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家杂志:惩罚也是一种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07:30

惩罚也是一种爱

文/郭学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镌刻在我们二实小校园大门内侧的红色大理石上,也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在我看来: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

爱是什么?一味的表扬不是爱,那会“捧杀”。一味的批评更不是爱,那会“棒杀”。俗话说得好:“树不修剪不成形,人不管教不成材”。惩罚是在以关爱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是在反复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我们以前走入滥罚误区,如今又走入不敢罚的误区,两者都不可取。只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据,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满麻辣味的爱的惩罚又有何妨?

■遵循自然的惩罚——罚之有据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反思:在这个故事中,里根打碎了玻璃就必须赔偿,很显然,这是一个自然的后果,没有夸大,也没有减小。这就是自然惩罚,它是本着基本等同、等值的原则,对错误行为的回应,目的是让孩子在这种回应的经历中增加不可替代的经验。里根总统正是通过自然惩罚而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这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公正无私,奖惩结合。正如国家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忌袒护纵容。比如,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对于不跑早操的学生罚他补跑早操,对于损坏公共财务的学生要罚他经济赔偿,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使之受益终身。】

■因材施教的惩罚——罚之有方

在我曾经教过的一届毕业生中,有个调皮大王,经常惹是生非,脾气也很急躁,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总是持一种敌对的情绪,久而久之,连家长也认为老师对他家的孩子有陈见。对待这样的学生,除了惯有的“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外,还必须有一颗“慧心”,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寻找教育的契机。有一次,因为一点琐事,这个孩子又和同学打了起来。我找到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发现你的作文写得很好,正好现在有一个征文竞赛活动,我想推荐你参加,请你就今天的这件事写一篇文章,题目我都替你想好了,就叫《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写好后我负责帮你修改并送去参评。”这孩子一听来了精神,欣然接受了任务。后来他的这篇文章获得了江苏省中小学生心育论文评比二等奖。孩子的家长知道这件事后,激动地说:“谢谢你,郭老师,这件事你处理得非常好,孩子第一次主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们做家长的也将积极引导他努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前我们可能对老师有些陈见,是你改变了我们对老师的看法。”

反思:不会范错误的人是圣人,不会犯错的小孩不是小孩。“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假如被罚的学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谁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呢?你处罚孩子,难道就说明对孩子残酷无情,没有关爱了吗?不!我们一直爱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要是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就应该该管则管,该罚则罚,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心怀一颗挚爱的心,理智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始终把惩罚作为学生成材与进步的契机。这样的惩罚看似随口而出,实则是在对学生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材施教,这是我的一份刻意。这种建立在理解、信任和爱护基础上的惩罚,对学生的心灵有着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鼓舞和鞭策着学生内省、慎独。事实告诉我:教育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用心良苦的惩罚——罚之有度

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约翰·麦克劳德,在上小学时,一次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就与几个同学偷偷地套住一条狗并把狗杀了,然后把内脏一件件地分割、观察。谁知这条狗是校长家的,校长很恼火,心想这孩子真是胆大包天,再说,被狗咬着怎么办,不加以惩罚,绝对不行。很快校长的处罚决定出来了。罚麦克劳德画两幅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甘愿受罚,他非常认真地画了两幅图交给了老师,校长和老师看后,都觉得他画得很好,再加上他对自己错误的认识也比较诚恳,杀狗事件就这么了结了。这件事以后,麦克劳德更加发奋致力于解剖学的研究,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学家。他与医学家班廷一起,研究发现了以前人们认为无药可救的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由于这项成就,1923年,他与班廷荣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反思:麦克劳德杀掉了校长家的狗,校长却从他的不当行为中看到了积极的因素。校长知道,这是好奇心驱使下的行为。而好奇心是一种探索的原动力。孩子犯了错误,给予适当的惩罚是应当的,但是如果在处罚时把孩子的好奇心压抑了,那将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所以,校长采取了一个巧妙的处罚方法,既让麦克劳德感觉到自己犯了错误,也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可以说,麦克劳德后来在医学上的成就,与这位校长的良苦用心是分不开的。很显然,这种宽容孩子过错,呵护和引导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批评惩罚给孩子以良性刺激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惩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凡事都有一个“度”,把握好惩罚的度至关重要,既不能过重,把学生当作“阶级敌人”一棍子打死,也不能过轻,像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媒体报道过老师当众刮破学生脸皮,把学生耳朵打聋等事件,这些恶劣的残酷的做法是体罚,超越了惩罚的界限,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也说明了老师没有法制观念,缺乏职业个人修养。切记:惩罚是在关爱的前提下教育学生的方法。一定要适度处理,不可感情用事,否则带来严重后果,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大道无痕的惩罚——罚之有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反思:对孩子进行惩罚教育不是解恨和撒气,而是在惩罚的时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孩子才能心服口服,真正地改正错误。很显然,陶行知先生这种惩罚教育,是在浓浓的情感中实施的,是对孩子心灵深处的触动。这样,学生不但没有任何的抵触情绪,还受到了很大的感动。就是在这种温情的惩罚中,学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心悦诚服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一条至高无上的原则。那么,何谓攻城,何谓攻心呢?攻城,乃是以武力去征服之,比如:我们碰到学生做错了事,抓到办公室里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如果学生不服气,接着骂,必要让其服帖为止;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以强力胁迫之,对于不认真学习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施以高压政策,必要让其崩溃;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规定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顾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对于不同意见,千方百计打压之,必要时祭出校纪校规或请家长来校等法宝,定要让学生就范。由于教师是强者,学生是弱者,攻城之术乃是以强击弱,教师很容易就取得胜利,但是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攻心就不同了,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思索学生的动机,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用的办法通常都比较缓和,但是正好击中学生要害,犯了错误的学生,不但乖乖认错而且心服口服,教师的任务通常也能很好地贯彻下去。学生的行为表现完全出自自愿,并非老师强迫,但却是老师的目的。错误是得用心灵去认识的,有效的惩罚也一定是触及心灵的。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是一次经典的“心罚”。】

 

当然,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只有适当的,合理的,科学的惩罚教育才会弥补赏识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惩罚也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