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呦:福建古闽文化失落的疑团(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6:43

福建古闽文化失落的疑团(一)

      “此间曾有无诸国,风景依稀识故乡。”这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人们把闽越国认识为福建的源头,却把福建古闽文化遗落了的伤痛!
  自古以来,由于几个方面原因,福建的历史显得特别稀寥。首先,历史文字多见于中原人笔下,他们对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相对闭锁的古闽地缺乏了解,故而记述古闽地的历史文字极稀;其次是古闽族人虽然有自己独立一派的语言,但却没有形成文字,无文字传述也就断了历史传承;第三是因为占据闽地的闽越族好战为人嫌恶,并最终为汉武帝所灭,而掌握史笔的北人记述此地,当然就带着了有色观点;第四,特别是闽越国被灭国后汉武帝对闽越之地进行人口迁徙,福建“遂虚”,无文字记载的时间长达三百年。种种原因使福建成了“最缺乏历史的省份”。
  因此,福建上古社会被遗忘和扭曲成了“蛮夷之地,化外之境”。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疑团。
  今天,面对着从三明万寿岩遗址、漳州莲花池遗址、福州昙石山遗址、浦城猫儿垅遗址取得的从福建初民到商周时期二十万年的考古成就,福建上古文化越来越清晰地浮出水面。假如我们把闽越之前三皇五帝到商周时期统视为福建上古时期的话,我们看到:上古福建不只是几只流莺活动的草莱蒙昧之地,而有着意想不到的文化。重新走进古闽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把被遗忘和扭曲了的福建上古文化还原给世人?
  古闽地 古阖人 古闽魅 这是我们解读上古福建时必须接触的三个概念。尽管闽越之前的福建状况史志羚羊挂角,几无着笔,只东鳞西爪散见在其他种族史传和民间传说及稗史小说中,我们尽可能地将能搜集到的只言片语集中起来概括如下。
  古闽地—闽,百越之一,东南越;又有职分七闽谓之“七闽族”、闽方国、南蛮之称;世人共称为闽越。夷蛮之国,化外之地。
  古闽人—蛇种,以蛇为拜物.红发白肤,野蛮强悍。水行而山处,住干栏居。凿齿、断发、纹身,迷信崇鬼。生时喜生食,死则悬崖葬。
  古闽魅—即稗史或小说家笔下怪异的人形魁魅。有传古闽山林,隐没着一些人魅,称为“山都”、“木客”,又有传名叫“山夷”或“客家”,他们身形矮小,不食而活,可驯化役使,能呼之即来,也可挥之而去;在江河海滨,则生活着一些船魅,名叫“曲蹄”,又有传叫“疍民”,身形矮小狠琐,以捕渔为生,泛舟江诸。
  这些传述所呈现的,地是蛮夷地,人是古怪人。要弄清福建上古社会的真实面目,我们必须从此人手去释疑解惑。古间地之疑“闽”、“越”、“闽越”,这是一组让学界纠缠不清的概念。或说有闽无越,闽乃“大闽”,地域不止今天福建台湾,乃含江西浙江广东云云;或说无闽有越,“会稽之南,交趾之北”都为越,闽地属越为“东越”或者“东南越”或者“既越”;或称只有闽越,闽地乃起始于闽越国。
  事情之所以变得这样纷繁复杂,主要原因是因为第一次详尽记述古代福建的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东越列传》,司马迁笔下把“闽”称为“东越”;而最早对闽地作出界定的是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许慎笔下把“闽”侄释为“东南越”。他们的记录导致了后世的对闽地的糊涂认识。其实,“有闽无越”之说虽然不完善,但有一定道理,而否认了越的存在是不对的。
  从大而论,“闽”是比“越”更早出现的地域称呼。在被视作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志的《山海经》中,“闽”地的记载就跃然纸上:“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而周朝的《周礼》更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还记载“象青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又记载“闽隶百二十人……如蛮隶之。”可见“闽”之地域称呼自古即有。而我们同时注意到,上述这些记载中却没有见到有“越”这个国或族的记载。“越”是后来居上,尤其是勾践灭吴成为天下霸主后声威大振,而后越被楚灭,勾践子孙散于江南各地争立为王为君,江南各地及至海外尽在越人控制中,才有了“百越之地”的声名。可知“百越”乃是江南各种族附属于越,并非为一个越族。司马迁及史家有误,以为凡越之地皆越民,故把“闽”属“越”。但不管怎么改名易姓,闽仍是事实上已有的称呼。
  从小而言,并不是说有闽时越不存在,事实上可能那时越也存在,只不过相对弱小,尚未形成种族规模。闽族有闽族的属地,越族有越族的属地,它们是相对独立的。闽叫“七闽族”,它的属地“七闽地”主要包括福建和“海中之闽”的台湾,越也叫“于越族”,它的属地主要包括浙江和江苏。
  “闽越”是勾践七世孙邹无疆率越人人闽被称之为“闽越族”,特别是邹无诸创立“闽越国”后才出现的。它更应视为是邦国之称,而后因邦国之称牵带为种族之称为是。早先并无“闽越族”的说法,直至汉高祖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闽越一称始见。从此史上把越人治闽至闽越国被灭看作闽越国阶段,亦把此时闽地民族称为闽越族。
闽人种属之疑 在上文中我已表述闽不属越,意思是闽地不属于越地,闽族也不从属于越族。
  “小南蛮子’伙—今天的北方人对福建一带的人还有这么戏称,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吗?
  “闽地蛮夷”自古以来有这种说法。让我们第一反应这是古人对闽地和闽人带贬义的蔑视,意味着“七闽地”是蛮荒之地、化外之境,古闽族人是野蛮不开化之种族。如果是这样看待古闽地和古闽族,那当然就不符合事实。从考古来看,就当时而言,古闽地肯定不是蛮荒之地化外之境。漳州莲花池和三明万寿岩的考古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远古闽地即有先民生息,而新石器时代的发现,全省多达一二十处。最可证明从一万年到三千年前福建上古时期是否蛮荒的,是浦城猫儿垅和福州昙石山。这些上古时期的墓葬,尤其是陶器,其质地、纹路、釉色、硬度及生产和烧制工序,远在同期北方制作的陶器水平之上。而商周时期的建匝铜钟,浦城古剑,松溪湛卢宝剑,更用文化发达的事实对“化外之境、蛮荒之地”作出了有力的否定。
  但“闽地蛮夷”却又是事实,它并不带贬义。如《国语•郑语》的“闽带蛮矣”;西汉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中‘,(东)越虽蛮夷”;段玉裁注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闽,夷蛮之国也”、“闽,蛮之别也”;唐代贾公彦说,’(七闽)如蛮人矣,故曰蛮”。—古闽地自古与“蛮夷”扯不清联系,的确提示了古闽族人种的属性。这种认识一是认为“闽楚同宗”,七闽种族是八蛮种族的同种;二是认为“闽夷同宗”,七闽族居海滨与四夷族(东南亚岛民)同种。这种认识从人类发展的衍化看是客观的。人类学告诉我们:人类最早从非洲黑人起源,由印度转为棕种人再进人东南亚成为马来人种,再进人亚洲腹地转为黄色人种,这样一看,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应该都同属一个人种源流,即以马来人种为代表。这种认识从昙石山研究结果和武夷船棺人种看,也是有道理的。历史记载远古中国南方有棕黑皮肤的先住民“黎民”,福建有棕黑肤色的“闽淮”,武夷山船棺中也有随葬棕、黑石头;昙石山人明显属马来人,他们和蛮、夷人一样,都是“蒙古人种南亚种属”,所以“闽,蛮夷”矣。
  “闽地蛮夷”我们还可以在今天的民间遗留中找到一些证据。其一是语音学者如果对闽北方言有研究,可能会发现以建欧语系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可能还有部分古闽语言的遗留,我们注意到在闽北方言中,“闽”与“蛮”两字读音相近;其二是上古“八蛮”国在“七闽”国的西边,成国时间可能比七闽国更早,楚蛮毗邻今天的闽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闽西考古就发现“楚文化要比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大”,出土的文物中从种类、器形、纹饰上都深深烙下楚蛮文化影响的痕迹。而古代汀州恰巧是福建最迟被汉化的地方。
  闽人发肤之疑 闽越人(代指古闽人)相传“红发白肤”的说法相当普遍,这让古闽人的形象很怪异。此外福建今天又偶有被认为是返祖现象的“白发红肤”的情形,故又有“白发红肤”之说。几乎没有人认为古闽人跟华夏后裔一样也是黑发黄种人。
  古闽人是红发白肤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小逻辑是古闽地同属于华夏,人种不会异怪到如此地步;一个大逻辑是数十万年前古人类从非洲黑人起步经印度转棕种人向南亚东亚渐变成黄种人,古闽人再怎么至少也是棕种人,怎么也不会是红发白肤。
  认为古闽人是白发红肤,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白发红肤现象或恐有,如果我们把相传的彭祖看作是古七闽族之中“武夷闽”的部落首领的话(尽管有人认为彭祖事实上只在中原生活未曾入闽,但无论如何他及彭武彭夷的传说总与闽地有太大的关系),那么皓首白眉被人误传长寿达八百年的彭祖,就让古闽人白发红肤于传有据;另外古时闽地皆山深林茂,居此之地的部分部落部分古闽人因光合作用和生活习性原因,黑发黄肤有发生病变或基因变异而蜕变成为白发红肤的可能。不过,即使这样,古闽人也不是尽皆如此。
  合理的解答是,古闽人一样是黑发黄肤的“黄种人”。福州昙石山人是有力的证据,科学鉴定,昙石山人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人类学知识告诉我们,这就是“黄种人”的代名词,尽管他们在黄色人种中更多地倾向于棕黑。

.threadtags_tag {margin:0px !important;background:none !important;padding:12px 0 !important;color: #444 !important;}.threadtags_tag span {border:1px solid #E6E7E1; padding:10px 14px 10px 32px; background: url(http://images.5d6d.net/dz7/default/tag.gif) no-repeat 10px 50%;}.threadtags_tag a{color:#09C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