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闯关游戏名字:“上网本”重写业界游戏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6:13
导读]在笔记本的出货量已经大于台式机的今天,上网本的成功绝不是一款产品意外热卖这么简单。这是一场典型的破坏性创新:起源于小玩家,却颠覆了既有规则,同时昭示着一个产业的未来。
  延伸阅读:英特尔接触多家山寨上网本厂商放话合作
                     品牌厂商力狙击山寨上网本
                     低端“上网本”曝安全隐患
                     丑女林无敌代言宏碁“上网本”(组图)
                     iPhone扼杀了苹果上网本诞生?      1968年艾伦·凯(Alan Kay)在施乐帕落阿尔托研究中心工作时,电脑还是重量超过45公斤的庞然大物,甚至还要用打孔卡片作存储媒介。如果你不能想象那个年代的电脑,可以看一下1961年拍摄的黑白短片《660124: The Story of an IBM Card》。  艾伦·凯在那一年思考了一个在当时前沿到没人想过的问题:什么样的电脑是“便携”的?结论是能同时携带其它东西。他用纸板做了一个能通过填充铅粒来模拟重量的模型,这个被称为Dynabook的“原型机”在想象中应该拥有支持100万以上像素、真实文件大小的屏幕,同时非常薄,重量约为2磅(不到1公斤)。  虽然这个概念最后并未变成实物,艾伦·凯提出的“便携式电脑”却为后来的笔记本电脑树立了清晰的标准。为了纪念他的成就,硅谷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将2008年11月5日定为笔记本诞生40周年的纪念日。  显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笔记本电脑仍未超越艾伦·凯当年的想象。这个以东芝1985年推出的T1100为真正诞生标志的产业在过去的20多年里始终遵循着“更薄、更轻、更快”的基本路线,缺乏艾伦·凯那样真正颠覆性的想象力——直到2008年。  苹果的MacBook Air率先给这个几近沉闷的行业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但它的破局之处主要在于超薄的外观和杰出的设计,还谈不上改变笔记本的市场格局。真正的颠覆者来自亚洲——自从华硕易PC 2007年10月横空出世,这种被定义为“上网本”(Netbook)的低价笔记本在过去的400多天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开来,销售增速堪称爆炸式。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Search的数据表明,2008年第三季度上网本的销量达561万台,比上季度增长160%,并估计到2011年上网本将占据16%的笔记本市场。  这个结果出人意料。研究机构IDC的全球个人、移动及显示技术研究副总裁Bob O’Donnell在2008年初还对上网本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这种屏幕和键盘过小、既没有光驱又只能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小玩意并不会成为市场中的“重磅炸弹”,2008年的销量应该只有300万台。但现在,他已经是上网本的热烈追捧者,不仅将2008年的销量预测提升至1160万台,更预言2009年这一数字还将翻一番至2150万台,并在2012年达到4200万台。  上网本无疑已成为笔记本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各大PC厂商当然不会坐视这股潮流发生而无动于衷。目前,除了一贯走高端路线的苹果尚未跟进,全球排名前十位的PC厂商均已推出或即将推出自己的上网本。看来,华硕和惠普们相信在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上网本,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会选择什么颜色和外形。  为什么人人都爱上网本?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笔记本的出货量已经大于台式机的今天,上网本的成功绝不是一款产品意外热卖这么简单。这是一场典型的破坏性创新:起源于小玩家,却颠覆了既有规则,同时昭示着一个产业的未来。  当摩尔定律失效  2008年第二季度是上网本成为主流产品的一个决定性时刻。在此之前,市场的上网本仅有华硕的易PC和惠普推出的一款高端产品2133;在此之后,华硕、宏、联想、戴尔和惠普等主流PC厂商相继发力,推出多款上网本。除了数量的膨胀,上网本还出现另一趋势,即屏幕尺寸从2008年上半年的7.9寸逐渐增大到8.9寸和10寸。这种进化是上网本从早先的小众消费者的“玩具”进化成真正适合大多数人的笔记本的关键一步。  当第一代7寸屏幕的上网本价格还在2500元左右的时候,主流的14寸宽屏笔记本价格最低在4000元左右,如果上网本不提升性能,就无法在性价比上超过普通笔记本。现在上网本的整体配置已出现质的变化,普遍采用1.6GHz的英特尔凌动(Atom)处理器,内存能达到1GB,硬盘也扩大到80GB以上,支持WiFi,使用Windows系统。这意味着它们在硬件和操作上已经跟几年前的中等价位台式机差不多,足以保证用户的基本需求。  如果要为上网本的这种进化寻找一位“功臣”,非英特尔莫属。正是这个芯片巨头在2008年4月提出“上网本”的概念,两个月后,又推出专门为上网本设计的全新凌动处理器。当其他人还只是将上网本视为普通笔记本或是超便携电脑(UMPC)的一个小变种时,英特尔已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场爆炸。在凌动处理器的发布会上,英特尔就预计到2011年,399美元以下的上网本市场容量将是2008年的10倍。  现在,英特尔几乎已被公认是上网本的“幕后推手”。如果没有凌动处理器,上网本很难在不大幅提价的前提下迅速实现性能的飞跃。这个面积不到25平方毫米的芯片不仅是英特尔历史上体积最小、功率最低的处理器,也是全球功耗在3W以下的处理器中速度最快的,并且与互联网完全兼容,被认为是上网本在硬件配制上最好的解决方案。正如其发言人比尔·考尔德(Bill Calder)指出的,这是一款“在合适的时间出现的合适的芯片”。  不无巧合的是,今年也是英特尔成立40周年。这家被认为受到“摩尔定律”诅咒的公司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追求的始终是更快的芯片,低功耗、低成本、小尺寸的凌动就像逆流。看上去,这种“倒退式”创新是因为芯片的强大程度已远远超出个人消费者需求。虽然英特尔和AMD都宣称要推出6核甚至以上的CPU,但以目前的软件开发程度很难写出适应这个级别硬件的普通软件。  自PC诞生以来,摩尔定律和软件的升级换代就是推动其向前发展的两大力量,软、硬件本身也相互推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操作系统——基于64位运算的Vista迫使全球电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换代,而版本太老的Windows系统也无法与现在的64位硬件兼容。但事实上,这对本应相互推动的力量现在均碰到天花板。Vista的失败使世界在Windows XP时代停留了6年之久,以英特尔为首的芯片厂商在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方面也远非一帆风顺。而且无论英特尔能将芯片速度提升到什么地步,终端消费者的体验都无法像从386进入486时代时那样深刻。  这种情况似乎暗示着摩尔定律的失效。事实就是如此,无论过去的增长是爆炸式还是几何式,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增长曲线都会不可避免地趋缓。如果说1970年代的摩尔定理代表着半导体产业的基础性创新,10年后人们对它的追逐就已变成根本性创新,再过10年就可能变成渐进性创新,最后沦为应用性创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特尔开始寻找不受摩尔定理支配的细分市场,于是它“创造”出上网本。英特尔中国移动项目总监章涛对《环球企业家》介绍,英特尔早在5年前就开始研发凌动处理器,这意味着上网本的成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突然,而是经过漫长的沉淀。  人人都爱上网本  如果非要贴上已有的标签,上网本当属于UMPC。此前的UMPC都不成功,最风光的一次也就是专门生产这种产品的OQO推出的Model 02在2007年的CES上被比尔·盖茨演讲时拿在手里。高昂的价格和不尽人意的性能使这种PC的市场定位既不清楚又很尴尬。上网本的大胆之处就在于破除了UMPC必须以尽可能酷的方法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这一迷思,只追求基本功能,从而将价格降低到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提供高性价比。  第一款上网本易PC 4G选用的CPU是Intel Mobile,这是赛扬系列中一款频率仅为900MHz的处理器,与主流笔记本电脑2G MHz左右的速度相去甚远。除此之外,4G的硬盘和512M的内存加起来还不如一个普通U盘容量大,屏幕只有7英寸,使用的也是人们并不熟悉的Linux操作系统。在想象中,只爱前沿科技的年轻人对这样低端的配制应当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本质上这只是一个能上网的改良PDA,所以华硕最初将用户定位于小孩和老人等非主流的笔记本用户群。技术极客和时尚中人后来的追捧出乎所有人意料,他们或孜孜不倦地对其进行改造、提升性能,或将其当作流行配饰随身携带。  如果这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尚不能说明什么,但2008年千万级的销量足以使上网本成为一个能与主流笔记本相提并论的单独类别。低价并不是上网本成功的原因,在它崛起的背后隐藏的是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可能。  大多数人现在使用电脑的方式与几年前相比并无本质区别,不过是为PC厂商们西西弗斯式的更新换代驱动,才不断购买更新、更快的电脑。电脑——尤其是笔记本——在升级和普及的过程中也在消费者心中经历了“祛魅”,从高不可攀的高科技产品降格为普通消费电子产品。因此,消费能力的提高使已拥有一台性能强大PC的人愿意花不算很多的钱再买一个上网本来玩;经济相对拮据的消费者在相信上网本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后,也会出于价格因素将其作为第一台电脑的首选。  这个看似简单的逻辑在几年前还无法成立。即便只要求实现基本功能,以前的技术水平也无法在2500元至4000元的低价位保证笔记本有良好的使用体验。若将价格压至底线,即便能使用,也难以在将价格与质量和身份象征挂钩的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品牌。这正是中国最主要的低价PC生产商神舟电脑多年来遭遇的尴尬局面。  当笔记本电脑40年来第一次在移动性和使用性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时,市场也为接受这种平衡做好了准备——个人消费者取代企业市场成为PC产业增长的最大动力,人们不再盲目追求自己根本用不上的高性能,将注意力从单纯的机器运行速度转移到便携性、网络接入性等其他综合特征上。  这种变化无疑扰乱了PC市场既有的格局。华硕当然是这场充满偶然因素的必然创新最大的受益者,但它无法阻止别人瓜分它的成功。本质上,上网本的创新之处在于找到了一个临界点,但这个临界点一旦泄露就能被轻而易举地复制。所以,蜂拥而上的PC厂商们很快稀释了华硕的市场份额和利润。Display Search的数据表明,2008年第三季度宏以215万台的销量和38.3%的市场份额将华硕甩在身后。  更大的变局隐藏在火热的销售中。当上网本的销量在一年内突破1000万以时,人们的心情从最初的喜悦转为忧虑——这个进化速度超乎想象的新物种最终是否会吞噬掉已经挥别高利润时代的PC产业?尤其是在经济危机肆虐的当下,更多人在买PC时会考虑更便宜(利润率也更低)的上网本。华硕北美总裁许佑嘉就曾表示,10%-12%的上网本购买者原本会在没货的情况下购买更昂贵的PC。  乐观者和拥趸当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在他们看来,上网本与普通笔记本的用户群并不存在很大交集。性能和功能上的局限使上网本的用户群主要聚焦定位于“第二台”或“第三台”PC的消费者,因此非但不存在替代效应,反而通过提高消费者的笔记本拥有密度,以及通过价格吸引原本不会购买笔记本的消费者扩大了市场规模。  虽然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事情绝非如此简单。  希望之光还是毁灭之光  硅谷的高管们将PC产业的价格战称为“向下的竞争”——大家竞相推出最便宜的、勉强能用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易PC刚推出时便被很多人视为华硕发起的又一场“向下的竞争”。  笔记本价格的逐年走低与其对台式机的取代是同样不容争议的事实。调研机构Gartner表示,笔记本的平均价格已从1998年的2618美元降到2007年的1111美元。上网本的出现无疑加剧了这种下滑趋势。IDC声称,移动PC的平均价格将在2008年下降8%至1018美元,2009年还会再下降12%,部分原因就是上网本对其他笔记本带来的价格压力。  上网本究竟是开辟了新市场还是侵蚀了既有市场中利润率更高的部分?人人都想知道,但答案还在风中飘扬。毫无疑问的是,上网本已是笔记本、甚至整个PC产业的主要增长动力。无数研究报告都致力于证明这一点:Gartner表示2008年第三季度全球PC销量达到8060万台,同比增长15%,其中最大的增长贡献来自上网本;IDC指出2008年第三季度全球PC处理器同比增长15.8%,但若除去凌动处理器,这一数字将降为8.7%;iSuppli预测2009年台式机的出货量将下跌约5%,而受上网本支撑的笔记本市场将增长约15%。  英特尔最应感受到上网本带来的压力,凌动处理器的价格只是其为普通笔记本提供的处理器价格的1/4甚至更少。但抱怨得最响亮的是微软,它将2009年第一财季(结束于2008年9月)客户端软件销售收入(client revenue)增长低于预期的原因部分归结于上网本的兴起。第一代上网本的价格和配制都不足以运行Windows系统,当它们性能提升后,XP支持服务的即将终止又使人们心存顾虑。虽然XP支持服务时间的延长帮助微软夺回了这个市场,但花旗的一位分析师预测微软提供给上网本的系统价格为15至25美元,不到提供给普通笔记本最低版本XP价格的一半。  但就此判断上网本的低价将给整个PC产业带来灾难则有失武断。凌动处理器虽然售价低廉,但相对制造成本也很低,因此能保证与其它处理器相似的利润率。同时,宏北美笔记本产品运营总监Sumit Agnihotry表示,到目前为止上网本提高了笔记本市场的增长率,并未侵蚀更高价格笔记本的销售,而且即便真的出现此消彼长,上网本销售的增长也能抵消它带来的利润率压力。  在这场辩论中,还有很多被人忽略的因素。如果上网本能成为像手机一样升级迅速、仅仅是外观设计的改变就能引起消费者购买欲的消费电子产品,那么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持续的更新换代也将抵消低价格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当上网本的市场趋于稳定后,很可能细分出一个相对高端的市场,这种高附加值的产品通常具有更高的利润率。近年来在工业设计上颇为用心的惠普就在尝试这种方法,它与服装设计师谭燕玉合作,推出Mini 1000 Vivienne Tam edition。这款绘有牡丹花的上网本与普通的Mini 1000相比在硬件上并无太大差别,但售价却高出300美元。  另一个可能改变人们对上网本低价低利润率看法的观点来自IDC研究主管经理王吉平。他告诉《环球企业家》,上网本的利润其实比普通笔记本更高。他指出,14寸的普通笔记本从上游到最终用户的利润空间只有20%,上网本却能达到30%以上。普通笔记本价格的下降空间主要在CPU等零部件,即便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英特尔可能控制产能,但仍会下调价格。而液晶面板生产商在2008年价格下滑的基础上今年仍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会继续降价。这两个可预见的方面是未来笔记本降价的主要原因。  但对上网本而言,低价的游戏规则并非如此。以2008年年中的情况为例:一块10寸的液晶面板成本价格是55美元,但15寸的价格是109美元,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因此,上网本的成本可能控制在2000多元,却能以近4000元的价格卖出去,而15寸笔记本的平均成本可能接近4500元,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售价可能只卖到5000元出头。加上生产扩大后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及销售的快速运转,上网本的利润空间远比人们想象的高。  来自未来的电脑  尽管错过上网本的潮流可能带来高昂的机会成本,却不是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纵身扑入这场盛宴。  乔布斯就是一位在上网本浪潮面前保持“矜持”的人。在苹果2008年第四财季业绩报告的电话会议上,他清楚地表示苹果不会参与上网本市场,因为他们的DNA决定了他们不知道如何生产出只卖500美元而不是废物的电脑。正如乔布斯指出的,当苹果选择进入市场的一部分(高端市场)时,也就选择了不进入另一部分(低端市场),而当人们想要一台苹果级别的产品时,他们不会太在乎价格。  但它并非完全放弃这块绝对有利可图的市场,只不过是在眼下不参与以低价格和低性能为特点的初期市场。可以想象,对追求完美的苹果而言,如果没有找到杀手级产品,绝不会轻易趟浑水。但乔布斯已为苹果将来的图谋作好了铺垫:“我们也会静观这一市场的变化,如果它的确能够成长为一个大市场,我们肯定会有一些很棒的主意。” 如果苹果在最后一次参加MacWorld时拿出自己的上网本,我们也不会感到意外。  问题是,如果苹果终于推出自己的上网本,它会是什么样?在我们作出回答之前,先思考一下上网本的发展趋势。  10寸屏幕很可能并不是上网本的终极大小,分析师认为这类产品最终将固定在11寸或12寸,处在UMPC和普通笔记本的界限边缘。另一个可预见的趋势是,上网本的配制和性能也将不断提升。如果这些假设变成现实,意味着上网本的屏幕大小将接近普通笔记本、性能更优秀、能运行的软件更多、重量也有所增加。这样的上网本显然更像一个“小幅缩水”的普通笔记本。这是否意味着上网本的自我进化是一种“自杀”行为?  如果以目前流行的标准——7-10寸屏幕、采用凌动处理器、以上网为主要目的、功能简单、重量不超过1.5公斤——判断,答案是肯定的。但若抛开具体的条件,聚焦于上网本真正的本质——上网,那么无论上网本的形态在未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它都跟今天的上网本一脉相承。  现在,IT业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随时随地、简单便捷接入互联网的设备的需求增长非常快。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软件或技术应用平台。这种变化无疑是革命性的,就像PC操作系统从DOS飞跃到图形用户界面。这也是为什么谷歌要携Chrome加入浏览器之争的原因——当所有的操作都将通过网络完成时,浏览器就是操作系统。  但这和上网本有什么关系?关系就在于,如果这种未来真的发生了,所有的PC将不会直接在自身的硬件上运行软件,而只是一个理想的网络接入端口——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上网本”。因此,我们将上网本的崛起视为预示未来的征兆。  在设想了遥远的未来后,让我们回到离我们更近的关于苹果上网本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如果苹果要推出上网本,它很可能是触摸屏的。苹果没有理由不将iPhone取得的成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尝试,而且多点触摸技术无疑是未来PC操作的一个演化方向。  苹果给我们带来3种革命性的人机交互方式:鼠标、点击滚轮(iPod的click wheel)和多点触控(iPhone)。这3种方式的一个根本性共同点就在于“以最快的方式找到屏幕中的目标”。简单、直接的自然用户界面将是未来人机交互的黄金法则,而已有技术中最接近这一法则的就是多点触控(语音操作更容易受外界干扰,应用相对有限)。  这样的未来不仅是苹果看好的,也是微软的长期赌注。微软在2007年5月举行的第五届D:All Things Digital(D5)大会上发布了一款名为“Surface Computer”的多触点桌面电脑(table PC),不仅可实现多人同时触摸操作,还彻底摆脱了各种连线的困扰,只要将支持WiFi的数码产品放在“桌面”上就可传输数据。在2008年的D6上,微软又展示了将用于Windows7的触摸屏技术。据微软的内部员工透露,这套下一代操作系统最快将在2009年1月微软的Microsoft Developer Network(MSDN)大会发布测试版。  因此,将云计算、触摸屏和随时随地可接入的无线网络加在一起,就得到我们想象中的未来的上网本,也就是未来的PC。现在,上网本在很多国家已经与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上网服务进行捆绑销售,以便将其上网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这不免让人为智能手机的未来感到担忧。虽然目前上网本还不具备通话功能,体积也不适宜当作可在任何场合使用的电话,但随着Skype这样的网络电话和科技的发展,二者在未来的合流也非不可能(比如通过折叠来缩放超薄笔记本的大小,以适合不同的用途和场合)。  接下来,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我们在未来拥有的电子产品是更多还是更少?按照单纯的进化论,这些功能接近的产品最终会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形态,但人类对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偏好又意味着将出现更多的细分市场。或许我们最终将得到各种形态的PC(比如在黄色区域内的源在我们想象的5种未来PC),但这些PC都拥有相同的本质:是通过触摸屏操作的终极网络接入端口,具有极高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摩尔定律:1965年,戈登·摩尔在《Electronics Magazin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集成电路的复杂程度(也就是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年增加一倍。1975年,摩尔将这一说法修正为每两年增加一倍,同时性能也提升一倍。现在各种广为流传的版本主要是将其通俗化,并把“两年”改成了“18个月”。  如果将这个定律套用在云计算中,我们是否可以推测云计算的容量每隔两年就增加一倍?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解答的问题。按照1972年发现的贝尔定律,每过10年,半导体、存储、用户接口和网络方面的技术进步会促使形成一个全新而且通常是价格更低廉的电脑平台。这个平台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如果以上网本上位的2008年为原点开始计时,也许10年以后一切都会不一样。
原文出自【比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nbpc.chinabyte.com/425/86929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