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九幽阴灵:一个关于“重要讲话”的“重要”专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17:58
      近日来, 领导“重要讲话”几个字少见于媒体报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发言正在标题中也仅仅是用“发表讲话”简单带过。习惯了“重要讲话”的我们,不禁为这悄然的细节变化感到惊喜。但是,在地方上,县长、乡长、村长的“重要讲话”还依然铺天盖地。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县长重要讲话”搜索结果是2,420,000篇,“县委书记重要讲话”1,480,000篇,“乡长重要讲话”1,000,000篇。重要讲话何其多!
   “重要讲话”折射了这个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不同心态。试问,什么样的讲话才称得上“重要讲话”?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讲话”成了媒体报道的套话? ——编者   

只要是领导,讲话都“重要”?!

        也不知从何时候起,有点头衔的领导在会议上只要一开口,他的讲话就被媒体或主持人冠以“重要讲话”。县委书记视察校舍危房改造工作,顺便看了一下学校食堂,说了句“夏季要注意苍蝇,案板生熟菜要分开”。当晚的电视台就播出了“县委书记对某小学校食堂卫生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消息。市长春节期间看望公交车驾驶员,说了几句慰问的话,媒体立马就发表新闻:“市长大年初一慰问公交驾驶员并发表重要讲话”。 媒体对领导的讲话,廉价奉送“重要”二字,百姓对此早有腹诽,被调侃为“新闻拍马”,此风不刹,对党风廉政建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会起到不小的负面影响。(根据网友正义路的博客整理)

 

习惯了莫名其妙的“重要讲话”
  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就这么流行“重要讲话”?既然这种称谓有点莫名其妙,我们怎么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莫名其妙”,难道我们的政治生活中需要这样“莫名其妙”不健康的东西吗?现实政治生活中,我们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告别。比如“亲自”,只要我们仔细留心一下报纸杂志,就会发现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某领导光临现场,“亲自”指导工作;某某领导“亲自”看望了大家,等等,以致有人编出“今天某某领导‘亲自’吃饭、‘亲自’喝酒、‘亲自’走路”等掖揄之语来取笑官员。(来源:《告别“重要讲话”及其它》作者:祝彦)

     要说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讲话是重要讲话,那么可能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因为这样的讲话,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可以说是重要的——讲话的内容涉及到的人多,讲话要自上而下层层进行贯彻。可你要说县人事局局长、乡党委书记等领导的讲话也是“重要讲话”,就有点“打肿脸充胖子”了。然而事实上,厚着脸皮封领导的讲话为“重要讲话”的,确实大有人在。所谓“讲话没有不重要的”正是对这一现象的讽刺。(来源:人民网;作者:孙立忠)

 


我的职责就是发表重要讲话,讲不好是我的失职
       当上了局长以后,令我感触最大的一点就是我说的一切都变成了重要讲话。我曾当过十多年副局长,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讲话了,可是我知道,这其中没有一句被称为重要讲话。当上了局长,我的讲话价值立马实现了质的飞跃,连我自己都感到很惊讶。就是我患了牙痛症,随便哎哟几声,也都是重要讲话。你说说,这感觉是不是很爽呀。我爱发表重要讲话。既然我讲的话是重要讲话,说明我的讲话很必要,是我们局上 上下下最需要的。我想,既然我当上了局长,得尽职才行。及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我最基本的工作了。我这个人工作热情很高,我变得越来越爱发表讲话了。我已形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大会小会,只要我在局里,总是要到场,哪怕是三分钟、五分钟都行,主要任务是发表一通讲话。(来源:新华网 作者:牟丕志)

 

“重要讲话“的创作很辛苦
        我发表重要讲话是有严格程序的。我的讲话稿是有人代写,对于别人写成的讲话稿,我常召集一些人进行讨论,这叫集中大家的智慧。为了提高讲话稿的质量,我在局办公室配备了多名"笔杆子",形成了一个写作班子。我叫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停地打造讲话稿。既使这样,讲话稿还是供不应求,秘书们常常熬夜赶写材料,确实很辛苦。干秘书工作时间长了吃不消,我就不断地更换人马,以保持秘书旺盛的创作力。我常对秘书们说,写材料时要忘记自己是一个秘书,而是把自己当成局长,要大胆地写,全面地写,深入地写,要知道,你们写的东西,很快就会变成重要讲话。(来源:新华网 作者:牟丕志)

我的讲话应该成为下属必备“宝典”

 我很在乎别人是否遵守我的重要讲话。我的原则是,凡的把我的重要讲话当回事的人,那就是支持我的人,我就重用他。不把我的重要讲话当回事,那就是同我过不去,我也不让他好过。在机关,大家最为重视的是提职。所以,我就把提职与我的重要讲话联系在一起。我规定,在选拔干部的考试中,百分之六十的考试内容是我的重要讲话。而是我的职责就是发表重要讲话,讲不好是我的失职呀。(来源:新华网 作者:牟丕志)


  

毛泽东同志“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重不重要?
       其实,把主要领导人的讲话称之为“重要讲话”,并非从来如此。笔者在翻阅旧报纸时,偶尔发现,1957年3月3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的大标题是:最高国务会议举行扩大会议 毛主席就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了话。(来源:《告别“重要讲话”及其它》作者:祝彦)

 

如何处理重要讲话?
       领导人的讲话不叫“重要讲话”,有没有别的好办法进行报道呢?我们的媒体上也有很好的例子。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发表讲话,着重阐述实事求是问题,批评“两个凡是”,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讲话。我们的媒体是怎样报道这个讲话的呢?6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邓小平的这个讲话,用的标题是: 邓副主席精辟阐述毛主席实事求是光辉思想。这个报道没有抽象地讲 “重要讲话”,而是在标题中将重要性挑明,使人一目了然其重要性。这个经验很值得我们总结。(来源:《告别“重要讲话”及其它》作者:祝彦)

 

宣传用语应避免使用缺乏民主气氛的词汇
       1958年12月5日,毛泽东在审批《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草稿)》时,看到文内有“毛泽东同志很久以来就教导我们”、“毛泽东同志又指示我们”这样的话,他分别将其中的“教导”、“指示”改为“告诉”,并在首页郑重地批写:“注意:‘教导’、‘指示’这类字面,用于个人很不好,缺乏民主气氛,使人看了不顺眼,以后不可再用。”1952年9月25日,毛泽东在“对《人民日报》国庆社论提纲草稿的批语”中写道:邓拓同志,不要将“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与马列主义并提,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名词。(来源《百年潮》杂志 作者:武健华)

下属和会议主持人的奉承吹捧
       领导人讲话是否重要,不是加上“重要”二字标签就成重要了,而是由讲话的场合、内容、讲话人的身份及其水平等因素决定的。事实上,许多领导干部是有自知自明的,在一些非重要场合讲话时,常常声明自己不属“重要讲话”,只是“谈点个人感受”。倒是有的主持人,为了“尊重领导”,刻意给领导人“戴高帽”、“穿高鞋”。在改进会风报道上,媒体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也有着优良的传统与作风。(来源:《还是慎提“重要讲话”为好》作者:忠 民)

 

新闻的惯性套话与媒体“自闭症”
       领导人讲话是否重要,不是加上“重要”二字标签就成重要了,而是由讲话的场合、内容、讲话人的身份及其水平等因素决定的。事实上,许多领导干部是有自知自明的,在一些非重要场合讲话时,常常声明自己不属“重要讲话”,只是“谈点个人感受”。倒是有的主持人,为了“尊重领导”,刻意给领导人“戴高帽”、“穿高鞋”。在改进会风报道上,媒体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也有着优良的传统与作风。(来源:《驿钊传媒学习小组》 作者:符永康)

对“重要”的更多理解:官重还是民重
       在这个社会里,凡夫俗子说一句话,不会有人觉得重要。而只要你是个什么“长”,哪怕是个“村长”,你的讲话就成了重要讲话。
       居庙堂之高的官与处江湖之远的民,在封建时代,自然是官重民轻的,但在社会主义的现代中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现代国家,官轻民重应该是我们执政的前提,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编文件,政府的办公大楼是越来越高,越来越漂亮,官员的眼睛也越抬越高、越看越“远”,政府与百姓的距离在人为的因素中不断地拉大。但愿我们能多些宁愿自己站着为百姓服务的官员,多些让百姓舒适而给自己添“麻烦”的官员,那样,我们的执政才有所依靠,才能走向更远更美好的的前方。
       更应认识到的是,不重要的讲话成了“重要讲话”,只不过是权力失控的一种外化形式。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如果百姓对官员的升迁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即使“重要讲话”少了,也必然还会有其他媚上的名词出现,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丑陋也还会延续下去。(根据网友评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