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月季的修剪视频:[原创]理性看待“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4:40
【按】这是我写东西以来,最为痛心也最为愤慨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下面的内容略显粗糙,但意思还是明白的。对王平女士的此番言论,我欢迎猫友拍砖,但请猫友们首先得仔细看了内容,再下结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近日在分组讨论时语出惊人。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不应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他们读完大学不回家乡就是一个悲剧”。王平此番言论一出,旋即引来数千网友参与讨论。不过,综观网友们的观点来看,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之声,比如,有的认为很荒谬,是在歧视农村孩子,有的认为是历史的倒退,还有的甚至认为是在制造贱民……
    不难理解,在当前国内贫富差距日趋严重,阶层日益固化,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逐渐困难这一严峻的现实背景下,王平的此番言论无疑刺痛了渴望向上流动者的心。因而网友们对王平形成一种“群殴”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回到事件本身,我们有必要追问的是,王平此番言论有错吗?或者说完全没有一点合理的成分在内?显然不是。在我看来,王平只不过在错误的时间说了一句实话而已,而且她的建议也不乏善意,甚至也可说是一种警醒。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王平那句惹祸的话:“不应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不难看出,这句话在用词上是极尽克制的,并非在口无遮拦、武断地下结论。“不应鼓励”并不等于“不应当”,更不是“不要让”“禁止”的意思。其潜台词是对农村孩子盲目上大学这一现象“泼冷水”。此外,这句话中的“上大学”应当还有“上怎样的大学”这层意思。
    众所周知,在当下中国,大学满天飞,读个不入流的地方院校也算是读大学。但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中国的大学毛病丛生。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就与市场严重脱轨,而近年来的大学扩招热,更使得沉疴已久的高校教育雪上加霜。其结果是催生了一大批难以被就业市场消化的“半成品”或“废品”,沦为“啃老族”和生活于城市边缘的“蚁族”,领着微薄的薪水甚至连找份工作都难,更别提买房子、娶媳妇,只能蜗居在城中村艰难度日。
    毋庸置疑,农村孩子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读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这就不得不要考虑投资的成本和回报。对于很多农村家庭而言,无论读名校还是不入流的大学,昂贵的学费始终是一道坎。农村孩子读好的大学是值得鼓励的,然而很多读普通院校普通专业的农村孩子,则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了。读好一点的大学,其就业前景尚且可期;而那些读不入流大学的农村孩子,则要面对同样不菲的学费,而师资力量却严重不对等的现实。农村孩子读不入流大学已属不幸,如果再去读个不具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其就业前景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如王平所说,“往往一家出个大学生就返贫了”。
    如今的就业市场,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难,而找份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以至出现大学生和民工“抢食”的怪现象。而另一方面,却是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极度缺乏,很多企业“一将难求”。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大学生的薪酬远远不及一个技术工。鉴于这种形势,其实对于那些去读不入流的大学和专业的农村孩子,明智之举还不如去读中职学一门技术,更何况,不仅学费便宜许多,而且见效快。这其实不仅适合于农村孩子,对于城市孩子又何尝不可?从长远来说,技术人才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实际上,当年韩国和日本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
    由上可见,王平此番言论并没有什么过激之处,更没有如一些网友所说的“很残忍”,恰恰是站在农村人的利益来提这个建议的。王平说她常年深入农村地区,看到城镇化在搬迁过程中切断了文化的根。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漂泊于城市的我,能够感受到她对农村文化被切断的切肤之痛,也能够体会到掌握一门技术对于农村孩子的重要性。批评王平者,如果能站在那些无一技之长而读了个破大学破专业以致找工难的农村孩子的位置想想,也许就不会胡乱给人贴标签了。

 

下面的内容是我和一位朋友的聊天记录,稍为整理了一下。

    我看到网上漫天飞的批评声音就来气,我不知道这些批评的人当中,有几个是读了不入流大学的,有几个是从农村出来的,又有几个因读了破烂专业而苦于找不到工作的。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站在那些读了破大学而找不到工作的农村孩子的立场想想,很多人是以一种精英化的视角看问题,搬出什么歧视论这类道德大棒予以鞭挞,很多人都流于情绪化和口水化,对她的话缺乏理性考虑。
    不是不要让农村孩子上大学,她10日在接受中国经济网的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是建议那些读不下去的农村孩子不要盲目去读大学。农村孩子成绩好能考上好的大学当然值得鼓励,但那些成绩一般的去读个破烂不入流的大学,再读个破烂的专业,岂不雪上加霜,这种人读大学不是债台高筑么。
    看问题要从现实来考虑,尤其要站在具体的当事人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来宏观的看问题。说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资源分配不均衡,要政府规范教育,这些所谓的“根源”实在是个筐。着实说得很轻巧,这谁都会说。的确,根源问题在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国家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解决这些根源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不鼓励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盲目上那些垃圾大学,与解决这些根源问题并不矛盾。请你告诉我,根源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得以解决呢?如果等到那一天,不知还要牺牲多少这样的农村孩子!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孩子,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填报了一所三流或不入流的地方院校诸如历史、中文、地理或政治这些专业,这种情况,你作为他的亲戚,是建议他去读这个学校,还是让他去学一门技术呢?在我老家,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很多人会选择后者。
    读书不行的,非要去读个不入流的垃圾大学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学干什么!这还得看个人造化。本来学费就高,如果这个农村家庭比较殷实还可以去读读,但那些穷困的家庭,与其去读这种无用的大学,出来找份工作都难,还不如去学一门技术实在。
    不是说存在就是对的,也不是要默认这种残酷的现实,但也要正视面对这种现实,与其飞蛾扑火还不如寻求其他的途径,其实学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所在的农村,很多年轻人除非能考上好的大学,一般都去学技术了,而且出来后城里乡下都能用得上,反倒是我们这类读了几本书的人,漂在空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很多精英在看待这个问题时,要问一问那些考不上好学校,而现在连找份工作都难的农村孩子是怎么想的。精英群体往往表现得正义满满,颇富有底层立场。但光有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与底层人群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一个群体生存不易的切肤之痛。
    一个很要命的事实是,当前生活于底层的农村孩子没有多少话语权,其话语权往往被所谓的精英所代言。精英人群虽然很多时候在替农民工说话,但由于立场、以及生活状况的不同,很难说是真正替这个群体说话。精英们是在真的关心农村孩子么?又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他们面临的生存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