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法实施细则:性学十三讲 第六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11:38

 

 第六讲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自然地萌发了和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恋爱的要求。恋爱,是人们的性行为正式的开始;爱情心理丰富、复杂而又微妙;爱情的经历,可能毕生难忘——难忘它的甜蜜或是苦涩。对年轻男女来说,恋爱的结果可能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保持爱情心理的健康是保持性心理健康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心理现象。人们一般地把爱情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情爱,实际上人类之爱具有多方面的内容,有人把它分为血统爱、敬爱、抚爱、友爱、性爱五种。对年轻人来说,除了对抚爱体会不深以外,对其他四种爱都是有所体会,尤其青春期以后特别感兴趣的是性爱。
        司汤达把性爱这种感情分为理智的爱、精神的爱、激情的爱、肉欲的爱。
        休谟在《人生论》里说:“两性爱最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感情在它的最自然的状态下是由三种不同的印象或情感的结合而发生的,这三种情感就是:1.由美貌发生的愉快感觉;2.肉体的生殖欲望;3.浓厚的好感或善意。”
        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说:“情侣的快乐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它总是既包括同性欲本能、感觉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情感,也包括同人的精神生活的审美、道德等高尚内容有关的那些情感。”“与此同时,尊重、友谊、好感、赞赏、敬慕、陶醉、眷恋、自我牺牲、纯洁、细腻等情感完全主宰着肉体接近感、皮肤敏感,主宰着本能的生理实现。高级的爱的情绪包含着低级的情绪,但使后者处于一定的从属地位。”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爱情:
        第一,爱情是两性之间以情欲为基础的纯洁而高尚的情感。爱情不能没有生理基础,男孩、女孩在进入青春期前,性发育还未开始时是谈不上什么爱情的。爱情的产生与生理上的冲动有一定的联系,恋人之间的身体接触能激起很大的愉快,爱情的理想发展总要以“合二而一”(肉体上与精神上的)而告终。
        第二,爱情虽然有它的生理基础,但它绝不等同于动物式的性欲,它是一种十分崇高的情感,它远远地高于性欲,并统率性欲。这种精神上的东西主要是思想、兴趣、追求方面的一致。爱情之所以动人心魄,之所以美好,主要不是由于情欲,而是由于这种精神内容之丰富。在两性之爱中,精神的内容越丰富,爱情的层次就越高,而且也越巩固。当然,情欲与精神内容不能割裂,如果两个人只有思想、爱好、兴趣、追求方面的一致,而没有情欲的吸引力,那么他们只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如果两个人只有情欲的吸引力,而没有思想、兴趣、追求方面的一致,“爱情”很可能是短命的。
        第三,人类具有多种爱,有许多近似性爱的美好情感,如尊重、友谊、好感、赞赏、敬慕、陶醉、感激、自我牺牲等等,男女之爱与这些情感有区别,但又有密切联系。对相爱的男女来说,如果他们的爱情与这些情感是相排斥的,例如一方虽说“爱”另一方,但是他根本不尊重、不赞赏另一方,那么绝不是真爱。爱情不能脱离其他美好的情感而单独存在,一个对父母、对朋友、对祖国都不爱的人,男女之间也不会有纯洁的、持久的爱。
        第四,爱情之所以高尚而伟大,还表现在能为所爱的人作出一切牺牲。爱不是占有,爱是奉献。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对于男子和女子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一般来说,男子和女子对爱情的理解与态度也略有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1)对漂亮的异性人人都会产生好感。美,本身就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男人比女人更多地为对方的外貌所吸引,这也说明在爱情问题上男人的识别能力比女人要低一些。
        (2)正因为以上这个原因,男人陷入情网比女人陷入情网要快。西方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研究者对250个青年男子和429个青年女子做了一项“浪漫爱情的测验”,发现四分之一以上的男子在4天之内就匆匆地爱上了某个女子,但是同样情况的女子只占15%。有将近半数的女子在她们的报告中写道,要让她们最后看中一个男子,20天的时间也不够,她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考虑意中人。
        (3)女子对爱情的态度远比男子实际。男子对爱情往往很浪漫,而且有狂热。女人对爱情通常要考虑婚姻与将来。她们评估爱情关系时更面向现实,对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考虑比较多。
        (4)在求爱的问题上,男子一般比较大胆,主动,富于进攻性,有时甚至陷于鲁莽;而女子则往往瞻前顾后,欲进而止,有时甚至会有与内心相反的行为表现。
        (5)在恋爱交往过程中,男子往往表现得更加狂热,甜言蜜语很多,而且“爱情的温度”一下子会升得很高;可是多数女子却喜欢“温热”,要求适度,过“热”的爱情反而可能使她们有顾虑。
        (6)可是,相对地说,女子更易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在坠入爱河以前,女子的重重考虑比男子多,但在坠入爱河后,却更容易轻信对方。有人说,陷入热恋的男人,一半是理智,一半是热情;而陷入热恋的女人,全部都是热情,有时就不考虑其他问题了。
        (7)在恋爱中,男人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提出性交要求。女子在这方面一般不处于主动地位,并有自然的抗拒心理;但是如果屈从了一次,以后就完全依附于对方。
        (8)在爱情问题上,男子比女子多变。一是在恋爱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易变,在男追求女开始,男方会把女方尊如公主,在追求到手后,男方就可能成为女方的主宰。二是爱情在生活中的比重会变,在恋爱阶段,爱情似乎是男子生活的全部,而在婚后,爱情只是男子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往往小于事业。可是女子则可能恰恰相反,爱情在婚后所占的比重有时比恋爱时更大。三是在婚后爱情变异的可能男子比女子为大。
        (9)在爱情问题上,女子比男子更富于自我牺牲精神。
        (10)对失恋的痛苦,女子远比男子大;男子由于失恋所受的痛苦在开始时虽然可能也很剧烈,但持续的时间一般较女子为短。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分析,只是一般如此,多数如此。男女在爱情心理和态度上的这些差别和气质差异、社会观念和环境要求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在这些差别中,长处和短处往往掺杂在一起,了解了这些情况,就可以对爱情的理解更深刻。         二、寻找意中人
        进入青春期的男女产生了恋爱的要求,择偶是否能够称心如意,除了一定的机缘以外,主要在于当事人的择偶心理是否健康。有不少的年轻男女,本身条件很好,也有很好的机会,可是就是由于择偶心理不够健康、正常,意中人就失之交臂了。
        在择偶心理方面,以下几个问题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1.审美能力
        性爱与性吸引力有很大关系,而性吸引力又和美有很大关系。漂亮的、面目姣好的男女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这是人之常情。
        美分形象美和内心美,《诗经》上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指形象美,“淑”指有好的品德,即内心美,两者结合,这样的人才值得爱。在这两者之中,后者更为重要。这是经过生活反复证明的真理。
        可以这样说,真正幸福的婚姻,是真正的美的结合。在形体美方面,五官、身体是天生的,人一般很难改变,可是适度打扮,气质风度却是可以塑造的;至于内心美,更可以培养、提高。年轻男女在择偶时,往往只注意五官、身体的部分,而且刻意修饰,却忽略了气质、风度与内心美这些重要的方面与本质方面,就会走入歧途了。
        真正的可爱不是刻意修饰、装腔作势,而是品德高尚、内心充实。一个人外表漂亮,只有和内心美结合起来,才成为真正的美,否则,好事也许反而变成坏事。美国有几位心理学家做过调查,他们把女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容貌较好的,另一组是容貌较差的,结果发现前一组女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工作成就,普遍没有后一组的女学生好,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心理学家还作过调查,即容貌漂亮的女子的婚姻家庭生活不幸福的远比容貌一般的为多。这有许多原因,例如有些女子自恃漂亮、追求者多,而十分骄纵,婚后往往与丈夫合不来。另外,人还有一种期望过高的心理,一个人容貌较好,似乎其他方面(如品德、学问、才能等)也应该很好,其实不然,结果对方又容易产生失望心理。当丈夫和妻子共同生活后,发现妻子的内心并不如外貌那么美好时,失望情绪就会大大影响夫妻关系了。所以,人在年轻时择偶常常过于重视对方的外貌,到了中年以后才开始领悟红颜易逝,而内心美才是永远存在的,如果早一点领悟到这一真理,也许这一生会幸福得多。
        外表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永远只占次要地位,如果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上,或作为生命的全部,这种价值观就偏了。与其用全部力量来塑造自己的外表,不如花很大力量来塑造内心。外表是一时的,内心才是永恒的。
    这个道理无论对于男女都是适用的。对男子来说,也要自我塑造,一个男子应该是一种力和自信的体现,而力和自信又应该来源于有学问、有能力、品德好。一个男子如果有深度、有气质、有格调,才具有极大的、持久的爱的吸引力。
                2.如何看待对方和自己的条件
        不少男女青年择偶,总要求对方十全十美,其实,在这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在一篇《疙瘩的老处女》的小说中写了一位老处女年轻时,美貌出众,但自恃太高,对许多条件很好的求爱者极为挑剔,最后岁月蹉跎,红颜渐老,结果嫁了个瘸子,她也很满意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本身条件很好的男女青年,但是在恋爱婚姻方面并不如意,有的甚至抱恨终身,在择偶时未能正确对待条件问题,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以前,有人曾统计了7家报纸上970例征婚启事,择偶者对对方要求的项目平均为7.9项,介绍自身条件的项目平均为5.4项,基本上都未介绍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这些征婚启事中,对对方的要求,一般是年龄居第一位(据统计,男方对女方的要求是比自己平均小3.9岁);身高居第二位(女对男要求身高在1.70米以上者占58%);此外,户口(城市还是农村)、地点远近(有的只限于城区)、职业、文化、再婚者的子女人数(一般只限有一个子女)、工资、住房条件、父母兄弟姐妹等也在项目之中。以上这些项目是“实”的。还有“虚”的,如性格温柔、志趣广泛、仪态端正、体态健美之类,对此统计学家就难以作出定量描述了。
        正确对待条件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对方既然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就要把对方的条件分为主要的、根本的和次要的、可以迁就的两种。例如,品质好、志同道合这两条应该是主要的、根本的,其次是对方身体健康也很重要。至于长相,只要不是太难看,经济状况只要不是太差,都应该放在次要地位。现在,有些年轻人对主要、次要分不清,对次要条件看得太重,而对主要条件则忽略了,这就是导致恋爱、婚姻不幸的一个根源。
        有些青年在择偶时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看到对方有一个优点,就以为其他方面都好;看到对方有一个缺点,就以为其他方面都不好,这就叫以偏概全,在心理学上叫“光照效应”。发现对方并不是像自己所想的那么好的时候,又会感到极度的失望,对对方从另一个极端产生偏见。
        有些青年在择偶时只是强调对方的条件要如何如何,而不和自己的条件比较地看。双方条件相配,相辅相成,则是可能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这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的,男女双方在爱好、脾气、感情和性格方面一定严格地要求相配,这样一对夫妻是经得起一切可能发生的灾难的袭击的。在这方面,可能产生两种偏向:一是不顾自己的条件,而片面地要求对方。另一种偏向是女方择偶时一味要求男方条件要比自己高,以便将来依靠男人,夫妻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以后就很难有幸福。还有,人的条件是在发展变化的,例如文化水平不高,但只要上进心强,是可以提高的。                3.友情与爱情
        在两性交往过程中,分清友情与爱情至为重要。这两者有联系,也有质和量的区别,友情可能发展为爱情,也可能永远发展不成爱情。法国的莎布列夫人曾经说过:“恋爱有独特的性质,既无法瞒住自己在谈恋爱;也无法假装正在谈恋爱。”对年轻人来说,能够面对是友情还是爱情这个现实,准确地、理智地作出判断,对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十分重要。
        在分清友情和爱情的问题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朋友可以有许多个,而恋爱的对象或配偶只能有一个,这是爱情的“排他性”。如果男女之间的关系可以和其他类似的关系并存,这是友情;如果不能和其他类型的关系并存,否则就要引起妒忌、痛苦和冲突,那么这就是爱情或类似爱情的情感。
        爱情总是和性联系在一起,它具有“冲动性”,有时甚至可以到不顾一切的程度;友情则往往相反。
        性爱具有“秘密性”,具有性爱性质的情感与行为总不愿让别人知道,而一般只能“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友情则完全可以直率地、无顾忌地向人们公开。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年轻人往往会把友情误认为爱情。为什么他们往往会产生恋爱错觉,自作多情,一厢情愿,或是自讨没趣呢?这还要从心理学上作出一些分析:
        情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表现形式相差很大,甚至截然对立,有些表现形式则比较相似和接近。爱情和好感、同情、感激、钦佩等情感比较接近,很容易混淆起来。例如,有些人就是把自己对对方的好感误认为是爱情了,到结婚以后,过了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所谓的爱只不过是一时的情欲冲动而已。
        当然,好感、同情、感激、钦佩等情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爱,但是它们本身并不等于就是爱情,如果不能区分清楚,草率择偶,以后免不了会后悔。纠正的办法是要善于剖析自己,深入分析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基础,同时要使这种感情经历一定的时间考验,更好地经历一定的困难考验。
        男女双方开始恋爱总是要以发出信息与接受信息为媒介的。恋爱错觉就是接受信息的一方对信息产生了误解。恋爱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心理状态,恋爱信息的传递也是千变万化的。它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直接的方式比较简单,它一般地用语言文字赤裸裸地表达,一般不至于引起误解。但是另一种方式——间接传递方式就不同了。在许多场合下,恋爱信息是通过非语言动作来传递的,例如“眉目传情”、“暗送秋波”就是如此,这种目光,他人可能蒙然不觉,但是当事人却可能心领神会。恋爱信息的间接传递方式有时也通过语言来进行,不过这种语言不是赤裸裸的求爱,而是表面上与爱情无关,实际上意在言外,就要看信息接受者怎样理解了。是深情的一笑还是礼节性的一笑?是无意的说话还是有情的搭讪?如此等等,在有些情况下不容易分得清楚,于是恋爱错觉就可能产生了。
        人们容易产生这种恋爱错觉还因为有一种“求证效应”的心理在作怪。人们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某种看法或想法,于是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寻找这一事物的某些表现来证明自己看法、想法的正确。古代寓言“疑人偷斧”就是这样,怀疑一个人偷了自己的斧子,于是看起来此人一举一动都像小偷;后来斧子在自家柴堆里找到了,于是再看这个人怎么看也不像小偷了。在恋爱问题上也有这种情况:如某男对某女有意,那么只要某女偶然地看他一眼,他也认为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神魂颠倒,想入非非,造成恋爱错觉。如果某男对某女并无爱慕之情、追求之意,那么某女这看一眼也不过是看一眼而已。
        为了防止产生恋爱错觉,对事情就要采取慎重态度,善于鉴别。首先,要看反复性,如果某种现象一再反复,而不是偶然的一两次,那就值得考虑了。其次,要看联系性,要把某种信息和其他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例如双方已婚还是未婚、年龄差别以及其他条件是否大致相配等等。同时,还要看对比性,如果一个姑娘对任何人都很热情,对某个男子也很热情,那么完全不必大惊小怪;如果对别人都很一般,唯独对自己很热情,那就值得注意了。
        接收信息者要慎重,发出信息者也要慎重。现在有少数女青年对待异性很随便,态度很轻佻,这样很容易造成对方的恋爱错觉,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4.趋望心理
        趋望心理,也叫期望心理或偶象崇拜心理。这种心理一般人都有,它是一种人们喜欢结交、崇拜、依附有名望者或理想中的人的心理。任何心理的发展都与人的需要紧密相连,心理学家把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生物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前者如衣、食、住、行、繁衍后代等,这是人们最基本的生物意义上的需要。在这基础上,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要,如交往、受尊敬、爱情、与他人平等、有成就等等,这就是社会性的需要。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是任何需要都能很快成为现实的,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趋望心理;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许多趋望又有可能达到,这就更加重了人们的趋望心理。
        从一定意义上说,趋望心理有积极的一面,它使人事先有目标、有追求,因而能激励人产生积极的行动。但是,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有的女孩钟情于明星,或对择偶有其他不切实际的要求,那么这种趋望心理就可能使自己蹉跎一生。
        趋望过高,会使人不慎上当受骗。常见到这样一些女孩,有的崇拜对方的“貌”,有的看重对方的“钱”,有的欣赏对方的“名”,于是一见钟情,不加深入了解,结果事后发现上当受骗。         5.对方家庭环境的因素
        择偶时还是要适当考虑对方的家庭环境。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做了多年夫妻越过越没有味道了,越来越感到双方的性格、气质、感情、素质都合不到一起,简言之,就是“合不来”,甚至“合不来”到越来越不可忍受的程度,最后只能分手。
        “合不来”,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这实际上是精神生活需要不能满足的问题,精神生活需要即前面所说的社会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夫妻之间有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物的需要,这是人们首先要满足的。对有些人来说,在特定的情况下,主要为了生物的需要而择偶,而结婚,而一起过日子、生儿育女。但是,后来情况变了,对原来的婚姻关系越来越不能满足、不能忍受了。
        男女双方合不来,谈不到一起,精神需要的不能满足,一个主要原因是文化素质相差很大,而人的文化素质又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人从小在家中长大,家庭的熏陶往往会在人的思想、性格、情趣、作风等方面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正因为这个缘故,目前许多人在择偶时把对方家庭环境如何、双方家庭是否般配作为一个考虑的因素,这也是有道理的。
        当然,现代婚姻的缔结,关键还是要看对方人品好不好,双方是不是志同道合。对对方的家庭要了解,也要有一定的要求,这是因为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是通过了解家庭来了解人,而不是孤立地看对方的家庭。
        对对方家庭的要求,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和文化程度有关,但是又不等于文化程度,还包括道德、情趣、家风等等。如果双方家庭层次比较接近,就使双方文化素养的接近有了更大的可能。当前,有的西方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婚姻是否幸福美满的预测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看对方父母的文化素养如何,父母的婚姻是否美满,这是因为,父母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子女,不是先天遗传,而是后天熏陶。如果自己酷爱学习,那么当然要求配偶也爱学习,那么选择“书香门第”出身的人当然较为有利。如果择偶时希望找一个温柔、体贴、关心人、照顾人的配偶,那么对方是不是能成为这种人呢,可以以对方父母的表现作为参考,如果对方的父母一直相亲相爱,那么就会使孩子从小留下深刻印象:夫妻就是应该这样的。
        人类的婚姻关系,可以说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规范了的性关系。或者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公式:婚姻=文化+性。文化是那么重要,而人的文化素质又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甚大,那么我们是绝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
        当然,也不能把问题绝对化。虽然家庭环境能影响人的文化素养,但是也不能在二者之间划等号。家庭环境好但本人的素质很差,或者家庭环境不好而本人的素质很好,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因此主要还是要看本人。而且,人的文化素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即使夫妻双方在文化素养上的差异很大,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提高。但是无论如何,择偶时要适当考虑家庭环境因素的作用,这是有益无害的。
            6.理智与情感
        有这么一个姑娘,面对两个男青年的追求,必须作出抉择。男青年甲,风度翩翩,长得很招人喜欢,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作风有些浮华,而且不求上进;男青年乙,其他方面平平,但是学习刻苦,很有才华。对这个姑娘来说,男青年甲的吸引力大,但是她和男青年乙的共同语言多。她经过反复考虑,还是选择了后者,这是偏重于理智的选择,因为是终身伴侣,长期地在一起过日子,不能光看长相,而主要看是不是志同道合。
        如果在择偶问题上不够理智,而是凭感情用事,那么可能问题就大了。有个男青年被一个姑娘苦苦追求,他明知道这姑娘和自己缺乏共同语言,有些方面很不理想,但是经不住对方一再下功夫,心一软,就答应了,结婚以后,两个人越过越感到合不来,这时男方后悔也来不及了。在择偶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心一软”的情况,“心一软”,这是感情用事,正确的作法还是应该理智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所谓“皮克马利翁效应”,皮克马利翁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塞浦路斯王子,他爱上了一尊美丽的姑娘的雕像,天天在雕像面前祈祷,多少年如一日,最后,他的诚心感动了这尊雕像,雕像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姑娘,和王子结了婚。对于这个故事,用我国的成语来表达,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于追求者来说,锲而不舍,那么也许能成功;可是对于被追求者来说,仅仅看到对方锲而不舍的一片诚心、因而感其诚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加强理智的分析,才能少有失误或没有失误。
        用理智驾驭感情,还表现在爱情不能不受社会规范——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制约。例如,社会上反对婚外性行为,因为它往往会导致不幸。恋爱、婚姻都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不能只考虑个人需要的满足,还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何况,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幸福”也绝不是真正的幸福。
        当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爱情是令人流一掬同情之泪的,但是,如果爱情脱离了理智,个人需求和社会规范相冲突,那么最后很可能是一出爱情悲剧。          三、爱情的路曲曲弯弯
        以上这些爱情的规律并没有过时,在任何情况下,男女双方要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志同道合,才有真正的爱情,这可以说是从古到今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可是,毕竟时代不同了,中国在迅速地发展变化,一切都在变,甚至变得令人瞠目结舌,不可思议。例如,发展商品经济,使人把钱看得越来越重;人的观念在变化,新旧杂陈,有些经济现象连经济学家都很难解释清楚,有些社会关系连社会学家都很难解释清楚;在社会发生大变化的过程中,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于是人际关系也在迅速改变——这一切都不能不影响到我们对爱情的认识。
            1.金钱在爱情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过去在爱情、择偶问题上虽然经济状况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是现在却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找对象、谈朋友首先考虑的是他的收入、房子、车子,有了这一些,其他问题都好谈,爱情变成十分功利主义的了。
    马克思曾经假借一个富人之口说,我是老的,但又是年轻的,因为我可以得到年轻的姑娘;我是丑的,但又是美的,因为我可以有众多美女和我作伴。现在中国的情况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正是如此。
        例如2003年,某地登出一则征婚广告,征婚的自称是个亿万富翁,光是登这则广告就花了几百万元,他要求找一个“清纯的处女”。对此,应征者趋之若鹜。现在有一些女子,都梦想出嫁豪门,似乎嫁一个有钱丈夫,就什么都有了;一个人只要有钱,“一俊遮百丑”,就一切都好了。其实,这是个极大的误区。
        爱情关系讲究一个“同”字,男女相爱,文化背景和文化素质相同或相类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只想进入豪门而不考虑双方的文化是否相称,那就很可能上演一出悲剧。80年代,我国一个著名影星和一个法国人结婚而且去法国定居了,这个法国人是法国总统密特朗的侄子,是豪门望族,有钱有势。到“遍地是黄金”的外国定居,嫁了这么个天潢贵胄,可以说是踌躇满志了吧?可是去法国不久,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就出来了,语言上的差异还可以克服,可是礼仪、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她是一窍不通,丈夫和他的朋友都看不起这个“低素质的黄种人”,最后以离婚告终。
            2.知人知面不知心
        “爱是理解的别名”,显然,如果男女双方相互不了解,就太难了,如果对对方不够了解,就匆匆忙忙地谈恋爱,托付终身,那么就可能导致噬脐莫及的后果。
        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这是因为表象和本质往往是不一致的。首先,双方有了感情以后,会产生一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效应,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甚至夸大了这些优点,而对缺点视而不见。其次,两性交往过程中,人一般都有掩盖自己的缺点、多表现自己的优点的倾向。再次,一个人的本质,有时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例如表面上很勇敢,实际上很懦弱,表面上很慷慨,实际上很自私,等等。所以,很难彻头彻尾地了解一个人,何况人还在发展变化中。西方有位哲学家这样形容夫妻关系:“无论你怎样了解对方,一觉醒来,你会发现枕头旁边睡的是另一个人。”这段话虽然说得有些极端,但是也深刻地说明一个道理。
        现在的社会生活比过去复杂多了。过去男女交往,组织介绍、亲友介绍,至少组织、亲友对对方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双方是大学同学,毕竟还有大学几年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了解,现在有些人托婚姻介绍所介绍,这当然也是个办法,但是征婚广告、征婚资料中往往包含很大的水分,甚至制造假象,作为诱饵。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站发达,网友很多,由于网上交往具有匿名性,所以更容易掩盖和伪装了。通过网上“聊天”的形式交友是很不牢靠的,相互的了解只能表面又表面,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借此骗财骗色,而当事人只能自咽苦果。
          3.爱情的多变性
        前面已经讲过,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情总是有内容的,爱情一般地都建立在双方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即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可是,这些“志”和“道”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它们变了,爱情又会怎么样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多变,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在社会发展缓慢的时候,“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人的经济地位变化是不大的。可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和可能,观念、追求、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都很可能产生大变化,那么原来“志同道合”的爱情还能那么“志同道合”吗?
        70年代末曾经有一部叫作《人生》的电影,描述了一对农村青年的恋爱,男的叫高加林,女的叫巧珍,本来两个人爱得难解难分,后来高加林进了省城当了记者,就和巧珍分手了。这个电影本意是对高加林的变心作道德谴责的,可是当时的一些大学生看了这个电影后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说:高加林从一个农村青年发展成省报记者,许多想法也必然随之改变了,如果巧珍还是停留于只关心“俺家的老母猪下崽”上,即使他们以后结婚了也不会幸福的。
        社会生活的多变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爱情的多变性,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中国人总有一种固有的观念,变是不好的,稳定、不变是好的;婚姻总要白头到老,离婚总归不好;相爱总要开花结果,爱情转移了或是变化了总归不好;特别是当爱情变化了的一方是发展进步的一方则更不好,他一定是“陈世美”,喜新厌旧,“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嘛,这种“陈世美”式的人总是要被千人唾、万人骂的。现在看来,这种陈旧的道德模式已经不完全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了。
        如果简单地看,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大变化,原来的爱情就变了,确实有些不道德,但是如果恋爱双方文化素质已经拉开很大差距,即使勉强地维持原来的爱情关系,勉强地结为夫妻,对双方又有什么益处呢?最理想的处理方法是,因发展变化了从而变得“高”的一方要多帮助、提携“低”的一方,那“低”的一方也要努力上进。使已经失去平衡的爱情关系建立在新的平衡基础上,这才是进步,这是社会生活逼迫人们所必须作出的进步。如果因循守旧、保守落后、不求上进,那么爱情变化、双方分手也许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发展趋势。
        不论爱情不变还是有变,它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爱,不能随便,分手,也不能随便。爱情的产生总要有个过程,就像树上结的果子一样,不到时候是不会熟的。现在有些年轻人,相互认识以后“闪电式的恋爱”,认识一两次就要动手动脚了,过不到一两个星期就上床了,然后再过一两个星期就分手了,“今为梁上燕,明朝各自飞”,爱得轻率,走得也轻率,这种生活态度往往会对一生造成不幸。
            4.事业与爱情有时有矛盾
        在这个竞争空前剧烈的社会里,许多人都在为事业、为生存与发展而奋斗,沉重的生活负担使他们无暇顾及爱情。不少年轻男女来大城市求生存与发展,要站住脚很难,拼死拼活、起早摸黑地找到一份工作;或者有较固定的收入了,一个人过日子还可以,要两个人就很难,于是,奋斗再奋斗,不知不觉地年华老去了。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更难,成功的女性更是难上加难。对一个具备一定条件的女子来说,找一个有钱的老公也许是最容易走的一条路,但是一些有志气的女性依靠自己的力量奋斗,无暇顾及自身生活,她们成功了,但是也青春老去了,等到她们想拾起长期以来无暇顾及的爱情时,一连串的难题摆在面前了:成功的女人总希望找一个更成功的男人,而成功的男人则总希望找一个年轻、漂亮、能从生活上照顾自己的女人作另一半,于是,矛盾产生了,在成功的男人面前,事业与财富不如年轻、漂亮富有竞争力;在平庸的男人面前,事业与财富又成了成功女人心理上越不过去的坎。正是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选择,导致了一些成功女性爱情谁属谁归的憾恨。
        成功男人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可能以后会感到她只是一个“花瓶”,与志同道合相差甚远。对成功女人来说,为了捕捉迟到的爱情,不惜降格以求,以后却老是不称心,于是爱情又发生变化了。        四、正确对待失恋
        讲了那么多爱情的可变性,就是希望年轻人对爱情不能太理想主义了,不能一恋爱就爱得死去活来,认为一定要“天长地久”。爱情要争取“天长地久”,但是有时并不能“天长地久”,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当爱情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正确对待。
        这就是一个对待失恋的问题。失恋是痛苦的,最可悲的是和有的异性,昨天还情书往来,山盟海誓,柔情似水难分离;今天却风云突变,不理不睬,变成了萧郎陌路。
        在这个现实面前,有人能够理解对方,有人却对人生悲观了,有人和对方纠缠不清,有人对对方施加报复。
        千句话万句话归结为一句话:还是应当学会怎样爱。而能不能正确地爱,包括能不能正确对待失恋问题,这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意志、品质、道德作风都有很大关系。正确对待失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摆正位置
        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并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如果把爱情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全部,那么失恋以后,自然生活就毫无意义了,自然会悲观绝望、甚至产生厌世之想了。如果只是把爱情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失恋以后,就不会对生活悲观绝望,因为生活的主要内容还在,正如俄国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和哲学家别林斯基所说的:“如果我们生活的全部目的仅在于我们个人的幸福,而我们个人的幸福又仅仅在于一个爱情,那么生活就会变成一片遍布荒茔枯冢和破碎心灵的真正阴暗的荒原,变成一个可怕的地狱。”
            2.爱得清醒
        傅雷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说:“至于过去的感情纠纷,时时刻刻来打扰你的缘故,也就由于你没仔细挖根。我相信你不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而是真理至上主义者;那末你就该用这个立场去分析你的对象(不论是初恋的还是以后的),你跟她(不管是谁)在思想认识上,真理的执着上,是否一致或至少相去不远?从这个角度上去把事情解剖清楚,许多烦恼自然迎刃而解。”
    失恋有许多情况。一种情况是自己爱上了人家,人家却不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尊重对方的意志,须知爱情不可强求,一定要做到双方自愿。如果别人不愿意,而自己继续纠缠,会给对方造成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自己也达不到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如果自己真诚地爱对方,而对方又认为爱别人是幸福的,那就衷心地祝对方获得真正的幸福吧。
        失恋的另一种情况是双方恋爱了一阵子,有一方感到这种关系维持不下去了,另一方在失望与痛苦之余,就要考虑过去的爱情基础问题,如果不是志同道合,这种爱情是难以长久的。如果说,过去曾充满了浪漫色彩,头脑发热,陶醉在一种基础并不牢固的爱情之中,那么一旦失恋,犹如大梦初醒,也实在是一种必然。
        至于那种因为失恋就进行报复的人,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对对方疯狂的个人占有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为对方谋求幸福的基础之上的。爱情的温度计是以无私为水银柱的,对这些极端个人主义者和自我中心者来说,他们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贪欲。
            3.事业第一
        一般地说,失恋的人总是有一种孤寂、落寞和颓唐的情绪,这时,千万不要使自己长久地处于孤独的状态之中,而要及早地从个人感情的狭隘圈子里摆脱出来,从事业中汲取力量。失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失去伴侣的孤独的痛苦,这时如果继续游离于事业之外,就会加重自己的孤独感。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我必将勇敢地追随我的命运,举眼眺望比一个女人的爱情还要高超的地方。”在对生活的不断追求中,我们将会进一步认清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投身于沸腾的生活吧,它会使人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
                4.在挫折中成长
        许多事实都表明了,怎样对待恋爱问题,往往是一个人价值观的试金石。一个比较牢固地正确地树立价值观的人,能够正确地对待失恋,不为愁苦所压倒,认清方向前进,用理智来清醒头脑,摆正了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以后,又有助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戏剧大师莫里哀曾经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如果说失恋是爱情生活中的一大挫折的话,那么它同样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教科书。失恋是痛苦的,可是一旦从中汲取教训,醒悟过来,就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变得坚强和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