诹访部顺一受音:看看这段录像吧!这就是差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18:39
 

看看这段录像吧!这就是差距!!


毛牧青/文 



这段视频让我感到汗颜!

一个被孽子捅伤的母亲倒在地上,来往国人竟无一人救助.倒是一位背着包的老外俯身抢救。

或许你可以说那是个技术活,咱没金刚钻不敢揽那个瓷器活;你可以说怕被赖着,有先前南京“彭宇案”为鉴;你可以说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围观的份儿;或许……

操!没那么的多“或许”,就是没有人谴责自身“不为”的。

唯一或许的是,我们那点主动助人的良心底线,正被蚕食而渐行渐远……

有趣味的是:这个捅伤自己母亲的留洋不孝学子,目前正遭遇国人的同仇敌忾的道德和良心谴责呢!

其实老外救人在我们这方土地发生不止一次了。

5年前一名叫伊戈的乌克兰小伙子,跳入宁波琴桥边的奉化江,救起了一名轻生的中国青年并当即为其做人工呼吸,而周边不少国人却充当看客;8年前我们青岛也发生一起救助落海人的事迹,被市政府表彰的三人中,就有一名叫金亚当的美国留学生。

而10多年前上海一女工跳水救人,周边国人大都无动于衷不说,还有人趁机将该女工救人时放在岸边的随身钱包窃去……

如今,我们在舆论上在报告上在网络上教育上,人人都可以充当“道德家”、“善人”、“君子”、“见义勇为者”和“爱国者”,肆无忌惮毫无避讳去对他人的犯罪、冷漠、自私和不道德、不人性的行为评头品足,方显自己的如何高尚——呵呵,人模狗样的就像我在这里的瞎逼叨叨。

但一旦自己碰到他人遭难、需要展现自己起码勇气和人性时,个个却成了狗熊和缩头乌龟,或逃避或围观或自保或推辞,很少有人主动出手帮助,大多沦为的看客。

看来良心、人性、道德多钱一斤?喂狗都不值,全他妈是王八蛋!

于是鲁迅《药》笔下志士被“正法”、同胞被屠杀,像凑热闹的冷漠围观者,百年之后国人心态依旧;雷锋学习了将近半世纪,雷锋叔叔早已变为雷锋太祖,可国人的道德还不如50年前实诚;我们从小学开始灌输的“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做好事”教育“守则”,最终收获的却是一坨屎和一些跳蚤……

如今救命的《药》引子没了,以不适时代步伐退出了中学课本,那是因为如今国人素质高了不需要了。

于是,爱心、道德、信仰、见义勇为等等,只会出现在官员的炫耀政绩里、媒体的合理拔高上、国人的煽情口号中……我们成了世界上最讲道德的神圣国度。

于是,有些涉世浅薄的真诚善良孩子,按照传统的教育去践诺,或受伤或牺牲或被误解或被“碰瓷”“钓鱼”,后果往往是“被高价勒索捞尸”,或被讽讥为“沽名钓誉”“得不偿失”,或继续被用作“敲门砖”和“万金油”新典型,继续忽悠着那些不谙世故的天真孩子们。

于是,我们的道德我们的良心,在劳而无功的反复折腾下,“进一步退两步”呈现负增长!

于是,在“皇帝的新衣”光环下,人人几乎都是含而不露的成熟观众,而敢于说真话敢于真心做的,而是没几个的小屁孩。

中国特色啊。

于是那个救母亲的老外,便成了“无知无畏”的异端,他眼里见怪不怪的现象,在我们这里却一不小心成了楷模。

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南京彭宇案错判惹的祸。

不对!

彭宇案的真实纠结过程究竟如何是个谜,但彭宇案的疑窦影响,却是一架让国人更冷漠更围观的助推器。

因为我们的人性、道德和见义勇为,早在彭宇案前就已在私利面前堕落了。

这不知是谁的悲哀!

不想多说了, 以下附录我多年前的旧帖,观点都在里面。

是的!目前国人有些事情,仅仅用道德去衡量去解释已显得苍白,“敢所为”和“不作为”也不是什么好的借口。

诸多掩饰下的实质东西呢?似乎无人索求。

记得鸦片战争时期,当英舰突破虎门沿珠江北上,江两岸却聚集了无数国人围观天朝与外夷的战事。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大惑不解问其故,随从买办回答绝妙:“国不知有民,民焉知有国?”

或许,百余年前的“买办”这句话,实实在在点到了历来国人麻木冷漠总根源上了。

“血,总是热的”。我相信大多国人都有助人的热心肠,也不为得到什么名利去助人。但一个“让好人也在变坏”的氛围下,倘若助人而被曲解被冤枉被诬陷、受伤而无配套机制尽心帮助的话,那再热的心肠再热的血,也会逐渐冷却的。

失败的文化、失败的教育,必然造就一批失败的国民!

更何堪国民素质?

因为——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体制!


   附录:我的旧帖子:

1、《我曾是天天“见义勇为”的人》

2、《阿Q,归去来兮》

http://blog.bandao.cn/archive/19794/blogs-169211.aspx

3、《雷锋累了,该歇歇啦!》

4、《雷锋不应该是形式主义的“敲门砖”》

5、《外人在青救人事迹被表彰的反思》

6、《我看“八个救一个”》

http://blog.bandao.cn/archive/19794/blogs-165024.aspx

                                 2011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