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三师装甲团地址: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0:15:46
(2011-01-28 18:34:57)转载
标签:膀胱经
分类:中医养生
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
',1)">
点击全屏观看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语音解说
',2)">
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再变为液态的过程。
1.睛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
[别名]目内眦,泪孔,泪空,泪腔,目眦外。
[穴义]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
[名解]
1)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2)目内眦。目内眦,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为目内框也,无它意。
3)泪孔、泪空、泪腔。泪,泪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本穴属于膀胱经,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故名泪孔、泪空、泪腔。
4)目眦外。目眦,指穴所在的部位为目框内角。外,指本穴气血作用于眼睛之外。目眦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气使眼睛外部的阳气冷降为液。理同泪孔名解。
5)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其四,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跷脉之性,故为阴阳跷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血)。
[运行规律]气血的运行分为三支,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
[功能作用]降温除浊。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2.攒竹
[别名]眉本,眉头,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
[穴义]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上行。
[名解]
1)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小竹名意与攒竹近同。
2)眉本。眉,穴所在的部位也。本,根本也。眉本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眉发的根本。眉发与人的头发、须发一样,它皆为血气之余物,由人的肾之所生、血之所养。眉头须发始生于内而荣长于外,其气血来源在于本穴,本穴的气血强弱虚实直接关系到眉发的荣枯,故名眉本。眉头、眉柱、眉中名意与眉本同。
3)始光。始,开始也。光,光明也。始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由寒湿之状变为阳热之状。
本穴气血为睛明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变为阳热之气,气血的变化如同从黑暗处来到光明处一般,故名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矢光、矢元名意与始光近同。
4)员在。员,周围之意。在,存在也。员在名意指本穴气血聚集于穴周,所处的范围不太大。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吸热胀散,但所扩散的范围不太大,故名员在。员柱名意与员在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其气血温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头面其它经脉穴位中的气血温度要低。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3.眉冲
[别名]小竹,星穴。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
[名解]
1)眉冲。眉,眼框上的毛发也,其色黑,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寒冷的水湿之气。冲,冲射也。眉冲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本穴气血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受外部所传之热寒冷水气复又胀散,胀散之气则循膀胱经向上冲行,故名眉冲。
2)小竹。小竹,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征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纤细的小竹一般,故名小竹。
3)星穴。星穴,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征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遥远的星星般细小,故名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低温态的水湿之气。
[运动规律]循膀胱经传输于曲差穴。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4.曲差
[别名]鼻冲。
[穴义]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
[名解]
1)曲差。曲,隐秘也。差,派遗也。曲差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输送头之各部,但因其气血水湿成份少如若有若无之状,故名曲差。
2)鼻冲。鼻,肺之所主,言穴内物质为气也。冲,冲行也。鼻冲名意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冲行之状。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性同肺气的凉冷之性,且为向穴外的冲行之状,故名鼻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动规律]由穴内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清絷降浊。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5.五处
[别名]巨处。
[穴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
1)五处。五,东南西北中五方也。处,处所也。五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头之各部。本穴气血本应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气血受热后散于膀胱经之外,基本无物传入本穴,穴外头之各部的气血因而汇入穴内,故名五处。
2)巨处。巨,巨大也。处,处所也。巨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穴外的广阔天部。理同五处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的头之各部汇入穴内。
[功能作用]汇聚头部冷降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无灸。
[注]本穴经书列为不可灸,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空虚即为正常态,若施以火灸,则穴内地部的水湿气化充斥穴内,穴内正常的空虚态即被破坏,故不可灸。
6.承光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名解]承,受也。光,亮也,阳也,热也。承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如受之以热一般,故名承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水湿含量少。
[运行规律]吸热后上行于通天穴。
[功能作用]疏风散热。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本穴经书列为禁不可灸,其理与五处穴不可灸相近,原因在于本穴气血由五处穴提供,水湿成份比五处穴更少,施灸只能熬干穴内地部之水,所灸之热则内传于颅脑并使之受损,故列为禁灸。
7.通天
[别名]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天归,天旧。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受热胀散上行于天。
[名解]
1)通天。通,通达也。天,天部也。通天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通天。
2)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肾也,润下之气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阳热之气带来寒冷之气。本穴气血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炎,而在其气血吸热上炎的同时也就为天部带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气血有润下的特性,故名天臼。
3)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气,天为肺,其伯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气血带有脾的热燥之性。本穴物质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气弱小,在天部阳热之气稍旺盛的情况下它则表现出脾气的燥性,故名天伯。
4)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风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中水湿含量稍大则会在本穴吸热后胀散化风而行。
5)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稍多的情况下穴内气血就会变为肺气特性的凉性之气。
8)天日。天,9)天部也。日,10)与夜相对,11)阳也,12)气也。天日名13)意指14)穴内气血为天部阳气。
7)天归。天,天部也。归,归来也。天归名意指本穴气血吸热后归于天部。
8)天旧。天,天部也。旧,依旧也。天旧名意指本穴气血对天部层次的气血作用影响不太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除湿。
[治法]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8.络却
[别名]强阳,脑盖,及行。
[穴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
1)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功能作用]传输头部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9.玉枕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
[名解]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玉枕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名玉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性凉冷。
[运行规律]既散热又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气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0.天柱:
[穴义]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快速上传头之天部。
[名解]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天柱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天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化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1.大杼骨会。
[别名]背俞,本神,百旁,百劳。
[穴义]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
[名解]
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
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名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故名本神。
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2.风门手足太阳之会。
[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名解]
1)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
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
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
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3.肺俞
[穴义]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名解]肺,指肺脏。俞,输也。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肺脏外输的湿热之气,其质轻。
[运行规律]快速地散热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归降地部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肺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4.厥阴俞
[别名]厥俞,厥俞,心包俞,关俞。
[穴义]心室外卫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
1)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癜、陵墓等的卫外建筑,用于厥阴经之名,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厥俞、心包俞名意与厥阴俞同。
2)关俞。关,关卡也。俞,输也。关俞名意指心脏中的血液被关卡于内,而血液的气化之气则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态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由心室的外卫心包中外输膀胱经。
[功能作用]外泄心包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心俞
[别名]背俞。
[穴义]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心俞。心,2)心室也。俞,3)输也。心俞名4)意指5)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态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湿热水气一方面散发热量循膀胱经向上传输,另一方面水湿散热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心室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督俞
[别名]高盖,商盖,高益。
[穴义]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
1)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督俞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督俞。
2)高盖。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卫外护盖,故名高盖。
3)商盖。商,计时之漏刻也。盖,护盖也。商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弱小阳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经后散热缩合为弱小的水湿之气,气属外卫之护盖,而弱小水湿之气则如从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盖。
4)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性干燥,与背俞各穴传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相比所处的天部层次为高,对膀胱经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膈俞血会。
[穴义]心下膈膜中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心血液的气化之气,性湿热。(微观下的血液微粒则当看成是气态物)[运行规律]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化血。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补血水针。
18.肝俞
[穴义]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肝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19.胆俞
[穴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胆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0.脾俞
[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1.胃俞
[穴义]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胃,胃腑也。俞,输也。胃俞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2.三焦俞
[穴义]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三焦俞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地。
[功能作用]外散三焦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3.肾俞
[别名]高盖。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肾俞。肾,2)肾脏也。俞,3)输也。肾俞名4)意指5)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肾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4.气海俞
[穴名]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气海,脐下的气海穴也,指气血来源于生气之海的腰腹内部。俞,输也。气海俞名意指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气海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5.大肠俞
[穴义]大肠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大肠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6.关元俞
[穴义]小腹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入膀胱经。
[名解]关元,脐下关元穴也,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穴对应的小腹内部。俞,输也。关元俞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关元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7.小肠俞
[穴义]小肠腑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小肠俞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肠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8.膀胱俞
[穴义]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膀胱俞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膀胱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9.中膂俞
[别名]中膂,中膂内俞,脊内俞。
[穴义]脊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
[名解]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脊骨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0.白环俞
[别名]腰俞。
[穴义]臀部深层部位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白环俞。白,肺之色也,气也。环,古指环状且中间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俞,输也。白环俞名意指臀部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2)腰俞。腰,肾之府也,此指穴内气血有寒冷之性。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腰臀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其性寒湿,表现出肾气的润下特征,故名腰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臀之热。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本经的解析中,从肺俞穴开始一直至白环俞穴共十八穴,解析的内容都只是言及各穴内部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和运行规律,并没有涉及到经脉中上下穴位间相互传递的气血物质。而实际上,自心俞穴开始,穴内就有地部的经水流行,且至白环俞穴后地部的经水达到了最大量。首先是肺俞穴外传膀胱经的气血为湿热之气,其湿热之气一方面受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高温热气作用而胀散化风上传风门穴,另一方面,气血中富含的较多水湿又会对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高热之气起降温作用。因此,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气血物质在和经脉中流行的气血物质相合后,以上几穴中的气血物质和其外传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就有了降低,此为其一。其二是心俞穴外传的高温高热之气,其气中水湿浓度大,受膀胱经经脉中流行的气血影响,小部分水湿会冷降归地,因此,自心俞穴开始,膀胱经的心俞穴下段经脉中就有了地部经水。其三是自膈俞穴开始至白环俞穴的以下各穴,它们由内外传的水湿之气都会因膀胱经的寒冷特性而部分冷降归地并汇入地部流行的经水之中,因此,膀胱经背部经脉各穴中流行的经水在白环俞穴达到最大。本经穴解析中没有把脏腑外输的气血与经脉中流行的气血结合起来一起分析,原因在于一是有相当的难度,二是不能更好地说明各穴对其所属脏腑的调节作用,故没有结合在一起分析。
31.上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之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2.次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3.中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4.下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证基本相同,其功用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时当按不同情形对证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调节的经水量大,用时当为体表大寒或体内大热之状,而下髎穴调节的经水量最小,用时当为体表微寒或体内微热之状。余类推。
35.会阳
[别名]利机。
[穴义]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
[名解]
1)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阳。
2)利机。利,便利也。机,机关也,巧妙也。利机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输送阳气。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与督脉的阳气会合而成,阳热之气不光循膀胱经而传输,亦向穴外的臀部传输,臀部受此阳热之气后方能灵活自如,如同方便的活动机关一般,故名利机。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6.承扶
[别名]肉郄,阴关,皮部。
[穴义]膀胱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
[名解]
1)承扶。承,承担、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
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2)肉郄。肉,肌肉也,脾土也。郄,孔隙也。肉郄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运行缓慢。本穴物质为水液与脾土物质的混合物,其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而脾土屯固,脾土的运行量小,如从小孔中运输一般,故名肉郄。
3)阴关。阴,阴液也,地部经水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在此被关卡不能下行。理同承扶名解。
4)皮部。皮部,天部也,气也。皮部名意指膀胱经经水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理同承扶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水湿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物质屯固于穴周,水湿气化后则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臀部是人体肌肉最为丰满之处,它之所以丰满,是由于有膀胱经经水对脾土微粒的运化以及本穴对脾土物质的固化作用,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则是人体自身重力场的作用,人体大系统重力场的中心在三焦中的二肾,远者为高、为外,近者为低、为内,而脾土物质属阴中之太阴,在人体重力场的作用下它无法从腰臀部的低地势外走足膝部的高地势,因此脾土物质会屯固于人之臀部。
37.殷门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名解]殷,盛大、众多、富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殷门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承扶穴脾土中外渗而至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分散于穴周各部并大量气化,气血物质如充盛之状,故名殷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8.浮郄
[穴义]膀胱经经气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名解]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并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清热降温。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9.委阳三焦经合穴。
[穴义]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委阳。委,堆积也。阳,阳气也。委阳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阳。
2)三焦经合穴。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其性同于三焦经气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为三焦经合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不断地吸热并循膀胱经传于浮郄穴。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40.委中合穴,属土。
[别名]腘中,郄中,血郄。
[穴义]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委中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中。
2)腘中。指本穴所在部位为腘窝横纹处中点,故名。
3)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聚集,出入缓慢。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的输出输入皆较缓慢,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4)血郄。血,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膀胱经水湿吸热后的气化之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5)膀胱经合穴。本穴物质为膀胱经气血汇合而成,故为膀胱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特征。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功能作用]分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1.附分
[穴义]脏腑外输脊背的气血物质在此构成膀胱经经脉的附属分支。
[名解]附,随带、附带也。分,分开、分出也。附分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此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输头颈。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水湿上行天部。
[治法]寒则补之或微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附分至秩边各穴所在的膀胱经经脉与紧邻脊骨的膀胱经经脉相比较,此为分支,紧邻脊旁的膀胱经为正经。分支中各穴比正经中对应的各穴气血偏于阳热干性,正经则水湿稍重,分支气血稍弱,正经则气血较强。从功能作用看,分支作用于肩背外侧强,而正经作用上下前后部强,分支与正经对应各穴功用又大体相似。
42.魄户
[别名]魂户。
[穴义]肺脏的阳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名解]
1)魄户。魄,肺之精也,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魄户名意指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来自肺脏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和肺俞穴一样,皆为来自肺脏的外输之气,但因本穴与肺俞穴相比处于更外更高处,气血物质为比肺俞穴更为干燥的阳热之气,属于肺之精气,故名魄户。
2)魂户。魂,肝之精也,风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魂户名意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横行的风气。本穴物质为肺脏外输的干热阳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运行为横向上行,表现出风木的特性,故名魂户。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横向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肺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43.膏肓
[穴义]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治法]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注]膏盲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它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征,而膏盲穴的气血物质则以干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盲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为膏盲。
44.神堂
[穴义]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神,心神也,心气也。堂,古指宫室的前面部分,前为堂、后为室,堂为阳、室为阴。神堂名意指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
[功能作用]外散心室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5.譩譆
[别名]五胠俞。
[穴义]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譩譆。譩譆者,压按本穴病者呼出之声也,无它意。
2)五胠俞。五,五脏六腑之代称。胠,古战阵右翼的名称也。俞,输也。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体内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46.膈关
[穴义]膈膜中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膈,心之下、脾之上也。关,关卡也。膈关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富含水湿(即为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膈膜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7.魂门
[穴义]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魂,肝之神也,阳热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魂门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48.阳纲
[穴义]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阳,阳气也。纲,网上之总绳也。阳纲名意指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阳纲穴与胆俞穴相对,气血物质皆来自胆腑,胆腑气血处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侧,穴内物质为胆腑外输的阳热风气,此阳热风气即是脏腑外输的阳气汇聚而成,有对体内外输的阳气抓总提纲作用,故名阳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所处为天之天部。
[运行规律]由本穴散输于肩背各部。
[功能作用]散热降火。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49.意舍
[穴义]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燥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0.胃仓
[穴义]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胃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阳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缓慢扩散。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51.肓门
[穴义]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
[名解]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盲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盲穴相对应,膏盲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冷凝后的膏脂。
[运行规律]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积脂降浊。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泻之。
52.志室
[别名]精宫。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志室。志,肾之精也,肾气也。室,房屋之内间也,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志室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精宫。精,肾之所藏也,肾之精气也。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肾脏水液气化的精微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肾脏之水的气化之气,肾脏水液的气化之气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只有少部分清气吸热后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质为肾气精微所化,故名精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少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并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内散肾脏之热,外降体表之温。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53.胞肓
[穴义]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它与心下膈膜中外输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胞肓穴膀胱俞穴相对应,气血物质的来源相同,按前面的穴位分析来推导,本穴物质应该是膀胱腑气化的干燥气态物,何以本穴物质为膏脂之类呢?这是因为本穴与膀胱俞二穴的气血物质并非只来自膀胱腑,而是来自膀胱腑与胞宫。从人体重力场来看,膀胱与胞宫皆处于同一层次,坐标位置的高度相同,气血物质的特性相同,气血物质亦由相同的出口外输膀胱经,只不过胞宫外输的气血物质中脂质成份偏多而膀胱外输的气血物质中水湿成份偏多罢了。但在人体重力场中,由于膀胱俞与胞肓穴所处的坐标位置不同,因此此二穴外输的气血物质才表现出不同的气血特征,这就是胞肓穴的气血物质是以脂质为主而非以干燥水气为主的原因所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膏脂。
[运行规律]在本穴散热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积脂散热。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54.秩边
[穴义]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
[名解]秩,古指官吏的俸禄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本穴所在为膀胱经,五行之水当值为官,其俸禄者金气也。边,旁也,侧也。秩边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循膀胱经而行,冷降之气补充了膀胱经的地部经水,故名秩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降温生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55.合阳
[穴义]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合,会合、会集也。阳,阳热之气也。合阳名意指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合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水湿少。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并上传于委中穴。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治法]寒湿则补之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56.承筋
[别名]腨肠,直肠。
[穴义]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
[名解]
1)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风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承筋。
2)腨肠。腨肠者,直肠也。腨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的气血物质特性相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与大肠经气血同性,故名腨肠。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取合阳穴而泻,禁刺。
[注]本穴经书列为禁刺者,乃膀胱经下部的水湿靠本穴运化也,针刺则风停气息,膀胱经下部的水湿无以运化,故列禁刺。
57.承山
[别名]鱼腹,肉柱,伤山,鱼肠,肠山,鱼腹山,玉柱,鱼腰。
[穴义]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
[名解]
1)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
2)鱼腹。此是从类象的角度来言穴内气血的特性的。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在穴内为堆积之状,如同鱼之腹部丰满的肌肉,故名鱼腹。鱼腹山、鱼肠、鱼腰名意与鱼腹近同。
3)肉柱。肉,脾主之土也。柱,支柱也。肉柱名意指膀胱经气血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微粒,性干燥,在穴内为堆积之状,有较大的承重能力,故名肉柱。玉柱名意与肉柱同。
4)伤山。伤,伤害也。山,土石之大堆也。伤山名意指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对穴内固化的脾土微粒有较大的伤害。本穴物质为干燥的脾土微粒,而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又从本穴经过,脾土微粒中水湿不足则将被上行的风气吹散伤害,故名伤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风气。
[运行规律]风气循膀胱经上行,脾土则屯固于穴周。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固化脾土。
[治法]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或水针。
58.飞扬络穴。
[别名]厥阳,厥阴,厥扬。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向上飞扬。
[名解]
1)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
2)厥阳。厥,厥通掘,乃翘起、掘起之意。阳,阳气也。厥阳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掘起上扬。理同飞扬名解。厥阴、厥扬名意与厥阳近同,阴表示本穴上扬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而非为真正的阳热之气。
3)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膀胱经上行,小部分别入足少阴肾经。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59.跗阳阳跷脉郄穴。
[别名]付阳,附阳。
[穴义]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名解]
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阳。付阳、附阳名意与跗阳同(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因为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有名无实,只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2)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
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功能作用]吸热化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0.昆仑经穴,属火。
[别名]上昆仑。
[穴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昆仑。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上昆仑名意与昆仑同。
2)膀胱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行,动而不居,故为膀胱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原本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61.仆参
[别名]安邪,安耶,安邦。
[穴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
[名解]
1)仆参。仆参者奴仆参拜也。仆参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所在为傍胱经,穴内物质为寒湿水气,水为主,火为仆,穴外传来的火热之气仅能使较少部分的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火热之气相对于本穴的寒湿水气来说就如奴仆一般,故名仆参。
2)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气也。安邪名意指穴内的火热之为弱小之势。本穴物质为寒湿水气,穴外传入穴内的火热之气是为邪气,但穴外传入的火热之气不足以改变穴内气血的寒湿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与安邪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62.申脉足太阳阳跷脉之会。
[别名]鬼路,阳跷。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名解]
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申脉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申脉。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3)阳跷。阳,阳气也。跷,跷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4)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同阳跷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63.金门郄穴。
[别名]关梁,梁关。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
[名解]
1)金门。金,肺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名金门。
2)关梁。关,关卡也。梁,屋顶之横梁也。关梁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之气由此上行。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梁。梁关名意与关梁同。
3)膀胱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只有少部分水湿气态物吸热上传并成为膀胱经经脉中的气血,此上传之气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膀胱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4.京骨原穴。
[穴义]膀胱经的湿冷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园形的大谷仓也。骨,水也。京骨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京骨。
2)膀胱经原穴。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凉水气,气血场范围大,最能体现膀胱经的气血之性,为膀胱经寒湿水气的输出之源,故为膀胱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气血。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点或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65.束骨俞穴,属木。
[穴义]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名解]
1)束骨。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2)膀胱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的水湿之气来路为膀胱经,去路则是膀胱经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对外输出气血的作用,故为膀胱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为横向的向外传输,有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横向传于穴外。
[功能作用]输布水湿。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6.足通谷荥穴,属水。
[穴义]膀胱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
[名解]
1)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足通谷名意指膀光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足通谷。
2)膀胱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冷降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膀胱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冷降归地后回流至阴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
67.至阴井穴,属金。
[穴义]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至阴。至,极也。阴,寒也,水也。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2)膀胱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有孔隙与体内相通,为膀胱经体内与体表的气血交换处,故为膀胱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主要是体内输出的温热水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凉,表现出肺金之气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并交于足通谷穴。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治法]寒则深刺闭孔出针,莫留针,热则浅刺出气。
',3)">
',4)">
我的更多文章:
任脉标准穴位解说(2011-01-31 19:38:01)
经外奇穴穴位解说(2011-01-31 19:33:24)
督脉标准穴位解说(2011-01-31 19:29:34)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解说(2011-01-28 18:45:21)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解说(2011-01-28 18:39:37)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解说(2011-01-28 18:34:57)
足厥阴肝经穴位解说图(2011-01-28 18:30:35)
足少阳胆经穴位解说图(2011-01-28 18:22:24)
足少阴肾经穴位解说图(2011-01-28 18:12:48)
[转载]手太阳小肠经穴位解说(图文视频)(2011-01-28 18: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