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网站认证中心:“剩男剩女”为何总是“婚”不了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54:54

 

     我在前面的博文中,提出了一个建议《“剩男”缴税补贴“剩女”》,从里面的投票结果大家也可以知道绝大部分的人对我的观点是赞同的。在本篇博文中,我要说的是“剩男剩女为何总是婚不了”。
      首先,如何去界定“剩男剩女”这个概念,我想很多人还不大清楚,我们只是“被”耳熟能详了一些新词汇:“剩斗士”、“必剩客”、“斗战胜佛”、“齐天大剩”。据了解“剩斗士”的起始年龄是24岁,大概是本科毕业的那一年吧,如此“剩”法,恐怕“剩男剩女”遍地都是。       不可否认,大学生谈恋爱的有许多,但真正能走到一起的又有几对?因此,考虑到多数人的情况,我以学历为标准给“剩男剩女”下个定义:本专科学历27岁没有配偶、研究生30岁没有对象的为“剩男剩女”。     就是这个近一两年才流行起来的新词汇,形象地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为数不少的大龄男女青年每天都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或哭笑不得,或郁郁寡欢着,或压力重重。
      这些“剩者们”大多“条件”不错,有车、有房、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可令人不解的是,貌似很难走到一起的男女“剩者”们也不曾思考过,缘何自己身边没有一个伴侣,依然骄傲地“茕茕孑立”着?    某些“剩者”及“旁观者”都尝试去分析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比较集中的因子有:学业事业的耽搁、追求婚姻的完美、经济不如意等等。
      平心而论,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局外人”,说得都很有道理,毕竟这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我的观点是,“剩男剩女”现象的形成是由于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是我们在婚姻观上犯了错误,有来自于家庭的,但更多的是来自于个人,比如只是呆呆地在等待着幸福的来临,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过于功利贪婪、好逸恶劳。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男女青年谈恋爱、找对象时无非考虑两种东西:物质条件和情感满足。所谓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车、房、钱三种看得见的财富指标;所谓情感满足,指代的是男女双方对彼此都要有“感觉”,爱慕、崇拜或安全感等等之类的看不到的情感指标。非“剩者们”对这两种东西通常要求得不那么苛刻,要求不那么高,或者两者兼具其一即可。        与之相对,多数“剩男剩女”们要么嫌对方没有“条件”,要么就说“没有感觉”,非常之“挑剔”,就在这种与完美婚姻的斡旋中,年龄越来越大,“剩”的等级也在慢慢升级。

 

    第二,深层次意义上的,来自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作用。看看历史教科书会发现,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改革开放,每一次外来文化的引入都会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洗心革面”。
      然而,文化渗透是一把双刃剑,西方文化带来了人权和自由,也带走了传统儒家文化里的那些做人该有的“本分”。于是,人们越来越物欲横流,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浮躁是整个社会的“通病”,对待爱情婚姻更是以这种精神追求为原则的。        比较典型的:梁山伯、崔莺莺之类的爱情故事在现代社会里有几个?所以说,人们心目中功利、贪婪的婚姻是社会主流文化所造成的。

 

    第三,女性社会地位及个人能力的大大提高。从最早的“男女平等”到改革开放后“女强人”频出,女性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大,依赖男人生存的旧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女强人和剩女之前是否可以划上等号,当然未必。但是正因为这些剩下的“女强人”,她们的骄傲也可以间接地制造出了许多“剩男”。    总而言之,“剩男剩女”现象的形成,既跟主观的婚姻态度有关,又跟社会风气、意识和文化有关。我们没有理由过多苛责文化,更不该指责“剩者们”。
     但是,文化跟人是交互作用的,人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未必非要自己的行为契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但是绝不允许和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     在《“剩男”缴税补贴“剩女”》中,有网友说“你们有世博房,搞个格林豪泰剩女房啊,一定火爆”。这个似乎有点意思,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去设计,是额外地给剩女优惠?还是以什么其他形式呢?
       也有网友指出不具操作性。不管怎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探讨,集思广益,我们是会仔细聆听各位的想法的,能够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也许就具备操作性。别人不给我们翅膀,我们自己要长出翅膀。        “剩男剩女们”,如果“剩”腻了,请降低点标准吧!或许这就是长出翅膀,飞向婚姻殿堂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