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德有品行对照检查:年轻一代有被潜规则俘虏的迹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35:53

年轻一代有被潜规则俘虏的迹象

从文化层面剖析潜规则泛滥

作者:方铭

来源:人民论坛

    如果年轻一代认同潜规则,默许潜规则,并在潜规则下寻找发展机会,我们还想期待社会不断进步,最终达于“至善”,就成为一句空话,人类文明形成的正常的社会价值秩序和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会被最终消解

  泛滥的潜规则

  近年流行“潜规则”这个词。顾名思义,既然称为“规则”,当然应该是普遍遵循的原则。而普遍遵循的原则需要命名为“潜规则”,自然是因为这是不能公开宣示的规则。一个健康的社会,潜规则的舞台应该只存在黑社会之中,但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潜规则的无处不在,似乎已经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甚至可以支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了。

  当下,“潜规则”已经由私权力机构扩张到公权力机构,从谋取男女两性关系发展到谋取更大的不当利益。在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在掌握公共资源的领域,一些掌握公共资源的公权力机构或者国营企事业单位领导,在招工、招干、招生、入党、参军、提拔、晋升、项目招标、采购等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以“潜规则”为行为准则:人生动机以获取金钱和利益,或者利益交换为前提;对待领导,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请客送礼;对待工作,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任人唯亲、欺上瞒下、打击报复;对待群众,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不关心民生疾苦,花天酒地、奢侈浪费;不为人民服务,只为领导服务。……凡此种种,破坏了社会主义社会以公平公正为基础的社会原则。所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社会高度警惕。

  古人以“礼”、“法”防止滋生潜规则

  规则,在今天则称为法,其基本原则在《宪法》中有具体表述,而在中国古代,则称为“礼”。《易传·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是说礼义产生在有君臣上下之分以后,也就是产生在我们所说的阶级社会阶段。《礼记·礼运》引孔子之言云:“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是言从“大同”社会蜕化到“小康”社会以后,“礼”才出现,其目的是为维系“大人世及”的“天下为家”体制,调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关系。

  在“大同”社会,有“道”存在,社会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形式运行,不需要其他的规则。“大同”之后,有所谓“小康”,小康社会的特点是“天下为家”,制度虽然已经背离了“道”,但领导人有“德”。“德”的特点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群众做的事情,领导人首先要做到。小康社会以后,就蜕变到了“霸”的时代。霸的时代,社会结构有三阶段:第一阶段,领导人虽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了,但是还能做到“仁”,仁者“爱人”,就是爱一切人,既爱“良民”,也不抛弃“反对者”。第二阶段,仁心退一步,领导人已经不能做到爱一切人,但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义”,即爱善良的人,恨罪恶的人。第三阶段,礼崩乐坏,人们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应当做的,这就需要制定“礼”来约束大家。所以,《庄子》说礼是“道之华”,体现了礼的正义性;《道德经》说礼是“忠信之薄”,则说的是其产生的文化氛围。

  在对“礼”的起源及其局限性的认识方面,战国道家学者的观点,与圣人孔子的见解,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孔子认为“礼”这个规则,有总比没有好,而道家认为因为有“礼”这个规则,所以导致了社会混乱。道家的看法,无疑是偏颇的。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规则都是有权威的“体面”人所制定。他们在制定规则时,自然应该体现其良善的本意,或者宣称体现了善良的本意,这些规则当然是说得出口的。而“潜规则”之为规则,之所以没有公开宣示,只能因其内容违背社会基本价值观和公序良俗,见不得人。因此,这样的规则只好关起门来说,或者只做不说。

  中国古代的哲人为了防止滋生潜规则,要求所有的“礼”、“法”等规则,都需要见得了阳光。《商君书·弱民》云:“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商鞅的核心观念是“明法”,他认为按照公开的规则去治理国家,国家必然富强,如果不按照公开的规则去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危亡。孔子多次强调“正名”,强调“政自天子出”,也是警惕各自为政,“潜规则”施虐,人民无所措手足。

  重视潜规则的危害刻不容缓

  有些人认为,潜规则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这实际是一种糊涂认识。潜规则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一切“明规则”就会名存实亡。可怕的是,现在的年轻一代,也大有被潜规则俘虏的迹象。

  有媒体爆料,某准备从事演艺职业的少女,公开表示她愿意或者能够接受“潜规则”,但前提是“潜规则”的一方应该信守诺言。几年前媒体报道某电视台的部门领导“潜规则”女歌手,并收受女歌手经纪人的贿赂后没有实现承诺,让当事人恼羞成怒,导致两败俱伤,该领导和经纪人最终都曾身陷囹圄。

  《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即“新民”,大学教育的目的在按照明规则培养“新人”,而“潜规则”的流行,使得年轻人接触社会后,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对通过教育获得的“明德”产生怀疑,最终成为“潜规则”的俘虏。如果年轻一代认同潜规则,默许潜规则,并在潜规则下寻找发展机会,我们还想期待社会不断进步,最终达于“至善”,就成为一句空话,人类文明形成的正常的社会价值秩序和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会被最终消解。重视潜规则的危害性,的确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作者为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