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华阳大厦:哲学的要素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30:27

哲学的要素认识
   1. 哲学概念的探讨

       任何一个概念均离不开内涵,内涵是此概念区别于彼概念的要素。要研究哲学,必须先弄清哲学的要素,它是构成哲学的单元。只有确定哲学的内涵,把握住哲学的要素,才能把握正确的哲学体系。哲学是用来指导人们一般性的推理思维规律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推理思维规律就是逻辑规律。通过这些规律的研究,用来指导人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哲学又是研究宇宙中带一定普遍性规律的,这些规律中,有的具有客观性,如运动规律,有的又是建立在现象基础上的主观认识,如十进位理论。主观的规律必须以客观现象为依据,但它不是现象的重复,而是对现象的升华。 要认识这些抽象的基本规律,都离不开带普遍性的现象要素,而这些要素必须是共同具备的。
宇宙中的规律可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纯具象的规律,如温带地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这是运动基础上的相对静止规律。二是能量的不确定性规律,分为局部运动的不确定性和吸收、释放能量的不确定性,这实际上是无规律的规律,周易理论中充分反映了这一规律。三是共性现象上的抽象规律,如十进制规律。我所说的“带一定普遍性规律”,就是指的这种规律。四是个性现象规律,有的表现为抽象性,有的表现为具象性,如数学、物理中的的公式,它们是抽象的规律反映。一个对象,它的结构是否合理,自然存在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是具象的,有形可感的。既然能量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没有规律,怎么能研究出真正的规律来?没有规律的能量是从局部而言,有规律是从整体而言。比如说,光子的局部运动没有规律,但光子的整体运动是有规律的。当然,局部的无规律,离不开整体的制约,孙悟空七十二变,还是离不开如来佛的掌心,就说明了这一道理。这种运动的不确定性就像球场上的运动员。整体上来说,教练给运动员一个总的思路(总法则),但具体的每一分一秒运动员跑到哪里,教练心中是无数的,运动员也是无数的,也就是说,运动员在具体的跑动中,是在教练总法则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时空不确定性。周易中的对立卦(四维关系卦)似乎是无规律的组合,其实它又离不开一个总法则,那就是16个卦构成8组相融合关系,且对立关系卦是不会变化的,这也是周易难以研究的原因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我也花了三四年时间。
       人类的一切研究最终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任何规律都得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即便是数学研究,目的还是解决现实问题,现实就是现象。任何现象均离不开数的表达,任何一门学科(包括社会科学)研究也都离不开数理,因而是共性的反映。要素是为总结规律服务的,规律中就包含着数理法则,缺乏数理,要素就缺乏实用价值。因此,哲学的要素中必然得包含着数理要素。要认识这些数理,自然就只能以人类正确的逻辑思维作依据,而后体现在带普遍性的数理上。哲学是在人类思维活动下进行的,没有人类的思维活动就无所谓哲学。因此,思维规律应该是哲学的要素。 我们说“主观的认识规律”,并不是人类的想当然,他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思路上,而这种正确的思路来源于万事万物现象的归纳和正确的推导。 
      有了以上认识后,再谈哲学的要素就好办了。哲学的要素就包括现象要素、思维要素、数理要素。现象要素中包括共性现象和个性现象;思维要素中包括意念(潜意识和显意识的综合)、论证和逻辑;数理要素中包括共性的基本数理(1.2.3.)和系统认识数理(8、10、12……)。那么,什么是哲学呢?概言之, 哲学是研究现象、思维和数理基本规律的学问。 哲学分为两大类: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分析哲学,以系统思维(运动2、相对静止3、综合形成能量1三要素)为基础的基本数理哲学和系统逻辑哲学。至于以个性化系统为前提,结合该系统的思维方法,本质上属于系统逻辑哲学,思维方式基本相同,没有必要另立门户。哲学也可以分类研究,即现象、思维和数理分类研究。

2. 现象要素

      就宇宙中万事万物的个性而言,没有一样事物是完全相同的,但构成该事物后,该事物又能构成一个相对系统,它同样由诸要素组成该系统,系统不同,要素也就不同,且对要素的理解注重细化。比如说,要办好一个自选商场,他所包含的要素就有管理要素、采购要素、销售要素、场地要素、经济区域要素、 政治要素、民俗要素、把握商机的智商要素。如果笼统而论,采购、销售都属于运动要素,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立足个性的现象,缺乏绝对的共性,因而认识各自的规律也就不同。要研究各自的个性,越分得细,就越易研究,越能把握住要素及其各自的规律。从宇宙的角度认识,宇宙中的各类结构形式自然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表现的规律也自然不同,因此,用个性化的规律来认识宇宙也是不可能的。
      前面是从事物的个性来认识其现象,是否有其共性现象?自然是存在的,那就是运动、相对静止和能量。万事万物无不在运动着,因此,运动必然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现象。运动的本质就是能量和相对静止的综合反映,离开了能量就无法运动,有什么样的相对静止结构就产生什么形式的运动。比如说,汽车运动是能量(动能)的反映,它表现为汽车的运动,但不能取代汽车运动。汽车运动还与汽车的结构形式密切相关。而汽车的相对静止结构形式的确立与汽车的运动速度和能量形式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从整体的设计来看,汽车的相对静止结构是由汽车的运动速度和能量决定的,即静止中反映着能量特性。它们总是由AB二者决定C。相对静止是运动的对立形式,认识运动,要通过相对静止来认识,因此,相对静止应该是现象的一个要素。相对静止是能量的转化形式,运动也离不开能量,因此,能量也应该是现象的一个要素。 那么,什么是能量呢?从个性认识,是无法给能量下一个准确定义的,因为能量是一个集合概念,研究的领域不同,对能量的理解也不同,如生物能就表现为多种形式,有粪便转化的沼气、 有饮食转化的精力,有柴草转化的火焰,有动物散发出的热量。而它们的能量定义都是不同的。从共性认识,能量又可以下定义。由于能量同时反映在相对静止和运动中, 能量也应该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综合反映形式。 由于这种“能量”是立足于共性认识的,又是一种综合反映形式,因此,这种能量是抽象的。文章中,涉及到的能量,大都是抽象能量。这种抽象能量既是客观和主观的综合,又是对客观现象的升华。由此可见,从万事万物的共性认识,宇宙中存在三个现象,也就是三个要素:运动、相对静止和抽象能量。因此,抽象能量必然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现象。人类的先天意识实际上于是人体特有的相对静止的结构形式和运动形式的反映,由此推理,人类意识也是抽象能量的最高表现形式。
       那么,认识这些共性的要素有什么价值呢?要素仅仅是一些现象,如果停留在这些现象上,自然没有什么多大价值,它得通过数理及其之间的关系来反映人类的认识规律(而不是宇宙客观的规律),而要得出彼此间的数理关系,离不开人类的逻辑思维。因此,这些共性现象是人类总结带共性的认识规律的根本所在,这些规律除了人类的逻辑规律外,还表现为建立在要素和逻辑思维二者基础上的数理规律。带共性的数理规律是认识事物个性数理规律的基础,缺少共性的数理规律,就无法认识事物的个性数理规律。这是因为共性是最理性的反映,具有最广泛的应用性。对社会而言,共性规律反映在整体对局部的宏观调控上,也反映在带共同规律的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对人而言,共性是伦理道德的依据,否定了共性,就丧失了人性。
相对静止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途径。如若不从相对静止的角度去认识,就无法认识运动,就无法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无法从事科学研究。这就如同放映电影,我们看到的画面具有运动的连贯性,但它是由一张张相对静止的照片结合起来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相对静止的画面,我们才能认识画面中的形象运动。这也是相对静止在认识中作为要素的原因。这里似乎没有提到能量,其实,能量就是放映光源和牵动画面移动的能源。 用火车的运动同相对静止的地面作比较更为恰当。要认识火车运动速度、空间距离、时间,离不开相对静止的地面。只有在约定的时间内,测量出相对静止的空间距离,才能得出火车的速度。因此,相对静止是带共性的要素。
中心是建立在相对静止基础上的认识理论。在运动系统中,中心总是有两个——实焦与虚焦。我们平时说,九大行星以太阳为中心,其实不对,真正的中心,运动半径应该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数学中的坐标中心及其圆心,是人类假设推理的结果。正是由于宇宙中不存在静止,才不会出现绝对中心,也正是由于存在一实一虚两个焦点,才构成运动的基本关系量。那么,中心理论有什么价值呢?或者说,为什么得加入这一中心来认识系统呢?
首先,中心表现为一个认识对象,认识某一系统影响下的事物时,就得以该事物为中心,我们要认识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形成规律,就得以地球为相对中心。故中国的干支起元理论中,分别以春分和夏至逢月食作为年日干支起元的依据。
       其次,中心表现为相对静止的认识立足点。 这一立足点必须认识到事物的内三维或外三维。所谓外三维就是从外部认识到的三面——正面、侧面、顶面。中心是相对的,每一个自成体系的局部必然存在两个中心。中心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表现为既对立又融合,或者说,有了中心,才能实现对立的融合。所谓对立,一是立足不同的认识点形成的相反认识,构成认识运动的基础,一是由两个同向的运动体形成的系统运动;所谓融合,是系统认识下的互补关系,构成异向认识和同向的相对静止(稳定)的结构关系。
其三,中心是构成数学中坐标关系的起点,这种起点是从推理角度认识的,它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平衡关系。为什么正数和负数会起于同一点呢?正数代表着时间的一维性,是客观的反映,负数代表的是一种反向认识关系(后文有述)。人类存在两种认识:一是通过相对静止来认识客观的运动,放电影一例就说明了这一点,它构成了客观的横坐标;二是抽象能量作用下的反向认识关系,与透视学原理是相通的,它构成了认识关系的纵坐标。因此,“0”实际上构成了具象与抽象认识的同一。这种抽象的认识,对人类来说,是意识的作用,对大自然来说,是光学现象的抽象反映,是对立理论的产物,即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其四,中心是新的运动起点。中心是静止的反映,也是由甲能转化为乙能的临界点;运动是建立在静止上的运动,这即是天干的理论依据。为什么光子的静止质量等于0?就在于它转化成新的物质形式的运动,0仅仅是二者的临界点。
       中心是相对的,基督教将中心绝对化,显然不符合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心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相对静止反映,是事物的转化因子,但这种因子是以客观的能量运动为前提的。基督教宣传上帝创造世界,不过是一个神话而已。中心不是现象中的一个要素,仅仅是相对静止“3”中的一个组成单位,而基督教将中心提升到现象要素之上,这也是不合理的。中心是人类的假设理论,是不存在的。人类之所以信奉基督,目的是用来解决人类自身的非理性行为。而这种非理性的形成是在对系统哲学认识肤浅的情况下产生的。

3.思维要素

3.1 思维的形成
       孤立地认识,人类的意识是人体特有的相对静止结构和运动结构的综合反映,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认识意识的形成,要研究意识的形成,还必须从人类的形成谈起,进一步说,得从地球上产生生命说起。
地球上为什么产生生命形式?同样离不开一个哲学问题。生命形式是星系中客观的运动结构、相对静止结动与理性(共性) 结构的完美统一下的结果。其一,从地月系的组成看,它是以地球为中心组成的地月唯一的二分运动结构,以地球为椭圆的实焦和虚焦结合月亮组成三位一体的相对静止结构,因而是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统一。其二,从地球所处的大环境分析,太阳系包括太阳在内与九大行星组成系统的10个星球,而“10”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进位数理,也是理性与现象的完美呼应的反映。其三,地球处于太阳系的第四位,又符合运动系统的理论数。其四,地球处于银河系第三层中心,与建立在中心基础上的相对静止数理“3”相呼应。而2、3、4、10这些数理都是带一定普遍性的数理,带有共性的认识,是最合理的数理反映。正是这种全方位的呼应关系,才孕育了地球上的具有精神的能自由运动的生命形式,当然也包括其它丰富的物质形式。在这些数值中,关键是2和3。因此,人类逻辑思维形成的根本就在于1、2、3的推演和客观的呼应上。
3.2 思维的三种形式:意念、论证和逻辑。
3.2.1 意念。意念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的通称,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类视觉思维画面的相反形式在大脑中的反映,一是大脑支配下的文理前后置换和连贯。
       视觉思维的反向性和同向性。 先不妨认识相反的运动。一般人都知道,缺乏参照就无法认识自身的运动,而参照物是相反运动的。正是由于人类认识到了参照物(可以是风,可以是路面,也可以是某一物体)的反向运动,才能感知到自身的正向运动,即只有通过反才能认识正。人类思维的一方面正是本着这一规律。这也是为什么呈现于眼球内的图形是倒的,而看起来是正的原因所在,或者说,只有通过呈现在眼球内的倒立形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正立形象。它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这也是光学中一直尚未解决的问题,其实,它就是一种对立理论的反映,而不是人类视觉的习以为常。 不难看出,认识现象要通过认识的反向性为条件。同时,还可以通过现象得出反向性的认识。抽象这一词,就是根据客观的形象得出的,现代科学中的所谓“反物质”也属于这一类型。这种认识的反向性属于人类的意念之一,也是属于视觉形象的对立形式之一。我将这种反向性认识称之为潜意识认识。人类还存在视觉的同向性,就是显意识。看到某一人往山上走,视觉形象与客观现象是统一的。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达,同向性的显意识是奇数同偶数的关系,异向性的潜意识是负数与正数的关系。两种意念支配下的认识是同时作用的。
      文理的前后置换和连贯。前后置换就是回忆,将结果写在开头。文章中的总分倒置也属于这一形式。连贯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场景连贯和思维连贯,即强调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其理论依据就来自人类视觉思维画面的相反性。
3.2.2 论证。分为事例正反论证、事理正反论证、分类论证和综合论证。它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论证方法。
       事例正反论证。它以现象中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为依据,分别得出正面的结论和反面的结论。在论证中包括建立在分类论证基础上的归纳和意念活动。如,人是会死的,这仅仅从死这个角度来认识,不包括人的其他特性。这即是一种分类的方法。这一结论是从无数个例子得出的,它属于综合论证方法。在归纳过程中,思路得保持一致性,是意念活动的结果。正反论证得出的是同一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反映。但它是先肯定结果的相反性,是完全相反的思路:人是不会死的,再找论据,而论据也是现象中不存在的,这种矛盾推理,目的是为了证明同一结果。
事理正反论证。它不是一种现象,而是对一些抽象道理的论证。它可以用来证明正反运动起点的一致性。如数学中正数和负数起于“0”的问题。现象中的错就是抽象中的对(现象中的正,就是抽象中的倒)。0到1是现象,现象中只认可一点,它是否认0到-1的。正是由于对0到-1的否定,才得到二者对0的共识。这种对负数的认识是人类潜意识的反映。事理正反论证同样以分类为基础,数中包含正数和负数、奇数和偶数、序数和非序数等,它只抽出正数和负数来。最终综合于对0的同一认识。
3.2.3 逻辑。分为分析逻辑和系统逻辑。
      分析逻辑和系统逻辑都包括三要素——概念、判断、推理,只是在理解上恰恰相对。概念分为个性概念和共性概念。分析逻辑思维,只能解决个性基础上的共性概念,系统逻辑思维只能解决共性基础上的个性概念。比如说,焦耳的概念,它是米·公斤·秒制功和能量的单位。虽然它是能量,但是一种个性能量概念,凡是牵涉到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所做的功,都需运用这一概念,这又是共性的反映。系统逻辑死死地抠住三个因素——能量、运动和相对静止来给出概念。它将三个因素分别视为个性,其中一个因素是其余两个因素的综合。如运动是相对静止和能量的综合反映。
       判断就是对概念的肯定和否定。在分析逻辑中,对概念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不存在同时正确。在系统逻辑中,肯定和否定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正确,就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潜意识和显意识,也是抽象能量和表象能量的两种反映形式。比如说,运动是以相对静止为前提的,电影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相对静止又是以运动为前提的,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为什么这两个相反的判断都成立呢?它其实是人类两种意念的综合反映,就像电影放映机中,既要有倒立图象(否定判断),又要有相承接的图象(肯定判断),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图象,才能领会到图象的真实性。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意念上的,也是建立在抽象能量和具象能量相结合的基础上的。抽象能量就是倒立投影,具象能量就是放映光源。
       分析逻辑和系统逻辑是相互依赖的。比如说,一个国家某一条法律条文,是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共性体现,对每一个违法公民都是适用的。但在具体处理时又带着个性色彩,对初犯不同,对屡犯不同,对老人不同,对小孩不同,又是共性指导下的个性反映。某一条法律条文对某一法律来说是局部,而对犯法者来说,他(她)又是一个相对整体,我们不能说,某人手犯罪,我们就惩罚他(她)的手。在现代科学中,系统逻辑主要体现在数学基本理论中。

下面就谈谈两种逻辑的推理方法。

       以同一认识对象 、不同认识点形成综合 。四维“+”运动空间关系(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关系是A↑和B↑之间的关系,各自分为正反二维)是就反映了这一逻辑——它们由两个认识点组成两个判断,运动是向前的二维性,运动是向后的二维性。四维空间是2+2的结果,是由局部到整体的归纳推理。在地支理论中表现为黄道十二宫自西向东逆行与十二辰自东向西顺行的六合关系,如卯戌成合、辰与酉合等;运动中的同向性融合,在天干理论中表现为每过六位成合—甲己成合,乙庚成合等。这些均属于系统逻辑推理。分析逻辑则不然,它只有一个认识点,只承认运动的一维性,也只承认一个推理结果,不可能产生两个与之相反的结果。前者的结果是共性的抽象结果,后者是认识对象的具象结果。
       形式逻辑将概念定得太窄,我认为将形式逻辑改为分析逻辑更合理些。在分析逻辑中,有类比、假言、条件、因果、选言等推理方法,在系统逻辑中,也存在与之对应的方法。
折中推理和选言推理。折中是组成干支理论的重要条件,属于共性上的综合范畴,也属于选言推理的对应形式,或者说,是都选(取平均值)又都不选(不以某一个为依据)。如月令的起点以立春为首,它界于年、日的起点之间。记录日期的干支以夏至逢月食计戊午,戊是天干的中心,午是一天的中午。这种“折中”在数理中称作平均数。在人类生活中,折中的含义不同,它依人的能力(认识能力和智商)而定,强调心理平衡。在美学中表现为文化背景、文化程度的差异形成相对的系统认识。过去,在农村中,女孩穿大红大绿为整体的美学观,大红大绿在整个服饰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城市却有很大差异,这是文化差异所形成的。就智商而言,能力强的所得收入高,能力弱的所得收入低,这也是中心调节下的正确的系统认识,或者说,是通过中心的偏移,达到系统的相应平衡。在人文社会中,中心的调节表现为极大的灵活性。

      数理类比推理和现象类比推理。现象类比推理是建立在二者个性基础上的共性推理,属于分析逻辑范畴。在系统逻辑中,同样存在类比推理,它是数理与现象的呼应关系,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抽象与具象的类比。前面推理地球生命的形成属于此范畴,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也也是这一理论的反映。
间接因果推理和直接因果推理。在分析逻辑中只认可直接原因,反对跳跃, 我交代给你的任务,你没有完成好,我直接追究你的责任。而系统逻辑则恰恰相反,认可的是间接原因。你没有完成好任务,其原因诸如环境问题,条件问题,能力问题、身体问题等等。
诸多条件推理和单一条件推理。在系统逻辑中,认可的是两个以上的条件,在分析逻辑中,应该只认可一个条件,但似乎也存在无条件的推理,是不认可一个前提的推理,它是单纯从单一现象认识的,实际上还隐藏着另外的条件。比如说,无论你工作多出色,我都不会聘请你,因为你可能坐过牢,或许你是女的,这也是聘请的条件之一。这其实属系统逻辑范畴,是多条件的组合。
       主观假言推理和客观假言推理。在分析逻辑中,假言推理是在未来的现象中必须直接出现的原因,在系统逻辑中,假言是建立在纯粹抽象上的推理。中心0是人类假设的,将它视为一个绝对中心也是假设的,因为宇宙中不存在绝对中心。正向运动和逆向运动正是建立在假设中心上的两个不同结果。这两个不同结果是以假设为前提的。在干支理论中,存在中心的运动,一个顺时针,一个逆时针,它们都以同一中心为依据。也就是说,正反判断的成立是建立在同一中心上的,没有同一中心,就没有对立的两种认识。

4. 基本数理要素

       无论哪一种思维,要认识事物规律都少不了数,分析哲学只能推理出个性的数据,而系统哲学则可以根据共性现象推理出共性的数理。系统式逻辑的基本数理就是一、二、三,它是同现象要素密切联系的。
4.1  “1”是能量的象征,有两种理解。一是单一的起点,存在两种起点形式:系统哲学以抽象的0为起点(即以中心为起点),分析哲学以具象的1为起点。 二是代表一个相对系统,它是一切现象的反映。系统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系统,它包括横向的相对性和纵向的相对性。 在进位理论中(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方法),每进一位就意味着在运动,总包含“1”;同时,从相对静止的角度认识,也可视为“1”,而能量又表现在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综合反映中,因此,“1”代表着能量。
       再探讨一下0+1的问题。数学中的进位过程就是运动过程的反映,而运动是能量和相对静止的综合反映。假设进位中的“1”代表着能量运动,那么,还必然存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数,相对静止的数是“3”,为标准的三维空间,而三维空间是建立在绝对中心“0”上的立体坐标关系,可见,“1”中还必然包括着一个“0”,即“0”与“1”构成了能量的组合关系。 0+1=1,它们的值并没变。这个“0”是从相对静止的角度认识的,而不能理解为万事万物起于0。 也是天体系统作椭圆运动形成两个焦点的推理依据,虚焦0和实焦1共同构成运动关系。0+1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表明每进一位都包含着0+1,个位数实际也应写成01、02、03……从相互联系的系统角度认识,应包含两个“0”,即本体有0,客体有0。 系统认识下的单一数是11,本体还有一个0,即可理解为110,彼此构成的系统数为11,共有两个0,可视为1100。这两个0实际上代表不同认识层次的计量单位,其基本数是11。
4.2  “2”是运动数符号,有五种理解:一是客观运动系统的基本联系数,即本体与客体,从系统的角度认识,运动是在相互联系中进行的,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而联系的最小值是2;二是体现单一事物运动的同向性,数理中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天干中称阴干与阳干、阴支与阳支;三是客观单一的由阴阳组成的能量基本联系数,如明与暗,正极与负极等,周易中阴卦和阳卦属于此类;四是能量的相对静止组合单位,周易中称阴爻与阳爻。五是运动的对立反映,即运动的二维性(正向与逆向),干支理论中为顺时针十二辰和逆时针十二次的运行,综合构成二十四个节气。 二分法理论对于认识运动,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运用它可以认识一般事物的运动关系,如生物中的雄雌,化学中的核子与电子;可以反映单一的能量运动关系,计算机就是本着这一原理;可以认识到运动中的对抗二维性,现代物理学中的所谓反物质,其实就是此理论的反映;可以认识到整体的自然直线运动必然由局部的曲线组成,相反,整体的自然曲线运动必然由局部的直线组成;可以认识到,不管这个系统如何复杂,相互间的影响总能分解为二(甲对乙的影响为2);可以认识到,在一个正负系统中,相互影响的运动必然存在有往必有复的现象,且这种影响总呈相互间的二维性,太阳黑子的11年的周期对地球的影响就是本着这一规律(后文有述)。
平时所说的“对立统一”就源于“2”的数理。要认识“统一”,先得认识运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同一关系、融合关系、对立关系和排斥关系。
      同一关系。从个性认识,同一关系就是交叉关系,是部分的同一。在系统哲学中,它无须存在交叉,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认识,体现一种高度的概括性。如“阴阳”二字,“阴”概括了女人、雌性、阴暗、负数、偶数等,这五者都具有同一性。在运动中,表现为彼此客观运动方向的一致性。人类的竞争,都是为了发展,表现为方向上的同一关系。如果一方吞并另一方,就没有实现同一,就达不到整体的发展。即使一方暂时发展了,但最终没有发展。
融合关系。在数学中就是奇数和偶数的关系,生活中表现为一方依赖另一方的运动发展关系。如人对环境的融合,幼儿对母亲的依赖。孔子强调“仁”,就源于融合的理论依据。但孔子只看到融合,没看到对立,不属于系统认识理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将排斥关系转化为融合关系。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先排斥后融合上,诸如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一旦融合,就很难改变,同性恋就属于这种类型。融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媾和,是直接的相互依赖,如齿轮的之间的关系,雄雌之间的匹配;一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如地球对太阳的依赖,人对食物的依赖,在生物界中构成生物链循环,为一种间接的相互依赖。饮食与动物之间也是一种间接融合关系,老虎吃羊,羊是一种食物,老虎与羊之间构成间接融合关系,它们具有运动的一致性。人类的间接倚赖是人和一切食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用弱肉强食来附会人类的竞争是不恰当的。
       对立关系。在数理中,就是坐标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关系,是以同一中心为依据的,也是在同一中心下构成的对立领域,它们的最终目的是同一的,要实现同一,必须以各自的融合关系为前提。在人性中,它是对立情况下的对立思想和行为的反映。如骄傲与谦虚,它们表现为一种相对性。善于运用谦虚的人必然与尊重他人、取长补短构成融合关系,使自己不断进步;在学术上善于运用骄傲的人总是与不满足对方观点、充满自信、互不往来构成融合关系,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举措。谦虚与骄傲,尊重与蔑视均表现为认识上的对立关系。两种处世态度均是为了谋求自身的更大发展,因而表现为同一关系。当谦虚有利时,就得屏弃骄傲,当骄傲有利时,就得屏弃谦虚。如何运用谦虚与骄傲,全在于个人这一中心的调节——具有中心的同一。因此,真正的对立是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关系。
排斥关系。是二者不融合的关系,数理中表现为不同单位相加减和毫无联系的二者相乘除的排斥。人性中谦虚与轻视、骄傲与尊重也属于排斥关系。因此,排斥关系是一种非理性的组合关系,也是人性中不能拥有的关系,如以强凌弱,欺上瞒下以及拐骗行为等。
      从客观性认识,对立就既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又是运动中的正极与负极的关系。从绝对性(也是主观性)认识,对立是建立在中心“0”基础上的悖逆关系,即正数与负数,缺乏中心,就缺乏理性的悖逆认识。因此,中心是形成理性的悖逆认识的根本所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立统一”实际上构成三种形式,也是三种不同形式的统一。
       逻辑思维与现象是对立的反映,通过反向逻辑思维(潜意识)可以认识现象,通过现象可以得出反向逻辑思维,二者是互为前提的。那么,是否可以通过邪恶来认识正义或通过正义来认识邪恶呢?邪恶与正义是人类逻辑思维指导下的对立行为反映,对二者的理解既存在立足共性的认识,也有立足个性的认识。比如说,合理的法律是立足共性认识的,违法就是邪恶,守法就是正义,邪恶是非理的表现,是绝对错误的,就如同2+2不能等于14一样。经济格局是立足个性认识的,从规划到管理都应反映这一个性特征。凡是不符合这一特征的规划和管理都是错误的、邪恶的。可见,笼统地将两个对立的词互为前提是完全错误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二者才是互为前提的呢?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立足系统认识,必须具备一个共同的认识中心,如白天与黑夜(以地、太、月视为一个系统)得以地球的某一点为中心,有了这一中心,才构成白天与黑夜互为前提的关系。在分析哲学中,二者是分别研究的。二是反向的认识仅仅体现在人类的潜意识中,而不是现象中。邪恶是一种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中国的老子将祸与福视为互为前提的关系,就在于扩大了互为前提的范畴。
4.3  “3”是相对静止数符号。运动是建立在相对静止和能量基础上的反映,而能量是建立在相对静止和运动基础上的综合反映,依此而推,相对静止是建立在运动(2)和能量(0+1)基础上的反映,由此得出静止基本数为0+1+2=3。有三种理解:一是单一的三维空间,包括内三维和外三维;二是系统认识下的三位一体,以某一事物为相对中心构成一线三段的现象;三是抽象推理下的综合认识。 认识一个相对静止的整体,得运用三分法,包括:三位一体(三角形)的圆周率的认识,一分为三的外部形象认识(分形理论),立体的三维认识,整体指导下的局部认识。
       物质是质量和重量的反映形式。质量体现的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空间关系,相对静止的空间关系不同,质量也就不同;重量是既是引力的反映,不存在绝对的重量,也是相对静止的空间关系反映。质量和重量是紧密联系的,不过,重量掺入了引力因素,而引力实际上也是相对静止的反映形式,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相对静止。因此,物质就是相对静止的反映。在哲学中,物质不能当作要素,而只能将相对静止视为要素,这是因为物质不能概括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存在的公共要素,比如说运动空间的距离,它不能用物质这一要素来反映,更不能进入抽象的认知领域。相对静止有以中心为依据的,即三维空间之类,也有以个性质量为依据的,如化学中的分子结构。前者属于“形而上”的学问,后者是建立在“形而上”认识基础上的“上而下”的学问。这都是属于认识的方法论。这两种方法论相互影响。
       物质与意识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常用到的哲学名词,意识是从系统认识的,也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他比逻辑思维的概念更广泛,还包括形象思维和情感,根本不能当作哲学名词使用,真正的哲学名词应该是人类的逻辑思维。如果将意识视为物质的对立名词,势必得出宇宙具有意识这一结论。

5.系统数理

       “四”是建立在“2”基础上的数理,有三种理解。
一是在系统指导下根据客观的单一的由明与暗和认识关系的正逆向组成的基本联系数推理出单一系统的四维空间,也是抽象能量理论的反映,是周易四维空间理论的基础,如乾卦由下而上为四个小卦组成:乾乾乾坎。几千年来,人们研究周易之所以毫无收获,就在于没有理解这种抽象能量的四维理论。抽象能量的四维理论是按照大象中四种结构关系推理而来的。一是同一关系,如乾与乾、艮与艮之类;二是相融关系,如乾与坤、艮与兑之类;三是对立关系,如乾与坎、艮与震之类;四是排斥关系,如乾与离、艮与巽之类。系统逻辑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从个性认识,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不存在同一性,从共性认识,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着同一性。这四类关系对现代科学研究应该有着重大价值,还是认识人类理性的理论依据,也是行政机构设置的依据。
二是整体认识下的单一的四维运动空间。认识运动既要看到对方相对的静止性,又得认识到自身的逆向运动性,才能认识对方的运动规律。假如两艘大轮同向停泊在海洋上,当A船启动后,A的前进是靠A的动力起作用,用不着考虑 B 的存在,为时间的一维性。B 船的前进归 B 船,互不干涉,这即是分析逻辑的思维方法。然而,从天体系统来认识,彼此的运动是相互联系的。从相互联系的角度认识,A船只觉得 B 船向纵向的逆向行驶,而站在 B 船上原朝向一船的人,又觉得自身的 B 船向横向的逆向行驶。运动的只有一船,但对一船的运动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组成了由一认识下的纵向 "↑↓" 相反运动,由 B 认识下的横向 "→←" 相反运动,从而组成了坐标关系 "+" 的四分运动,也是四维运动。 这种认识,非得以客观的二者必要前提,缺少了参照,就无所谓对立。这即是合二为一的系统式逻辑思维,它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相互联系下的运动。这是中国四季划分的理论依据。中国的四季与农事结合起来,是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这种四分法理论是在全球每一个区域都存在的。
三是两个客观能量体形成的相互影响关系。两个能量体形成的相互影响关系。由于运动是相互联系的,而能量的表现形式就是运动,因此,能量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相互影响的基本值是2,即甲方和乙方。 我们不妨以引力为例来说明相互间的影响。设一方为A,另一方为B,AB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构成以下关系:
A——→B
A←——B
A影响B,是A吸引B,箭头呈“←”,而A之所以影响B,是因为A付出了能量,箭头呈“→”,因而形成了一正一反的两种运动形式。由于AB各自存在一个负数,即付出了能量运动,形成了共同的引力效应,为正数。局部与整体总是呈对立(对抗)关系,故生活中立足相对的整体与立足于局部认识是恰恰相反的。这实际上也是“四维空间”关系。引力的相互影响是这样,两种物质形成的爆炸能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应该是这样。 这可能是爱因斯坦“四维空间”理论的根本所在。这是带共性的理论,怎么可以用于带个性的能量理论中呢?这是因为他们形成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即相互联系的基本数2的统一——存在爆炸能量和轰击能量,是实现二者融合的反映。当然,这一理论还与“11”有联系。
       “0”是人类根据现象要素推理出的认识规律,属认识方法论,也是建立在中心理论上的数理运行关系。从单一系统的角度认识,运动总是表现为四维空间,而相对静止总表现为三维,因而够成运动上的相对静止4×3=12。由于抽象的能量具有静止性,假如我们将12视为一个单一静止系统的话,界于1——12之间就存在10个中心数:2、3、4、5、6、7、8、9、10、11。其中“11”就是一个最大的中心数,又是10个中心的尾数。也就是说,10与11,存在共性的方面。序数代表一种运动过程,是现象的反映。可见,“11”既是建立在序数排列上的最大中心,也是一种现象的反映。运动的本质是能量,因而,“11”也是能量规律的现象反映。这应该是太阳黑子周期对地球影响的依据所在。而太阳对其他行星影响的黑子周期得以该行星的运转周期为依据,而不能按地球年计算。最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的命理学中,11是确定形象思维的依据,这只要稍懂命学的人就会明白这一点。而在周易预测中,以第11爻为依据组成的中心卦是最高地位的象征。宇宙要发生大爆炸,也必须具备这一数理关系,或者说,宇宙中的爆炸已体现在黑子、日饵的周期上(按各行星的相对年计算) 。从这一意义分析,宇宙大爆炸理论还值得商榷。当然,在宇宙的局部区域由于自然组合的非理性,形成局部区域的爆炸自然是在所难免。

5.1 “5”存在三个角度的认识。一个是建立在四维关系上的相对静止协调数。四维坐标离不开一个中心,而四维反映的是单个的运动关系,因此,“5”体现的是单个的运动中心。这即是我将行政领域设立五个协调机构的理由所在。以上是从运动角度认识的“5”,还存在从静止角度认识的“5”。从序数的角度认识,它是以“4”为前提的数,是运动上的相对静止反映。从四维坐标关系认识,是以中心为依据的横坐标“3”(正数-0-负数)和纵坐标“3”(正数-0-负数)组成的, 因而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理论数。如果我们将“四维”视为能量2与运动2的结合,那么,“5”又是建立在运动和能量基础上的相对静止数值。相对静止的“5”数,结合运动,就构成了5 ×2=10。它是天干的理论依据。地支与天干的理论是恰恰相反的,各自具有各自的功能。天干带整体指导性功能,地支带局部个性功能。“5”数的不确定性(运动中心、运动上的相对静止),正反映了它的善变性,善变就是运动的结果,有运动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运动。因此,“5”的本质就是运动变化。单个的运动是四维运动,也是建立在中心上的五维运动,相互联系的基本数是2,从而构成5 ×2=10。这里的“10”与天干“10”,在理解上是不一样的。可见,10与5的性质是相通的,均具有不稳定性,故10是建立在系统上的数理,它的进位理论的广泛性就表现为数理上的灵活应变性。由于“五”数的不确定性,因而可以起到运动系统的调节作用,这是中国从汉朝以来盛行的“五行”理论的最初依据。但它将相生相克关系融入其中,将其方位化、程序化,从而改变了它的游离性,与其数理不相符合,这就是我否定“五行”的重要原因。同时,“五行”体现的是系统认识下的局部,反映的仅仅是局部理论,并不能含盖相对的系统,而五行家将其理论绝对化,将什么东西都包含其中,这就更有谬误。“五行”数理的不确定性,就是善变性,而所谓“相克”的问题,实际上是立足各自立场坚定不移的表现,与5的不确定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相生”反映的是事物一系列的演变过程,而整体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运动的过程,运动的单一系统数理是“四”,即四维运动空间,而不是“五维空间”。因此,“相生”的数理也是错误的。不稳定的5,与艺人的丰富情感相吻合,因而是确定艺术(演技)空间(第五宫)的依据。

5.2 12、96、60、360的数理依据。由于基本的能量就表现为0和1形成的二分法,因而与运动的二分法是吻合的,或者说是合二为一的。 而相对静止数是3,三者为不同的认识单位,三者结合就构成2×2×3=12。可见,12是能量、运动和相对静止三者相结合单一系统数。为什么说是单一的呢?这是因为它没有结合对立面的认识。结合对立面的认识存在两种理解。运动系统为2+2,能量系统2+2,相对静止系统3+3,综合形成4×4×6=96。这是第一种全系统理解。这一资料在中国文化中应用较为广泛。凡满96岁,按100岁大寿称谓,100响鞭炮,只编96响,命理学中12地支的运行计96年。第二种理解是,将12视为系统认识的一方,而对立认识的另一方也是12,系统构成12×2=24。12是记录月令和地支的依据,24是二十四季的理论依据,也是一天24小时的依据。12代表着12个局部,每一个局部又包含着2。这12是认识的本体,还存在一个客体,客体是随着本体的变化而变化的,而符合变化特性的数就是10,因而存在10与12的结合构成系统周期, 这即是60花甲的依据,也是以60进位记录时间的理论依据。这个60的时间理论反映的是局部的运动周期,并没有反映整体。至于360的圆周期理论,中国古代是存在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上中下三元之分,即每一元为60年,共计360年。当然,这种计算法不一定是对的,就在于它是由局部到整体的绝对静止理论,即360是 认识整体的理论,故一个圆为360度,而系统逻辑研究的是相对的整体,即某一空间的共性问题。这里只是说明360度的计算理论并非只出现在古巴比伦。中国古代之所以按365度计周天,就在于强调日期的作用。那么,360的圆周理论是如何来的呢? 60的周期理论是整体指导下的局部理论反映,并没有构成系统。而相对静止的一方有3维,相互联系另一方也是3, 构成系统的相对静止值3+3=6 。 必须将局部时间的60进制与整体的相对静止6结合于一体构成整体的相对静止划分理论,即60×6=360。360就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绝对数理。
5.3 对系统数“8”的认识
如前所述,抽象能量是运动2和相对静止3的综合反映,而3又是建立在2基础上的,于是出现了运动符号“—”和“- -”和由二者组合成的三画。有运动就有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只可能演算出八个系统符号来。这即是周易的基本原理。因此,“8”代表的是一个能量的单一系统数。按照相互联系的法则,另一方也是8,从而构成能量系统数8+8=16。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故中国文字中的8,会意为一个对立符号:“)(”。中国现今还存在以16两为1斤的计量方式,就源于这一理论。
5.4 对2、5、8的综合认识。2是从系统相互联系的角度理解的运动数,5是从单个的运动中心理解的,8是单一系统的能量数。系统逻辑思维是双方认识的同时肯定,因而得出了10的进位理论。10÷2=5,10-2=8。这样就形成了对运动的两个角度的系统认识,这正是饭吃八成饱的依据所在。由于8是建立在两个4的基础上,而5又是4的中心,因此,8和5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周易中,每过五卦成融合关系(艮到兑、坎到离、巽到震、干到坤均是五数)。我不妨作一简单推理:
先分析2与8。2是相互联系构成运动现象的基本数,它包含着各自的阴阳,阴为1个单位,阳为1个单位,各自构成了1+1=2,A方为2,B方为2,总共为4。这个4,仅仅是一个现象4,每一个现象存在坐标关系的四围空间,从而构成了系统的16。也就是说,客观性认识的2中包含着逻辑推理上的16。其中一方是逻辑推理上的8。
然而,从事物的客观性认识,其中一方就为2(奇数与偶数),可见,这个2,既表现了整体的客观性,又表现了其中一方的主观认识。由于8也是逻辑推理上的一方,这样,就实现了主观认识的2与逻辑推理上的8实现了同一。且二者都表现为能量。
再认识5和8。8是一个能量数,由于8是建立在两个4的基础上,能量也存在四维认识,也就是说,8的折中数是能量数4
4+4=8
4以5为中心
两个4,就存在两个中心(4+中心1)=5
8中就暗藏着两个5(中心):5×2
能量是建立在中心基础上的,且能量的局部运动具有随意性,与5的数理特性极其符合
5+5=10
8中暗藏着中心认识下的运动数10
故在周易预测中暗藏着10个中心卦(见《剖析〈周易〉》),8是现象运动数,10是核心运动数。
8是系统下的局部反映(系统整体是16)
10是中心认识下的是系统运动数,它的局部是5
局部数是5同系统下的局部数8就构成了中心与现象的同一
因此,10÷2=5与10-2=8是两种认识的同一。
8同5是同一的,8同2是同一的,由此得出2和5也是同一的。管理学中的“二八”理论由此而来,即重视2/10的优秀人才,将8/10视为普通人才。但这种“二八”理论还不完整,还应存在对“五”的认识,即成员中应有五成的稳定率。
为什么取2的优秀率,2是运动的基本数理,又是能量的基本数理,是最具理性的反映,也是素质最高的体现,而8反映的是单一系统的组合。“5”是一个不稳定的数值,因此,必须有5/10的人员不稳定。这不但适合企业,也适合其它事业和政府机构。“5”又是一个运动系统调节数。在由行政构成的四维关系中,不存在排斥关系,彼此之间,均为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相互依赖中,非得要有中心的协调,A分别与BCD 、B分别与ACD 、C分别与ABD 、D分别与ABC存在着协调关系,因而需要四个人选,而该系统的整体协调又得一个人选,从而构成五个起协调作用的人选。
以上只探讨了系统逻辑指导下的数理,有没有形式逻辑指导下的数理呢?当然有。数学中的几何证明、代数推理都是用来证明某一数值,这些数值虽然没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它是逻辑推理下的结果。
5.5 关于九宫理论
从现象分析,一个静止物体只有从三个角度(一分为三)进行认识,而后进行综合(三位一体),才能得出其表面结构特征 ;从根本上分析,一个物体是由三位一体的立体坐标构成的,然后再从三个角度(一分为三)去测量空间距离得出其体积,再根据物质的比重可得出其重量。前者认识了物质的现象,后者得出了物质的体积;前者的认识空间要以可变性(变换为三个观察点)为基础,而后形成由三点构成的面,具有不变性,后者以认识点——中心的不变性为基础,而认识空间上具有可无限延伸性 。
若将两种认识结合于一体,即从三个角度来认识内在的三维,则得出以下算式:
1×3+1×3+1×3=9
其中三个“1”代表三个角度,“3”代表各自认识的内在三维空间。可见,“9”就成为一个绝对静止的系统认识数值,也是一个静止极限数。这种以“9” 为依据的静止理论,在西方现代数学中尚未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却早已有之,它是奇门理论的依据。 但它并没有结合运动,就像“四维运动”没有结合静止一样。九宫理论不但在中医学理论中有价值,而且在古代的预测学中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的预测学分为三门,而后进行综合,古有“三易”之说由此而来。它包括以运行为主体的干支理论,以静止为主体的奇门(地支单门)理论,以能量为主体的周易理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均是建立在整体思维理论上的系统论,因而必须将三者结合于一体。但由于周易是能量理论的反映,而人类精神活动是能量的最高表现形式,因而可以单独运用周易认识自身未来的一些规律,运用周易占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掘人类潜意识的过程。这又是另一深奥的学说了。九宫理论是古代中国划分九州的依据,这种单从中国的角度认识,单从不变性的静止认识,主要受当时科技水平的制约所造成的。九宫理论还有更深奥的数理,这里暂且不论。
5.6 “重阳必阳”(负负得正)和“重阳必阴”(奇奇必偶 )
在二者综合形成的能量理论中,还存在“重阴必阳”(负负得正)和“重阳必阴”(奇奇必偶)的法则,此语出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在周易中,表现为逢两个阴爻成阳卦,逢两个阳爻成阴卦。这也是后来数学中“负负得正”和两个奇数之和等于一个偶数(两个素数之和等于一个合数)的原理所在,是系统理论的反映。
“重阴必阳”反映的是对客观的认识理论。前面所说的轮船例子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一理论。客观的正向运动是通过两种逆向的认识得出的,当然,它离不开客观的正向运动,或者说,这一理论必须以“正”为前提,故周易中两个阴爻,必须包含一个阳爻。两种逆向分别表现为横坐标的负数和纵坐标的负数。而数学中的负负得正实际上是分类研究的,即暂时撇开了“正”这一前提,属于分析逻辑的研究方法。
“重阳必阴”在数学中很好理解,它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关系到奇数和偶数的价值。它与轮船的例子也是相呼应的。运动中的阳(两个轮船)有了融合,即有此必有彼,才有了参照,才可能产生相对的静止的阴认识(重阳必阴),有了相对静止的两个阴,才能认识运动。“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是互为前提的。运动表现为数的递增,事物的变化也是在运动中实现的,直接表现为运动。这种运动,既是由0和1表现的能量,又是运动的最基本的结构关系。奇数和偶数就组成了最基本的运动关系和最基本的能量关系。那么,0是否是一个偶数呢?我们可以视为一个特殊偶数。首先,0和1组成一对偶合关系,其次,0代表着静止,静止是偶合的基础,其三,10、30、50、100等偶数都要缀上“0”才能成为偶数。因此,0应该视为一个特殊偶数。运动中的变化就表现为奇数与偶数的关系上。周易中对吉凶判断的原理就由此而来。
6.  中医学与系统哲学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样蕴藏着系统数理理论。十二经络反映的是建立在相对系统基础上的静止理论,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两个相对的静止“3”构成的运动关系,是从被动的能量运动的现象性认识的,具有传导功能,五脏(心、肝、脾、肺、肾)体现的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静止理论,即“四维空间”上的相对静止, 具有贮蓄精气的功能。五脏六腑构成了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整合。能量的系统运动数是八:一是体现在脉象上,二是体现在气色上,三是体现在脾气上,四是体现在气候上,五是体现在思维上,六是体现在遗传上,七是体现在天体运行对人体的影响上(运气效应),八是体现在年龄的增长上。这就是能量的八数理论,也是八卦理论。除此之外,还有上中下三元(三焦)理论,每一元分三个窍穴,共为九窍,是系统的静止理论的反映。因此,中医学是融运动、相对静止和能量三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医学理论,是一种相互联系的理论。《黄帝内经》尽管继承了上古医学的部分理论,但它又掺杂了汉朝风行的所谓五行理论,将治病原理理解为纯粹的脏腑之间的关系,将系统狭隘化,以至到今天尚未形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脏腑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就会发生连锁反应,而它将这种连锁反应机械化,更没有想到相互之间的融合关系、排斥关系。西医是从个性角度认识的理论,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体系,用西方的分子学是无法认识认识中药的药性的,也是无法解读中医的,将药物进行分子研究也不能解决药物作用问题。中医讲究药物与五脏六腑的融合关系,如寒热融合,但并非一切热药就能治疗某一寒病,它存在二者中心的呼应问题,也是数理上的同一关系,要认识这些数理关系还得运用周易,这又是另一门学说了。

笔者论述的是两种哲学,但关注的是系统哲学,而这种系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我所认识的系统哲学都是从干支、周易和中医学中得出的。尽管对周易、干支和中医中的哲学及其数理进行了充分肯定,但并非全盘认可。古代称相对静止关系下的中心为“帝”,称抽象能量为“神”。神农氏又称炎帝,说明他与这种抽象的能量研究有密切关系。为什么称神农氏?神是智慧的象征,因为他发明了耕作工具,故称神农。为什么称炎帝?“帝”是中心的意思,火是神的化身,表明后人对神农氏的崇敬。能量是从现象中抽象出的一个概念,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综合反映形式。古人认为,天体的运行对人体的影响就是通过所谓的“神”(精神)起作用的。火与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故中国敬奉神明离不开火。借助火祭祀神灵,自然包含严重的迷信成分,以为那个“神”有像人类一样的意志,以为通过祭祀天地可以获得风调雨顺,可以化险为夷,没有想到,除了天体系统形成的特有结构外,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结构形式(相对的静止)、运动形式综合形成的产物。在先哲们看来,似乎你对一条昆虫好、对一个石头好,它们就会对你好。今天,我们自然得剔除这些纯属迷信的糟粕,从巫术中走出来。 这些系统理论,对当今的系统论研究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对道德标准的确立有着指导意义,如正义与邪恶的评价标准问题,大公与自私的相对性问题;对研究政治机制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法律的功能在于社会稳定,即相对静止,它的基本数是三,我因而得出了法律系统的三权理论(立法、执法、监察包括警察)。行政是当权者谋求发展的机构,而发展得本着四维空间理论,因而将行政系统分为四权(产业、金融、文化、军事)。立法领域实际上由五权调节构成,具体调节行政四权。而十一权中心又是建立在二者结合上的大系统理论。就是现代管理学中的“2-8理论”(实际是2.5.8:重视2/10的优秀人才,将8/10视为普通人才,5/10的人员不稳定),究其因,还是源于系统哲学的数理。然而,眼下的研究状况是十分令人遗憾的,研究周易和干支中的哲学思想的却没有一个正式机构,连计算机中八个基本卦的符号都不让输入进去,将其视为纯迷信的东西,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视为了粪土, 这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