活情趣,你都希望它们是什么样子?在退休之前,你希望自己能做成什么,在退休之后,你希望自己能享受什么?往近处说,在未来的3-5年里,你希望能到达哪里?

  现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将来就会少叹息几个“为什么不”。思路越清楚,你走的弯路就会越少。当机会出现时,你将很容易知道选择哪一个。事实上,没有清晰而坚定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感到迷惘的首要原因。人不怕20岁时迷惘,就怕到了30岁甚至40岁时还迷惘,那多半是20岁、30岁时没想清楚的缘故。

  不仅如此,目标也是为了避免人性中苟且偷安的弱点所必须的。人其实是惰性很强的动物,如果没有适当的压力和必要的约束,很多人都会活得很懒散。小的时候,有老师管理,有家长督促,有同学互动,有升学的目标,这种惰性还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到了自己相对独立以后,特别是单身的时候,人就很容易变得消极和散漫起来,即便是有工作的压力,也很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回过头去,不少人都会突然意识到,除了日复一日的“规定动作”(工作、吃饭、睡觉、聚会也许还有恋爱),几乎没有什么进步和转变,脱胎换骨就更不用说了。相反,如果能有一系列的人生目标牵引,即便走得不像预想的那么快和那么远,但总是还能走得快一些、远一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就像是你的“时间管家”,让你的时间资产不致于无谓流失。

  数字更能说明问题。1953年,耶鲁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当被问及是否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的书面计划时,结果只有3%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20年后,有关人员又对这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3%有达成目标书面计划的学生,在财务状况上远高于其它97%的学生。

  该来的一定会来

  对企业来说,远大的目标是公司成长的最大动力,目标后面站立着的是明确的企业定位和做出这种定位的自信。在这样的企业里,员工无须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会有怠工的问题,大家想的都是如何向前,如何去实现梦想。丽贝卡·桑德斯在谈到亚马逊的传奇时曾经说过,“对亚马逊公司而言,企业目标的背后似乎藏有宿命论,该公司员工认为他们的网络商店将改变零售产业、为网络零售业勾勒蓝图。这正是激发亚马逊西雅图总公司员工长时间努力工作的原因。亚马逊公司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沉醉在贝佐斯的梦想中。”亚马逊的成功与梦想密不可分。

  定位对个人的生命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有一个故事也很说明问题。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同样的三个人,就因为三种不同的选择或者说定位,而在三年后有了不同的人生,我们可以说,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但我们应该更确切地说,是什么样的定位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个故事里,三人出狱后的生活其实是由三年前他们的选择决定的,同样的,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也将决定着我们三年后、十年后甚至几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境界。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成功都源自定位的准确,而在成功定位的背后,繁衍着的是自信的种子和乐观的因子。

  自信与乐观是亲兄弟。一个自信的人,会纯天然地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会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节日,会真诚地期待梦想发芽、长大,会坚定不移地认为“该来的一定会来”。这种信念不但能够强化自身的勇气和决心,并能适时地转化成能源,转化成一种物质力量,像阳光一样,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雅斯贝尔斯说得好,“谁若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领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你的那颗星现在怎么样了?备忘录:

  实现梦想的途中没有人可以难为你,最怕的就是你自己难为你自己。

  失去金钱的人,失去很多;失去朋友的人,失去更多;失去希望的人,失去所有。

  经济学家称,盲目多元化,陷阱多,馅饼少。人应该知道自己力量的“边疆”。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2.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人们都知道,在平面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可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而“直线”却最长。

  谢里曼的喜剧

  十九世纪,德国有个叫亨利·谢里曼的商人。早在幼年时期,他就深深迷恋于荷马史诗的故事,并暗下决心,一旦他有了足够的收入,就投身于考古研究。谢里曼很清楚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是需要很多钱的,而自己的家境却十分贫寒,在自己与理想之间,没有直线可走,他决定走曲线。于是,从十二岁起,谢里曼就自己挣钱谋生,先后做过学徒、售货员、见习水手、银行信差,后来在俄罗斯开了一间私人的商务办事处。虽然谢里曼从事商业和投机买卖,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浪漫可言的事务,但他却从未忘记过自己童年时的理想,没有忘记过研究古代希腊。利用业余时间,他自修了古代希腊语,而通过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他还学会了多门欧洲语言,这些都为日后的“奇迹”打下了基础。

  也是本人有福,世界有幸,谢里曼终于在经营俄国的石油业中积攒了一大笔钱,当人们以为他会大大享受一番时,他却放弃了有利可图的商业,把全部时间和钱财都花在追求儿时的理想上。他始终坚信荷马的那些话,认为通过发掘,是能够找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列举的所有城市的遗址、荷马所记的英雄的坟墓甚至进行战争的地方的。1870年,他开始在特洛伊挖掘。不出几年,他就发掘了九座城市,并最终挖到了两座爱琴海古城迈锡尼和梯林斯。这样,歇业商人谢里曼就成了发现高度发展的爱琴文明的第一人。谢里曼的发现在世界文明史中具有着重要意义,这使他取得了作为一般商人所无法想象的青史留名的成就。此时,人们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痴迷考古的谢里曼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赚钱,因为像许多事业一样,考古研究特别是发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衣食无忧的心态。

  在谢里曼之后,许多人走了与他相似的路。

  布莱德雷当教官

  美国五星上将布莱德雷,从小就立志要作个将军,为此他拚尽全力考入了西点军校。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在毕业后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扎根于军营中,以期一路升迁上去,而是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了执教上,在他头20年的军人生涯中,当教官的时间就占去了13年,这在美国的将军中是极少见的情况。表面上看,布莱德雷似乎一直盘旋在军营之外,失去了许多晋升的机会(从1924-1936年,他一直停留在少校军衔上)和实战的锻炼,但他却在军校里得到了更多。

  1920年,布莱德雷进入西点军校任数学系教官,当时的校长是麦克阿瑟。在西点的4年中,通过教学,布莱德雷的数学水平大有长进,更重要的是,数学从根本上说是逻辑学,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合理思维,提高一个人的推理能力。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他遇到难题时,他在数学上的造诣颇有助于他更清楚更有条理地进行思考,这使得他成为了美国将军中心思最缜密、做事最有条理的人之一。

  在业余时间,布莱德雷还兼任着体育教练,这使他得以在不经意中锻炼了组织和指挥能力,而他在带队过程中的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周密准备,也使他后来得以成为一个既注意进攻,又强调后备的攻守平衡的将军。在他的带领下,球队还获得了橄榄球锦标赛的冠军。

  1929年,布莱德雷来到本宁堡步校,这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因为他在这里遇见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副校长马歇尔。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马歇尔将军是个知人善任、独具慧眼的人,在本宁堡的岁月里,他在训练军官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国家的军事命运有着深远影响。在本宁堡的教官和步校学员中,当时受马歇尔赏识的共有160人,这些人后来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将军,其中就有布莱德雷。

  布莱德雷最初被分配在史迪威领导的战术系,负责高年级军官的实战进攻演练,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不到一年,就被马歇尔提升为兵器系主任,成为马歇尔的“四大金刚”之一。虽然马歇尔不久就调离了军校,但他却记住了布莱德雷的名字。1939年7月,马歇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布莱德雷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果然,马歇尔很快就指名要来了布莱德雷,让他负责马歇尔办公室的工作。此后不久,布莱德雷就被马歇尔下放到本宁堡步校任校长,旋即又出任美军第82师师长,这个结果很有戏剧性:在绕了一个大圈后,布莱德雷成了西点军校同届毕业生中第一个当师长的人,跑到了那些一直在走直线的同学前面。此后,布莱德雷一路飙升,在短短几年间,就从师长升为军长(1943年4月)、 集团军司令(1943年10月)、第12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8月),并于战后出任陆军参谋长(1948)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1949年),远比巴顿和麦克阿瑟要春风得意。多年之后,当布莱德雷回首往事时,对13年的教官生涯颇感难忘,在他看来,那是一条攀向山顶的最短的曲线。

  像水一样前进

  我很喜欢旅游,尤其是到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我看来,山代表着一种力量,而水则代表着一种智慧。水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可以生活在任何一种状态下,而并不觉得委屈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碍,都能坦然面对,并以自己的方式克服过去。如果是通途,它就会奔流而下,有气魄,有速度;如果不能沿着笔直的河道前进,它就会很有耐心地寻找一条出路,适应地形,绕弯前进。但无论如何,它总是在向前移动。

  水是灵活性能量的伟大象征。它很清楚自己不具备山的硬朗、风的飘逸和云的超然,于是便选择了灵活和柔韧。在它看来,世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障碍,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途径。如果前面是座山,它就绕过去,如果前面是平原,它就漫过去,如果前面是张网,它就渗过去,如果前面道闸门,它就停下来,等待时机。无论是停下来,还是慢下来,抑或不得不绕远,它都从不叹息和抱怨,因为它知道真正浪费时间的不是停顿和绕远,而是抱怨和不安,于事无补的事它是不会做的。水的“矛盾论”是,遇到问题,就努力解决它,然后忘掉它,如果暂时解决不了,就把它放在一边,不去想它,扭头去做手头清楚的事,即便什么也不能做,看看风景也是好的。

  水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教程”。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遇到障碍是难免的,有的人会停下来抱怨,有的人会躺倒不干,有的人会拼命与障碍搏斗,而有的人则会选择绕行,即便是没有其他的路,也会冷静地思考对策,从中找到缝隙或等待穿越的机会。在许多时候,坚持内心的原则和做事的灵活并不矛盾。

  水是不会钻牛角尖的,在该转弯的地方它会及时转弯,不会滞留,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执迷不悟。有一位女大学生这样写道:大二的我,因为初恋的失败,一直离不开失恋的痛苦而有轻生的念头,在我想自杀的那一剎那,我偶然看到了这样一小段诗:“不是路已走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这使她拋弃了轻生的念头,并且认识到:生命中总有挫折,但那并不是尽头,而只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其实在很大时候,遇到的挫折或障碍越大,就越应该停下脚步,冷静地想想是否有回旋的余地和转弯的空间,或许换种方法,换条路走,事情就会简单点。在这种情况下,放手不代表承认失败,放手只是为自己找到一条更美好的路走!

  水的最高智慧在于它的自信,它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这个世间唯一可以阻止自己前进的力量不在外界,而在内心,它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水以它的柔韧和灵活表现出了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直线,就走曲线,没有机会,就积聚能量。就这样,水总是快乐地而又几乎总是最迅捷地走完了两点之间的路程。

  事实上,就像一位拳师说的那样,自然界的动物,但凡以坚硬的外壳著称的大都是可怜虫,而以灵活见长者基本上都是猛兽。人也是一样(人属于灵长类动物),硬者失去了柔软,稳者失去了灵活,运转不灵唯身硬,除了挨打还能干什么?这是拳师的体会,但也很能说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平衡于水、山之间,许多时候,“水”的智慧都占了上风。无论在教育方面,还是在恋爱方面,间接的、温和的、委婉的方式常常要比直接的、强硬的、不考虑对方感受的方式要见效得多。弗洛姆说,爱是艺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他看来,在两颗心之间,直线最长,因为人心实在是太过复杂又太过敏感了,如果采取过于简单和直接的做法,往往会使人产生恐惧、厌烦、逆反的心理,而使人际交往误入歧途。也许正确的方法是扪心自问,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妨问问自己:有人当着众人的面斥责你,你是不是很不舒服?有人一见面就对你说,“娶我吧,我很好的”,你会不会很恐惧?有人喋喋不休地对你说些你理解不了或接受不了的事,你会不会很厌烦?你喜欢看球赛,有人偏偏不让你看,你会不会很逆反?将心比心之后,有些事你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3.倒立看世界

  有个小男孩,每当心情不好时,就喜欢靠着墙倒立。他说:“正着看这些人、这些事,我会心烦,所以我倒着看世界,觉得所有人事物都变得好笑了,我就会好过一点。”你是否也有相似的感受呢?

  每天早上的选择

  有一个快乐的人每天早上起来后都会告诉自己,“我今天有两种选择,我可以选择好心情,或者我可以选择坏心情,我总是选择有好心情,即使有不好的事发生,我可以选择做个受害者,或是选择从中学习,我总是选择从中学习。每当有人跑来跟我抱怨,我可以选择接受抱怨或者指出生命的光明面,我总是选择生命的光明面。”基于这种选择,即便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时,他仍能保持一种从容的心境,并因此而常常化险为夷。

  事实上,这世上很少有绝对的事,许多事情的好坏都取决于你怎样看。有的时候,只是换个角度,换个心境,很多问题看起来就会大不相同。曾经有个为贫所困的年轻人,苦于无从排解,便去向一位智慧老人请教。老者问:“你为什么失意呢?”年轻人说:“我总是这样穷。”“你怎么能说自己穷呢?你还这么年轻。”“年轻又不能当饭吃。”年轻人说。老者一笑:“那么,给你一万元,让你瘫痪在床,你干吗?”“不干。”“把全世界的财富都给你,但你必须现在死去,你愿意吗?”“我都死了,要全世界的财富干什么?”老者说:“这就对了,你现在这么年轻,生命力旺盛,就等于拥有全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又怎能说自己穷呢?”年轻人一听,又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同样的一种状况,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会有不同的景象呢?这似乎应该归结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实,在生活中,像那个年轻人的人不在少数,看问题总是从负面出发,有时只是一点点的小错,就会完全否定自己,或者只是一点小问题,也会往坏处想。就像契诃夫小说中的那个小公务员,只是一点点小错,就胡思乱想,结果最后因此丢了性命。

  想法消极的人会情感消极。有的人失恋过几次,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以为自己不受任何人欢迎,并由此患上“失恋恐惧症”,把自己锁进孤寂和失落的心灵“牢房”中,从而错过本该属于自己的良缘;有的人受到朋友的背叛,便从此不相信任何人,结果孤零零地不再有朋友,从而与许多人生的乐趣和机缘错过了。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你所遇到的一些一脸冰霜的人,头脑中多半都会有很多消极的想法,由于选择了消极的思维方式,所以只能更多地表现出消极的情感状态。知道了这些,你就不要对那些冷冰冰的苦脸耿耿于怀了,那多半是与你无关的,是对方选择了把心放在了冰窖或尘土中,你不需要负责任的。

  愉快是件容易的事,可学会摆脱不愉快就要难多了。对人们来说,愉快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并不需要特别动员的,但不愉快却往往不同,它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负面的思维方式,绝非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你可以像那个快乐的人那样,每天早上起来后都诵读一下“选择经”,但不要期望一击中的,和所有竞赛一样,没有长期的训练,就不会有赛场上的潇洒和矫健。

  苏格兰的酒

  大街上,有个人仰着头站着。旁边的人以为天空中有什么好看的东西,都跟着往天上看。可天空中什么也没有。你猜那人怎么说?

  等一下告诉你。

  还是很小的时候,数学老师就告诉我们,在数学上会到许多难题,当你从正常角度解不开时,那就换个角度。在很多时候,正确答案虽然只有一个,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有所不同,要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她对我说的一句话至今令我难忘,“在数学之外的生活里,有很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凡事要多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而在印度,学生们从中学开始,就很少再做选择题。比如在考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老师会要求学生全面分析这个运动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对印度的意义,而评分的“标准”不是看答案是否符合老师的想法,而是看学生如何运用史实,分析、推论是否合理,没有标准答案。而在数学、经济学等学科中,老师对学生的多向思维更加看重,用海德拉巴信息科技学院行政长拉曼的话说,“我们不要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选一个答案,我们希望学生多做完整的思考。”印度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使得我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尽量多几条思路,多几个解决办法,然后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后来做社会学研究时,发现在一些社会问题的防治上,不同的角度会带来大相径庭的结果。打击酗酒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戈尔巴乔夫在任苏共总书记期间,曾大力惩治过酗酒行为,他的政策很直接,就是不假思索地“禁酒”,不仅白酒、葡萄酒要禁,就连啤酒也被归于烈酒之列(这直接导致近20家啤酒厂倒闭,大量进口设备成为废铁),更可笑的是政府竟然对酸奶都要进行审查,以弄清是否属于酒。结果事与愿违,强制性降低酒类需求不仅没有制止酗酒行为,还导致了麻醉品泛滥和吸毒现象的剧增,同时也给葡萄种植业和葡萄加工业造成了最严重的打击(在1985-1988年的3年间,全国葡萄种植面积几乎减少了1/3,其程度连卫国战争期间都不曾有过),国民经济在3年里也因此损失了670亿卢布,群众的改革热情受到极大挫伤。

  同样是打击酗酒,苏格兰却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在1976年新的酒类特许买卖法案出台前,苏格兰执行的是严厉的特许法,但酗酒现象却愈演愈烈。这时人们很自然地想到要更严厉地打击和扼制,但也有人提出延长酒馆的营业时间,结果引来众人的嘲笑。但出人意料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愚蠢的办法却真的解决了酗酒问题。因为如果酒馆被要求早早关门,顾客就会被迫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所以很容易醉倒。而在延长营业时间后,人们就会很从容地饮酒、聊天,从而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酒习惯,酗酒的现象自然而然也就减少了。

  在一部电视剧中,一个工厂的工人把厂长拉住,让他把“不平等条约”公之于众,电视台的记者被拉作见证。事情传出后引起警方和市里震惊。以为是聚众闹事、绑架人质(记者也被当作了人质),立即出动了警力包围现场,那个后来出了很大问题的公安局副局长甚至准备动武,到场的那个女市长也与工人吵个不停。这时,公安局长及时赶到了,他第一句话就是要求警方全部撤出,这立即引起了现场工人们的欢呼,随后他走进工人中间了解了真实情况,妥善地解决了问题。这位公安局长的高明之处,一是平等、真情待人,二是能够冲破一般人的思维定势。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工人这样做就是聚众闹事,厂长和记者不见了,也许就是被工人绑架了或恫吓着,而没有想到还有其他的可能。同样的,很多人看魔术表演,会被魔术师“迷住”,其实并非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常人的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势,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前面的那个问题,你想到答案了吗?

  答案是:“我的鼻血终于止住了”。不过,这并非是唯一的答案,想想看,没准你会想到更好的说法。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有多种“出路”的,关键是你怎么看问题,怎么看自己。

备忘录:

  有什么办法能使眉毛长在眼的下面?——倒立。

  有一个印度学生到了台湾,对大学里还考选择题感到非常诧异,在他看来,那是对小学生都不合适的考试手段,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束缚力。他不知道这种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是什幺,他只知道在极少考选择题的印度,出了大批计算机人才,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美国的高科技人才工作签证(H1-B),将近一半发给了印度人。

4.做个有悬念的人

  无论是美好的感情,还是生动的故事,都需要留出一些空间和时间让对方去体会、去适应、去想象、去接受。

  给对方想象的空间

  与大学时代的同学聊小说,聊到现在的小说有很多水货时,对方半开玩笑地说,你知道现在的很多小说为什么不吸引人吗?那是因为以前的小说,男女主人公要等到399页才会接吻,而现在的一些小说在第1页就已经谈论私生子的问题了,1秒钟到达终点的比赛往往是引不起人们兴趣的。

  同样的,一本书在被草草地翻过一遍后,内容就昭然若揭了,人们常常会断定它索然无味。而如果书中的重要线索只是略微显露出一点端倪,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领悟,才能彻底地把它搞懂,这样的作品往往会使人印象深刻,因为人的情绪的爆发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菜会烧焦,太短米饭还生,都将是很难吃的。一个恰当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首先表现出一点神秘感,引起人的注意,给人的想像力创造空间,最好还有一点难度,有点挑战,这将会激发人的激情,然后人们便开始领略、体悟、思考,接着是恍然大悟的兴奋,最后是产生喜爱之情或者反感和不信任感。

  简而言之,无论是美好的感情,还是生动的故事,都需要留出一些空间和时间让对方去体会、去适应、去想象、去接受。经济过热迟早要引起股市震荡,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我曾经认识一个女孩,个人条件满不错的,在感情上非常投入,经常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将自己的情感完全付出。一些和她“接火”过的男孩,起初都被她的热情所打动,并萌生好感,可不成想的是,认识没几天,她就表现出非你不嫁的态势,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弄得男孩们很不适应,兴趣也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索然无味之余,个个都逃向了天涯。即便是偶尔得以继续下去,她的千依百顺也很快让男孩没了感觉,由于缺乏想象的空间,对方往往对她做出了不客观的判断,甚至有些轻视。

  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她找到了我的一个好友,中文系的一个才女。才女问她,“你说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而不是第一页就告诉大家谁是凶手?”她脱口而出,“当然是要留有悬念了。”才女接着又问,“如果你有10只鸡大腿,你是给你男朋友一顿吃个饱极呢,还是3天一只,让他总有渴望呢?”她笑了,仿佛得了天机的样子。后来,她成了她们系里最有吸引力的女孩,不久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归宿。

  神秘意味着吸引

  一次参加国际问题研讨会,谈美俄关系时,大家很自然地谈到了普京。一位俄罗斯问题专家深有感触地说,普京的一大优势是他的神秘,一方面,他使很多人都感到平易近人,胸怀坦荡,另一方面,大家又觉得看不透他,觉得他身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而普京也十分善于吊人胃口,总是一点一滴把自己的事情说给大家听,每次都是定量供应,决不多给。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在叶利钦时代极端复杂的政治生态下平步青云,并在就任总统之后倾倒了俄罗斯。

  其实,戴高乐早就说过,真正的领袖人物要幽居,伟大和超脱,要神秘,有时则要沉默寡言,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戴高乐和普京的政治智慧颇为符合人的心理特点:对我们感到神秘的事物,我们总是怀着兴奋的、变幻不定的、充满新意的感觉;我们的想象活跃起来,对富于吸引力的个性进行积极的想象;这些个性的最细微的言行都会得到我们热情的注意,并对我们产生影响。

  确实,作为个人的优势之一,神秘感在人际吸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英雄永远都是想象的产物,而距离则往往产生美。恰如某些富于想象力的画家所意识到的那样,过分细致地观察临摹的对象,反而会妨碍内心的想象,不利于创作。故而,人们一般不会崇拜他熟悉的人,却很可能迷恋一个遥远的偶像甚至哪怕是伪装起来的人,因为神秘的力量就在于,它给予人的思想一种模糊的刺激,然后,听凭思想去琢磨出相应需要的细节来。“仆人眼里无英雄”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神秘感和吸引力是密不可分的,以致深不可测成了一些人的优势,有的人受人敬重甚至就是因为他说的话、写的文章一般人听不懂或看不懂。相反,一个人一旦失去神秘感,他就会马上停止对他人想象力的刺激;当我们完全了解他,以至他不再能向人们展示崭新的生活时,他便开始成为一个平庸而陈腐的人。事实上,狮子般的人一旦与人亲近,便失去了威严,像老鼠般被人轻视,所以无论是狮子还是狮子般的人,往往都与其他动物或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他宁可看上去没有朋友,也不希望有人和他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因为,在很多时候,高大是因为离得远。

  唾手可得的东西不值钱?

  打死一只苍蝇会不会成为英雄?当然不会。但打死一只老虎却成就了武松的英名,那是因为打死老虎真的是太不容易做到了,这种机会对人们来说是稀缺的,因而也便是有价值的,越稀缺,便越有价值。这符合人性的特点。

  心理学中有一种升值规律,即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值得朝思暮想、牵肠挂肚。在人们的意识中,“一分钱一分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人们相信来得容易的东西(不值钱的)往往不是什么可贵的东西,只有那些出很高价钱或费很大力气才争取到的东西才是好东西,才值得珍惜。换句话说,对于极有可能失去的事物,人们会非常珍惜,而对于基本不可能失去的事物,则放心许多,或者说不太在意。所以人们常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事实也往往如此,从图书馆或朋友处借来的书(很快就要还的)总是会很快就看完,而买回家里的书则往往束之高阁,落满灰尘也懒得去动。

  这些心理在恋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相对而言,女性对围着她转、对她惟命是从的人往往不会十分珍惜,而对于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在一起的男性则会很在意。有的时候,她之所以不接受你,并非因为你不出色,而是在她看来,像你这样品性和才智的人还会有很多,甚至还有比你强的,你的稀缺性还不足以使她流连忘返。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那些希望留住芳心的男人,不要把时间全都花在她的身上,不要让她认为再没有人喜欢你。事实上,你应该将时间和注意力不时从她那里转移一下,偶尔也可以推迟或取消几次约会,有时暂时让她找不到你也是一件好事。为了让她明白,你比她想象的更棒、更受欢迎,你不妨适当营造一下竞争的氛围,比如说,邀请其他女性朋友参加你们的约会,在明显的地方写下其他女子的电话号码。如果你是活动能量较大的人,不妨带她进入你的朋友圈或出入社交场合,让她意识到你的个性魅力,使她产生尽快锁定你的紧迫感。

  同样的,在社会上,你也不要成为一个很容易见、看起来很闲的人。多说“忙得很”,“时间不够用”,会使人觉得你很成功,也很自信。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在心理上很珍惜与你见面的机会。相反,随叫随到的人则很容易让人感到是泛泛之辈,除非对方非常了解你的价值。葛拉西安说得好,“要免于自己的出现,不要随意出现,这样你就会为别人所欲求并且得到很好的对待。不要在别人不要求时来,并且要在别人请时才去。”

  更进一步地说,事业的选择也有必要尊重这种规律。如果你希望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得到充分的重视,你就必须有别人所没有的长处,能做成别人所难以做成的事情,经受别人所难以经受的考验。换句话说,相对优势比绝对优势更重要。一个一顿能吃10个馒头的人(拥有绝对优势)并不能使人肃然起敬,但一个比别人能动脑筋、能吃苦、善于交际或者更具专业能力的人(拥有相对优势)却往往被当作宠儿甚至偶像。许多时候,你的价值不是源于你自身,而是源于你的“参照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四面出击,不如一点击破,最起码,在“这一点”上,你是最棒的,也是人们最需要的。

  突出也是一种悬念,有时,有悬念比有内容更重要。

备忘录: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不了解的事情总会带给你一种神秘感,而神秘感就是一种吸引力,吸引人去探索和发现它的秘密。因而,富有神秘感的人常常拥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兔子和乌龟赛跑,为什么总有悬念呢?

5.学会放弃

  没有无代价的收获,为了未来的与众不同,就要放弃一些东西……

  打扫心灵

  很多人都喜欢房子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扫清灰尘后人会有一种释放和解脱了的感觉。这也是有些人喜欢经常整理自己的物件的原因。同样,理完发的感觉也十分美好,因为多余的东西去除了。

  儿童是快乐的,因为他没有过多的心事,也没有不必要的忧虑。而成人则不同,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积压物和太多想象出来的复杂以及一些扩大化了的悲痛,这些都抑制了生命能量的挥发,弱化了生活的幸福感。

  用电脑的人都知道,回收站是需要经常清空的,否则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影响计算机的运转速度。人的头脑也是。你不能什么都扔掉,但你也不能什么都留着。聪明的人是善于取舍的人,是适时取舍的人,他很清楚幸福需要眼光去辨别,更需要勇气去放弃,有太多心事的人是走不快的。

  而生命的难度也正在于此,你要不断清扫和放弃一些东西,因为“生命里填塞的东西愈少,就愈能发挥潜能”,而清扫心灵则是一个挣扎与奋斗的过程。在那部每每看过都令我难免的《天堂影院》中,老放映员对主人公说:“走吧,不要回头,永远都不要回来。”他的意思是要让他离开这里,去闯荡,去发挥潜能,是希望不要让过去拖累他,尽管他非常疼爱这个孩子。

  就像川梅的那首《赶路去》所喻示的,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挥手的旅程,少年要告别家乡,伤心人要告别伤心地,雄鹰要告别安逸,快乐要告别悲伤。没有告别,就没有成长,要坚强,就要勇于转身。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

  知难而退胜过知难而进

  知难而退有时比知难而进更重要,也更富有智慧。“如果一开始没成功,再试一次,仍不成功就该放弃;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在正确的时机谢幕,是一切精彩演出的高潮,就像叶利钦在1999年12月31日

  同样的,没有几本书值得全部读完。你花了钱买一本书或杂志并不代表你必须该读完它以免浪费金钱,你的时间是无法回收的资源,你花的钱则不是。有人说,“你所要做的就是在一分钟内知道一本5万字的书并不符合你的期望,然后决定不读。”速读的能力不仅体现在读书上,更体现在人际交往中。

  结束一件事或一份感情,有时要比开始它难许多。我能理解日久生情和恋恋不舍,但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明知道错了,还不去改。不是你的,为什么还不放弃?知错就改,是一个人有力量、有决心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有希望、有成就的根本。其实生活很简单:东西丢了,找一下,实在找不到,就忘了她,去找下一个。摔倒了,爬起来,拍拍灰尘,继续赶路。不能尽快地结束,就不能尽快地开始,不能很好地结束,就不能很好地开始。

  知难而退还意味着不要后悔,因为“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心还在梦就在,你就可以从头再来。从头再来是一种人生的豪迈。

  慢慢死去

  每个人都是要迟早告别尘世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死神的接近,不会想到生命过一天就少一天,每一天我们都在向终点迈进。因为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所经历的事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反而忽略了最终的结果。

  一种生活模式或者一个组织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致命缺陷,看到了它的悲剧结局,但因为它是慢慢死去的,死的过程中还保留着希望和幻想,所以便始终留恋它,为它付出心血,直到最后和它同归于尽。

  许多危险都是慢慢来到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与那些注定要消亡、要被淘汰的事物交织在了一起,我们知道和它在一起没有前途,但我们已经习惯它了,除非亲眼看到它死,否则很难下决心离开它。人是很容易成为习惯的奴隶的,不分开,有时只是因为习惯了。

  但问题是,人做任何事是有机会成本的,你选择了这个,就要放弃其他,你放弃的越多,你手中的这张牌看起来就越重要,你也就越放不下它。其实许多时候,一件事物的重要性是时间赋予的,而它本身并没有什么。

  当我的一个朋友失恋时,我并没有去安慰他,而是要恭喜他,恭喜他及时地早早地放下了不属于他的东西。我对他说:一份感情执意要走的话,你无论如何是留不住她的,你也没必要留。后来,他遇到了自己的白雪公主,便跑回来感谢我,说如果不是当初及早放下了过去,就不会及时地踏上另一列快车,一列他永远都会赖着不下车的美丽列车。

  事实上,一个注定要消失的东西,如果突然消失了,倒是好事。人们走投无路,自然会去找别的路,说不定就此便踏上坦途了。而那种慢性死亡,却是悄无声息地耗尽你的生命,让你莫明其妙地消失,死得不明不白。

  在这个时候,人便需要果断,需要不执着。下雨的时候没有伞不要紧,要紧的是尽快摆脱雨,找到一个能够避雨的地方。淋上雨是不可避免的,但你如果不跑开,你会淋上更多的雨,你会淋出一场病来,为一场雨得一场病是不值得的。

  你不要指望会有雨伞自己跑来呵护你,也不要指望会有什么奇遇站出来抚慰你,这个世上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的,如果有什么东西对你好,一定是因为你做对了什么。只有适时地放弃,适时地走开,你才能适时地到达新的地方,那里也许正放着一把雨伞,开着一朵鲜花。

  放弃也是一种宽容

  一个人就像一个国家一样,没有宽容便没有成长。在一切成功要素中,胸怀是第一位,或者也可以说宽容是第一位的。

  有的时候,放弃进攻的言词,放弃愤怒的冲动,放弃报复的渴望,本身就是一种宽容,一种豪迈。出生于平民家庭的加拿大总理让·克雷蒂安,是个其貌不扬的人,一耳失聪,连英语也说不好,但却能在政坛上平步青云,三度登上总理宝座屹立不倒,成为加拿大政坛的“常青树”,而他成功的一个秘诀就是不树敌、肯助人。1993年,保守党在大选中惨败,失去总理宝座的保守党主席坎贝尔难咎其责,被迫辞去党主席职位。令人感佩的是,获胜的克雷蒂安总理却给这位失去栖身之所的昔日对手拨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秘书,让她从容整理文件。一年后,克雷蒂安又给失业的坎贝尔准备了可任选其一的两个职位——驻俄国大使或驻洛杉矶总领事,坎贝尔选择了后者——一份年薪12万加元、部长级待遇的工作。克雷蒂安的宽容不仅把夙敌化为朋友,还赢得了“旁观者”的敬意和广泛支持,人气之高无人可以望其项背。

  聪明的人也经常要放弃解释。在许多人看来,解释就是掩饰。李敖说得好: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来解释。许多事根本就无须解释,天不晴有时就是因为雨没下透,下透了,也就晴了。

  成功的人不要怕挨骂,因为只要你做事,就会出错,就会触动一些人,就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事实上,能有50%的人赞成你就很不错了,世上极少有百分之百的事情,越美的东西越容易打碎。你要想在成功的路上走得远一些,就要锻炼自己正确对待反作用力的能力,就要勇敢地主动去征询反对意见。不要抱怨反对者,他完全可以有他的看法,这是他的自由,与你无关。不必费力气去和他争辩,赶路要紧。

  时间产生美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心地,所以我们并不奇怪,一些看起来很重要的地方,比如故乡、母校、原单位、初恋现场,却并不见得有很多人踊跃地回去,那是因为有太多的故事在里面,有太多的沉重在原地。眼不见,心不烦。

  岁月可以软化最铁硬的心灵。而当一切都可以看开时,往往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时间把往事都冲淡了,只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青春的记忆,成长的记忆,拼搏的记忆,还有擦肩而过的灿烂笑容和寂寞黑夜里的温暖烛光。我参加和采访过许多个校庆,映入我眼帘最多的是慈祥的白发和久别重逢的泪水涟涟。一笑泯恩仇。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嫉妒产生于相近的业界和区域,冲突往往源自利益的纠缠。“一切生物都暴露在剧烈的斗争之中”,因为一切生物都有高速率增加的倾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存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最剧烈的斗争,差不多总是发生在同种的个体之间,因为它们居住在同一地域,需要同样食料,遭受同样威胁。一些紧张的关系的缓和需要时间和距离,离得远了,感觉无关紧要了,也便放得开了。远远地看去,许多事物都是很美的。

  所以我便常常告诫自己,不必为不能解决的问题沮丧,再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会在时间的洪流里消失。敌意也罢,误解也罢,轻视也罢,矛盾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淡化开,时间可以使沧海变成桑田。

  引退的美学

  有位专栏作家曾经说过,他做过很多专栏,但却很少做过一年以上的专栏,因为他觉得对任何一场文字演出来说,一年都足够长了。再好的眼睛,注视一件事物久了都会疲劳的,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决定了一个人无法永远留在高潮,在一个生命周期内,人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低潮,一年便是一个生命周期。

  “及时而漂亮的撤退与漂亮的进攻同样重要。辅助某人久了,连幸运女神也会累的。”重要的不是到场时博得别人的喝彩,而是离开时别人对你的想念。就像人们评价政治家,往往不是看他上任时组织或国家是什么样子,而是看他离去时留下的是一个什么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希拉里·克林顿才会在回忆录《亲历历史》中颇为自得地说,“在比尔的整个任期内,我们遭遇了政治对立、法律挑战和个人悲剧,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犯过错误。但当他2001年1月离任时,美国是一个更强大、更美好也更正义的国家,已经准备好去应付一个新的世纪的挑战。”

  尽管如此,克林顿的离去仍不能称作美好,因为引退的美学,即善始善终。它的关键是“终”的时机和方式,是“终”的灿烂和明净。一般来说,顺利抽身退出要比顺利地进入时更难,因为山顶很美,让人流连忘返,因为下山的时候人一般都比较疲惫,容易出错。

  漂亮的引退是为了更漂亮的未来。“滚动的石头上不生青苔”,不下这座山便上不了那座山。人的一生会爬无数的山,每一座山都是那样的别致,但没有一座山真的值得你永远地留下来。

  一般而论,影响引退的一个因素是贪恋,另一个因素是过分执着。其实,对于人生利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过分执着。所谓不可过分执着,就是不偏执于某一个方面,某一种欲望,某一种企图,某一种目的,某一个过程。任何偏执都可能使人失去中肯的判断,从而错过了美景,贻误了人生。

  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

  有智者说,“你不可能因为给人一个微笑而丧失什么,因为它永远会再回来。”东西怎么出去,就会怎么回来。没有人不喜欢微笑。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使人微笑的事物往往不在你身边,而令你烦躁、不安的事物却往往挥之不去。不能与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在一起,是许多人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因为你没有快乐的来源。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或一件事能令你不舒服一定是有着什么原因的,有的原因要过很久你才有可能知道,而有些原因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但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使你不舒服,它影响到你的心情,你的判断,也“谋杀”了你的时间。你不离开他,就会有重要的机缘离开你。

  人是一种很情绪化的动物。没有好心情的时候,灵感和创造力都会“退避三舍”,如影随形的只是焦躁不安和缺乏自信,而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又往往是许多危险和更大挫折的前奏。为此,你必须果断离开使你不快的人和事,不要让它们控制你,束缚你,扼杀你。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处境,那就从现在开始采取行动加以改变吧。你可以对真心待你的朋友或家人坦言、写信给能够帮助你的人,也可以通过日记等方式“写信”给自己,当然你也可以像憨豆那样寄信或贺卡给自己。或者就像一个朋友所说的那样,去喝一杯咖啡,买一件衣服,剪一种新发型。去吃一筒冰淇淋,走一条街,看一场电影。去看一个老朋友,聊一回往事,数一晚星星……只要自己能够好过一些,只要能够及时退出泥泞的心理地带。

  所幸的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是人们的选择多了,流动起来也更容易了,没有什么人和事是你真的绕不过去的。当留下来的痛苦大于你的所得时,就是你该离去的时候了。而且常常是,你离去之后,人们才会真正意识到你的可贵、你的价值、你的不可替代。

  给别人一个重新认识你的机会,给自己一个认识更广阔世界的机会,有什么不好?

备忘录:

  错过了的,便算不上真正的机会。

  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不想占有就不会太坎坷,所以,无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位置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不如轻松地面对,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学会了平静。

6.闭上嘴比张开嘴更需要勇气

  自信的人不怕被误解,因为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不为人们理解的事,完全有可能使你在将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时间会使人们习惯原本并不习惯的事物。

误解是人生的“伴侣”

  有人曾经说过,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动物,因为人们强烈地渴望理解,这表现在人们对友谊、爱情和亲情的在意,表现在对社会认可的在意,也表现在对不被理解或者说误解的烦恼、痛苦乃至愤怒。

  尽管这个世上有很多幸运的人,但却几乎不可能有从不被误解的人。作为一种变相的矛盾,误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生长在一切有人群的地方,谁也摆脱不了它的追踪。说误解是人生的“伴侣”似乎并不为过。

  世界情报史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一次,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向秘书口述文件,秘书把打印完的清样给他过目。他不喜欢秘书打完的参差不齐的格式,就在文件下面写道:“注意边界。”秘书把文件重打一遍,然后分送给所有高级调查员。两周后,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在与加拿大、墨西哥的边界设置了特别警戒线,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这是个误解的闹剧,但却很说明问题。

  在很多时候,误解的产生与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不同有关。比如上下拍手,在俄罗斯,这是最高的恭维方式,而在英国,这却成了讥笑他人的一种方式。又比如捡手帕,在中国,一个男士为一个掉了手帕的女士捡起手帕是很正常也是很有礼貌的行为,但如果是在越南,你为一个掉了手帕的女士捡起手帕并追送过去,而她又回眸一笑,你就得娶她了。

  不仅人与人之间,就是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常常起源于误解。1704年,在一次酒会上,英国的马肖尔夫人不小心把一杯水洒到法国人德托雷依身上,她说这是无意的,但侯爵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坚决认为这是有意侮辱,不但是对他的人格,更是对他的国家的尊严的公然侮辱。结果这件事激化了两国矛盾,引发了一场长达5年的“杯水战争”。

  但在更多的时候,误解的产生和“成长”与沟通不畅、不力和不及时有关。我的一个朋友,在读研究生期间,有一次外出,由于行色匆匆,与一位导师擦肩而过却没有看到对方,结果给导师一个不好的印象。无巧不成书,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忽视”了这位导师,弄得导师很不舒服,以为他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并产生了深深的误解。我的朋友后来便觉得与这位导师的关系怪怪的,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也比较粗,就没太往心里去,没有及时地进行沟通和化解,结果矛盾就此深深地种下了。后来又加上有人煽风点火,促使这位导师大下死手,把我的朋友搞得狼狈不堪。直到很久以后,他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并很痛惜地对我说,“我其实是非常尊重这位导师的,没想到竟因为这样的小事弄得我们连敌人都不如,因为毕竟敌人是看得见的,是可以防范的。”可怕的误解!

  谣言是条狗

  传播学告诉我们,在很多误解的生成过程中,谣言扮演了重要角色。“三人成虎”,重复的力量是惊人的,当耳朵里塞满谣言时,人们很可能会失去理智的判断,对人或事产生误解。

  一般来说,信息在不够充分时就会衍生谣言。谣言之所以会广泛传播,是因为它给传播者带来了许多好处:发泄,求知,乐趣以及促进交流。而谣言能得到迅速传播,主要是因为它是一条新闻,如果不能被立即消费,“产品”就不再新鲜了。

  新闻人物和那些任重而道远的人往往是最易受人攻击的人。在娱乐界和政界有一句老话:“只要他们能把我的姓名都拼对,说些什么都不太重要”。你愈重要,愈趋杰出,你被人批评、被传谣的机会就会愈来愈多。无怪乎有人说,如果你要烦恼,就该为“没有被人批评够”而烦恼吧。

  对于谣言,政治家们大概是最习以为常的了,对他们来说,谣言甚至还可以被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和一种塑造形象的工具。高明的政治家知道“唯一聪明的做法是拒绝迎战那些明显的谎言”,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面对中伤时曾对全国演讲:“依连娜不介意外界的传言,我的孩子们都不理会各方攻击,而我本人必定不会关心那些无的放矢的批评。但是,同胞们,法拉(他的狗),法拉将要疯狂了。”结果,一时间,人们都站在了法拉一边,也便自然而然地站在了罗斯福一边。

  政治家们也很清楚,要想“预防”谣言,就要增进自身的诚实度和可信性,并保持相当的透明度和信息发布的速度,为此,许多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设有专门的公共关系办公室,而新闻官则成为许多政治家的左膀右臂。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每次都赢的战术是:别人想要使你感到难堪,攻击你时,你必须先集中心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持礼貌与和善的态度,并无视其龌龊行径。一般来说,造谣者的根本目的是使你行为失常,做出错误判断,分散注意力,如果你愤怒了,与之咬起来,你就上当了。大多数谣言,就像狗一样,最好不理它,让他无从下手,让他没趣地走开。

  无须解释

  在美国历史上,两位开国元勋杰斐逊和亚当斯的曲折的友谊历程颇令人津津乐道。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两位元勋携手于独立运动,鸿雁往返,乐此不疲。及至九十年代,由于双方在建国之初愈演愈烈的党派之争中各树一帜,竟反目为仇,书信往来也日渐稀疏。1800年,杰斐逊击败了亚当斯竞选连任的努力,一场苦斗,致使双方书信全无,两位巨人之间似乎已有了解不开的结。但出人意料的是,随着双方先后退出政治舞台,往日的恩怨竟在时光的磨砺下日渐消瘦,未经任何解释,两人自1812年起又恢复了书信往来,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此后几乎延续到1826 年7月4日建国五十周年两人同时去世的那一天。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就像两位伟人的友谊阴影一样,是一时无法解释也无须解释的,有时不解释似乎更好一些。遗憾的是,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太注重解释、看重“说法”了,其实对许多人来说,或者就许多事而言,辩解往往是徒劳的。当误会深成一口井,强作解释,却只会越捞越深,陷进去,反而不能昂首自立。在许多时候,沉默是一种最好的解释,行动是一种最好的注脚。

  一般说来,解释是为了寻求理解,是为了证明什么,可我们应该知道:时时刻刻去寻求理解和证明,会使我们犹如陷入泥潭,愈动愈深,以至最终失去自我。我们也必须明白: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理解,也不可能永远被某一个人所理解,现实生活不会一味地遂我们的心愿,我们不可能向所有人解释我们的行为,我们也无法使所有人读懂我们的心灵。在某种意义上说,寻求理解实在是一种奢望,我们又何尝能完全理解别人呢?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勉强别人。

  更重要的是,解释是种很浪费时间的做法,如果你做什么都要向别人解释,你就什么也做不成。有位诗人说得好,我们走的这条路是一条最美的路,我们可以边走边唱,可以停下来欣赏一下路旁的景色,也可以流泪,可以诉说,但不能停下来不走,更不要忙于解释,以至忘了赶路。事实上,在许多时候,闭上嘴比张开嘴更需要勇气。

备忘录:

  解释像一只紧握的拳头,越解释握得越紧。

  电视连续剧《妙手仁心》中有句台词很有意思,“我跟你不是很熟,用得着跟你解释吗?”

  心胸远大的人谈理想;一般的人批评事情;心胸狭小的人道人长短。

  舌头的重量微不足道,但少有人可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