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文:解读庄河市海洋村“和谐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05:30

解读庄河市海洋村“和谐图”  >>

海洋村创造了一个海洋神话——  
  蚬子像石子,一耙子下去就能翻出二三十个,本村的、外村的、外来打工的,谁都可以来赶海,赶下的蚬子归集体,付出的劳务费当场兑现;海洋的村民都有股,既可分红利,又当家作主;海洋村的福利全覆盖,米面油菜果基本实现了供给制,医保劳保都不缺,退休另有养老金……  
 
  海洋村的海咋这么富?海洋村民的钱咋这样值钱?海洋村的村民咋这样有福气?“富海”、“惠民”四个大字,是海洋村的经典答案。  
 
  高科技入海“中科院”驻村  
 
  海洋村坐落在庄河市城关街道的南端,全村从东到西拥有海岸线5公里,占有滩涂使用面积3000亩,全村1300多户、4500多村民,几乎没有耕地,全靠对面的大海养育着。这里的滩涂天然就是蚬子生长的温床,早已有“东方蚬库”、“中国活贝出口第一村”等美名。但当时间行进到上世纪末时,情形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次次赤潮冲击着海滩,一场场海洋生物疾病接踵而至,一年年超量采捕让资源优势锐减。一个靠海而生的富村很快陷入窘境,滩涂退化,虾场倒闭,经济全面滑坡。  
 
  在新世纪到来时,海洋村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领军人物是党委书记刘庆连。刘庆连对给以信任的村民们许下诺言:“一定要让我们村的海富起来,一定要让村民们靠富起来的海走上共同富裕的路。”  
 
  让海富起来,靠什么?新一届领导班子认定了“科技”二字。  
 
  2000年春天,也就是在新班子上任的第一个春天里,刘庆连带着满脑子的问题到福州、厦门等海洋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学习考察,并随身带回一些杂色蛤种苗在海洋村进行南苗北养的试验。两月过后,南来的杂色蛤小种苗在海洋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势喜人。于是村班子果敢决策,大面积引种南方种苗,以求逐渐淘汰已退化的当地品种。时值初夏,副书记孙茂胜率车带人昼夜兼程,往返5个来回,用时近一个月,共引进杂色蛤小种苗70多吨。8月下旬,海洋村海域又一次大面积经受了赤潮的荡涤,眼看着大面积的养成贝类因感染病毒而死亡,村民们欲哭无泪。但滩涂的另一个惊喜却让他们愁容变笑颜,那就是引进的南方小种苗在赤潮过后安然无恙。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更坚定了村干部调整种苗结构的信心。一连三年,村里累计引进南方种苗1500吨。新品种以疾病少、长势快、全年肥见长,不仅使海洋村的年采捕量很快恢复到5000吨,且使滩涂贝类蓄藏量迅速上升到万吨以上,更重要的是使采捕期由只能在“五一”、“十一”前后的季节性采捕,变为了不受季节限制、不受死活汛期限制的天天采捕。与此同时,村干部带领村民下海清理死贝壳,足足干了一年,清出贝壳3万多吨,从此海洋村的清洁海滩、清洁生产也在国内外出了名。  
 
  南苗北养大获成功,让海洋人看清了科技武装海滩的威力。随之也产生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强烈冲动。“引高人来‘点水成金’”成了本届村班子的绝佳思路。更绝佳的是运作。请何方高人来?海洋村的村干部,一下就认准了中国的最高科技殿堂中科院。连中科院的门朝哪都不知道,这帮农民兄弟就开始运作了。在土法上马办起了菲律宾蛤仔育苗场,并写出了自家的人工育苗可行性分析报告后,刘庆连带人进京了,一连去5次,只干一件事,找关系拜见中科院专家。当弄明白了中科院的海洋研究所在青岛,他又带人五上青岛。吃了多少苦,上了多少火,简直没法说了。最终当然是中科院的专家学者被农民兄弟的执著“感动”了。  
 
  2002年的春天,中科院的两个院士,带领专家组十几人,首到海洋村考察。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一来,中科院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海洋村。两个月后,海洋所与海洋村签署了合作意向,并直接呈中科院立项。在举世瞩目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海洋村的项目一步登天,成了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一心想用科技把身边的海武装起来的海洋人,更是不负国之重托,先是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1万水体的现代化贝类育苗净化场。随后,他们又投资7000多万元(累计过亿),建成了10万水体、亚洲最大的贝类种苗繁育基地。  
 
  就这样,海洋村成了国家级原良种繁育基地,中科院的4名院士、30多名博士研究生常驻在此搞科研。同时也吸引来省水研所、大连水院的专家学者,纷纷带着课题会聚到海洋村。一个个重量级的专家组,先后攻克了菲律宾蛤仔三段式养殖及美洲帘蛤、北极贝、西施舌培育与试养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海洋村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南种北育、外苗中育等项目的成功与完善,不仅改变了以往只靠买种养殖的历史,而且为海洋村催生出一大产业,培育出菲律宾蛤、虾夷贝、港湾扇贝、硬壳贝等十多种优质健康种苗1000多亿粒,除满足自己使用外,还为庄河市沿海养贝提供了大量种苗。  
 
  就这样,海洋村的农民兄弟们与中科院的专家学者们成了好亲戚。海洋村将中科院的专家学者当成家里最高贵的客人来对待,专门为他们租了一栋楼,吃住用及科研经费全由村里出(一年在200万元左右)。此外,村里还花了200万元买来一台奔驰汽车,专供专家使用;专家不用,谁也不能动。专家们亦将海洋村当成了自家,将海洋村的事当成了自家的事。在海洋村,人们可以看到两幅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题词,一幅是对《菲律宾蛤仔越冬中间育成及三段式养殖模式》喜获成功的批示,上书“海洋所,沈阳学院,要认真将辽宁海产生态养殖搞好,抓出成效来,重点是种苗,推广和生态保护,使其成为辽宁沿海渔民的一项稳定致富产业,成为海上辽宁的一条亮线!”另一幅是去年10月2日,路甬祥利用假期亲到海洋村考察写下的,上书“树立科学发展观,振兴海洋经济。”  
 
  大生产与小生产共融集体和村民同富  
 
  在科学的武装下,海洋村的海域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怎样把海中的财富捞上来?海洋村的领头人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交给养殖场专业采捕或承包出去,村里会省心不少。但没有土地的村民咋办,让他们望洋兴叹?还是远离家乡去打工?最终海洋村作出的是这样的决定:“富起来的海向全体村民开放。”当然不会是无组织无纪律地开放,相反是一种相当有组织有纪律地开放———海由村里统一管,苗由村里统一播,村民只采长成贝,采上岸后交由村里统一销售,村民按产量挣劳务费。  
 
  或许有人会说,一潮三四百人同下海,那得多少人去看管。到了海洋村,才真正体会到,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那是多大的力量啊。在海洋村,有一条长长的海路,往返9公里,海路的这头是养殖场,海路的那头就是采捕区。每到落潮时,村民们就沿着这条海路,成一路纵队浩浩荡荡开进去,涨潮时再沿着这条海路满载而归,直接走进养殖场的大门。记者前去采访那天恰逢早晚两头潮,亲眼所见,凌晨3时多去,清晨6时多回,人们不约而同会聚到9公里海路上,甚是壮观。满载而归的赶海人走进养殖场后,马不停蹄地将蚬子倒到交易大厅场地上,先是一个个翻拣空壳和小蚬子,再用管道海水冲净泥沙。之后就扯到磅秤上过秤,一手交货一手拿钱。有这一潮挣到四五十元的,也有挣到七八十元的。拿着钱的村民们嘻嘻哈哈走出养殖场,相约着傍晚再赶那一潮。还有的说,回家洗洗去上班,两头不耽误。一年365天,海洋村的海只有春节放5天假封海。这就是说,海洋村的村民只要想挣钱,可以360天下海“捞钱”。  
 
  海洋村创造的就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生产资料———3000亩滩涂与养殖海域,由村里统一规划,投什么苗,什么时候投,都由村里定夺村里出钱。生产经营的中间环节———按市场需求采捕,则向全体村民开放,实行像工厂一样的“计件工资制”。而进入销售环节则又由村里统一进行。海洋村的各种贝类,以“海日牌”为名,分三路销往市场。一路销往国外,一年大约2000吨,大都进了日本、韩国和欧盟市场。一路进加工厂,大约在1500吨左右,实行的都是订单渔业。另一路进了国内市场,也是1500吨左右,近在大连市场,远到哈尔滨、青岛、秦皇岛、福州等地。由于品质好,管理到位,出口的从未发生一起索赔,进国内市场的更是好评如潮。生意做得这么大,但在海洋村,却见不到成群结队的“小商小贩”争抢抓货的情景,每天的海产品销往哪里,都是销售公司一头对外,有条不紊地按市场订单进行。  
 
  显然,这种将工厂化的大生产运作与农民的个体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生产方式,既有效整合并维护了优势资源,又充分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多劳者多得。海洋村的集体经济正是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迅速壮大起来,目前村里已还清了几千万欠款,固定资产增到3个亿,银行贷款仅有1000多万元,而人均收入则年年呈30%幅度递增,去年达到1.1万元,今年有望达到1.5万元。  
 
  当然,海洋村在实施普惠政策的同时,也不会限制有经济实力大户的超前发展。他们除了引来许多民营企业家,在海洋村投资建起了较有规模的机械加工、塑胶建材等厂和大型冷库外,还引导他们向海洋深处求发展。以往,蚬子等贝类都养殖在浅滩,人们逐潮汐而播种、收获。当浅滩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后,饱尝了科技甘甜的海洋人突发奇想,试探着往深水里播种养贝。世上的事就这样神奇,海洋人的这一试竟试出了一大科技成果。养殖在深水里的贝类,夏不受烈日暴晒,冬不受冰雪刺激,又因深水中浮游生物丰富,还不受赤潮影响等,使其比在浅滩里养殖的贝类增重30%以上。但由于深水作业,难度加大,投资加大。村里就大力吸引有经济实力的大户加入发展这一项目。先后有40多条生产效益低下的小渔船和几百名渔民,带上采贝工具,转产到了养殖业。同时吸引来不少外来资金投入到了深水养贝项目中。现在的海洋村可“牛”了,从零米水域到10米水域都是他们的“滩涂”,甚至连很大一片外乡镇的海域也成了他们的“承包地”。如此这般,海洋村的养殖面积从3000亩迅速扩大到10万亩。  
 
  海洋村的村民也挺“牛”,天天赶趟海,一年就能拿回两万元,于是在海洋村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而外来打工的倒不少。在海洋村已沉淀下5000多名常年打工者。来自黑龙江的一位农民兄弟在海洋村干了5年,挣了30多万元,不仅在村里买了房子,投了股份,还挣钱供着一个大学生。来自吉林的一位在海洋村打工两年后,竟将全家三代都迁了过来。周边村的村民到海洋村“沾光”的更不在少数,因为海洋村的海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惠民惠到家不让贫富距离再拉大  
 
  “强势发展集体经济,惠及全体村民,”是海洋村的工作思路;“惠民惠到家,不让贫富距离再拉大”,是海洋村的工作目标。  
 
  海洋村的村民太实惠了。这几年,除了村里出钱修了柏油路、建了新学校、盖了村民公寓、引自来水进村入户、栽植了大片观赏林外,村民们还享受到许多供给式的福利待遇。如四大节,户户都能分得米面油,基本可以吃全年。村里还分水产品、水果、青菜等,也能让村民吃上小半年。前不久中秋、“十一”一起过,村民数了数,共分得月饼、鱼虾等东西七八样,除了吃的每户还有两吨煤。此外,村里还给每个村民买了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险。尤其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村里自2002年起发动村民投资入股发展集体经济。每年8月投资,对头一年连本带利返还兑现后再投。海洋村构架的就是这样一种普惠制———“劳动分配、股份分红、福利分发”,相融共生。  
 
  当然,村里的普惠制也有梯度与倾斜。倾斜小的———凡在海洋村上学除了学杂费全免,还免书本费,包括外来务工者子女;倾斜老的———年满65岁就有了养老金,年龄越大拿得越多,自今年开始,老人们还得到了一笔服装费;倾斜人才———谁考上了大学,就可每年享受1500元的奖学金;倾斜困难户———谁家有个灾有个难,村里都会发放临时性救济款,村干部还要带头捐款扶贫。特让人感动的一幕出在今年投资入股时,村里规定,一户只准投一万元。有的村民拿来三五万元想多投点,村里不允许。但村里却有21户或无劳力或患重病的特困户,一时凑不齐这一万元。让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党委书记刘庆连当即决定拿出个人存款21万元,为每户都投上资,并对他们说,“有钱了还本,利归你们;没钱还本,利也归你们。”记者采访时,问刘庆连为什么要这样做,刘庆连回答说,“不这么做,贫富距离不是越拉越大了吗。我们要讲三个地位。讲政治地位,村民要参政议政;讲经济地位,不能只让大户富;讲社会地位,农民要扬眉吐气,城里人有的社会待遇村民也要有。”  
 
  即使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海洋村也会享受到很多恩惠。海洋村新建的小学有300多名学生,其中60多名是外来务工者的子女。  
 
  生活在海洋村,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村民家里的事有人操心帮忙,村里定下的村规民约,村民们自觉维护与遵守。就说赶海这事儿吧,一年360天,天天有几百人同时下海,居然没一人绕道而行,将海产品带回家。村民们说,“村里创造出这么好的条件,俺们没啥不知足的。违反了村规犯了法,在这个村就抬不起头来了。”  
 
  ———这就是记者看到的海洋村,一幅科技武装、勤劳致富、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新村“和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