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科室承包:[工人日报]青年教师科研的“第一桶金” 2011-04-0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6:21:40
[工人日报]青年教师科研的“第一桶金” 2011-04-07

年轻教师在科研起步时,申请国家经费往往比较困难,中国科技大学为此设立青年创新基金,敏锐把握学科前沿,提前部署新生力量,看准这些“潜力股”给予超前支持——

 

青年教师科研的“第一桶金”

 

本报记者 陈华 通讯员 杨保国 

 

郭国平是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培养的一名博士,期间他调整专业方向,并赴国外进修。

  

后来,实验室决定开辟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这个研究新方向时,郭国平正好学成归来。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院士就让当时不到30岁的郭国平负责建立国内首个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组。而建实验室需要大笔经费,向上面申请周期比较长,郭光灿就向学校借了800万元。

  

藉此“第一桶金”,郭国平研究组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很快取得了几项阶段性重要成果,并且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2009年,年仅32岁的郭国平被学校聘为特聘教授。去年年底,科技部启动导向性重大项目,郭国平小组又被选中承担“固态量子芯片研究”重大项目。

  

在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一个个年轻的科研小组十分活跃。近年来,他们在量子信息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在这些成果取得的背后,“第一桶金”显得越来越重要。

 

创造合适的科研环境

  

“我给年轻人指出大方向,他们自主开辟具体的研究领域,独立带领科研小组、指导研究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郭光灿院士表示,年轻人的研究方向确定后,他会千方百计去争取资源,尽力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这好比一个花园,我尽力搞好布局,不断浇水、施肥,让树木茁壮成长。”

  

在郭光灿院士看来,只有为青年教师创造出一个合适的科研环境,青年教师才会“静下心来做大事”。现在,坚持并正在实践这个思路的不仅是郭光灿院士,而是延伸到整个中国科大。

  

“重视年轻人才,是科大历来的传统。”中国科大朱长飞副校长说,青年教师科研起步时,申请国家经费有困难,学校就设立青年创新基金,为他们提供“第一桶金”。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大就设立了青年基金,支持40岁以下有潜力的青年教师独立自主地开展前沿探索。大多数学术上发展比较好的老师,都曾经得到过这项基金的支持。从2009年起,资助额每项最高可达20万元,过去两年就批准资助了280多项。

 

创新团队的“初始推动力”

  

要做出更大的成果,往往需要团队攻关。近年来,中国科大在大力支持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和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同时,还通过设立创新团队培育基金,择优支持了以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16个校级创新团队,每个团队首批资助100万元。

  

曾长凎教授把这项基金比作“初始推动力”。他负责的“低维结构中量子态的检测和调控”团队,由9名30岁出头的年轻人组成,主要来自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其中包括2名教授、5名副教授。

  

曾长凎说,团队中有做实验室的,有做理论的,都是同龄人,在一起讨论放得开,气氛很活跃。“学校的支持和期待,使我们感到重任在肩,交流合作比以前更紧密,科研节奏明显加快。”

  

前不久,他们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了一篇论文,预计今年还有一些好的成果出来,“争取3年内申请到教育部或中科院的创新团队。” 曾长凎说。

  

年轻人因为号召力不够,组建团队往往有困难。据朱长飞介绍,申报学校创新团队的人很多,学校要求资历较深的教授做顾问,让年轻人挂帅。同时,与院系沟通,帮助年轻人组织队伍,并让他们进入重要科研平台,有发言权。

  

“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创新,往往是在40岁以前做出的,必须重视支持年轻人。”朱长飞认为,科大有一批年轻教授成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与学校长期重视支持是分不开的。

 

多学科交叉共享资源

  

黄伟新教授负责的“先进催化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实验与理论”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开展面向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先进催化材料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涉及化学、材料科学、表面科学和同步辐射技术等。

  

2005年,31岁的黄伟新在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下,回到中国科大后建立了“低维材料的表面科学和催化”研究组。此时,恰逢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完成二期工程建设,由于同步辐射技术在表面科学和催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黄伟新立即与实验室齐飞教授等建立合作小组,很快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后,其他几名相关学科的教授也加入合作小组。

  

“2005年我回国时,科大催化学科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这几年得到较快发展,每年在物理化学领域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篇左右,知名度显著提高。”黄伟新说,目前他们团队有“杰出青年”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6人。现在参加全国性的催化学术会议,老师带着学生十几个人,可谓浩浩荡荡,令人振奋。为支持这支很有潜力的队伍,学校给他们100万元的配套经费和200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

  

由于资源共享,多学科交叉研究合作非常顺利。侯建国教授与杨金龙教授牵头组建的“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与表征创新团队”,堪称这方面的典型。

  

侯建国负责实验部分,杨金龙负责理论部分。该团队2001年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时,杨金龙只有35岁。此后,他们连续三期得到国家基金委择优支持,团队成员也在不断更新。

  

敏锐把握学科前沿,提前部署新生力量,看准这些“潜力股”给予超前支持,在中国科大,“老教授”们都这么认为。

  

“我现在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做出更大的成绩。”郭光灿说。

 

                工人日报2011年4月7日6版头条

      http://media.workercn.cn/grrb/2011_04/07/GR0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