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狼迅雷高清下载: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 心随梦飞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41:02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教学心得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5、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快速读懂题意

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必须懂得记叙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技巧。

        读懂主旨

        1.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考生要明白,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身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如2006年上海市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主要人物是“女店主”。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有时作者从侧面描写来烘托、勾勒主要人物的形象,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主要人物不是于勒叔叔,而是菲利浦夫妇,因为文章揭示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快速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内容。如《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合适的书→帮助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快速概括文章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内容。考生把握了文章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如该文的第17、18题即是。

        

      

      读懂题意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1、审读题干的语言。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下面我们来看《孩子和书》第16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2)_____;(3)______;(4)_____”。让我们来理清题干语的内容:A.“全文”意思是提醒考生根据全文来考虑;B.“表现”意思要具体回答文中相关具体的内容,不能笼统或抽象的答题。C.题目要求回答三个表现,那一定是全文中最为典型的三处;D.题目中出现的第1个答案是为考生提供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与基本样式,是示范答案,帮助考生从内容和形式上理解和答题。所以审读题干的语言,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关注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6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孩子和书》第17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这道题目,既考了比较,又考了省略号的作用,还考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3.留心分值的设置。中考语文总分值为150分,在题量不变的要求下,命题者势必提高各题分值,所以注意分值也不失为一个答题的方法。从今年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的第18题来看,命题者设下一个陷阱:“联系全文,第○15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_____”(6分)。不少考生在这题上失了3分,原因是答题纸上只留了一个空格,考生误以为只有一个答题点。其实关注分值,我们就不难发现,该题一空6分,肯定隐含至少两方面内容,否则该题分值高得离谱了。考生要学会善于识破试题中的干扰素。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 三

一、 词语理解

1 从词语的语境义开窍

[开窍门路]

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如:

.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父亲当时任大学助教,母亲在工厂任中层干部,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百出头些,在那物价腾贵(普通麻饼被称为高级饼,要卖到数元一只,且还要凭票)的时期,靠这点钱养活一家五口,其拮据可以想见了。

父亲想到自力更生了,他在大杂院井台边,沿墙种了十多株丝瓜。起先,我还

帮助他浇水,且天天跑去看几次,一直看到丝瓜蔓爬满围墙,丝瓜花变成了一条条嫩生生的丝瓜,丝瓜又变成餐桌上香喷喷的丝瓜汤或者炒丝瓜,其间我不知流了多少馋涎呵!

(1) 第一段的“腾贵”是什么意思?

(2) 第二段的“自力更生”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第(1)题文中“腾贵”后面就用一句话进行解释,通过括号里的话可以确定“腾贵”就是物价飞涨。第(2)题“自力更生”的下一句对此作了解释,答案应为:自己动手种丝瓜,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2. 从代词的上句开窍

[开窍门路]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远及近地去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例:

依次指出下面语段中加点词指代的内容

这些光都不是为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①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②的发育。一位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③。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这灯光的指引,它④有一天会永存海底。

(1)“它们”指的是

(2)“它”指的是

(3)“如此”指的是

(4)“它”指的是

(解题思路:这些题目都可以从词语的上一句找到答案,通过对应关系,可以知道:①“它们”指的是这些光;②“它”指的是我的心灵;③“如此”指的是不光靠吃米活着;④“它”指的是我的心。)

3 从释句处开窍

[开窍门路]

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开窍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夜黑得很深沉,天顶上只有一小块灰白和偶然的一颗星星。黑暗里有一种呼吸,因为这些控制了白天,占有了黑夜的巨灵是活的,有存在、有感觉,在它们深处的知觉里或许能彼此交感!我和这类东西(奇怪,我总无法把它们叫作树)来往了大半辈子。我从小就赤裸裸地接触它们,我很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但是没有经验的人类到这儿来却感到不安。他们怕危险,怕被关闭,封锁起来,怕抵抗不了那过分强大的力。他们害怕,不但因为水杉的巨大,而且因为它们的奇特。怎能不害怕?这些树是上侏罗纪的一个品种的最后孑遗,那是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那时水杉曾蓬勃繁衍在四个大陆之上。人们发现过白垩纪初期的这种古代植物的化石,它们在第三纪始新世和第三世中新世曾覆盖了整个英格兰、欧洲和美洲。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形象,在踏进森林时,巨人树是否提醒了我们,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臭乳未干,十分稚嫩的,这才使我们不安了呢?毫无疑问,我们死去后,这个活着的世界还要庄严地活下去,在这亲友的必然性面前,谁还能作出什么有力的抵抗呢?

(1) 加点词“巨灵”在文中的含意是:

A、一种巨大的特殊的精神。

B、某种作者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理解的东西。

C、富有强力而又古老的水杉林。

D、人类蒙昧时期臆造的神秘的幽灵。

(2) 联系上下文的语言,在文中找出一句能说明划横线句子“奇特”一词所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第(1)题“巨灵”一词的释句在下文,“我很

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这句话揭示了“巨灵”的内涵。正确的答案应是C。第(2)题原文划线句子之后就开始对划线句子进行解释,先解释“害怕”,然后解释“奇特”,正确答案应为: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形象。)

二、句子理解

4、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开窍

[开窍门路]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成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本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开窍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说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极了,觉得这是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辩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床上。

(1)“愧不如人”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2)“我逃走了”是因为:

A、与狗无法讲道理,正如“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请”。

B、我无力驳诘狗的论点和论据。

C、怕狗讲不过道理而咬自身。

D、我从梦境中醒来了。

(解题思路:(1)(2)两题所问的句子在文中都起关键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理解它们必须看全文在“愧不如人”的下文,也就是文章第6自然段对此有些解释,因而第(1)题答案应为:人在许多方在比狗势利,狗为不如人的势利而感到惭愧。第(2)题也可以从上一段(即原文第6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正确的说法应为B项。)

5 从相邻句开窍

[开窍门路]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关于句子的理解,有些设问的句子既不在文、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段结构部分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总在文章中起着一定作用。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这个唏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飞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或再现对象特征,或以文艺性笔调起点染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开窍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邑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定“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之“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1、 对“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一句的正确理解是:

A 我国书法倾诉着书法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B 我国书法展现着书法家的审美情感。

C 我国书法披露着书法家的生活态度。

D 我国书法表达了书法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意义是:

A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B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C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解题思路:(1)这题必须看原文的下一句,下一句说:“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是打比方作解释,所以不可能是书法家喜怒哀乐,也不可能是书法家的生活态度或对世界观的认识,答案应为B。(2)这题的理解要看上文,上文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由此可见,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而非心绪,而“合度”则是合乎构字的法则,而非把握分寸,因此答案应为A。)

三、根据具体内容

7、从核心词句开窍

[开窍门路]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基本能力要求,那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这是基本的常用题型。解答这类题目办法多种多样,如果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关键词句,或称核心词句,也就是体现文段(或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准确省力。

[开窍示例]199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

(1)记得祥林嫂曾执著地问过人,人,到底是有没有“魂”的?当时的祥林嫂,已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如此麻木的人儿,竟也询问起“魂”来,可见,这东西实在是重要得很!

(2)人,其实是有魂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魂,那么,使只剩了一具空亮,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模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浑然不觉。

(3) 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大元帅的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共产党人夏明翰的魂;还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则是雷锋的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了我们民族的魂,才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滚滚的历史长河,走向文明,走向昌盛。他们虽然都死了,可他们的魂依然活着,成为我们的脊梁。

不仅仅是人死了才能有魂;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英雄徐洪刚那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沥血追歹徒的精神,便是他的魂;青年志愿者们热心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的一片爱心,这,也是他们的魂……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却失去了这宝贵的魂,孕妇受辱,围观者甚众,却都“木刻”似的;眼见救人的勇士求助,却浑似不见一般;病者横于闹市,过者达百余人,却都袖手旁观……还有很多很多的例于,都令人忿忿然。若鲁提辖大官人亲历,不免又要叉开五指,或者挥起大拳头了。

(1)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伟大的话没有错,人本身不能永恒,只有人的精神才能永恒!

(2)丢了魂怎么办?要紧的是努力地寻回来,仔细想来,祥林嫂其实并未“麻木”而至于“不仁”,至少,她已有意无意地意识到自己失却了“魂”,尽管她所谓的“魂”实属子虚乌有,而我们现在的某些人,失却了至关重要的魂却还懵懵懂懂而不自知,这才是不得了的呢。

(3)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六神无主,神志不清,是必须及时地“叫”一“叫”,特“魂”叫回来,若时间长了,这“魂”便很难回归本身。迷信不可信,但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对我们有些人,也该“及时”地“叫”一“叫”:

“魂兮,归来!”

本文围绕“魂”展开议论,层次分明,段落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请在下面中各填两个字,以显示本文的思路。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分析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将每个层次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不过其要求更进一步,每个层次只能用两个字,而且题干上有暗示围绕“魂”,说白了就是两个字当中有一个是“魂”字,要求清楚了。下面依次进行,先分层次,第(1)段为一层,这段的开头一句或最后一句是关键句,而核心词是“问”,因而填“问魂”。第(2)段——第(4)段为一层。三个段落谈的都是:人是有魂的,第(2)段开头一句即起总起作用,“人,其实是有魂的”,因而核心词即“有魂”,第(5)段的起始句也是中心句,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核心词应是“丢魂”。第(7)、第(8)段合为一层,说的是丢了魂之后,要及时找回来,把魂叫回来,第(7)段第一句通过设问点明这个意思,核心词是“叫魂”或“招魂”。

从以上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每个层次大都有一个中心句,中心句大多在每个层次的开头,当然有时也可能在结尾,中心句当中有重要关键的核心词,找到它有助于我们概括具体内容。

8、从设问法开窍

[开窍门路]寻找核心词句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有效办法,但是有些文章,有些语段,没有现成的中心句,找不到核心词,怎么办?那就采用设问法,给自己提问,然后结合原文来回答,一般说来如果语段是说明文,则问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如果有多个对象,则问相同点是什么、相异点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问记叙对象是谁,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如果是议论文,则问主张或反对什么,证明一个什么道理。设问法也是一种准确概括的方法,而概括的基本原则就: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从本句的修饰语开窍

[开窍门路]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就是要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句是重要的语言单位;由句组成段,进而组成文章,所谓句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内涵丰富的句子,作用较大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意在言外的句子等等。确切地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因此我们应通过深入领会体察,抓其结构,解其主旨,品其意味,知其作用,真正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窍门之一就是从句子结构入手,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中考记叙文阅读1

中考现代文阅读重点

中考的重点之一是记叙文、散文基础知识;其次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十分重要。整体感知包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文章线索的把握,对文章思路的了解。再次是对于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和分析。对于基本课文要能够了解其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能够分析段落中层次的安排,要能够找出并分析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表达作用。最后是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能够通过分析其描写方法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其对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

 

Ø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考点: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l          下面就具体的分析记叙文的考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但有些时候记叙的某些要素可以省去一些,因为这些要素不需作者交待读者就明白。

 

n          技巧(把握六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

   3.记叙的线索

   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 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²        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²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4.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6.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和真实感。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有时单独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叙述,有时两种人称交叉使用。

 

 

7.记叙的中心和详略

   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记叙的详略即详写略写,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8.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9.散文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杂文等。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数散文作为“记叙文”教学。本套教材只在第三、四册各安排了一个散文单元,包含3篇基本课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选材自由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这种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阅读散文,要仔细体会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获得启迪和美感。

    散文形式的特点,在叙述方式上,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在艺术表现上,往往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或侧而暗示;在结构和行文上,追求自然的节奏。阅读散文,要从语言文字中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

 

 

10.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使儿童受到教育。童话的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形象丰满。童话可分两种,一种与寓言相近,另一种与小说相近。童话语言应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

童话的寓意往往通过具体形象显示。作者塑造真、善、美的形象,并赞扬、歌颂他们;刻画假、恶、丑的形象,并批判、鞭挞他们。

 

 

11.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可以虚构,小说中的“我”并不一定是作者本人。

小说的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1)人物形象:①塑造人物的典型性;②塑造人物方法的多样性:a.概括介绍,形象描绘;b.

外貌、心理描写,行动、对话描写;c.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一般分

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3)环境描写:①社会环境:为了交代时代背景;②自然环境: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中考记叙文阅读得分技巧

 

一、夯实知识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命题很可能会有新的题型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不管遇到怎样的题型,都能轻松应对。对于记叙文而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组材线索。组材的线索多种多样: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有的以感情为线索,还有的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抓住了行文的线索,可以较快的理清文章的思路与脉络。

    2.记叙要素。写人记事,必然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就是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掌握文章的要素,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记叙顺序。包含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4.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行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5.句子的作用。一般包含内容及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6.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等。

    7、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特色。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抒情等手法又不可缺少。在记叙文中,议论一般起到阐发事件意义、突出主旨的作用,而抒情在升华文章中心的同时,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物、事件所持的情感与态度。

二、把握解题方法

    一般而言,语段阅读应先读试题,然后再读文章。当然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技巧,下面我们做一下分析。

    1、层次分析类试题:注意提取语言标志。

    2004年河北卷的22题和2005年的22题都是层次分析类试题。后者要求我们概括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考查我们对行文脉络的整体感知能力。因而,本着初遇时怎样,相处时怎样、分手时怎样去答,这一题便能得到很好的分数。

    2、语句分析类试题:注意揣摩具体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确实,理解某一句子的内在含义,必须到文章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去揣摩和体会,归结起来,在语境中品悟句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到该句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寻找答案 ,一是到该句后面的相关情节中提炼答案。

    3、语句作用分析类试题:答案力求全面准确。

语句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等;一是内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等。有些时候,同一个句子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具备,因而要从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都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4、形象分析类试题: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解答这类试题,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表述。可以说,理解文章内容是基础,而简明的表达又是得分的关键。

    5、开放探究类试题:注意文章立意与自我体验的结合。

解答开放探究类试题,需要我们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是观点看法。当然,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常见的开放探究类试题除补写题外还有如下几种形式:(1)根据选文内容谈感受或启示;(2)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选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突出整合,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故、名句等);(5)强化积累,完成语言或材料积累卡片。

三、加强表达训练

    中考记叙文阅读以主观题为主,因此,表达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决定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答题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答题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我们把几类试题答题的常用词语及相关技巧做了一下概括,供同学们参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常用词语有: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设置背景、衬托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分析语句作用的方法及常用词语:分析语句作用一般先谈结构作用,后谈表意的作用。常用词语可参考上文。这里只对结尾段和照应句的常见作用做一下归纳:

    (1)结尾段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观点,或升华情感。

    ②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2)几种照应句的表达作用。

    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鲜明,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揭示或强调标题含义,突出文章中心。

    ③行文中的前后照应。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完整。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用语一般力求精美。可多用四字短语。

评价语言特色的常用词语有: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语言简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

    当然,我们上面列出的这些答题技巧,必须根据具体的题目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另外,卷面的整洁情况也会影响到得分的高低,因此,同学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工整规范书写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