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永利儿童摄影:“蒋介石”回到大陆 -齐鲁晚报数字报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3:56
“蒋介石”回到大陆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20381.html  

蒋介石(自述)

  • 2011年04月14日 作者:
  • 【PDF版】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

    蒋介石就是那么一个人,一直在历史里放着,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他。
    ———师永刚

    前几天,《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牵头编选的《蒋介石(自述)》在大陆面世,经香港文汇报以《大陆一字不删 出版<蒋介石自述>》报道后,消息在网上迅速传播。据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甚至也公开表示“非常惊讶”。

    “蒋介石就是那么一个人,一直在历史里放着,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他。”师永刚说。

    对同一件事情,两岸三地报纸常有不同解读

    这本坚持“只删不改”原则的书,实际上在11年前已经埋下了种子。

    那时,30岁的师永刚到《凤凰周刊》做编辑,经常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之间往返。到香港工作后,他发现对同一件事情,三地的报纸常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

    每次去台湾,师永刚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国人物,尤其是那些“内地人了解不多,或者是了解得有猵狭,有空白点”的人物。

    师永刚在2006年先后出版了《雷锋》和《红军》两本书。在《雷锋》一书里,他利用300多幅鲜为人知的图片,将雷锋塑造成了“那个年代最时尚、最先进的年轻人”,将雷锋从“固有的一个道德符号、固定词语与国家伦理的一部分”,变成了一个曾经的时尚青年、潮流先锋:他开拖拉机、提着彩色的藤编篮子照相、穿皮夹克戴手表、在天安门广场骑在摩托车上照相……

    再去台湾时,师永刚将《红军》带到了台湾。这本书当时在台湾也很受欢迎。有很多人告诉师永刚,他们就是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人打败了蒋介石”。

    2005年,在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以及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背景下,师永刚出版了《蒋介石画传》。这次出书的过程,也让师永刚对两岸有了更多的观察。对他身边很多人来说,蒋介石是遥远的历史人物,是跟“80后”、“90后”没关系的一个人。即便在台湾,自蒋经国去世后,人们对蒋介石也已经很淡漠了。但师永刚留意到,台湾的媒体报道说,大陆游客到台湾,最想去的地方,不是日月潭,而是蒋介石的故居和陵寝。

    “他这样一个人,也会有信仰?”

    编著《蒋介石画传》时,师永刚很意外地发现,“蒋介石写的东西比我写的介绍他的东西要好多了”。他决定出一本真实反映蒋介石思想和言论的书。

    “他真实的思想是什么?”师永刚还在材料里,看到了蒋介石谈信仰的部分。他曾跟内地一位朋友谈起这个部分,朋友惊异又略带不屑地问:“他这样一个人,也会有信仰?”

    “有。他信仰三民主义。”师永刚非常能理解朋友的疑问,因为在2008年决定出书时,他记忆里留下最深刻烙印的那个蒋介石,依然是教科书和老电影里那个“蒋贼”和“蒋光头”。

    当师永刚邀请青年作家张凡一起编著《蒋介石(自述)》时,这个“70后”对蒋介石最深刻的印象,也是那个留着小胡子、面容冷酷的“蒋光头”。

    两个人就这本书的编选标准达成了共识———凡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一个字不谈,只要蒋氏谈革命、谈儒学、谈青春、谈治国、谈信仰、谈曾国藩的人生精要。

    “秉持客观公正与独立的原则,本着‘笔则笔,削则削。不烧香,不媚俗’的态度,以最公正、最客观的态度还原史上最真实、最全面的蒋介石,删减意识形态、政治方面对蒋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识的误导。”师永刚说。

    在师永刚看来,写蒋介石的书两岸都很多,但基本上是各说各话,大都是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下或捧或贬。“没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价值观,这些书也就经不起基本的时间检验。”

    找来的台湾朋友中,有6个是台湾的媒体人。师永刚请他们站在媒体人的立场,尽量客观地推荐与蒋介石有关的材料。这6个人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秦孝仪编著的《蒋总统嘉言录》。秦孝仪是蒋的侍从秘书,后来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深受蒋信赖。直到蒋介石过世,蒋介石发表的政策文稿,几乎全部出自秦孝仪之手。

    师永刚还找到了台湾最早出版的一套10本《蒋总统嘉言录》。台湾中央社一位资深记者当时告诉师永刚,他在青少年时期,每天早上要背《蒋总统嘉言录》,还要唱《蒋公歌》。“台湾那些年也在造神”。这位记者总结说。

    与此同时,师永刚还前往国民党党史馆,请教了解历史情况的人。

    师永刚搜集了100多万字的材料,和张凡开始“做减法”。他们发现在国民党编写的材料里,“个人崇拜色彩很浓”。师永刚至今遗憾的是,大陆当年曾出版过一本供批判用的《蒋介石文选》,他一直未能找到,无法拿来在编选过程中进行对照。

    经过第一次编选,他们留下了60多万字不涉及意识形态的材料。在这些材料里,蒋介石用他“繁复啰嗦、绵里藏针的演讲风格”,讲述着他对青春、爱情以及信仰等的理解和看法。师永刚和张凡删掉的“都是重复啰嗦的部分”。

    尽管剩下的这些“半文半白,中规中矩,认认真真,絮絮叨叨”的演讲文字,让师永刚觉得蒋介石“国学功底特别深厚”,他还是担心这些过于“周正”的文字,会让读者读起来枯燥。

    蒋介石的这种“无趣”,历史学者张鸣也感受颇深。“他年轻时还有点儿浪漫气息,后来就变得道学气很重,很乏味,不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说。

    这本分成上下两册的《蒋介石(自述)》,经过再次编选后,最终留下50多万字,挑的大都是蒋介石讲得比较有力的话,每册大约在25万到30万字,外加一些蒋介石的图片和手记。蒋介石的有些语言虽然精彩,由于涉及到意识形态,他们宁肯整篇删除也不会改,不篡改他的任何意图。师永刚认为,这样才是对蒋介石最基本的呈现。

    2010年6月,这本在师永刚看来自我审查很严格的书稿完成后,被送给有关部门审阅,很快便获得批复。

    “不做无耻的吹捧,也不做盲目的批判”

    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上映。师永刚发现影片里所塑造的蒋介石越来越人性化,感觉也越来越真实。

    看过电影后,他专门留意了一下几十年来,大陆新闻报道对蒋介石的表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介石是“反动派”、“蒋贼”、“蒋匪”和“敌人”。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稍微好一点,不过1975年蒋介石病逝于台北时,新华社发布的消息依旧是:“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蒋介石被表述成为爱国人士。

    “大陆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有时间和空间去接受一个历史人物。”这也是几年下来,师永刚比较深刻的感受。

    在海峡对岸,2006年,当大陆人越来越关注蒋介石时,台湾作家和政论家杨照则将《毛主席语录》引入台湾出版。当时,反响也很大。

    师永刚在和杨照等台湾媒体人交流后,他们都发现,两岸对历史的了解不对称,两岸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也不对称。

    “我们要做的就是弥合这种不对称。”师永刚解释,这也是他出版《蒋介石(自述)》的初衷。

    今年是辛亥百年,也是民国百年。之所以出版这些“常识的东西,填补空白的东西”来还原蒋介石,师永刚称,也是为了加深人们对民国和辛亥革命的理解。

    该书出版的消息传出后,在互联网上很火。不少人看了书后感叹说:“啊,原来我还不知道这些事情。”

    台湾著名政论家邱毅也在微博上写道:“我认为该书出版是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代表大陆已能从还原历史真相来正视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的角色,这是很可喜的发展。”

    张鸣则表示,蒋介石虽然是爱国者,但也是独裁者,他没走上极权,是没条件,而不是他不想。“蒋介石身上专制的味道很浓。”他强调说。

    对于网上那些认为这本书具有“颠覆性”的意见,师永刚一再强调,这不过是“从新闻人角度编选的关于蒋介石思想言论的简明常识读本”,“不做无耻的吹捧,也不做盲目的批判。还原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拼图,是我们这代人该做的事情”。

    因此,在《蒋介石(自述)》里,他把蒋介石当普通人来看,拼的是这个历史人物“真实、世俗、人性化、人间化”的一面。“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一个被打败的人而已。”师永刚感慨道。在他看来,当台湾出现蒋介石玩偶的时候,也就说明大家把蒋介石当普通人看了。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