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天亦戒指怎么升级:“略懂”的专家有何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5:54

“略懂”的专家有何用?

Silver 2011-04-08 19:00:00  核心提示:蜀西老棕,梗粗叶茂根底浅。江南鲜笋,头尖脸厚腹内空。对杖工整,成了食笋佳话,也成了取笑腹内空空的文人的佳话。那些腹内空空但却无孔不入的专家,我们要来干嘛?!

这个春季,因着全国两会、日本大地震、利比亚之战,中国的专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实在佩服中国电视观众的容忍度之高。

专家们简直是无所不知、无孔不入。他们频频亮相,无论地震、海啸、核污染、利比亚局势、中东问题、瘦肉精、G20、粮食危机、盐荒……都“略懂”、“略懂”,让我想起吴宇森版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却引人发嚎。

懂得太多,混成的哥。

做学问就做学问,做成面子工程,真亏得他们胆大皮厚。

哲人以其话语闻名,思想是他唯一的武器。但这武器也不能乱开火。一个研究传媒的教授来点评核电前景就不合时宜,就像让一个基督徒去评价发生在中东伊斯兰世界的第四波民主浪潮。

真相很少纯粹,也绝对不会简单。人们围绕着真相的碎屑夸夸其谈,却总是觉得自己看透看清再明白不过。也许这就是现在的评论家,一管窥豹便认为自己通透了全局。

见仁见智。

一个人再本事,横跨政治、经济、人文、社会学领域,也许该斟酌什么是自己的专长,什么该说,什么该躲。

想起CCTV2同行的仰天长叹,“现在想找个真的懂又愿意说的人做节目,太难了。”多的是什么呢,多的是鲜笋。

不错,春天让人想起鲜笋。

乾隆时代的四川籍状元李调元,在任江、浙督学食笋时,看到一幅上联:“蜀西老棕,梗粗叶茂根底浅”。李调元对出下联是:“江南鲜笋,头尖脸厚腹内空。”对杖工整,成了食笋佳话,也成了取笑腹内空空的文人的佳话。

熙熙攘攘,名利诱人。

想想你我看过的武侠小说,无名僧这样的人物是少的,想扬名立万儿的人多。经过风头浪里才明白做事比说话重要,已经是有慧根。

张大春在《认得几个字》里说,“武侠中的埋名,那是侠士高人做些劫富济贫的事儿,为安全计需要的掩护。要不,就是行止之间可以放空身段,以免徒惹造谣之讥。可你想想,如果能在心怀坎壈、际遇蹭蹬,却能埋头在俗见的功利之外,为值得流传的文字做些有益于后世读者的服务——而且决计不会分润到任何名声。”

就是此理。嗐,有几个人像钱钟书呢?下蛋少的母鸡更喜欢叫吧。

三十岁后,在已经成年后才能体会这种与基本人格有关的道理。我也像张大春那样,自觉是有点迟的。

相对于做任何事都能够勉力为之、义无反顾、不计较世人明白与否,而又能够做得安然坦然,自己的境界就实在浅陋难堪,也往往自生烦恼了。”

做研究需要埋名的精神。偏偏俗世里“留名”的思想更重。现实中,埋名的人更难评上职称。长袖善舞的人、会得钻营的人,才是爬得快之人。一经电视曝光,即成知名人士……所以你怨不得媒体浮躁,整个社会风气根本如此。

学生时代见到名家就肃然起敬,而今,更钦佩懂而不装的人。

六朝的清谈名家刘惔话很多,但也欣赏不说话的人。他见江权不常开口,非常欢喜,“江权不会说话,而能够不说,真叫人佩服。”

不要以为“不能言而能不言”是那么容易的事,人之患,好为人师,社会上鸡毛蒜皮之事,往往引爆口舌之战,议论纷纷,说个不停,明明不大会说话,偏偏说个不已,自暴其短。

也有人问,他不说,你如何知道他懂?

其一,他可能真的不懂,但他不会装懂误导你。比无营养的信口开河好。其二,一个人真的懂,不一定非要什么都懂,什么话题都长篇大论。一两句简单的点睛之语,就足够让你对某事豁然开朗。

的哥确实有民间智慧,所知渊博,又无局限。专家们要混成的哥,说不定还强些。

但,既然是的哥们都能侃侃而谈的话题,要你专家干什么?

书上说,农历三月进入晚春时节,称“宿月”。宿,住宿,是各安其状,各止其所,由此才风和日丽。三月对应的音律名“姑洗”,姑且的姑,洗尽其枯,是“物生新洁”。清明的含义由此是万物更新,洁净如晶,莫不鲜明。

什么时候评论界的面貌能物生新洁?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1-4-8/5MMDAwMDIzMTQ5Mw.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