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和 来自远方 微盘:人大附中文科生:好老师是如何好(差老师是如何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3:51:20

人大附中文科生:好老师是如何好(差老师是如何差)

(2011-04-13 12:58:58)转载 标签:

教育

人大附中

分类: 人大附中校园小故事

梦里江河的话:
    网友发邮件问人大附中文科的情况,我只知道2010年人大附中有5名学生位居北京高考文科前10名,高三历史、地理、政治近几年都有特级教师把关了,以前年年带文科1班的于树泉老师去年去教早培班(小五班)了,其他知之甚少。

    文科班老师我一个不识,建议去杨炳轩同学那里问问。

    杨炳轩同学是人大附中2010届文科2班毕业生,他最近在其博客发了10多篇系列文章,记载了三年来他所受教的好老师、差老师。
    我这里转载了他一部分“好老师是如何好”的文章,而“差老师是如何差”的文章,我一篇都没转。为什么呢?

    杨同学在这些文章里倾注了强烈的主观感受,我怕他的表扬和批评都不够恰当、全面。赞扬的话语,即使实际没有那么好,也能起到鼓励作用,被赞扬的人也许因此更加努力向好呢;而批评的话语,效果正好相反。这也是我从小到大的体验。

    但我还是在文后给出那些文章的链接,因为我是个诚实的老孩子嘛。当然,这种诚实一定会被利用,一定有人看后把那些文章转来转去。

   这是我第二次在网上看到人大附中毕业生在网上批评老师了,几年前的那次是在百度“人大附中吧”里匿名贴的,后来被人得意洋洋地转到北京某著名中学的贴吧里,以及某论坛里。好像那个老师后来就不再当班主任了。

     那些“差老师”,看了杨同学的博文后,一定会觉得委屈,觉得受了伤害,甚至觉得难以承受。这是人之常情,刚知道,连经常打骂队员的国青男篮范老师都是倍感委屈的,说那些队员被人利用了。但是,我相信,杨同学在这些老师那里受到的委屈和伤害,比那些看了文章感到委屈的老师要大得多,更难以承受,至少因为他当时还是个未成年孩子。

    想起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曾说过一番话,大意是,教育是面向孩子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身心成长,学校的教育改革试验,一定要慎之又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老师啊,对待孩子多用赞扬手段,慎用批评武器吧。在决定批评处罚孩子以前,一定要冷静,再冷静,三思而后行啊。

 

    先前那篇“被*加#密”的博文,其实来源是十分正规的,其原文链接如下: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4-12/110622277735.shtml

 

   

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


作者:人大附中2010届校友杨炳轩

梦里江河节选  (2011-04-13)

 

 

    高中毕业了,就这样毕业了。高考考英语时状态不佳,英语作文跑题了,于是我以几分之差与第一志愿南京大学失之交臂,而被第二志愿华南理工大学录取,远走广州——高中毕业了,就这样毕业了……

    回想三年前考上人大附中时写的《THAT WAS ALL A DREAM!!!——初中毕业感言,我的感情流水帐》,真是百感交集。那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而现在……请不要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种为了淡定而淡定的诗句其实正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挣扎,正所谓“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相比于苏轼的这句诗,我更喜欢他的另一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过程一波三折,虽然结果并不理想,虽然辉煌都已成为过去,但在人大附中,我依然走过了无悔的三年。

    许多毕业生都说人大附中最令他们难忘的是附中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我却觉得,附中最具魅力之处正是附中的老师。三年来,许多位老师用他们的言传身教、知行合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改变着我的未来。于是,我写下这篇《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谨以此文献给辛勤耕耘、播撒爱心的人大附中恩师!

 

 

他处难寻的语文课

(梦里江河注:因第一次看到记述沈县长的文章,特将其提前。而沈校长已经确定去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当校长去了)

 

    高三的周六下午,学校摆出各科的顶尖名师,面向全年级开课。同学们可根据自身情况自选课程,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选,回家睡觉。在所有自选课中,我认为语文课是最最经典的,因为每节课都是著名特级教师亲自上阵,无一例外。

 

    与古诗鉴赏专家和作文专家YSQ老师相比,我更喜欢沈献章校长的语文课。我觉得沈校长的课更阳刚,更具魅力。沈校长是语文教师中的大阅读专家和语法专家,也是特级教师中的命题专家。他曾亲自参与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海淀区近十年来的语文模拟试题中语法、大阅读题也基本上都是出自沈校长之手。

 

    记得沈校长带着我们读朱增泉的《文赤壁》,一边读一边把理清文章思路的独门绝招传授给我们,文章读完之后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沈校长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曾多次游览文赤壁。当他用浓重的湖北口音诵读《文赤壁》时,那感觉真是让人陶醉,仿佛当地一位学富五车的长者带着远道而来的游客身临其境地游览一般。我曾想,如果沈校长讲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那读起《文赤壁》反而意境全无了。

 

    最令我难忘的一次是沈校长讲曹文轩的《前方》。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根据一幅画展开联想,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文章内容让沈校长想到了十几年前流行一时的陈星的那首《流浪歌》。讲到最后,年过半百的沈校长竟然含着泪花,带着那一腔永远不变的湖北口音,深情地为大家唱起了这首凄婉忧郁的流浪者之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这是一个已向老年迈进的异乡游子心底的歌声。此时此刻,近二百双眼睛注视着沈校长,课堂安静得出奇,连和着歌声打拍子的都没有,生怕破坏了那种意境。我感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一位老特级教师,在自己为数不多的课堂上,讲到动情之处便悲歌慷慨,这样的一节语文课,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终生难忘!(梦里江河注:这就是人大附中名师的独特魅力)

 

    沈校长虽然已不再带班授课,但每年依然会为高三的学生讲上几节大课,传授一些答题方法。沈校长常年抓高三,工作十分辛苦,但他一旦走上讲台,一口气讲上大半天也是精神焕发。沈校长的课虽然不多,但却极其精彩,恐怕是他处难寻呀。

 


(我和沈献章副校长) 


 

 

可敬可爱的海玲姐姐

 

    说来很惭愧,一直没有为王海玲老师“作传”。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结束后,我们突然得到消息,王老师当副校长了,不教我们了……当时,我只觉得脑中一片空白,完全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当一切都已成定局之后,我只觉得天塌了下来!!!

 

    过了几天,海玲姐姐抽出时间来和大家告别。她说不能不辞而别,并嘱咐大家有问题就去办公室问她,只要看见她在办公室就抓住她问问题,她还是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因为不教我们了就远远地躲开她。细心的海玲姐姐还提醒大家照毕业照时千万不要把她忘了。听着海玲姐姐的“告别演说”,眼泪在我们眼中不停地打转,直到她默默地离开……这时我才觉得应该为海玲姐姐写点什么,但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给我任何喘息的机会。

 

    我总爱感慨——做海玲姐姐的学生是幸福的。作为人大附中德高望重的地理教研组长、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王海玲老师平时的教研任务十分繁重,但是,海玲姐姐还是把大量时间花在我们身上。

 

    高二时我的同桌地理成绩不理想,海玲姐姐时常在课后找时间为她讲解,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还不断地鼓励她。我的同桌很感动,不光加倍努力学习地理,而且还主动要求当地理课代表,并在私下里感激地叫王海玲老师“海玲姐姐”,于是“海玲姐姐”这个亲切的称呼从此传开。

 

    刚开始学区域地理时,由于有大量知识需要记忆,我学得很纠结,甚至有了心理负担,考试成绩也不太理想。我最担心的就是另海玲姐姐失望,但海玲姐姐不但没有失望,还抽时间找我谈话,了解我的学习状况,在学习方法上对我进行指导,使我逐渐打下了比较牢固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现在到广州上大学,每当看到一些熟悉的地理现象,我便想起了海玲姐姐的辛勤付出。

 

    高三的一个晚自习,正赶上海玲姐姐值班,于是她放下副校长的工作,来到教室中为大家答疑,一直到晚自习结束。那时候正在复习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这是整个高中地理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于是,海玲姐姐不厌其烦地将重点、难点为大家反复讲解,直到每个同学都听明白为止。

 

    海玲姐姐的课朴实无华,海玲姐姐的板书清晰明了,海玲姐姐的复习资料系统详尽,海玲姐姐在地理教学上可以说是去花成果,炉火纯青。她时常根据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调整讲课内容,还在必要时牺牲中午休息时间为大家巩固知识,还让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听讲。最难忘的还是王老师的板书。王老师讲课从不完全依赖PPT,每节课上,海玲姐姐都有清晰、详尽的板书,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告诉大家她正在讲什么,又方便同学们课后复习,同时跟着老师记笔记还有防止走神的功能。

 

    为了让大家开心,年过五十的海玲姐姐在课堂上一点都不“out”。还记得她指着幻灯片认真地数着因自然灾害而丧生的人的尸体;还记得出现在她PPT上的那个躺在干裂的土地上的奥特曼;还记得她为了提醒大家做选择题要细心而反复说着“虽然在你们看来老师已经德高望重,但老师做选择题时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还记得她说完“把那个红色的蓝点给勾上”之后无奈地笑着说“老师晕了,老师晕了……”还记得高考之后有一次回学校见到她,她非要请我在食堂一起吃顿便饭,还说“学生回学校看老师从来都是老师请客……”当然,我更记得她当副校长后眼中布满的血丝和疲惫的神情……

 

    海玲姐姐是可敬的,也是可爱的。虽然她只教了我一年,但海玲姐姐身上承载了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欢乐。上大学后,每当我看到一些她曾讲过的地理现象、感受到一些不同的地域文化,都爱给她发邮件,详细讲给她听。而海玲姐姐也说会把我讲给她听的东西在地理课上讲给附中的学弟学妹们听。(梦里江河注:我在郭沫的回忆文章中见过同样的事情,深受感动)王海玲老师就是这样,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时刻装着课堂。前几天回附中看望各位老师,与海玲姐姐小坐。她还是那么忙,还是显得那么疲惫。与我聊天的同时还一刻不停地处理着各种邮件。我送给海玲姐姐一个青花瓷的瓶子,海玲姐姐非要回赠我一个礼物,说让我留个纪念,还教我常给她发邮件,常联系,她有时间就回复我,没时间也知道我在干什么。

 

    高二升高三那个暑假,我一直有些忐忑,总有种预感,担心刚接我们班的历史李晓风老师临时有变,不教我们班了。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种预感在王海玲老师身上应验了。直到高三开学时,王老师自己也才刚刚得知学校任命她为副校长,不能再带我们班了。虽然海玲姐姐没能带领我们走完高三,但是,王海玲老师给予我的精神力量将会始终伴随我走在充满变数的人生之路上。

 

 

(海玲姐姐笑得真灿烂)

 

 

永恒的晓风

 

    能够成为李晓风老师的学生,应该说是一种运气,更是一种福气,因为晓风老师已经多年不曾教过除文科第一实验班以外的班了。高二时李老师曾给我们班代过几节课,当时我就问他高三有没有可能教我们班,他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太可能”。

 

    但是高二升高三那个暑假放假前,学校居然宣布高三由大名鼎鼎的李晓风老师教我们班历史!!!要说起原因,那应该说是各种机缘成就了我们的幸运。2010年是北京新课改的第一年,教高三的历史老师必须是从高一开始带上来的。由于延庆永宁中学文科班的加入,导致按照原定教学计划高三历史老师人数不够,所以晓风老师就舍弃了高二文科第一实验班,接了我们班的历史课。

 

    要说晓风老师的历史课,毫无疑问节节课都是经典,每一句话都很精彩,每一秒钟都不容错过。记得那次讲启蒙运动,李老师首先给出启蒙运动的英文“Enlightenment”,然后再从英文构词法上去分析这个词的意思,帮助大家从本质上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历史课上能有这样的讲解,这样的分析,不由得不让人叫绝,不由得不让人对晓风老师的学识和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概括起来,李老师的历史课给我这样的感受:提纲挈领,钩玄提要;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古今中外,自由挥洒;边讲解边分析,边分析边启发;旁征博引,融会中西;妙语连珠,回味无穷!

(在曾子墨的《墨迹》里,专门记述了她班上同学恋上李老师的故事,曾子墨为什么要写这些呢?莫非>>>>>?)

 

    回附中也没敢直接去看李老师,只在远处望了望他高大的背影。晓风老师依旧在历史的世界中缄默地前行,任大千世界纸醉金迷,多少年都不曾改变……

 

    另附以前写晓风老师的文章:《永恒的晓风》 

 


(我和李晓风老师)

 

 


生命中一颗奇异的开心果

 

    上高二后,有生物课了。而我的生物老师黄森(又名“大森森”、“森哥”、“森帅”),则成了我“杯具”般的高二中一颗奇异的开心果。当时,在十四个班中,大森森只教三个班——理科第二实验班、理科普通班6班和我们班,于是我们班成了三个文科班中的惟一一个幸运儿。让这么好的生物老师教文科班,这么霸气的事恐怕只有人大附中能做出来……

 

    其实在上高二之前,我们已对森哥有所耳闻,只是还不太熟悉。第一节生物课森哥也没做自我介绍,直到下课后,他才把自己的大名写在黑板上,然后平静地走出了教室,什么都没说,一刻也没停,只留下满满一教室学生傻傻地惊呼……这么霸气的开场恐怕也只有森哥敢为……

 

    我总说大森森在课上讲的笑话非常“高雅”——这才是其他以幽默著称的老师所不能及的。我以为其“高雅”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森哥讲的许多笑话绝不只是为了搞笑,而是为所讲知识服务。森哥总是把一些概念、现象融在自己的笑话中,使大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这也正是森哥每节课都花那么长时间讲笑话(据说教高三也如此)但却每次都能把课讲完的原因。第二、森哥的笑话往往能够推陈出新,每届学生都能听到一些不同的笑话。第三、森哥所讲的笑话很上档次,质量很高,一点都不俗。

 

    总也忘不了森哥那个被我奉为经典中的经典的最最“高雅”的笑话:森哥说他有一个大学同学,数理化公式记得很牢,于是在课余时间做家教。后来家教越做越牛,牛到开始挑学生,不符合标准的学生不教。他的选拔标准是,学生的智商比白痴要高,比他自己要低。结果,森哥等人都以迟疑的目光看着他,因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空集!!!这个笑话乍一听不知所云,再一琢磨才觉其精妙之所在——这分明是在考你数学中空集的概念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不知为什么,森哥一般只教高二,极少带高三(我们这届是个例外),但这恰恰使得他的幽默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即使没被黄森老师教过的学生也一定可以感受到他的幽默,因为只要有森哥在的生物组,就一定少不了欢乐的元素。但是,又有谁会想到如此幽默的森哥其实性格内向,平时在办公室中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干自己的事情,很少和其他老师聊天。我曾说,也许正是因此,他才能够把一腔鲜活留给课堂。

 

    人大附中1991届毕业生、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曾说:“作为文科生,没听过李晓风老师的历史课是一种遗憾。”后来不知又被谁补了一句:“作为理科生,没听过黄森老师的生物课是一种遗憾。”而我,作为文科生,既听过李晓风老师的历史课,又听过黄森老师的生物课,这恐怕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梦里江河注:黄森老师2002年北师大本科毕业直接进人大附中,这种情况很少见)

 

另附旧作《我的岩哥与森哥》  

 


(平时着装朴素的森帅为了和大家照相,特意穿得很艳,胸前还别着一支笔,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小雅育芳华,碧琳秀千家

 

    我高中三年遇到两位语文老师——高一的张雅萍老师和高二、高三的廖琳老师。

 

    张雅萍老师的笑最令我难忘。高一开学典礼时,张老师曾笑容满面地帮一个瘦小的女生搬椅子——这是我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当时我就想,要是这个老师教我该多好。第一个语文早读开始了,让我喜出望外的是那个笑得很灿烂的老师竟然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在后来的三年里,无论张老师是否教我,在楼道中遇到她,她总是笑得很灿烂,就如高一开学典礼上那永恒的一瞬。高考出分后,我向张老师发短信汇报,张老师特意打来电话安慰我,怕我太失落。这次回附中不巧没见到张老师。听说张老师还在带高三,还是那忙碌的身影,还是那灿烂的笑容……

 

    廖老师教了我两年。这两年来,我恐怕是她费心最多的学生了。我虽然文学底子还可以,但由于我适应不了高考语文的条条框框,所以在阅读、写作上都不稳定,思维容易出现偏差。再加上我答题太慢,时间的限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挥,所以我的语文很少能考到很高的分数。为此,廖老师没少在我身上花工夫。每次考试过后,她都要细致入微地分析我出现问题的原因,帮我考虑解决办法。两年来,光是作文就不知道找廖老师改过多少次。最终在高考中,我的语文成绩虽然说不上有多高,但也不低,就算是正常发挥。这个结果我已经很知足了,四平八稳的语文成绩也对得起廖老师和我自己的付出了。

 

    暑假里,我曾问廖老师如何才能拿到校庆正式演出的入场券,廖老师当时也不知道。最后我从班里得到了一个名额,在校庆那天如愿入场了。在入场后,我忽然接到了廖老师的电话,她说给我找了一张入场券。我当时很感动,没想到廖老师一直惦记着我的事。

 

    廖老师是中山大学的文学硕士,想不到我的大学四年也要在广州度过。中大和华工,一个是文、理并举,一个是工、商独霸,它们共同撑起了广东省高等教育的一片天。而廖老师毕业于中大,我也将毕业于华工。

 

    这就是我高中的两位语文老师——小雅育芳华,碧琳秀千家。

    (梦里江河注:有位家长曾说,人大附中的女老师都很时尚)

 

 
(还是张雅萍老师那熟悉的笑容)

 

 

 
(我和廖琳老师)

 


 

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大附中校园中活跃着一个特殊群体——外教。绝大多数外教都来自美国(A-level班的专任外教除外),而来自美国的外教中绝大多数又都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据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英语最标准,相当于汉语中的北京话。人大附中的外教们就像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

(梦里江河注:人大附中从初中开始,每个班都有外教课)

 

    人大附中高中教学主楼中有一个外教办公室,每天固定的时间都会有固定的外教值班,专门与到访的同学进行交流。人大附中的外教们大都是热爱中国、热心教育、喜爱孩子的美国青年,实际上无论是否是值班时间,每天都有一些外教主动待在办公室中等待同学们的到来。每个周五下午放学后,外教办公室简直就成了人大附中的学生、外教俱乐部!聊天的,玩各种美国式游戏的,讨论外语学习的,干什么的都有,热闹之极。每逢一些重要的西方节日,外教办公室中的气氛就更好了,各种中式、西式的装饰将外教办公室变成了一个东西方文化的大熔炉。同学们置身其中,与外教们欢快地交流、娱乐,感受地道的西方文化,其乐融融。

 

    外教们很热情。如果在食堂里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即使互相不认识,他们也会主动与你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就这么一面之交,互相之间就算认识了。外教们记人记得很准,他们一定不会忘记你。以后再见面,哪怕他们正骑着自行车疾驶而过,也一定会抢在你之前笑着问声“How are you?”至于你是否来得及回答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梦里江河注:曾经的人大附中外教,日本人加藤嘉一,就因他在与别的老师说话时,路过的学生没跟他打招呼,而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中国学生为什么没礼貌》)

 

    最令我难忘的是高一的万圣节party。那天晚上,外教们在学校东门的小篮球场上摆出了各种娱乐活动。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请那个轮椅上的残疾女外教在自己的脸上画上一些万圣节的图案。我最喜欢的也是最具万圣节特色的要数外教们自制的地道的南瓜灯。活动结束的时候,我挑了一个好看而且个头较小的南瓜灯带回了宿舍,后来又带回了家。

 

   另外,外教们每学期都要给住宿生一个惊喜。他们大概觉得中国的中学生太辛苦,晚上还要学到那么晚,所以某一天晚上,他们会悄悄在高中楼大厅准备好饼干、饮料之类的东西,等九点半一下晚自习,给大家一个大大的surprise。外教们把这一天叫做他们的“Love Students Day(爱学生日)”。

 

    外教们还有一点让我很钦佩,那就是他们的锻炼意识。几乎每个周末都可以看到他们在操场上锻炼的身影。最令我感到意外和感动的一次是,我竟然看到一对外教夫妇用婴儿车推着自己的baby跑步锻炼!!!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却着实让人感动。这个方法既免除了无人照看孩子的顾虑,使夫妇两人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在婴儿时期就已经给孩子灌输了锻炼身体的意识,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梦里江河注:上文说的可能是这个外教,这是他带着两个儿子来为高考学生加油,学生入场后,记者在采访他。此图是梦里江河找的。

    毕业这么久了,才有机会回北京,才有机会回附中,但那时外教们也已经放假了,所以毕业后就再也没见到他们。曾梦想着如果在海淀上大学,每周五都可以回附中,到外教办公室找他们聊天——现在看来也是不可能了……在大学里,我也偶尔会想起高中的外教们,想起和蔼可亲的Miss Hull,想起美丽大方的Miss V.,想起热情幽默的Mr. Hollins……附中的外教们,好久不见,How are you? Do you still remember me?

 

 


食堂里的感动

 

    在人大附中生活了三年,我在食堂吃饭的次数可能比许多在附中生活六年的走读生还要多。这三年来,我总能感觉到食堂的师傅们在为我们默默奉献着。多少个周末,正准备休息的大师傅为误了饭点的我打开已经锁了的售餐窗口;多少次,清洁工师傅从你身边走过,三年如一日……

 (梦里江河注:人大附中从厨师到保安都显得很有素质)

 

    记得在高考刚刚结束的一天中午,我打算在附中的食堂吃最后一顿饭。这时,一位很面熟的师傅在一旁搞卫生,见到我在吃饭,竟然微笑着上前对我说道:“我看你平时学得很苦……(后面的话不记得了,听到此处我的内心已经是波涛汹涌了)”我很惊诧,然后就是一阵感动。全学校每天在食堂吃饭的学生有好几千人,那位师傅怎么会记得我?而且我几乎从来没有在食堂学习过,他又怎么会知道我“学得很苦”?可能是我住宿时周末经常不回家,他对我印象比较深,又由周末不回家推测我“学得很苦”吧。苦不苦不去管它了,反正都过去了,结果也早已成定局了,那就随遇而安吧。只是我常想,那位师傅曾经一定无数次从我身边走过,而只是在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走上前和我告别而已,岂不知在心灵深处我们已经是老熟人了,只是互相之间心照不宣罢了。

 

    还有一次,也是在高考结束后,有一次我到食堂问一件事(记不清具体是什么事了),那个多次在周末为我开门打饭的师傅(他好像是厨师长)微笑着回答了我。我告诉他自己已经毕业了,当我要走时他就像送客人出家门一样说了声“慢走”。我顿时百感交集。这三年在附中的生活,仿佛就像一顿丰盛的大餐。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酒足饭饱之后,总有些人要离开。离开的是我们,留下来的是他们……这食堂的一别就是永恒的再见啊!!!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也许我再也无法真正回到附中了,抑或是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过附中……

 

 
(食堂一层内景)

 


(食堂一层售餐窗口)

 


 

亲爱的刘校长,我想对你说…

 

    其实在高一时就想写刘校长,而且也确实应该写,但我却一直没写。不是没时间,也不是懒得写,而是难以下笔,不知从何写起,因为刘彭芝校长实在不是一个普通人,她值得我们去写的地方太多了,根本就不是千八百字能说清楚的,而是需要写一部人物传记才可以。但是,今天我却还是要写。不求把刘校长写完整(当然也不可能写完整),我只求从一个普通学生的角度,对可敬可爱的刘彭芝校长说几句不得不说的话。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起初对刘校长的印象并不那么好。听她讲话,总是那么随便,一点都没有领导的感觉。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便开始对刘彭芝校长死心塌地地崇拜。她在主席台上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可能会使台下几千师生笑得前仰后合。

 

    记得高一有一次轮到我们班值周。中午上课前,我们以查迟到为名,一群人在高中楼大厅站成两排恶搞(其实这个工作规定由两个人完成)。但没想到的是,刘校长偏偏在那个时候出现了!我们都暗自担心大事不妙,没想到刘校长若无其事地从我们中间走过去,还笑着说:“见我来了还夹道欢迎啊!” 顿时,大家忍俊不禁。笑声过后,我们总是被刘校长的幽默、机敏与真诚所深深打动。

 

    刘彭芝校长的思维始终是超前的,视野始终是宽广的,她总能够走在中国教育的最前沿,与国际接轨,甚至影响世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慕名到人大附中参观、访问与交流,并且总是为他们在人大附中的所见所闻而感到震惊。在与世界各国交流的过程中,刘彭芝校长也放飞了我们的思维,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

 

    刘校长又是博爱的。近几年来,人大附中与国内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并实现了远程对接。同时,每年都会有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亲自到人大附中交流学习。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十几年前,刘彭芝校长请来各科的顶尖名师为人大附中的老师培训;而今天,当人大附中领跑中国中学教育的时候,刘校长又带头为全国各地的中学校长、教师搞培训,建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还担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专家。刘校长在向全国播撒爱心的同时,也把爱心的种子播洒在了每一个人大附中人的心田。

 

    正如刘校长所说,“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她真诚地爱着人大附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个学生以及附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于是赢得了大家的爱戴;她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大附中人的个性,于是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刘校长说“爱的最高境界就是崇拜”,她爱她的学生爱到了崇拜,于是也赢得了学生的崇拜。每当一些有贵宾出席的大型活动,当刘彭芝校长出场时,掌声总是经久不息。校庆时,学生给予刘校长的掌声完全盖过了国务委员刘yd和教育部长袁gr——这都是人大附中的学生们对刘校长发自内心的爱戴的表达(梦里江河注:这是我转刘校长这篇的原因,当时掌声经久不衰,刘校长只好自顾开讲,才使掌声停了下来)

 

    以前从没有听说有学生会愿意亲近哪个校长。可能一般的校长都是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然而刘校长却恰恰相反。她所给予学生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爱与尊重。生活在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有刘彭芝校长这样的领跑人,我们感到幸福与自豪。


 
(我和刘彭芝校长)

 

 

 

永远的岩哥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已经在无数篇文章中写到了李岩老师。可以说,我几乎把我所知道的岩哥写尽了,以至于此时此刻我真的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在我上高中以前,九年的时间,从未遇到过一位好数学老师。“十年磨一剑”,我终于在入学的第十个年头,在人大附中遇到了一位改变我数学学习命运的老师——李岩。

 

    2007年,李岩老师刚刚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所以人大附中没有给他安排实验班的教学任务,而是让岩哥带两个普通班,兼一个班的班主任。于是,这便成了我们这两个普通班学生的极大的幸运!!!起初,当听说岩哥是一位新老师后,我也有过一丝担忧。在上第一节课时,岩哥大概有点紧张。那节课岩哥穿一身黑衣服,表情很严肃,也没有任何自我介绍(连姓名都没介绍),走上讲台后只说了一句话:“希望有缘我们能够相处三年。”然后就开始讲课了。这节课我对岩哥的印象并不怎么好,觉得他太严肃了,不够“亲民”。但很快,岩哥的人格魅力就彻底征服了我们!!!我总是试图回忆岩哥是从哪节课开始征服我们的,但我真的想不起来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就被岩哥的数学课吸引了,尽管当时的我并不喜欢数学。经过岩哥的讲解,没有什么题可以称得上是难题,因为他的讲解太清晰、太到位了,思想方法的点拨太经典了!我总说,是岩哥带领我们爱上数学,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其实,对岩哥最初的印象来源于军训的那几天。当时经常看到一位男老师,很年轻,但明显很成熟。一天晚上,又听到这位男老师声音不高但很有力、很严肃的讲话。岩哥班里的一个学生白天集会时被主席台上的首长当众批评了,于是那天晚上岩哥召集大家开临时班会。和岩哥的第一次对话也是在军训的时候。这个细节我想岩哥也一定不记得了。那天上午正好轮到我留在宿舍搞卫生,一会儿,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进来向我借笤帚,这便是我和岩哥的第一次对话。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老师竟然会是改变我数学学习命运的李岩老师!而李老师可能也不知道他所面对的那个同学就是自己的学生!

 

    在我看来,李岩老师创造了中国中学数学教学界的一个传奇:博士毕业后,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岩哥就教上了人大附中的理科第一实验班,也就是传说中的“京城第一班(其实也是‘中华第一班’)”。那时,第一实验班原班主任汤步斌老师临时抽调到高三,于是李岩老师在教两个普通班的同时又兼起了第一实验班的数学课。其实在高二刚开学时,岩哥就教过一段第一实验班和第三实验班。那时正讲算法,这是课改后教材新添加的内容,跟计算机编程联系比较大。于是,特级教师汤步斌老师退居二线,由岩哥来为第一和第三实验班上课。2010年高考结束后,岩哥出色地完成了三年一轮的教学任务。当年李秋生老师都是从初中普通班教起,几经挫折,在两年后教上了人大附中初中第一实验班。对于普通的老师,更是干一辈子也沾不到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的边。然而,岩哥刚一毕业就能够在人大附中高中部不间断地带完一轮,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更不用说他在中途执教第一实验班了。三年后的今天,李岩老师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人大附中2010级高中理科第一实验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这更是传奇中的传奇!!!在我心里,李岩老师早已是功成名就了,但我猜岩哥更希望看到的一定是三年之后他亲手教出北京市理科状元。衷心祝愿岩哥成功!但是,状元毕竟只有一个。虽说人大附中“岁岁传捷报,年年出状元”,七年出了一个文科状元、五个理科状元,但教出状元依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无论三年之后李岩老师的班里是否出现理科状元,我都永远认为,李岩老师是中国数学老师的头脑,是中国数学老师的良知!!!在我心目中,岩哥是完美的!!!

 

    惟独有一点遗憾,那就是李岩老师只教了我一年。我高二学文换了班,于是很“幸运”地遇到了下面将要提到的人大附中史上最差的数学老师ZLJ。从此,我只好偷偷去找岩哥,听他一两句点拨就如同基督教徒在听圣经!!!记得那次问岩哥导数的一些概念,他随手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图示,于是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因此那张草稿纸也就成为了我的数学笔记中的经典内容。有时候真想再重新走进岩哥的课堂,哪怕把高中的数学再从头学一遍,但我知道,这已经不可能了,永远都不可能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尽管岩哥只教了我一年,但由于新课改后课程设置的原因,高中数学中60%到70%的知识都是岩哥亲自传授的。他高一上过的每节数学课的每一个细节我都清晰地记得,而且永远都不会忘记!!!

 

    虽然三年把岩哥写尽了,但仔细想想还是有这么多可说的,而且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把三年来所有提到李岩老师的文章全部搜集到一起,做成链接,如下:

1.《“在池子里扑腾,在火海中挣扎”——我走上了人大附中的不归路

2.《历练后的飞翔——高一学习生活总结

3.《放下你的“身段”》

4.《文科生活随想录》

5.《我的岩哥与森哥》

6.《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7.《我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8.《我最崇拜的数学家

 

    另附李岩老师个人简介(这是我根据岩哥以前选修课的个人简介续写而成的,这样就完整了,呵呵!):

    李岩,男。南开大学数学所组合数学研究中心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组合数学与应用图论,天津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员。是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教授的弟子的弟子。曾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及教师技能奖学金,被评为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攻博保送南开大学后,用4年完成硕士和博士的所有学业,提前毕业,并被评为南开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多次参加组合图论国际会议及其研讨班,已经在被SCI索引的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5篇学术论文,其中《The butterfly decomposition of plane trees》一文被《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杂志评为对图论中树的研究有突破性贡献的文章。现任人大附中2010级理科第一实验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在最短时间内创造了中国中学数学教学界的传奇。

 (梦里江河注:现在博士太多了,李岩老师是真正的博士)

 

 
(猜猜哪个是岩哥哪个是我)

 

 

结束语

 

    写了这么多,终于快写完了。

    虽然这篇文章名为《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但也有写外校老师的章节,更有写个别为我所不齿的附中老师的篇幅,虽然与题目有违,但既然是一个回忆性、总结性的高中毕业感言,那就请容我痛拍栏杆、嬉笑怒骂一番吧。所以,有些人、有些事,不吐不快!况且,我一贯写的是真人真事,既然附中也有一些水平低、师德差却还在滥竽充数的老师,何必不写出来,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晒一晒呢?!更何况,我盼望着附中能够更加完美,所以一些我不写就不为人知的问题,还有待尽早解决。是为对一些反面内容的说明。毫无疑问,我这篇《高中毕业感言——致附中恩师》主要还是表现我对人大附中恩师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给予了我影响一生的教诲。

当然,我这三年的人大附中生活也有一些遗憾,比如遇到了LSM和ZLJ等老师、没进文科第一实验班、住宿生活的不快、高考的失利……但是,现在想想也不算什么,毕竟,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何况是我个人呢。

    与此同时,我也要从一个侧面感谢高考,感谢高考的失败,感谢那些痛苦挣扎的日子。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与挫折,使我更加冷静、更加客观地去思考世界、思考人生。其实仔细想想,高中三年来,我始终都是在滴着血地悲歌慷慨,一直到今天,身在天涯海角,海角天涯……

    在最后的最后,我还是要再次感谢人大附中,感谢附中恩师。没有更加华丽的语言,只有来自我心底的深深的敬意。名师,是我一生的精神力量;名校,是我永久的骄傲自豪!!!我只想说,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无论身在何方,我从来不会离开你——我的人大附中!!!


 
(我的人大附中)

 

 

 

                      ——于2010年10月、2011年1月——4月

 

上面内容基本是从杨炳轩同学这三篇博客里节选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799960100ptee.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799960100ptez.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799960100ptg9.html

 

梦里江河博客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