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大幅变化:台湾环岛八日游记(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2:59
第四天:一早起来,未吃早饭,我一个人就兴匆匆地去瞻仰了台南有名的赤嵌楼。台南赤嵌楼赤嵌楼5元普通纪念币

赤嵌楼坐落在台南市中区民族路上,原称普罗民遮城,为荷兰人窃据台湾时,於明永历年间在赤嵌地方所建的一座海上城堡,被当地人民称作红毛楼。因城楼砖瓦均为红色,又叫“赤嵌楼”。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攻入台湾,以此楼为指挥部,征讨荷兰侵略军,尽复台湾失地。从此,赤嵌楼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1862年(清同治元年)毁于大地震,光绪年间在废墟上建文昌阁、海神庙等,即今日的赤嵌楼。楼内陈列着荷兰人投降的条约书,以及郑成功与荷军作战的海图等珍贵历史资料。城楼下排列着九座巨大贝屃碑趺的石碑,为乾隆皇帝所赐,上面刻有乾隆亲撰的碑文。赤嵌楼的楼上,尚有巨炮及瞭望台的遗迹。楼前广场中心建有郑成功接受荷军献降书的雕塑群像。这受降图是胜利的象征,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雄风。赤嵌楼濒临大海,红色的砖墙在夕阳的西照下,如吐红霞,与海水波光辉映,景色更加妍丽,人称“赤嵌夕照”。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铸造发行了以“中国宝岛赤嵌楼”为题材的 5元面值普通纪念币,以示纪念。

瞻仰了赤嵌楼回来吃完自助早餐,我们即前往安平古堡参观。台湾的历史自台南始,台南的发迹自安平起。安平古堡原是明末崇祯年间由荷兰人开拓的与中国贸易的据点。

安平古堡位于台南市安平区国胜路82号,以前有台湾城、王城、赤崁城、安平城等名称,原为荷兰人所建。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郑成功逼荷兰人投降,接收了该城,改名为“安平”,并将指挥部从赤嵌楼移至此城。1662年7月,郑成功病逝于城内。清同治年间古城被英舰大炮所摧,经整修后,虽不复旧观,但仍保持古朴典雅的风韵。古堡中,有一片红砖砌成的残壁城垒,就是300多年前古城仅存的遗迹。城垒上古榕枝干盘曲,显得格外苍劲古老。堡前空地上竖立着一座石碑,上书“安平古堡”4个大字。城堡脚下,树立郑成功铜像。在郑成功陈列馆中,陈列着荷兰侵略者占据时所建的热兰遮城的原始模型,以及郑成功的墨宝和有关史迹资料。古堡上有瞭望台,是光绪年间在城基上设置的灯塔。安平古堡为国家第一级古迹,古称热兰遮城,创建於公元1624年(明天启四年),在1634年完工之时,分为内外两城,为上面两层,地下一层深一丈余的三层式建筑。现今安平古堡,是日本人建於热兰遮城的遗址上,几经屡次修建而成,并在光复后称为“安平古堡”沿用至今。城上的安平古堡文物陈列馆,陈列热兰遮城复原图、荷兰专使求和息战图,以及郑成功像等各式模型建筑,放置在玻璃橱窗内。目前真正荷兰时期的遗迹,仅存古堡前方马路边原为外城南面城壁遗迹的砖墙。

走进安平古堡,但见守护着它的两棵大榕树,似阅尽人间沧桑的老者,无论日出月落,潮涨潮退,都保持淡定的气度和神色,显出一副任由人世间评说的样子。

古堡内那残存的70多米长的古墙,历经近4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着,被斑驳的阳光和盘根错节的枯藤爬满,似乎要复活一个记忆,定格出一种壮美。

登上红砖石阶,郑成功铜像高高地挺立在我的眼前,令人顿生一股英雄豪气和崇敬之心。古朴厚重的安平古堡纪念碑屹立在郑成功铜像不远的地方,无声地打量着一批又一批走进安平古堡纪念馆探秘的来客。纪念碑旁,一尊残损的古炮微仰着头,张开了残损的嘴巴,似乎要告诉人们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纪念馆陈列着安平古堡的原始模型、郑成功墨宝和明清史料文物。我留意郑成功与荷兰人签的条约,第一条开宗明义:“双方忘记一切仇恨。”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中国的国门,逼迫清政府签订包含割地赔款等条款在内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族处于被宰割、被凌辱的境地。郑成功对于战败投降的荷兰人,却是那么的宽容:允许荷兰人带走除了巧取豪夺的珍贵文物之外的私人财产,允许荷军在撤离台湾时“击鼓、鸣金、荷枪、扬旗”,而没有对失败者进行人格尊严的凌辱,更没有对他们加以杀戮,这是何等的大度。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天:1662年2月1日,郑成功的代表和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的代表互换有双方最高首脑签字的协议。历史,更应该记住这一天,1622年2月9日,在台江边的沙滩上,战旗飘扬,鼓声动地,揆一带着荷兰官员无奈地走出热兰遮城,向郑成功献出城堡的钥匙,并呈上一把象征权力移交的西洋宝剑。这一天,在台湾飘扬了38年的荷兰国旗被降了下来,中国人第一次把占领自己领土的外国侵略者赶了出去。

纪念馆旁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瞭望塔。登上塔顶,眺望万顷海波,不由得思绪起伏,耳边仿佛响起当年的受降仪式上郑成功掷地有声的宣言:“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久为贵国所据,今吾既来索还,该土地自当归我!”

“开辟荆棒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闾关不忍离。”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写的一首诗。他在台湾设立一府两县,开设府学、县学,筑城郭,固海防,拓中华民族海疆,倡民族文化与和睦之风,促汉族移民和高山族同胞的融合;屯军田,开荒地,送农具和耕牛给高山族同胞,并派人教授耕种之法,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郑成功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台湾开发和发展的基础。

令人扼腕喟叹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就溘然而逝,年仅39岁。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正值壮年的郑成功过早地离开人世呢?我站在瞭望塔上,问天,天不语;问地,地无声。或许天和地都不忍心告诉我真正的答案,或许是为尊者讳也不得而知。

郑成功猝死之谜不忍解读。清代官方史书记载,郑成功“得狂疾,自斫其面而死”。为什么会是这样?民间流传他的死有四个原因:父死、君亡、子不孝、臣抗命。可能是,后两个原因是最致命的。“子不孝”,说的是,郑成功长子郑经娶尚书唐显悦孙女为妻,却与胞弟的乳母陈氏私通生子。唐显悦得知后写信给郑成功责问道:“令郎狎而生子……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自尊心极强的郑成功,对儿子的胡作非为感到难堪又震怒。“臣抗命”,指的是,郑成功发出两道命令:一则,下令给在金、厦的堂兄郑泰,将郑经、陈氏及教子失责的董氏(郑成功元配)处死,郑泰拒不执行,并拖延该运到台湾的粮秣军饷,图谋和郑经联手叛变;二则,令将官兵眷属从金、厦迁到台湾,但部从因贪恋金、厦海上贸易之便利及商业之繁荣,抗命不遵。郑成功气极而死,死前几天持着望远镜瞭望海面,盼望有船只从厦门驶来。面对海阔天空,郑成功哀叹自己无颜面见九泉之下的先人。可以说,子不孝,臣抗命,是对郑成功致命的打击,故而“索从人佩剑自斫其面而死。”然而,《台湾通志》说郑成功是死于感冒风寒;也有人说,郑成功被重兵在握的郑泰毒死。台南安平古堡安平古堡里的古炮

世间万物,没有不变的容颜。唯有永远不变及代代传承的是爱国情操和永不磨灭的历史功绩。郑成功然也!这正如张学良将军在90高龄时作的《谒延平祠》诗中所云:“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参观完安平古堡,我们又来到亿载金城参观。所谓的亿载金城,位於台南市安平区光州路,旧称七鲲身。这里有台湾第一座西式大炮台的遗址,人们通称亿载金城。它同台南孔子庙、延平郡王祠、赤嵌楼一起,被称为台南的四大名胜古迹。

这亿载金城是林则徐之婿沈葆祯为加强台湾防御力量而采取军事措施的一个内容。公元1874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岀兵台湾,一时形势紧张起来,沈氏决定在台南修筑工事,安装炮台。他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后,采用旧城堡附近的石料,於1876年(清光绪二年)完工。亿载金城占地约3公顷,为西洋式红砖建筑,呈四方形,四隅有堡,而中央凹入的场地则是用来操练军队,城外引海水为护城壕,城上设有大炮,故称大炮台,另称安平炮台、三合土炮台、抗日名城,目前列为国家第一古迹。大炮台建筑物的额上有“亿载金城”的四个显眼大字,里面有“万流砥柱”四个字,均为沈葆祯手书,城墙外有堑嚎,通贯海水,城门有桥可通外界,城内装有新式大炮五尊,小炮四门,平时水师副将率军士300多人防守此地。

亿载金城在台湾南部的防卫工作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公元1884至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多次岀兵攻打台湾,一时不敢冒然侵犯台南,这同台南加强防御力量不无关系。公元1895年6月,日本侵略者岀兵台湾时曾派舰队窥视台南安平,其时刘永福等驻守亿载金城内,见日舰来即发炮攻击,打中一舰,其他各舰眼看形势不妙,即逃窜而去.台南坚持对敌斗争了四个多月,这也因为有亿载金城的缘故。后来由于弹尽粮绝,后援不继,台南终于沦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台湾。

虽然台湾人民的反抗并未改变日本人统治的历史宿命,但亿载金城所发挥的威力,还是证明了沈葆桢的筹办军务的才能与眼光,也让沈葆祯在历史留下美名。

日本侵占台湾后,曾将亿载金城内的大炮、小炮拆下售卖,这件事既不但表明日本侵略者的穷凶极恶,同时也表明了侵略者对这座炮台的仇恨和害怕心理。

亿载金城的城门右边,纪念碑上面记载著亿载金城的建筑历史,还有沈葆桢的纪念铜像,以及三座大炮台。原本设置有8尊大炮及5尊小炮,但绝大部分的炮都在日据时代遗失,目前所见只有1尊小炮为真炮,其余都是1976年整建时仿制。虽然经过多次整建,亿载金城多项设施都已被破坏,如炮台营房、弹药库等,亿载金城炮台中央为减低炸弹攻击威力,同时兼有储水功能的水池现在也已填平,成为广阔的空地,但现存的外观仍能看出炮台整体型制。亿载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