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有感:通胀之虞:量化宽松继续还是停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27:10
本报记者 杨子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4月15日   第 08 版)

国际市场上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无疑给发达国家也带来通胀压力。量化宽松的始作俑者们货币政策的明显分歧却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欧盟加息 准备“退出”?
石油、黄金、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轮涨,根源于全球的流动性泛滥,其本质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货币超发和投资过剩。
4月7日,欧盟决定加息,将基准利率由1%的历史低点上调25个基点,至1.25%以应对通货膨胀。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欧元区已经将抑制通胀作为政策主要目标,意味着加息周期的开启。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有句名言“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通货膨胀都是货币政策的结果。”欧盟加息是否意味着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也开始考虑是否放弃这一政策?
欧洲央行作出决定的依据来自央行分析师的研究结果,他们将商品价格和央行政策挂钩,强调货币因素是商品价格以及全球工业生产的主要推手,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也认同了这个结果。
认同此观点的还有日本央行的研究员,他们在名为《全球商品价格近期上扬》的文章中指出,“可以说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了商品的实际需求,也吸引投资基金流入商品市场,从而成为商品价格上扬的主要推手。”
美英固守 能坚持多久?
欧元区加息,但美英等主要发达国家依然不为所动。
在欧元区加息当天,英国央行再次宣布维持基本利率在0.5%不变。日本央行因考虑到灾害的不确定性,也继续维持去年10月起实施的零利率政策。美联储依旧守卫其零利率。
与特里谢的观点不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描述为“暂时的”,其原因也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国家的强大需求所致,而非美元发行的助涨,料其会逐步稳定。英国央行也认同这一观点。
但主要经济体国家货币政策制定者内部出现了分歧。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詹姆斯·布拉德和达拉斯联储主席理查德·费舍尔都表示,目前再也找不到“支持进一步注入流动性的理由”。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安德鲁·森泰斯4月10日呼吁加息以应对通胀。
市场分析认为,随着欧元区加息,英国或在二季度加息,美国有可能在四季度。
各行其是 市场风险加剧
欧元区单方面加息,也被一些人认为是错误的决定,因为一旦加息周期的预期形成,势必拉升欧洲整体债券收益率水平,这就会给欧洲债务危机泥潭中的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带来较大的债券到期支付压力,加大其政府财政赤字的忧虑,令欧洲债务危机恶化。
当然,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欧元区加息难以形成实质性影响,因为它的货币政策尚属中性。
分析者认为,目前的风险不是加不加息,而是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不能达成共识。
美国两次量化宽松是导致全球通胀的主要原因。欧盟加息令欧元维持强势,美元相对趋弱,这样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可能继续上涨。如果美联储不放弃宽松政策,那么全球都将被迫接受输入型通胀。发达国家也会自食其果,其经济或有“滞胀”风险。
如果欧美国家放弃量化宽松政策,那么新兴经济体必须防范的是资金的大量流出,引发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