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防身雨伞:四平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0:47:14

四平战役陈列简介

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中一段重要的战事,是关东大地的历史名篇。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流转,岁月沉淀,这段历史愈加散发出迷人的历史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探寻者的目光。为了不辜负广大观众的热诚期望,我们孜孜以求,精益求精。

在陈列内容设计上,力求以更加大胆的突破、更加开阔的目光、更加细致的关注、更加诚实的表述、更加严谨的思维来展示四战四平恢宏的历史画卷,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力求走进历史的内心深处,探寻这段历史所独具的精神气质,让陈列能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我们力求用平实、形象、充满亲和力的陈列语言表达我们的历史情怀,激发观众的历史情怀,表达我们的人文关怀。

在陈列艺术形式设计上,该陈列注重军事历史体裁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注重陈列语言与陈列形式的的统一,注重营造总体陈列环境的艺术氛围,注重以艺术语言还原历史的精神气质。使陈列形神兼备,缩短了人与历史的时空距离。使观众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领略到历史时空的多姿多彩。

四平战役陈列分为序言厅、战史厅、支前厅、英烈厅、半景画馆五大部分,展陈面积2988平方米,共展出文物、史料、图片近2千件。

愿我们的努力,能够引领观众走进历史的天空,重新回眸四平之战那壮阔惨烈、血火交织的战斗场景。

序言厅

序言厅气势恢宏,意蕴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正面的红色墙体与它下面的黑色基座相呼应,意寓英勇的东北民主联军四战四平血沃东北黑土地。红墙上方力刻着毛泽东的手书电文:“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渲染出四平街之战的不同凡响。右侧的大型黑色浮雕,表现出人民军队在四平之战中气势如虹,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顶棚的红五星与圆环意寓人民军队四战四平的英雄壮举与日月同辉,永载史册。

对战争泼墨写实的渲染,扣人心弦,令人震撼,对历史深遂理性的表达,发人深省,引人沉思。历史的千头万绪在这里凝聚成一个能够引发观者无限暇思的结,吸引着观者缓缓步入战争情境,开始历史的探寻之旅。

陈列前言

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携手浴血、共御外侮的国共两在合作建国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由于国民党政府更试图凭借其强势军事力量解决争端,使国共政治谈判最终归于失败,并引发了全面军事冲突。自194511月开始的国共东北军事冲突则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四平坐拥东北腹地通衢要塞之利,谁能控制四平,谁便可以自如纵横关东大地,掌控东北战场主动权。19463月至19483月,国共军队四次血战四平,其中的四平保卫战和四平攻坚战规模之大、战况之惨、伤亡之众,惊悚国人,震惊中外。通过土地改革在东北建立起深厚民众基础的中共武装力量在四平之战中愈挫愈强,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有运筹帷幄的政治领袖,有睿智善辩的谈判高手,有纵横捭阖的军事将领,有血染沙场的普通士兵。他们共同用理想、行动乃至生命推演了四战四平的历史,并让这段历史如同他们的名字一般引人瞩目。

四战四平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段撼人心魄的血色记忆。这里陈列的每一件文物诚实地保留着这场战争的气息,每一幅图片清晰地记忆着这场战争的情景,每一份史料翔实地载录着这场战争的细节。

让我们直面这段历史,走近它,触摸它,感受这场战争所具有的独特精神气质。

 

战史厅

该部分陈列是四战四平历史陈列的主体。包括“战前时局”和“战史风云”二大部分陈展内容。详尽展示了四战四平的历史全貌。

战前时局(1945.8—1946.2)

1945年8月9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此后,中国东北地区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条件、突出的军事、政治价值,成为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注的热点。

美苏要维护其在亚洲地区的战略利益,需要依托东北互为遏制对方势力的伸展,国共两党更是视东北的得失为自己战略成败的关键。早已瞩目到东北地区战略价值的中共中央改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派10万大军、2万干部在苏军的默许下悄然进入东北迅速发展,而亲美的国民党政府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行政接收东北的行动则受到了苏军的掣肘。鉴于中共武装力量已先行进入东北,为迅速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鼎力帮助下紧急运兵东北,实施武力接收。三国四方利益在东北的交汇与碰撞,终于在1945年11月擦出了国共东北军事冲突的火花。

以扶蒋抑共为基本对华政策的美国试图通过民主的方式推动国民党领导下的国共合作,使中国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抵消苏联力量的平衡者。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处国共冲突。中国布满战争阴霾的天空乍现一丝和平之光。为促进中国的和平民主进程,中共决定接受马歇尔的调处,遂以诚恳的态度提出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但遭到了坚持以武力解决东北问题的国民党政府的拒绝。于是,东北形势开始呈现和与战交错并行的不明朗态势。

战史风云(1946.3—1948.3)

历史在和战未定的徘徊中走进了1946年。这年3月,由于驻东北苏军北撤归国,使东北之争失去了外交制衡,国共军队爆发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火由南向北终于蔓延到扼守着东北腹心的咽喉要地四平街,并在这里缠绕成战争的死结。此后的整整两年间,战争四次眷顾四平街,让这座城市经历了沐血浴火的洗礼,让它因此为国人皆知。

四平四次作战,国共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达94万余人次,总计作战时间长达63天。四平各次作战的得失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着国共在东北的全局性战略得失,因此,双方不惜投入精兵良将,鼎力相夺,攻守进退,互有胜负。四平街在撼天动地的炮火、血光飞溅的厮杀中几易其手。东北民主联军在残酷的四平之战中几经锤炼与磨砺,战术经验日臻成熟,战斗意志愈加坚韧,以总计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6万8千余人,最终掌控了战略要地四平。

四战四平影响了东北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的战局走向,影响了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最终结局,进而影响了此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命运,是国共军事、政治斗争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四战四平锤炼了东北人民解放军正规化作战能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的著名战例;四战四平突出体现了人民军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中的一曲慷慨悲歌。

四平解放战(1946.3.15—3.17

这是一场速战速决、局部性、小规模、却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攻夺战。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跟随着苏军北撤归国的脚步,自南向北占领铁路沿线战略要点,而此时,中共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愿望却仍未得到国民党政府的回应。为应对一触即发的军事形势,中共做好了谈与打两手准备,3月13日,苏军自四平撤离,17日,东北民主联军以6千兵力速战速决,全歼驻守四平的国民党辽北省地方保安部队3千人,抢在国民党军队北上之前,占领了以中长、平齐、四梅三条铁路连接着东西南北满的战略要地四平街。此谓一战四平,又称四平解放战。

东北民主联军对四平街的占领,等于在国民党军北进接收之路上预先设置了一道路障。东北民主联军可以依托四平南阻国民党军北进,北夺广阔的北满地区作为立足之地,并以此作为以打促谈的政治资本。四平保卫战的序幕也由此徐徐拉开。

四平保卫战1946.4.18—5.18

这是一场最为直接地表达政治诉求的军事斗争,是国共军队自1945年底进入东北后爆发的最大规模军事冲突,是东北和战问题最后的分水岭。这场战争深刻而绵长地影响着国共在东北战场的最终结局。

1946年3月底,国民党政府虽然同意与中共谈判东北问题,但仍坚持“先军事,后政治”解决东北问题的强硬立场,意欲越过四平直取北满地区,然后再谈停战,以军事优势压迫中共在政治谈判中妥协。中共中央针逢相对,部署了以保卫战略要地四平街为核心的东北大会战,坚决阻止国民党军队越过四平进入东北民主联军赖以立足的北满地区,用针锋相对的军事斗争扩展政治回旋空间,迫使国民党停战,促成东北和平。国共以上政治意图的实现,都维系在战略要地四平街的得失上,于是,东北的战与和,在四平街走到了历史转折关头,举世瞩目的四平街大战便在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下展开了。此谓二战四平,又称四平保卫战。

这场直接关系着国共在东北政治、军事利益得失的战争,让交战双方几乎尽倾东北军力,国共双方20多万大军在四平城郊东西长达百余里的防线上阵地对垒,大有决战之势。前方战事旷日持久,后方谈判步履维艰,东北民主联军在对和平的热切期盼中顽强地保卫着四平,以伤亡8千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万6千余人。一个月后,暂居劣势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动撤出四平,移师北满、西满。从此,东北和平不再。

四平攻坚战(1947.6.116.30

这是国共军队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一场异常惨烈、残酷的城市攻防战。东北民主联军为此战付出了重大牺牲,但同时,其城市攻坚作战能力也得到了强有力的砥砺和磨炼,为其后攻克锦州、天津等大城市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7年5月,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而走出被动困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强大的夏季反攻中猛烈扩大占领区,国民党军被挤压在中长铁路沿线狭长区域内的几座大城市里,身陷困境。自6月11日起,东北民主联军又陆续投入9万兵力强攻四平,意在使国民党军再遭南北分割,拦腰斩断,彻底扭转东北战局。四平3万余国民党守军深谙四平得失所系东北战局要害,决以陈明仁防线之要塞化工事,破釜沉舟死守四平,东北民主联军更是乘胜而来,志在必得。两军相交,开始了一场长达20天的惊心动魄的城市恶战。此谓三战四平,又称四平攻坚战。

初次进行城市攻坚战的东北民主联军遇到了国民党守军异常顽强的抵抗。他们在倾盆而泻的炮火中穿梭于堡垒密布的大街小巷,用大小炸药包进行着逐街、逐巷、逐房、逐堡的艰难爆破,不惧楼毁人亡,用生命铺垫着每一寸前进之路。激战至6月底,东北民主联军以伤亡1万4千余人的重大代价夺下了大半座城市,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但此时,10万国民党援军已南北两路逼近四平,为避免被动决战,东北民主联军再次撤离四平。

四平收复战(1948.3.43.13

这是东北人民解放军(1948年1月由东北民主联军改称)运用日臻成熟的城市作战经验所进行的一场势如破竹、大获全胜的城市攻坚战。此战的胜利,推动着东北战局滑向终点,将辽沈决战的帷幕徐徐拉开。

四平攻坚战后,东北民主联军又连行秋、冬攻势,使困守中长铁路沿线狭长地带的国民党军被南北分割,吉林、长春、沈阳间交通断绝,各成孤岛,处境危殆。1948年3月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以10万兵力再攻四平。他们充分吸取了四平攻坚战的失利教训,用8天时间扫清外围,12日开始总攻。解放军以五路优势兵力配以强大炮火同时出击,分割穿插,向心突破。四平1万9千余国民党守军腹背受敌,一昼夜间全军覆没。此谓四战四平,又称四平收复战。

东北人民解放军对四平的占领彻底拆除了国民党军赖以连接长春与沈阳间战略联系的跳板,从此,东北腹心再无障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组织大兵团作战提供了更加广阔自如的回旋空间。早已蓄势待发的东北战局由此长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终以东北人民解放军辽沈决战的全胜而告终局。

 

 

 

支前厅

  人民之伟力是取得战争胜利之根本。该部分陈列展示了中共着手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东北根据地人民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勤支援,重点展示北满和西满根据地人民对四战四平的有力支援。

扎根民众,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四平保卫战后,东北民主联军退守到整个北满、东满及西满、南满部分地区,由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又一时得不到东北民众的理解、支持和补充,陷入空前险恶的境地。面对严重的被动与挫折,中共中央东北局着力开展根据地建设,通过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占东北农村人口一半以上的赤贫农民获得了土地。同时,东北民主联军穷追猛打,尽剿关东10万悍匪。仅用一年多时间,睿智的共产党人便以发自内心的真诚建立起与东北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民众基础。

舍生忘死,人民倾力支援前线

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的广大东北农民领悟到一个政党的政治主张与他们的经济生活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正在进行着的这场战争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又是多么的息息相关。于是,他们由战争的旁观者成为战争的参与者,他们喷薄而出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绵延不绝的战争伟力,他们用劳作、汗水,用担架、大车,用流血、牺牲为东北民主联军提供着充足的粮秣、可靠的战勤、不竭的兵源。据统计,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共有300万人参加了战勤工作,140万人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

在四战四平中,北满和西满根据地人民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东北民主联军艰难的作战。正是人民的倾力相助,鼎力支援,才使东北民主联军赢得了四平之战的最终胜利。

英烈厅

东北民主联军四战四平,英雄部队百炼成钢,威名远扬,但他们在这里也付出了重大牺牲,这是四平之战倍受世人瞩目的重要原因之一。该部分陈列着重介绍四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几支主要参战部队的历史、四平参战概要,详细介绍了东北民主联军为四平解放所付出的重大牺牲情况。

雄师劲旅,四战四平功勋卓著。

“钢铁的部队,钢铁的英雄,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秀水河子歼灭战,队伍打成钢,……四战四平街,威名全国扬。我们越打越硬,越战越强。”

东北民主联军各参战部队在残酷的四平之战中锤炼了坚韧无比的斗争意志,极大地提高了其进行正规化城市作战的能力。在其后的革命战争征程中,这几支参战部队能征善战、攻防兼备,表现卓越,各有千秋,作为第四野战军骨干部队,为东北解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革命先烈,血沃英城彪炳青史。

东北民主联军为四平的解放付出了重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四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共计伤亡4万余人,其中牺牲近2万人,约占东北解放战争牺牲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二。

在牺牲者中,有师长1人、团级干部72人、营级干部180人。他们多是从雪山草地中走出来的老红军、抗日烽火中身经百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牺牲者中最多的是普通的年轻战士,他们大多是农民子弟,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黑暗将他们推上了义无反顾的革命之路,他们的爱国理想朴素而简单,为了民众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为了不再有饥寒与压迫,他们在狂风暴雨般的枪炮声中义无返顾地冲向了血战四平的沙场,许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革命先烈的生命碧血浸染着四平的每一条街路,催开了绚烂的英雄之花,成就了四平—“英雄城”的美誉。东北民主联军四战四平的英雄历史将丰碑永矗,青史长存。

半景画馆

四战四平半景画气势恢宏,刻画逼真。它运用特有的造型手段和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将东北人民解放军四战四平的历史瞬间凝固在长44米,高14米的画面上。在特定的灯光、音响以及逼真的地面塑形、仿真道具的烘托下,半景画对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使之置身于逼真的战争氛围中。

这幅半景画气势雄伟,构图严谨、情节生动,在大场面、大组合的广阔空间中揭示出四战四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这段历史的时代氛围和特定意境。它通过纪念碑式的、史诗般的艺术语言,产生出震撼魂魄的艺术魅力,以强烈、逼真的感染力、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消解观众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感,将其带入历史情境中。

这幅热血与烈火交织的革命战争画卷,表达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观众们将从这里走进历史的天空,重新回眸四平之战那壮阔惨烈、血火交织的战斗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