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3大更后辰皇挂机:上海还不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 文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37:04

上海还不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晾晒心情] 2011-04-09 23:37:59 阅读5209 评论39   字号: 订阅

 每遇有些头回见面的外地朋友,对方往往会说上一句:“上海好!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能品出这不是客套、寒暄,而是一种真心对生养你的地方的赞誉或褒扬;是一种对你能幸运地“拥有”这座城市的较独特的羡慕。一番感谢对方好意的说辞?或索性弄弄大,来个“我代表上海和上海人民谢谢您!”哈……不!只要对方跟我说上这样的话,我就会“呒介事”地回道:打住!上海根本不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然后,我再进行补充:上海硬件一流,软件相去甚远。这绝非有朋友说我的那样,是在进行“牢骚式的贬损”。

国际化大都市(Internatronal City),要是我看过资料没记错的话,好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一位英国学者首先提出的。他当时罗列了一长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构成要件,并令人发晕地逐一进行了阐述。现在,我试着将那些要件大致列出:城市面积;城市人口数量(包括流动人口数量和国际性移民人口数量)、素质;城市在本国的绝对地位;城市一般为本国的政治、贸易、金融等中心;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程度(包括各项国际活动的参与和接纳之数量、质量);城市的经济与其他综合实力;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基础设施等级、规模;城市的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城市的文化、艺术、娱乐、法律与道德水平等等。

但是,一个城市仅凭提到的这些且达到了标准还不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那位英国学者认为:一国之(政治)制度,是该国大都市(Mege city)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必要或先决条件。我们的“主流思潮”几乎认同英国学者的全部观点,但唯一不认同甚至一直避讳他的“制度说”。这不难理解。凭什么你的制度下可以产生“国际化大都市”,我的制度下就不能?但因制度因素形成的某种尴尬始终存在——国际化大都市是需要国际公认的。于是我们坚持了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法,并热切地希望国际社会予以认真接受。

从英国学者提出的“国际化大都市”构成的所有要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无非分成以后有美国等国学者提出的两个大类,即“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 ( Soft Power )。这两种实力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国家实力”后来具体加入突出了政治、科学、军事、国民生产总值等要件),也可以针对一个城市而言。不可忽略的是,美国等国的学者也都提出了制度的问题,只不过说得较委婉一点——“国家思想”和“国家政治导向”。“国家思想”和“国家政治导向”能作用于“国民意识”、和“社会道德”。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将这些划为“最具影响力”的“软实力”。

那么,若以“硬实力”说话,按照现阶段的国际化标准,什么样的城市才算作“国际化大都市”呢?我们这有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大都市是“是指那些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良好,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能起控制作用的城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大都市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二、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城市的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并具有很强的综合服务功能。”

总觉得我们上述的“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比较笼统,至少它们仍不够完整。还是看一下美国学者米尔顿 菲德曼提出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七个必要标准吧,它们很直观,很具体:1)是否为主要的金融中心;2)是否为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3)是否为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4)第三产业及基础设施是否高度发达;5)是否为主要制造业的中心(包括具有世界意义的加工工业等);6)是否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主要指国际性的海运港和航空港);7)城市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和国际移民人口)是否达到一定标准。

以这些“硬实力”来对照一下上海,上海似乎完成得都很不错,甚至它在不少方面都已超越了这些标准。单以上海的楼(提到上海难免会提到标志性的楼,它们也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来说,以前留下的那些早就成为经典,成了世界性的建筑遗产。而之后建造的楼,其楼层普遍之高,数量之众之漂亮,的确令人咂舌。曾看过一个国外的报道,有一年全球所有的起重机一多半都集中在上海。也就从那时起,上海的24层以上的高楼(人们习惯拿曾经为上海也是中国最高楼的24层“国际饭店”作比)陆续拔起了四千多幢(现在肯定远不止这数目),高楼数量之众多,实为世界所有城市之最。

至于其他“硬实力”方面,客观地说,无论是按早期英国学者的标准,还是按后来美国等国学者的标准,上海都是相当一流的。特别是它在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曾经历过很长时间的“痛苦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准的提高等,基本已与真正的国际大都市接上了轨(很多渠道可查阅上海其他方面的“硬实力”,不再一一赘述)。然而,尽管如此,日常生活中碰到大小老外,他们从来顶多对你说“Shanghai beautiful”,是“Mege City”,而没说是“Internatronal City”。这真让你感到不得劲,有点象上海人常说的那样——真硬伤!

那么上海这座城市目前居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只要回到高中的课堂上,任何一位地理老师会对你说:上海,还有北京都属于一个区域性的大都市。香港现在更在上海、北京之下。上海它不能和伦敦、纽约、巴黎、罗马、柏林、东京、悉尼、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维也纳等全面作比,甚至也不能和首尔、曼谷、马尼拉、孟买等全面作比。这的确是桩“硬伤”的事。因此,当我们的电视主持人说“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其他媒体也同样如此说时,人们会觉得这是在自说自话,还是收敛地说“将上海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为好。

我还在想着另外的问题:当身处伦敦高峰时段的地铁中,从熙熙攘攘人群里,总能一次又一次清晰地听到“Sorry!”(也从不见先上后下的);当东京受灾手机失去信号,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打公用电话,一位男子重复拨了两次电话对方没人接,便放下话筒去最后重新排队;当纽约街头一位南美老人不慎跌交,居然有三个不相识的路人同时上前搀扶……所有这些是不能刻意练就的,而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一种在良好制度下公民道德的自然体现。相比之下,怨上海和上海的人吗?不,都不!

我爱上海,不是因为现在这里高楼林立,城市设施完整且很多属世界一流;不是因为这里还曾办过“世博会“,现今又在建“迪斯尼”。而是因为这里为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上海,还因为这里仍有着非同一般的坚韧与意志,无法复制的生机与浪漫。衷心地希望上海今后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