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莫高窟探寻王道士的功与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7:07

莫高窟探寻王道士的功与过
 
王重旭

    无论如何,在敦煌的历史上,一个人的名字将永远和莫高窟同在。他就是王道士,俗名王圆篆。
    王圆篆这个名字我最早是从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这部著作中获得的。余先生笔下的王道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融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眇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降这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美丽的敦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幸?圣洁的敦煌,为什么会被一个龌龊的道士所亵渎?多难的敦煌,每一个爱你的人,都不能不在心里流血。

    来到莫高窟,最想看的就是雕塑大佛,壁画飞天。然而,心里还有个结,就是要看看这位一百多年前的王道士,看看他当年是如何用那眇脏的手,出卖我们的敦煌,接过外国冒险家散碎的白银。

    莫高窟距敦煌市区只有25公里,汽车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沿隧免不了又是沙山,戈壁。然而,当我们看到一座凸起的山峦下有绿阴的时候,大家就知道,莫高窟到了。这天的气温大概有近40度,下了汽车,马上感到热浪袭人。这天的游人非常多,尤其看到那么多满脸惊讶和兴奋的外国人,你就会感到敦煌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变幻甚至朝云暮雨早就习以为常,最多只是淡淡地“哦”上一声,再说一句“原来如此”。然而,在莫高窟,在藏经洞,真实的王道士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王道士发现的藏经洞是莫高窟中的第17号窟,这个窟实际上是16号窟里面的一个小洞,高只有1.6米,宽只有2.7米。如果按面积来计算的话,只有7平方米略多一点,还没有普通老百娃一间屋子大。如果按体积来计算,这个洞窟就更小了,只有11.664立方米。如果用来装水的话,可以装11664千克,价值人民币12元左右;如果用来装黄金的话,可以装225115千克,价值人民币2.25亿元左右。但是,这却是一个藏经洞,装了整整5万卷,而每一部卷都是无价之宝,我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这个洞原为唐代河西僧洪巩和尚的禅窟,现在里面还有他的石像。大约900多年前,莫高窟的僧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把千百年来存放在莫高窟的经书、绣像和日常文牍搬进这座石窟中,然后小心翼翼地封上洞口,画上壁画,后人很难发现,然而却被王道士发现了。这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因为这个发现,敦煌更神秘;因为这个发现,敦煌走向世界;因为这个发现,诞生了敦煌学。现在,凡是来莫高窟的游人,无不在这座神秘的洞窟前久久驻足浯。

    第16号石窟前有一个建筑名叫三清宫,是王圆篆所建。经翻修,现在成了敦煌藏经洞陈列馆。在这里,我看到了王圆篆的照片。这大概是我们能看到的王圆篆的惟一的一张照片,王圆篆穿道袍,身材矮小,脸上满是戈壁的风沙和岁月的雕痕。

    王圆篆祖籍是湖北麻城人,他出生在陕西。因为躲避战乱。王圆篆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王道篆四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这时的他已年过四十。

    当时的莫高窟已经失去往日的风采,一片荒凉。从元代以后,莫高窟逐渐衰败,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僧人离去,鸟儿飞走,就是路的人也匆匆而去。但是,瘦小的王圆篆却留下来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婀娜的飞天?还是慈爱的大佛?抑或是那注定由他来发现的藏经洞?

    王道士留下来了,他大概还不知道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做伟大,但他却发现莫高窟是他真正可以为之献身的地方。

    他真的留下来了,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政府也没有给他一分钱。王圆篆尽力了,他每天都在辛勤地清理流沙,仅其中16号一个洞窟的淤沙清理,就花费了他近两年的时间。他发誓要使莫高窟窟重现昔日的辉煌,这大概是王道士平生最大的愿塑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宏愿。我走在奠高窟的土路上,仿佛看到王道士那蹒跚的足迹,一担担挑着淤沙,烈日下,他滴落的汗水闪者金光。

    1900年5月26日,这是王道士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像王道士这样幸运,王圆篆发现了藏经洞。这本是改变命运的一天,这本是震惊世界的一天,然而,在荒凉的敦煌,在死气沉沉的中国,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天还是那样的静,风还是那样的吹,月还是那样的照,星还是那样的闪,王圆策还是伴随着那难耐的寂寞。

    我们不是喜欢填补空白吗?我们不是喜欢世界第一吗?我们不是喜欢无私奉献吗?王圆篆填补了空白,王圆篆是世界第一,王圆篆是无私奉献。然而,那时的中国,一个正在衰败的中国,谁会把一个小小的道士和他那小小的发现放在心上呢?

    只有王道士感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朦胧中,他还是认为这是一桩大事件。他冒酷暑,步行50公里,向敦煌县令汇报,并奉上经文两卷。然而不学无术的严知县却视为废纸,毫不理会。

    王道士守着经文整整三年,又一位知县上任了,王道士再次上报。这位汪知县总算高度重视,并亲自到莫高窟查看一番,指示王道士要好好看管这些经卷,然后打道回府,再无下文。

    王道士还是不肯死心,他断定这些东西定是宝物,于是便带上两箱经卷,日夜兼程八百里,赶到安肃,拜见道台廷栋,这位大人倒是仔细看了,但是无论怎么比较,也还是觉得经文上面的书法不如自己的好。

    王道士困惑了,难道自己发现的经卷真的是一堆废纸?难道这些官府老爷不识宝物?于是王道士斗胆给清官的老佛爷写信,希望能引起朝廷的重视。然而,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早已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什么藏经洞呢?

    该说的,王道士都说了;该做的,王道士都做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责备他呢?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了,他用200两银子换走了24箱经卷,历时一年多才运出中国。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了,买走了6000余件写本。1909年,当这位伯希和将一部分敦煌精品带到北京的六国饭店公开展出的时候,人们争相观看,没有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的珍宝,没有人提出质疑,没有人认为这是强盗行径,反而认为伯氏的行为是正常交易,我们的民族慷慨得令人吃惊。

    接着,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而纳等纷纷前来,带走大量的经卷。中国的大门就是这样敞开着,没有一个过问,也没有人来阻止王圆篆,说这些经卷是国宝,不准出卖。

    我想,王圆篆之所以用这些经卷换来一点点银两,自有他的理由,大概这些外国人以自己的学识和对佛的虔诚以及对这些经卷的珍爱打动了王道士,大概他想应该让这些经卷公之于世。还有,王道士发誓要修复莫高窟,他需要钱财,但不是为自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外国人所掠走的那些敦煌经卷,目前都在这些国家的最好的博物馆里得到最好的保管,无一损坏。

    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外国人说好了我们便说好,外国人喜欢了我们便喜欢。于是,当外国人频频光顾莫高窟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洋人如此喜欢,想必是好东西,于是便千方百计窃为己有。有的拿去求官,有的拿去卖钱,有的变成自己的私家藏品。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做出决定,把剩余的经卷全部运往北京保存。然而在运送的途中,又大量散失。

    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为什么一个王朝的昏聩要由一个道士来负责?为什么一个民族的愚昧要由一个道士来承担?

    是的,他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他为什么必须做得更好呢?他已经尽力了,他无怨无悔地在敦煌守护了40年,我们还能要求他什么呢?当一个民族都在浑浑噩噩的时候,一个矮小的身躯站立起来,这已经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了,我们还能要求他什么呢?

    我为王道士感到委屈,更为我们这个民族感到悲哀。每当那些人自恃高明,大言不惭地指责我们先人的局限的时候,我都为他们感到羞愧。我不喜欢激情,更不喜欢以感情代替历史。

    当夕阳快要落下三危山的时候,余晖照射在一座素朴的道士塔上,这就是后人为王道士所修的莫高窟中最大的一座塔,塔上记录了他的功德。在夕阳的照射下,让人肃然起敬。

    王道士,我感谢你,我们这个民族也应该感谢你。历史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一天也许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