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之战 电影:季康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29:03
百科名片
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 季孙肥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故季孙肥为季氏,而非季孙氏。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目录
历史事迹轶事典故夺位拒吴归孔问政
评价其他电影
历史事迹轶事典故夺位拒吴归孔问政
评价其他电影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事迹
鲁定公十五年,公薨,立哀公蒋。此时,季桓子为首的三桓强盛。
哀公二年,季桓子卒,立子肥,是为季康子。
当时的鲁国,在齐国、吴国这两个大国的夹缝里生存,处境不是很好。而三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季康子的专权,让叔孙氏、孟氏很不满。
哀公七年,吴国无礼,强逼鲁国贡献“百牢”,鲁国被迫贡献;继而吴国太宰嚭召季康子来朝见他,虽然国不如人,康子却还是拒绝了,似乎很有气节,实则他觉得吴国不成气候,最终是无法称霸的,用不着怕他。哀公十一年,齐国入侵鲁国,叔孙氏、孟氏怨季氏专权,不肯听季康子的号令将齐人拦在国土之外。季康子任用孔子的弟子冉有,击退了齐人,接着会同吴国在艾陵大败齐人,史称艾陵之战。然而此战之后,季康子却加紧战备,以防齐国再来。
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使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至此,被三桓逐出鲁国的孔子终于得以回国,并完成他晚年修书的事业,给我们留下了诸如《春秋》《论语》《诗三百》等儒家经典。可以说,季康子的行为间接地成全了孔老夫子作为圣人的事业。
哀公十二年,季康子“用田赋”,改革税赋,进一步加速礼崩乐坏的过程,这虽然是孔子不愿意看到的,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有其积极一面。
哀公十六年,孔子卒。(鲁定公时期,孔子是与三桓斗争的重要权臣,但是结果还是被强大的三桓打败。没办法,就算是圣人,也不是什么都能成功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卒。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夺位
据《左传》记载,哀公三年,季桓子病重,而他的妻子南孺子当时正怀孕,看样子快要生了。
桓子对心腹大臣正常(人名)说:“老正啊,我死了,你别跟着来(当时有以活人殉葬的恶习),我有事要你去办。听好了,我老婆南孺子看样子就要生了,要是生下来的是男孩,那你就通知国君,立这个孩子为季氏的家主;如果是女的,那就让我的儿子肥当季氏的家吧。”(这个遗言还真有趣,莫非老季迷信,以为这个时候生下来的是自己转世投胎?)
桓子死了,季孙肥成为实际上的家主。桓子快要下葬的时候,南孺子生了个男孩。这个时候,季孙肥正在朝堂上跟哀公等人聊天呢,老正就抱着孩子来了,整一个二愣子的模样,说:“当初,家主说要是生了个男孩,就请告诉国君您,立那孩子为季氏的家主。”这样一来,季孙肥就很尴尬,只好对哀公说:“既然是家父的遗命,那就请您让我卸下季氏家主的重担吧。”哀公就派大臣共刘去查查这件事,看是不是属实什么的。结果没想到,那个男婴被人杀死了(史书没记载谁干的,但是八九不离十,应该是季孙肥害死的,他不用动手,他的手下自然就会做得妥妥帖帖)。当时男婴死了,老正一看苗头不对啊,立马逃出鲁国,到卫国去了。这事情自然不了了之了。季孙肥就顺顺当当地成为季氏的头了,他死后,谥号是康,于是历史上人们就称他季康子。拒吴
当时,吴国国力强盛,想要称霸中原,于是先试探中原诸侯。哀公七年,“公会吴于鄫”。当时,吴国就所要百牢,说:“人家宋国都已经献了百牢,而你们鲁国以前也献过十牢给晋国的大夫,现在我们大王不过是要你们贡献区区百牢,给还是不给啊?” 鲁国大夫景伯说:“当初,晋国以其强盛的力量吓唬我们,索取不合礼法的贡献。如果贵国以礼相待,那么就按照常数给您,如果贵国学晋国那样威胁我们,那只好给百牢之多咯。所谓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本该按礼法办事,但是您若是坚持要的话,那我们小小的鲁国也不敢不给。”
吴国得到鲁国贡献的百牢,自信心爆棚,吴国的太宰嚭就想让鲁国的权臣季康子到他跟前来献媚一下。季康子觉得这蛮夷之国肯定不能称霸,就不甩他,让子贡去推了这事。太宰嚭很不爽,“所谓国君大于道路,你们鲁公都在这儿,你说你们季孙肥做臣子的,怎么就不舍得走几段路过来呢?这是不是于礼法不合啊?”
子贡就说:“岂以为礼?畏大国也。大国不以礼命於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岂敢弃其国?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子贡说得就很铿锵了:怎么敢为礼啊,某个大国(你们吴国)都不依礼法办事,我们自然要跟着学了。再说了,我们国君都在这里了,那作为国家重臣,我的家主季孙肥怎么敢轻易离开鲁国呢?(那会让国家空虚而无防守)再说了,您吴国老祖宗太伯用周礼治蛮夷,但是他弟弟(你们吴国的直系祖宗)却学了蛮夷的那一套,什么纹身啦断发啦,还裸露身子,也敢说依照礼法做事?”归孔
哀公十一年,齐国公族国氏、高氏率兵攻鲁。鲁国上下,见大国伐我,几乎都没斗志,昭公子务人说:“徭役繁重而赋税多,如今上位者不能够有拒敌的计谋对策,下面的士又不能够以死报国,这怎么来对抗强敌?”鲁国当时唯有三桓治军:季氏有左师,孟氏有右师。季康子以冉有统帅左师,孟氏以宗主的儿子孟孙彘统帅右师。颜羽、邴洩与孟氏一起作战。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并没让老师失望,他带着管周父、樊迟,积极备战,派武城的三百人守住宫门,驻扎南面的城门雩门外面。但是本该一同作战的右师却姗姗来迟,五天后才出现。
终于要决战了,樊迟与右师的将领越好三刻之内左师将跨沟而来。战事开始了,颜羽请战,而主帅孟孙彘不想作战,只好沉默,反倒是邴洩大声说我们逃吧。结果右师溃不成军,齐人追着来打。但是左师主帅冉有勇猛非常,身先士卒,带樊迟等将士砍了齐师八十人,一时之间,齐人阵脚不稳,没办法获胜。夜里,齐师偷偷地撤退了。冉有请求追击,而季康子不让。 其后,吴国出兵,与鲁人一同攻打齐人,在艾陵获胜。
虽然在这次战事中,鲁国获胜,随后与吴国又打败了齐人一次,但是季康子很担心,“小胜大,祸也。齐至无日矣”,命令鲁人修理战备武器,以防齐国再来侵犯。
这一战,孔子的弟子冉有、樊迟表现出众,颇有功劳。孔子知道弟子冉有奋勇入敌阵,赞他“义也。”
季康子想起孔子当年执政,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而从齐国手中夺回失地,如今孔子的弟子又助鲁国击退强敌,看来这老夫子的学说也不是没有用处。
冉有也趁机请季氏让孔子回国。
于是,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带着重礼,迎回当年被三桓赶出鲁国的孔子。于是,孔子归国。问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翻译: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你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
编辑本段评价
季康子作为鲁国权臣,凌驾于公室之上,专权而失三桓之心,可谓不足。
然则,康子一能观吴之国运,二能用冉有之才,三能归夫子孔丘,四能应时用田赋,不可谓不智。
编辑本段其他
总体而言,季康子是有大局观的权臣,虽然恋栈权位、霸占国政,但是能够分辨局势,让鲁国在吴、齐等强国的夹缝中顺利生存,而启用冉有改革田赋,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