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田不易死后: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39:01

文建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老百姓心中的丰碑

  ——记四川省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

  溪河侧畔,大山腹地。在营山县老百姓的心目中,有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字,妇孺皆知,有口皆碑。

  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在身患癌症的日子里,还一次次向当地老百姓承诺办实事、办好事,又一件件、一桩桩地将这些事情办实、办好。

  他是一位拼命实干的拓荒牛。1981年6月参加工作,在乡镇岗位上一干就是30个年头,捋清了“团团乱麻”,创新了许多执政经验,攻坚破难,顽强不屈,挺立在改革潮头。

  他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是一位勇于奉献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是一个不会打牌、不会下棋、不会唱歌跳舞的时代落伍者,却熟谙乡镇工作套路,装满百姓疾苦,谋划群众致富门路,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时代强音。

  “作为乡镇干部,不仅要有爱民的情怀,更要有为民的方法”

  文建明坚持把工作当作事业来看待,把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主动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致力探索构建乡镇科学化运行新机制,做到了“行政管理便民化、党务政务阳光化、干部管理人性化、群众工作亲情化、财务管理电算化、文明教育常态化、督查督办制度化、农村党建创新化”,受到了中、省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

  创新干部管理机制。他大力创新干部管理机制,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到村、社区任职,动员有特长、有技术的事业人员搞点示范,创办经济实体,引导农民致富。按照兼职、兼责、兼薪的原则,推行村、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村“三职”干部兼任群团干部和村(居)民小组长。全镇干部由70多人精简到33人,村(居)干部由88人减少到38人,全镇财务会计、出纳由40多人减少到5人。对全部工作人员实行放活管理和集中管理两种模式,对放活管理干部只发国家规定的补助工资,其余部分放活干部去兴办实体创收,对集中管理干部统一分到城市、农村、财税“三线”上去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放活管理的40多名事业干部,创办、协办了经济实体近30个。在文建明的鼓励下,事业干部杨易在走马村承包荒山80多亩,发展起以黄花梨等为主的果品业,当年收入近10多万元。如今,杨易申请了“易发”牌商标,种植规模达300余亩,年创收60多万元。为此,杨易经常感激地说:“多亏文书记那一招,要不然现在还窝在机关里混日子。”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对全镇干部推行“选人用人公推制、日常管理定补制、目标考核积分制、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全员制、重点工作集中制”等管理模式,轮岗和年度换岗严格实行公推公选,干部日常出勤、应急等管理实行“签票”、“销票”、“考绩簿”制度,对持票人员定期、定额、定项发放补助,对持“考绩簿”的镇村(居)社(组)工作人员,在解决处理问题和深入群众等方面,当天由知情对象和群众考核评分、签章;在目标考核上实行天天跟踪式督办、考核评分、季度兑现奖金。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了主动性。镇党政办主任兰春书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是一天的活拖着两天干,现在是两天的活抢着一天干。”

  创新文明教育机制。镇、村(社区)创办了“文明教育学校”16所,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每月开展一次党日活动、半年一次剖析检查、年底培训评议;对干部进行“爱民教育”,每月开展一次开门纳谏、半年一次民主“评误”、年底一次述职述廉活动;对群众进行“十好教育”,每月开展一次社(组)日活动、半年一次群众评议、年底一次“十好家庭”评选表彰。通过“文明教育学校”集中教育、广播电视游播宣传等,党员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近年来,全镇涌现出了向社会捐赠近30万元、到全县53个乡镇义务巡诊的保真村残疾村医、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批示的党员侯方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创新集中办公机制。设立镇、村(居)务集中办事大厅,统一规范镇、村(居)干部办事流程和收费标准,每逢一、四、七日逢场天上午9:00—11:00为集中办事日,届时三名村(居)干部和镇级各办事部门派员轮流到政务、村(居)务集中办事大厅为群众实行“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行“电算化统管”机制,设立会计核算中心、统管结算中心,全镇只设6名财会人员。推行党(政)务、村(居)务公开,建立民事代办中心1个、村(社区)民事代办点(站)15个。“过去村组干部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一笔钱,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摞账,干部挪用、多头支款、违纪审批、白条入帐等现象非常普遍,群众怨气很大。”保真村党支书侯润民讲起过去村级财务管理不停地摇头。“现在村里的开支必须符合规定,要通过报帐员签字、村委会主任审核、村支书审批、再到镇上审核的几道关口,村里开支大幅减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如今,侯润民谈起政务统管就点头不已。

  创新阳光操作机制。全面实行镇务村务公开,采取设立公示榜、广播定时播放,电视循环游播等形式,对镇、村重大决策落实、党员干部管理、经济发展成果、财务收支状况、工作开展进度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一定期公示公开;对群众反映出的疑点问题,镇村干部自觉接受质询,欢迎随时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同时,为彻底消除村级财务中的“口袋账”、“荷包账”,他大力推行“村财镇管”,哪笔开支说不清原由就报不了账,白条子领不到钱,彻底把“口袋账”、“荷包账”变成了明白账。在镇政府大门两边墙上的公示栏格外醒目,水费收取、粮食直补、独生子女家庭优抚金、民政资金发放等,俱细到村、组和人头。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城南经验”在全省得到了普遍推广。

  “遇到困难矛盾不推不躲,见到群众疾苦主动关心,才是基层干部的本色”

  城南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旧城改造、工业集中区建设、征地拆迁安置等问题和矛盾突出。而税费改革后,乡镇干部虽从收钱催粮中解脱出来了,但却当起了“甩手掌柜”,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些具体问题不想办,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无人办。经过调查研究,文建明提出,推行以“群众说事,干部问事,民主议事,承诺办事,定期评事,全程公开和‘第一时间’工作法”为主要内容的“六制一法”服务新模式,建立“下访寻问题”解决制度、民情调研制度,对寻出的问题,实行专人限期解决。不少乡镇干部说:“现在的问题多得躲都躲不赢,你还要去寻,纯粹是无事找事!”但他始终认为,“遇到困难矛盾不推不躲,才是基层干部的本色。”在推行过程中,镇村(社区)干部每月用两天以上的时间,带上《寻问题解决表》,深入所联系的村社,挨家挨户了解群众的问题和建议,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分类梳理后,建立整改台账,跟踪督办。设立“服务110”热线,将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职责、联系电话等全部公开,做到“群众电话一打,干部服务到家”。全镇上下形成了“群众张嘴,干部跑腿”,找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良好氛围,啃下了积累多年的“硬骨头”后,群众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少,近几年全镇无一起群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文建明长期患病,家庭并不宽裕,但他30年来如一日,把当地的“穷亲戚”认了一茬又一茬,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上万元,甚至把上级兑现的各种奖励也拿出来解决百姓疾苦。有一次,文建明被市委授予“全市优秀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回到镇上后,就拿出奖金1000元帮助该镇走马村特困户李仲春。原来,李仲春患有严重的智力障碍,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其妻子又体弱多病,大儿子考上重庆大学后却没钱读书。关键时刻,文建明帮助了他,随后,又发动镇干部慷慨解囊,李仲春的大儿子终于圆了大学梦。为了使李仲春家有长期的经济来源,他又从别人手里赊来3只黑山羊、1头DLY母猪和80只小鸡,鼓励他家发展养殖业,并承诺收到效益后再还本。担心他家技术不过关,他又多次带专业技术人员到李家,手把手地传授养殖技术。几年来,文建明先后捐出3万多元,帮扶了60多名失地农民、下岗失业工人实现了再就业,资助3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帮扶近10名困难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文建明正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病,他不顾医护人员再三劝阻,火速赶回镇上,奔赴现场抗震抢险。就在不久前,他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并得到1万元的奖励,但是,他却决定拿出所有的奖金来帮助困难群众。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纷纷称他为“爱民书记”,常将自家产的鸡蛋、新鲜蔬菜、瓜果等悄悄放在文建明的办公室门口,说“一定要让文书记尝尝鲜,补补身子”。

  “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有一个致富的载体,有一套好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民闯市场”

  城南镇地处城郊结合部,既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又面临突出的现实问题,老百姓思富、盼富愿望还十分强烈。如何采取创造性的举措推进镇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这一直是困绕该镇党委、政府最大的问题。文建明带领一班人,根据独特区域环境和各村各户千差万别的经济状况,制定富民兴镇新思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的政策宣传、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优化环境、维护稳定和保障权益上来,坚持“两个尊重”、“三个不搞”(尊重实际、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不搞群众不愿干的事、不搞无致富骨干项目的“空壳村”),实现党员干部由“行政命令”向“市场引导”、由“促农增产”向“助农增收”、由“催耕催种”向“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自主种植、自主经营、自觉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变。在农村重点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把产业培育定位在发展葱子、蒜苗的“佐料产业”上,大力发展“餐桌经济”、“绿色蔬菜”等特色经济。在城镇社区着力招商引资,指导发展工商企业。在他的带动下,该镇先后建起“支部+市场”、“支部+协会”和“支部+基地”20多个,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业主60位,新办个体私营企业430个,投资总额达8700万元,初步建成了“农资供销一条街、饮食服务一条街、建材加工一条街、农机钢材一条街”,形成了以“发展种养大户1000户,培育个体私营业主2000个,建立经果菜园3000亩,输出技能人才4000名”为支撑的百姓经济框架。特别是走马村、先锋村、保真村大力发展餐桌经济,栽植蔬菜600多亩,每亩年收入突破6000元。

  “人生旅途如同赶车一样,只是早班车和晚班车的区别,我最多就是先走一步。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

  看到城南镇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建明追求不止。正当他壮志满怀,不断描绘蓝图、构思发展的时候,自己却累倒了。

  2005年10月9日,他在县上参加会议,开到中途,他头晕无力,腹胀腹痛,脚和小腿都浮肿了,实在坚持不住,他才强撑着到医院去检查,被确诊为晚期肝硬化并发肾功能衰竭。文建明的病情引起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上级组织和同事的劝说下,他才不得不到大医院接受治疗。文建明心系百姓,得到了群众一种别样的信任,在镇干部大会上,一项项庄重的承诺印在纸上,他恳切地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决心和大家一起办好老百姓关心的新农村建设、村道公路建设等实事……”。他在跟病魔赛跑,他要用有限的生命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

  为筹集修路资金,他带头捐资1000元,带动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近220万元。同时,他还四方奔走,多处“化缘”,努力向上争取到了450万元的建设资金。老百姓终于被他的言行所感动,90.5%的群众同意了“一事一议”方案。2008年1月27日,惠及1.1万人,总长14.7公里的环形村道水泥路终于开工了。如今,宽敞明亮的水泥路犹如一条白色漂亮的绸带,飘洒在青山绿野之间,将全镇6个村庄拴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路飙升到4680余元。

  党给一个岗位,给党一个放心。2003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感动中华优秀报告文学杰出主人公奖”、“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南充市优秀爱民书记、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近50项荣誉称号。今年47岁的文建明看上去形容枯槁,十分憔悴。但是,病中的他却依然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一个奉献不止的共产党人,生命永远绚丽,生命之歌永远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