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模式:東方的道與西方的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3:50:53
道德同源----東方的道與西方的神2011-03-26 18:07:28
道德同源
------東方的道與西方的神
道德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社會道德是宗教的世俗化,同時,宗教又是對社會道德的提升和系統化。二者的關系就如雞生蛋,蛋生雞的關系一樣。
社會先有道德,而後上升到宗教,宗教又進一步強化道德。而法律,是在道德與宗教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民族在由部落狀態走向國家狀態時,其道德宗教體系必然要走向法律化。那麼,“道”與“德”又是怎樣產生的?如何演化成今天的“道德”的呢?,下面將會談到。
在國家出現之前的部落時期,社會是靠宗教支撐下的道德來管理的。中國歷史上,夏朝商朝之前的部落時代就是如此。
《聖經》創世記中,阿伯拉罕家族的繁衍歷史,也是這樣。從神與阿伯蘭(即阿伯拉罕)立約開始,到以撒,雅各得神賜福,約瑟受到父親雅各的雙倍祝福,到《出埃及記》的摩西時代,一直持續到撒母耳先知做祭師掌管以色列,膏立掃羅為第一個王為止,都是以宗教神權來管理社會。
掃羅時代開始,產生國家政治,接管由宗教祭師統治的部分神權,先知祭師由社會的最高管理者,逐漸變成了世俗王權的輔助和精神領袖,國家法律開始成為王國的主要治世手段。
聖經中從上帝造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開始,到阿伯蘭一家,從一個家族發展到一個民族,最終成為一個國家的歷史,就是一部完整的人類發展成長史。
有趣的是,在中國東方,也有一部古老的經典,用精煉的文字描述了人類從道德治世到法律治世的演變過程。老子《道德經》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禍亂之首。”
這句話所描述的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先由失去道,而後德,德缺失後,開始講仁義,仁義缺失後,開始立禮的過程(禮可理解為初期的禮法、儀式規定、律法)。這與《聖經》中描述的阿伯蘭一家,從家族發展到部落,而後成為以色列民族,進而產生掃羅王、大衛王的王國的過程------即最初由道德宗教的神權治世,過渡到國家政治法律治世的過程,是完全一致的。
耶和華對撒母耳說同意百姓要求立王一事,見《撒母耳記上》第八章。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段話,很多國學研究者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清楚。只有以《聖經》為指引,才可以作出清晰而完整的理解︰
“道”即上帝之道------上帝的話語word------上帝意志will.
(《翰福音》第一句就是︰“起初,太初有道 ,道神神同在,道就是神”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he was with god in the beginning.)。
中國人是一個頗講“道理”的民族,現代漢語中有很多詞組如“講道”“說道”“能說會道”等“道”字的義的演化,都來自于道的象形本義︰左邊一個“從”,右邊一個“首”,即“一個人在走向。。。” (爾雅︰一達謂之道。段注說文解字︰從首。首者,行所也。)     “道路”、“話語”的意思,都是從此引申而來,表示人們在行為上,語言上都力爭接近“道”------即符合神的話語、神的意志。
-------老子道德中的“道”也就是此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25章》),
-------子里的“道”也一?L/SPAN>
(夫道有情有信,??o形;可?|豢墑埽 傻枚豢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之上而不?朾蛂@諏O之下而不?庥矷@忍斕厴榫茫 L於上古而不?R/SPAN>----《子--大宗?》)
(詳見遠志明著《老子與聖經》).
“德”即人類與生俱來的良善靈性spirit------即亞當從上帝口中接受到的那一口氣the breath of life.------即人的德性------亦即,人內心對天道(上帝的話語)的理解。
亞當夏娃被造時,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承受了神的一口氣,並受到神的賜福,因而有了神的靈性spirit,才因此與其它被造的動物區別開來,成為了真正的人。亞當夏娃在受到神賜福時,也就是說得到了“上帝之道”。
此時的人類始祖亞當,是個完美的人。
而後亞當夏娃受蛇撒但的引誘,偷吃禁果,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先天的完美,被後天的罪性所破壞了,被上帝宣判,逐出了伊甸園,由此“失道”。
而後,亞當夏娃依靠上帝賜給的靈性spirit------即人與生俱來的“德性”,來繁衍後代,此為“而後德”。
亞當夏娃人被造,被賜福,到吃禁果,被上帝宣判,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很好地解釋、印證了“失道而後德”這一句話。
“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過程,在《創世紀》《出埃及記》及其以後的阿伯拉罕一家,從民族到部落再到王國的歷史中,都有很好的對應故事。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禍亂之首”︰這正是以色列民族硬著頸項要求立王,在世俗王權的政治(禮法)統治下,一而再,再而三地背棄對耶和華的忠信,遠離上帝之道,而產生禍亂不絕,飽受苦難後果的真實概括。
以色列民族歷史中的福與禍,也正是人類歷史中的福與禍的真實縮影。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與<聖經>中上帝的啟示話語,與以色列民族成長歷史過程,相互呼應,驚人地一致!
翻開並對照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源頭,驚人地發現了同一個光源!
2011-03-26
評論(2)引用瀏覽(112)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嘎拉哈留言時間︰2011-03-26 19:28:38
沒有想到,在這里還藏著一個真君!
我看了你的文章,對我的啟發非常的大。
說來說去, 為什麼道德理念不得已普及?我看最根本的原因是統治者的利益和道德理念的沖突。 因為經常的情況是,統治者的利益同全民的道德理念經常是矛盾的。 人類其實追求的其實是一個“善”字, 但是這個“善”字來之不易,它需要有“物資滿足”來做後盾。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相對比較好的。當一個社會制度能夠做到全民道德與所有人的利益(包括統治集團利益)的最大限度的統一, 那麼這個制度就可以說是比較先進的。既然我發現了中華民族對西方的民主理念的沖突。我于是一直在思考關于西方民主理念的局限性。但是我目前仍然沒有找到除了比很不盡如人意的西方民主制度更好的東西。
作者︰Gap留言時間︰2011-03-27 15:01:26
謝謝你的評論。
認同你的觀點︰
統治者的利益與百姓的利益重疊越多,
統治者的道德與百姓的道德越相同,
社會發展就越趨近“道”(即天理/上帝意志),反之,就越背離“道”。
一個順道而行的社會,就會受到神的祝福,反之,就會招來災禍。
世界各個民族歷史的發展,都呈現這個道理。
你是從政治上來理解這個道理,而我在此文中,是從宗教上來分析這個道理。
宗教與民族性格------東方的道與西方的神之二
宗教是關于靈魂信仰的學問,無論哪一個宗派,都有排它性。宗教之間的不兼容性,是因宗教的本性決定的。宗教的前提是“信”,沒有信,宗教的一切功用都是枉然。
而“信”本身是排它的,否則就不是真信。即信這個,又信那個,那就不是信,就得不到宗教所傳的“真道”。 因為虔誠的“信”是不可二選的。
所以,做一個信徒,只可能選擇一個,而不能同時選兩三個宗教來皈依。所以一個宗教派別排斥別教,這並不能說是“不包容”和“沒有愛”。
不同宗教之間,肯定是不兼容的。
但是,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非邪教),其救世目的,都是一致的。
從這點上來說,不同宗教在同一社會中應該相互尊重,至少應該相互“敬而遠之”
宗教之間的相互攻擊,是現代人類社會所不應該倡導的。天下宗教,都為救天下,雖殊途而同歸。
佛教講的色空,老子莊子講的“道”,聖經中“自在永在”的耶和華,這三者都是對宇宙本質的追求和體認,但其內涵與過程還是很不同的。
色空,是從人心出發,以般若(智慧)來幻化世間萬物,達到宇宙本質是“空”的體認。
老莊的道,相對而言,與自在永在的神,有相似之處。
老莊的道,雖也“先天地而生”,“有情有信”,但畢竟沒有擬人化,道與人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倫理關系,因而老莊之道,及其後人衍生出的道家,對俗世人性提升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聖經中的神,既有自在永在性,也有“擬人化”的人性,因為“人”是神依其形象所造的,神與人之間建立起了創世主與被造者的倫理關系。這也是聖經,對人類靈魂提升作用巨大的一個原因之一。
《般若波羅蜜心經》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很明白地說明︰
凡人修行到菩薩,菩薩再修行到佛,都是一條路線︰
即,人行般若智慧,體認宇宙之本質----(道家曰-道,佛家曰--空,基督曰--神),從而渡到彼岸成佛的過程,
這,很類似中國道家的道士修煉、成仙的過程。
這,也很類似以《聖經》為教義的宗教,信徒認識神、皈依神的過程,
佛教、道家都是人站在“以人為中心”的基點上,憑著智慧,修行成佛成仙。
而一神論的基督教則是信徒的心靈“以神為中心”,憑著“信靠”神,來認識神,跟隨神,皈依神。
佛家修行成佛,佛是通過修行,擺脫人的凡間俗性、具有了神性的、更接近宇宙本質(神)的修煉者。佛是得道者,接近神,但不是神。
道家修煉成真人,成仙人,真人仙人同樣是通過修煉,擺脫了凡間俗性、具有了神性的、更接近宇宙本質(神)的修煉者。真人仙人是得道者,接近神,但不是神。
中國本土宗的佛教、道教、及其古代經典,我們之所以接受起來很容易,我想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這些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就算從小沒有從書本上學過,但祖祖輩輩家傳口授的倫理道德,都源于此。所以,中國人無論在哪里,在哪一人生階段第一次讀到儒釋道這些經典,都不會有陌生的感覺。
但是,無論孔子及其後學的儒家,還是本土佛家,老莊的道,及其後來衍生的道家,在修行中,都不是真正將神供奉于人之上,而是將“人的智慧”做為修行、提升人性的工具。人人都可以憑著自身的智慧(根)修道成佛成仙。
而且,就算本土民俗中有“敬神明”的傳統,也是承認世間有無數大小神明,講究“一身拜萬佛”。
因為是將“人自身智慧”放在首位,而人本身,生來就有善惡兩性,這就為人在修行中,不能真正擺脫自身的惡性而埋下了伏筆。就象自己反對自己的腐敗行為一樣,永遠不可能真正根治到腐敗。
因為是承認“世間有萬佛”,萬物皆神明,所以這也信,那也信,“是”與“非”沒有清晰界限,心靈缺乏虔誠的信仰。社會生活中沒有恆定普適的價值觀。
因為人在眾神萬佛前,都必須頂禮膜拜,拜完這個又拜那個,樣樣都不能得罪,所以中國文化中歷來盛行“拜門戶”、“拜山頭”,所以心靈沒有自由可言,所以“奴性”成為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因素之一。
基督教就很不相同,基督教是一神論宗教,只崇拜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耶和華神,天下萬物都是被造者,人為上帝所造,並被賦與管理使用天下萬物的權利,人生而平等,被上帝賜福,要相互關愛、愛鄰如巳。
聖經創世紀中記載,人被造時是完美的,人的罪性是始祖亞當夏娃違背上帝之道(吃禁果)而產生並遺傳下來的。
上帝造人後,給人有自由的選擇︰
選擇跟隨上帝之道(人性中的良善美),則從罪性的獲釋,得到心靈自由;
選擇順從人性中的罪性(自私,仇恨,凶殘等假丑惡),則一生被罪惡所奴役,得不到心靈的自由。
因為講“懺悔”,講“贖罪”,講“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因而人在神面前,必須放棄人自以為是的智慧,順從神的天道,人性中的罪惡由此得到更好的控制。
因為只崇拜獨一真神,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只在“一神”之下,萬物之上,因而人有虔誠的獨一真神信仰,
人若只做上帝的僕人,人就可做天下的主人,人由此追求寬容博愛,追求人人平等,追求心靈自由。
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