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常用英语口语:蒋介石被孙中山首次起用的两份作战计划——华网文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0:16:33
蒋介石被孙中山首次起用的两份作战计划
[2011-2-5 10:58:31]

作者:李永军 

 

1918年3月5日,蒋介石接到孙中山急电,由上海赶赴广州。这是孙中山首次起用蒋介石。这次发迹,究其缘,得益于两份作战计划。1917年9月20日,蒋介石寄给孙中山一份《对北军作战计划》;10月,蒋介石又寄《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引起孙中山重视。当1918年蒋介石第一次辞职时,陈炯明在8月1日给他的亲笔挽留信中称“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可见蒋地位的重要。因为蒋在福建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屡战屡胜,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也急剧提高。1920年9月21日朱执信遇难,孙中山身边基本上已没有得力的军事人才。10月29日,孙中山在给蒋的一封信中说:“执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椎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尤过之。”

《对北军作战计划》

1917年9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广东组织大元帅府,积极准备北伐。20日,蒋介石上书孙中山,提出《对北军作战计划》。他对敌我双方力量的分析和提出的以长江沿岸为主要战场、先克武昌,次定南京,击溃敌军长江一带的势力后直捣北京的战略设想,亦深得孙中山的赞扬和重视。

计划称:“北方政府所辖之军队,约在三十万以上,然实际上可为其动员者,即以冯(国璋)、段(祺瑞)二派势力合计,则其数亦不过六万。……我军乃在十师以上,其总员几倍于敌军各师之兵数,或者不足,虽折减至二成,则亦多于敌军三分之一也。至于实力之比较,唯战用器材不及敌军外,其余如给养力、人马之战斗力,不甚上下也。而敌军南来,其地势不宜,气候不惯,则南军较胜一筹也。”根据上述分析,蒋介石认为作战应采取如下方针:“吾军以长江沿岸为主作战地,先克武昌,决定南京,击破敌军长江一带之势力,再图直捣北京,以为作战之方针。作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央军由两粤进击长沙,肃清湖南全境,待左翼军解决四川、东下湖北时,与之合攻武昌。左翼军解决四川后,当派一支队拒守川北,牵制秦、晋之敌军,使第二期作战北伐时,即可道出秦、晋,与本军互相策应,而其主力乘势东下与中央军合攻武昌。右翼军与海军共同作战,合攻闽浙,连下淞沪,待中央军与左翼军克复武昌;然后与之合师南京,肃清长江上、下游之敌军。海军与右翼军占领淞沪时,即以吴淞为根据地,封锁长江门户,扫除长江下游之敌舰,声援上海陆军之作战,待各军会师南京时,与之合力攻城,同时搜捕长江舰队,俾第二期作战时海上全权归于我有,不使复为东北海岸之患也。第二阶段作战运动开始,乃在明年之三月间也。各军进发之道,以中央军由津浦路北进;左翼军由京汉路北进;右翼军由海道前进,在辽西登陆。三军分道并进,而左翼军之一支队则由川北而出秦、晋,以袭敌军之左,为本军之声援。各军会师燕京,为总攻击最后之准备也。”从以后北伐战争的战况看,蒋介石的这一作战计划是相当高明的。

1926年的北伐和1928年的北伐基本上就是对这一作战战略和作战计划的具体实施。但是蒋介石的计划是建立在具备有相当大的数量、并且战斗力非常强大的正规军队的基础上的,而孙中山当时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南方军阀的军队,即使真正听他的指挥,按当时的兵力,不要说分成三路,即便是集中成一路进行北伐,相对于北洋军阀的力量来说,都显得非常弱小,何况那些军阀骨子里本是在利用孙中山,哪里会真心实意地听他的调遣。因此孙中山没有采纳蒋介石的计划是正确的。1917年11月,蒋介石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以表彰他的计划书。

于是,次年三月孙中山电召蒋介石到广州协助策划军事,逐步得到重用。

蒋介石提出这个计划书亦非偶然。孙中山信任和重用蒋介石也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的过程。蒋介石早年在日本学习军事,1908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在陈其美部下任职。开始在浙江运动新军,曾率领敢死队参加起义。后来回到上海,任沪军第五团团长,帮助陈其美谋定江苏。“二次革命”时曾带领部队进攻上海制造局和吴淞炮台,失败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对蒋介石的印象是“在我们的革命运动中我们正需要此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忙于欧战,无暇东顾。根据形式发展,蒋介石向孙中山提出统一全国各省力量,拟以江苏为根据地,“聚集精锐以赴之”的倒袁计划。为了配合这个总体计划,1915年蒋介石又亲手拟订了《蒋中正凇沪起义军事计划书》。其中包括起义的一般计划、攻击计划、攻取吴淞以及经营海军与龙华炮台等三个计划。这与孙中山正筹备的全国性武装起义,恰相吻合。

《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

1917年10月1日,蒋介石向孙中山提出《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

该计划建议:“我军主作战地,当定于东南沿海一带之地区,而于湘省暂取守势。先以海军为主力,向东南沿海一带之闽浙两省,扫除北军之势力,击攘淞沪之敌军。以吴淞为海军根据地,封锁长江之门户。东南之势力不难完全造成矣。若西南战局能有转机,则与之互相策应,出入于长江沿岸一带,肃清长江下游之敌军,则第二期作战北伐之基本定矣。”

但是孙中山感到这个计划难以实现,于是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1917年9月,蒋介石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此后不久,孙中山即与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闹翻。孙中山南下护法,本来主要借助的是陆荣廷和唐继尧的力量,但孙中山和陆荣廷、唐继尧的目的显然不同。孙中山的目的在于恢复辛亥革命后为袁世凯所废除的《临时约法》,而陆荣廷和唐继尧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孙中山的政治威望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陆、唐支持孙“护法”的真实目的不在护法,而是抵制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后,采取了“和平统一”的政策,在北京与段祺瑞产生分歧。而在湖南与护法军作战的主力,是直系的吴佩孚师,吴佩孚也主张南北和解,在攻占衡阳以后,便按兵不动。孙中山主张武力北伐,段祺瑞主张武力南伐,而使用的军队,都不能控制。湖南前线停战前后,由于孙中山的主战已经引起主和的陆荣廷和唐继尧的不满,陆唐又不便直接将孙中山从大元帅的宝座上硬赶下来,便给孙制造种种事端,赶他下台。1917年7月,陆荣廷指派的广东代理督军莫荣新通电主张成立湘、粤、桂三省联合“都司令部”,以岑春煊为都司令,借以排挤孙中山。他命令广州电报局限制大元帅府的对外联系,大元帅府只能以现款挂发雨等电报。他又指使部下拘杀大元帅府卫队数十人,暗杀了支持孙中山的海军总长程璧光,并收买国会议员,于1918年5月20日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悍然决定改组军政府,改大元帅制为七总裁制,以岑春煊、唐绍仪、伍廷芳、孙中山、陆荣廷、唐继尧、林葆怿七人为总裁。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

孙中山一直苦于自己手中未能掌握一支忠诚的军队,被迫采用拉军阀打军阀的策略。1917年孙中山护法到达广州,时为广东省长的朱庆澜支持孙中山组织军队的计划,将他控制的广东省府“省长亲军”二十营约八千人交给了孙中山,让孙中山作为组织军队的基础。这时代表陆荣廷控制广东的是陆荣廷的亲信、广东督军陈炳焜,桂系不愿孙中山插手军队,所以“省长亲军”迟迟不能移交。由于“省长亲军”的移交问题,孙中山和陈炳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陆荣廷为避免矛盾激化,将陈炳熴调离广东,改派莫荣新代理广东督军。莫荣新到任后,答应将“省长亲军”二十营交给孙中山,但条件是必须离开广东,就食他省,孙中山答应了莫荣新的条件。“省长新军”马上就产生了出路问题,经和福建督军李厚基协商,李欢迎该军开往福建。这样,朱庆澜送给孙中山的“省长亲军”二十营便以“援闽粤军”的名义,由陈炯明、许崇智、邓铿等人率领,开往汕头闽南一带。当“援闽粤军”组成时,孙中山对它抱着极大的希望。以后,因“援闽粤军” 经费困难,他甚至将他在上海,由南洋华侨捐助购买的住房抵押,借钱充作援闽粤军的经费。

在和蒋介石的交往中,孙中山也认为蒋为难得的军事人才。1918年3月5日,电召蒋介石至广州,15日,派蒋至汕头,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在“援闽粤军”中,蒋介石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一切作战计划,均由蒋介石一手草拟”,蒋在粤军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先为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随后任第二支队司令官、第二军参谋长、第二军前敌总指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