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朋友感动的说说:战国七雄 皇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1:18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激烈的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吞并、消灭,到战国时只剩下10几个诸侯国。自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之为战国时期。战国这个名词是因为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春秋晋献公时,大杀汗樱菇皇泵挥泄澹浯蠓虻氖屏デ俊5酱呵锬┢冢酵豕醇谥性瓢允保恼ㄒ驯恢稀⑽菏稀⒄允稀⒑稀⒎妒稀⒅行惺?位大夫把持,这6位大夫各有地盘和军队,他们之间互相你争我夺,几经兼并。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知氏、韩氏、赵氏、魏氏4大夫灭掉范氏、中行氏,共分其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又灭了知氏、尽分其地。晋幽公时,赵、韩、魏强大,将晋国国君及公室迁到降(今山西曲沃)和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二地,晋地被三家瓜分,这时的晋国国君反而要朝贡于赵、韩、魏三家之君,成为附庸。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赵籍、韩虔、魏斯为诸侯。赵、韩、魏三家加上当时的秦、齐、楚、燕四个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个强国在地盘和军事力量上大略相等,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领导权,他们之间又不断进行战争,其他的如越国,虽然称王,但已日渐衰落。余下的宋、鲁、卫、郑、中山等国虽也为强国,但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力量上无法与七国抗衡。

战国七雄《韩国》《魏国》《赵国》《中山国》 韩国

韩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之一,姬姓。春秋时,晋昭侯封其叔叔成师于曲沃,成师的儿子庄伯又封弟弟姬万于韩原(今山西省稷山县),韩万以封地为姓,称韩武子。公元

前589年,韩武子之孙韩献子佐晋景公打败齐国,被封为大夫,为晋国六大夫之首。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魏、赵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国建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韩国强盛时的疆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所处位置东有魏,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赵,强国环伺,势力一直不能发展。公元前355年,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政治改革,国势有所发展。战国中后期,秦国向东扩张,对韩的威胁日益严重。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301年之间,秦先后攻取了韩国的宜阳、鄢、石章、武遂、穰等地。但韩也不示弱,公元前296年,韩与齐、魏联军攻入秦地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迫秦归还了河外及武遂等地,但不久诸地又被侵占。以后,秦国日益强大,不断攻韩,韩军屡败。公元前230年,秦派内使滕攻韩,掳韩王安,在韩地设立颖川郡,韩国亡。
韩国自韩虔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共历十一君,一百七十四年。

【韩国王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周围,尚未正式发掘。韩国早期王室墓葬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北城墙外的分水岭高地上。1954年至1972年先后发掘出大、中、小型墓葬30多座,据考证分别属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晚期,大型墓多集中在墓群西部较高处。

韩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韩虔 启章之子 403—400 景侯 待考
韩取 韩虔之子 399—387 烈侯 待考
韩取之子 386—377 文侯 待考
文侯之子 376—375 哀侯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韩若山 哀侯之子 374—363 懿侯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若山之子 362—333 昭侯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昭侯之子 332—312 宣惠王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韩仓 宣惠王子 311—296 襄王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韩咎 韩仓之子 295—273 厘王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韩咎之子 272—239 桓惠王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韩安 桓惠王子 238—230 韩王 待考

韩国先祖世系表

陵名 先祖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韩厥 庄伯之子 献子 待考
韩起 韩厥之子 宣子 待考
韩起之子 贞子 待考
贞子之子 简子 待考
简子之子 庄子 待考
庄子之子 康子 待考
韩启章 康子之子 424—404 武子 待考

魏国

魏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致之一,姬姓。魏国的先祖是西周初周文王的儿子姬高。周武王灭商后封以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市)姬高以其封地为姓,故姬高又称毕公高,毕国在春秋前已灭亡。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在晋国为臣。公元前661年,毕万随晋献公讨伐魏、霍、耿等周围诸小国,事后,晋献公将魏地(今山西省芮城县)封给毕万,毕万始为大夫,故毕万的后代以其封地为姓。魏最初的疆域在“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河西”(今陕西黄河与洛河之间),“河曲”(今芮城西南风陵渡一带)。公元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在晋执政,是晋国权臣“六卿”之一。进入战国时期,晋室微弱,六卿争权。结果,魏与韩、赵先后灭掉其他三卿,最后于公元前453年将晋国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文侯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魏国势力这时也迅速发展。公元369年,魏开始称王。魏文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先后用其弟魏成子和翟璜、李悝为辅佐,师事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诸名儒,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李悝当政实行变法,魏国的军事及经济力量都得到发展,李悝撰写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从黄河引水开大沟(运河)至大梁,后演变为鸿沟,即能灌溉又可航运,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战国早期,魏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413年至409年,魏连年攻秦,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公元前405年至404年,魏与韩、赵联合攻齐,入齐长城。公元前400年至391年,三晋联军先后败楚于乘丘、大梁和榆关等地,这时魏的强盛达到极点。魏国强盛时的疆域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及河北省大名、广平、山东冠县等地。魏虽强大,但所处地理位置在秦、赵、韩三国的包围之中,战国中期,齐、秦等国崛起,自秦献公起就不断攻魏,逼的魏不得不沿著洛水筑长城御防。为了不受秦国侵扰和加强对东部的统治,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故魏也称梁。秦国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国力更加强大,不断攻取魏国的河西之地。大致同时,齐威王用邹忌变法也强大起来,公元前353年,齐败魏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公元前341年,齐、魏间发生马陵道(今河北大名东南)之战,齐将孙膑大败魏将庞涓,逼迫庞涓自杀。魏从此走向衰落,无法抑制秦的东进。战国晚期,魏受秦国的蚕食,地域渐窄。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被冲毁,魏王假被俘,魏国亡。
魏国自魏斯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25年被秦灭亡共传八王,一百七十八年。

【魏国王陵】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王陵一般都在都城之内或城郭附近。但只有魏国王陵例外,因为大梁地势低平,不便于建造陵墓。现已知魏国王陵多分布在黄河以北的河南卫辉市和辉县市一带,距魏国都城大梁约80公里。战国初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卫辉市山彪镇一带,1935年夏被盗,后由前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是年秋由中央研究院等单位正式发掘清理。墓葬群中一号墓墓主被认为是魏先祖魏襄子。其他待考。战国中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辉县市固围村村东,此处有三座魏王陵墓。1929至1930年曾遭大规模盗掘,但仍出土较多的青铜礼器,有鼎、簋、壶、鉴、盘、等,还出土铲、锄、犁、斧、削等铁器93件,是中国第一次成批出土战国铁器。1950年至1951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三墓自西向东并列在一高2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5米的平台上,依次编为一、二、三号,规模最大的是二号墓,建造时间一号墓最早,二号墓次之,三号墓最晚,墓主待考。战国晚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卫辉市西南的汲城村,尤其以魏安厘王墓最为著名。公元279年,西晋

武帝司马炎时,一个叫不准的盗墓人盗发魏安厘王墓,发现了10几万支竹简。这些竹简是记载夏、商、周三代、一直到魏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6年)事情的古书,书名叫《纪年》,因为是写在竹简上,故又称《竹书》或《竹书纪年》。这些竹简在发现时,已遭破坏,因为当时盗墓人在墓中用竹简照明,使许多用丝线串在一起的竹简坠落散乱,有的只剩下断头。司马炎得知后,命人将竹简装了几十车送到洛阳,命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因竹简被烧的残缺不全,整理工作非常困难。一直到惠帝元年(公元291年)设立了秘书监,由
挚虞负责考证《竹书纪年》,挚虞依据大量善本书籍校对竹书,卫恒、束暂也参加了整理工作,尤其束暂精通经学和古文字,直到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才整理完毕,前后共用了20年的时间。
《竹书纪年》竹简共整理出75篇、16部古籍,其中完整的68篇,另外7篇严重残缺。后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原来也于宋代遗失。今本为明代人杂采各书所补成。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有许多不同之处:1、卷数不同,古本为13篇,今本2卷;2、纪年不同,古本在周幽王以前使用周纪年,东周开始使用晋纪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后使用魏纪年,而今本则以周纪年;3、起始不同,古本自夏开始,而今本始于黄帝;4、内容有异,古本部分内容引见于古本书中的,今本没有;5、今本所记夏代年数与古本不同。《竹书纪年》发现于战国魏厘王墓中,魏厘王死于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公元前213年焚书坑儒时,《竹书纪年》作为殉葬品已埋入地下30余年,故没受到损毁。《竹书纪年》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对历史、文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的学者对这些古籍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和辨误工作,使这一古籍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竹书纪年》虽然与后来的古史有异,但与甲骨文,金文相符,所以,历代学者都用竹书来考证历史,进一步保证了史料的价值和传播。《竹书纪年》作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数据,有学者把它同在孔宅发现的《古文尚书》、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并誉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

魏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魏斯 恒子之子 403—396 文侯 河南辉县市东固围村
魏击 魏斯之子 395—370 武侯 河南辉县市东固围村
魏罂 魏击之子 369—319 惠王 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嗣 魏罂之子 318—296 襄王 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赦 魏嗣之子 295—277 昭王 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圉 魏赦之子 276—243 安厘王 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增 魏圉之子 242—228 景缗王 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假 魏增之子 227—225 魏王 待考

魏国先祖世系表

陵名 先祖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毕万 毕公高子 毕卿 待考
毕万之子 武子 待考
武子之子 悼子 待考

魏绛 悼子之子 昭子 待考
魏赢 昭子之子 待考
魏舒 魏赢之子 献子 待考
魏侈 魏舒之子 待考
魏侈之子 恒子 河南辉县市东固围村

赵国

赵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开国君主为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赵籍。夏朝时,颛顼的孙女、女修生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伯益。伯益在舜时为舜管理山川、驯养鸟兽,后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弗(今山东曲阜市东南),赐姓赢,故伯益又称大弗、弗伯。伯益在大禹晚年的时候被定为继承人,但被大禹的儿子夏启杀害。
伯益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商代,大廉的后代孟戏、中衍为商王驾车。中衍的后代中谲在朝中为臣,守西部边疆。中谲的儿子蜚廉在商纣时为臣,助纣为虐。蜚廉的儿子恶来也是商纣之臣,他力大、好进谗言、毁谤诸侯,周武王灭商后被杀。蜚廉生子季胜,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一次,穆王出游时,徐国(今江苏省泗洪县)叛乱侵周,造父驾车日行千里返回,给穆王赢得了时间,平定了叛乱。事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以后,造父的后代以封地为姓。造父以后6世到奄父,奄父的儿子叔带在周朝为臣。那时,周幽王无道,叔带弃周到晋国为臣。叔带5世到赵夙,公元前661年,赵夙驾车随晋献公讨伐魏、霍、耿等诸小国,事后,晋献公封赵夙为大夫,并将耿地(今山西河津县南10公里、汾水南岸王村,古称耿乡)封给他。以后赵夙的后代共孟、赵衰、赵盾、赵朔、赵武、景叔、赵鞅、赵无恤、赵嘉、一直到赵浣,10世都为晋国大夫。约公元前497年,赵鞅迁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晋源镇与古城营村一带)。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赵最强大,疆域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南部。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赵籍为诸侯,建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到赵武灵王时,他改革军事,胡服骑射,先后攻灭中山国(河北平山县),打败胡林、楼烦部族,扩地北到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到山西北部雁门山(今山西代县一带),后又攻灭代国,取得了代国河北、山西、内蒙的36个县。公元前206年,赵孝成王时,赵同秦激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秦大破赵军,史载秦军坑杀赵军降卒40万,国力大损。此后,赵与秦和北燕之间连年战争不断,国力耗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剪、辛胜击赵,破邯郸,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破代,虏代王嘉,赵(代)国灭亡。
赵国自赵籍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共历十王,一百八十二年。

【赵国王陵】赵国早期王陵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古晋阳城1•5公里处。古晋阳城自赵鞅迁此共历5侯,74年。1987至1988年,在汾水与西山之间的古晋阳城外郭城发现了赵氏家族墓地。据古文献记载,外郭城内还有内城或宫城,但位置和形状均不明朗。发掘出的251号墓是一座大型诸侯墓,时代相当于春秋末期。墓没有被盗,出土各种文物500多件。墓室呈方形,为竖穴土坑,深达13米。椁室上覆4米厚积石,积石之上和木椁周围填有木炭。据判断:木椁原长6•9米,高10米。随葬品中有铜器、金器、玉器、石器。其中一尊圆形方耳三足镬鼎,口径达1•1米,高1米,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春秋时期最大的青铜鼎。青铜器还有扁壶、盖豆、鬲、小鼎、小方壶、盘、炭炉、儡、扒子等,铜器上有蟠螭和蟠虺,制作为高浮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还有编钟19个和石磬,车马器和兵器。墓主人身带玉佩,两

旁有壁、珑、璜、环、料珠、陪葬铜剑四把、黄金带钩4根、销银带钩2根,均刻有精美花纹。墓主估计是赵简子或其儿子赵襄子,其他王陵待考。
【赵国中晚期王陵】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15公里邯郸县的三陵乡陈三陵村和工程乡周窑村及永年县两岗乡的温窑村。因3个乡的地界相连,故为一个陵墓区,陈三陵村3座,温窑村2座,5座陵分别筑在5座小山上,山顶上有陵台,以山为基,台面平坦,呈长方形,中部有一两个高大的封土堆,台周围以夯土加固,沿下为斜坡,东边是笔直的宽60米以上的坡状大路,直达山顶,规模壮观,气势雄伟。赵国自敬侯迁都邯郸共历8王,158年。除末代王赵迁投降秦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省房县),还应有7座王陵,史书记载:赵肃侯葬常山(今河北石家庄元氏县),武灵王葬灵丘(今山西大同市灵丘县),余五王侯(敬侯、成侯、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葬处无记载,正与邯郸王陵相符,可判定这是他们的陵墓。墓早年被盗,随葬品无存,墓主待考。赵王陵区最大的为温窑一号陵,它的陵台南北长340米,东西宽216米,中间的封土长69米,宽47米,高3米。除陈三陵村西北
的二号陵和温窑二号陵陵台中部各有2座南北并列的封土堆外,其余3台只有一座封土堆。各陵区内除大墓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墓,有的有封土,有的不明显,应是大墓的陪葬墓。【赵国王室墓地】在今邯郸市西郊百家村。1957至1959年在此发现战国时期墓葬102座,现已清理出49座,按墓的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其中有5座墓中有殉人,一般殉1至3人,共殉9人,人殉在赵国王室墓葬中普遍存在,说明赵国文化习俗的落后性。

赵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赵籍 赵浣之子 403—387 烈侯 山西太原市晋源镇
赵章 赵藉之子 386—375 敬候 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种 赵章之子 374—350 成侯 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绁 赵种之子 349—326 肃侯 河北石家庄市元氏县
赵雍 赵绁之子 325—299 武灵王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赵何 赵雍之子 298—266 惠文王 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丹 赵何之子 265—245 孝成王 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偃 赵丹之子 244—236 悼襄王 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迁 赵偃之子 235—228 幽穆王 被秦流放到湖北房县不知所终
赵嘉 赵迁之子 227—222 代王 河北省蔚县猫八庄

赵国先祖世系表

陵名 先祖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女修 颛顼孙女 夏王朝
大业 女修之子
伯益 大业之子
大廉 伯益之子
孟戏 大廉玄孙 商王朝
中衍 孟戏之弟

中谲 中衍玄孙
蜚蠊 中谲之子
恶来 蜚蠊之子 周王朝
季胜 恶来之弟
孟增 季胜之子
衡父 孟增之子
造父 衡父之子
庵父 造父四世孙
赵带 庵父之子
赵夙 叔带三世孙
共孟 赵夙之子
赵衰 共孟之子 成子
赵盾 赵衰之子 宣子
赵朔 赵盾之子
赵武 赵朔之子 文子
景叔 赵武之子
赵鞅 景叔之子 简子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赵无恤 赵鞅庶子 襄子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赵嘉 赵无恤之第 恒子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赵浣 赵无恤佷孙 献侯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中山国

中山国是春秋晚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的分支白狄所建。狄族是北方以游牧为业的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在今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之间。狄族的种姓繁多,如白狄、赤狄、长狄等。春秋时,狄族活动最盛,曾灭邢(今河北邢台市)、卫(今河南省淇县)、温(今河南济源市)等国,并曾西侵周、郑,东侵齐鲁,为当时华夏地区的劲敌。白狄,厘姓。原居住在陕西省延安一带,后东迁到河北境内。白狄曾建有肥(今河北 城市,公元前530年被晋所灭)、鼓(今河北省晋县,公元前520年被晋所灭)、鲜虞(今河北省唐县,公元前510年被楚所灭)等国。公元前506年鲜虞又复国改名中山,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市)。公元前489年以后,中山国屡遭晋国攻打,以至亡国。公元前414年,中山文公在顾(今河北正定东北30公里的新城铺镇)又重建中山国。公元前406年又被魏所灭,并派公子击驻守中山。公元前378年中山恒公又复国,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由此中山国开始强大。中山国盛时的疆域有北自河北安新县经徐水向西到燕长城,南到今河北赞皇、高邑一带,西到太行山麓,东到河北衡水,成为战国时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23年,中山国和魏、赵、韩、燕同时称王。以后,中山遭到赵国接连不断的攻打,终于在公元前296年被赵灭亡。中山国君厘尚被送回老家肤施(今陕西榆林市东南无定河北岸)。
中山国自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复国至公元前296年被赵所灭历六王,一百一十八年。

【中山国王陵】中山国二次建都于顾,前后共历一百零三年,王陵尚未发现。战国中期的中山国王陵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此处共有编为一至六号的6座大墓,分处于两个陵区之间。一处在中山灵寿故城以西2公里的西灵山南坡高地上,一二号墓东西并列;

另一处在灵寿故城内西北部,三至六号墓东西向错列。1974至1978年发掘了一和六号墓。经考证,一号墓为中山王堞的墓,此墓封土高15米,底边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自下而上呈三级台阶状。上面有台榭式建筑遗址。规模巨大,墓室平面近方形,每边长29米,南北两边各有110的墓道,墓室内分椁室和3个库。一号墓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是故城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两个墓早年均以多次被盗,一号墓椁室仅出土一件中山王陵“兆域图”铜板,这是一份王陵建筑的设计图,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发现,说明战国时期已有专司王陵建设的部门和官员,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外藏库出土铜列鼎9件,还有四盍及扁钟、石便磬等随葬礼器,具有可与天子相比的王者规格,出土的“山”字形铜制大型礼器5件,最高者达1•43米,可列于帐前和帐周围,十分雄伟,象征王者权威,为中山国所特有,也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发现。墓内还出土了国王使用的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十五连盏组装灯、虎唑鹿、犀牛、牛、三件错金银屏风座、简易活动帐架、中山古酒和中山侯铜钺等罕见文物。中山陵出土的许多铜器上都刻或铸有铭文,特别是铁足大鼎夔龙饰方壶和一园壶均有长篇铭文,共1099字,确却地说明了墓主是中山王堞,制器时间约为公元前321到324年,埋葬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10年。这些文物的出土、铜器铭文和及其表现的陵寝制度,反映出中山国与当时的中原文化特别是同魏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某些文物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号墓周围还有6个陪葬坑、2个车马坑、1个杂葬坑。六号墓形制和一号墓相近,只是规模稍小,其东西两侧有陪葬坑3座,南面有2座对称的长方形杂葬坑。

中山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先祖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文公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文公之子 414—406 武公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武公之子 378—340 桓公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桓公之子 399—320 成公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厘蠰 成公之子 319—312 中山王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厘訾 厘蠰之子 311—299 中山王 死于齐地
厘尚 厘訾之子 298—294 中山君 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