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被隔扣:健康知识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9:14:29

    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相当完备,包括国民所能得到的器官移植、激光技术、计算机体层扫描和基因工程在内的医疗服务,以及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使得过去许多医学无能为力的疾病有了诊断和治疗的办法,从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是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医疗系统,不要说很多优秀的服务无法被许多美国公民享受,就是一般的治疗,也要支付昂贵的费用。在美国,大部分的医疗费用是由保险公司支付。保险公司提供多种承保业务,基本健康保险包括一部分住院、药物和手术费用。大额医疗保险为患长期、严重疾病的人支付较大数额的医疗费,这种保险旨在弥补基本健康保险的不足。伤残保险为因伤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生活费用。你无法预知疾病何时会来“打扰”,只能每月乖乖地向保险公司“进贡”。一旦病来了,保险公司将按合同支付全部或部分的医疗费用,以保证就医急需,这笔费用当然会高于所缴纳的保险金。这种由第三者(保险公司)付款的制度,间接地使人们要求最好的医疗和最少的保费。

    以前很多公司和企业为他们的雇员提供医疗保险,支付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由于现代医疗手段“泛滥”,医护人员收入的增长,以及许多不必要的检查,造成医疗费用“暴涨”。保险金也随之上涨,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发现他们已经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有些公司要求雇员自己支付保险金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结果导致部分低收入雇员及失业者无力支付高额保险金。成百万的美国人通过加入互助小组共同分担医疗费用的方法,来支付自己的医疗开支。但仍有大约几千万美国人既无法享受政府的医疗保险,又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医疗保险。在他们遇到灾难性的伤病时,这种困境就显得格外突出。

    于是,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医疗照顾计划,向老年人及残疾人提供健康照顾。各个州还制定有各自的医疗补助计划,由州政府在联邦政府的方针指导下加以管理,为各个年龄段的穷人提供健康照顾。一般说,医疗补助计划为那些符合条件、应该享有福利救济的人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住院及医疗费用。近年来,由于公共基金不足,许多州严格限制享受这种福利的人数并限制提供福利金的范围。

    今天保健费用已经成为美国迫在眉睫的一个社会问题,很多人认为改革已十分必要,希望制定一个国家保险方案,通过改进目前的保险计划来控制医疗费用,使更多的穷人得以享受医疗保险。

19

    保健医学不仅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放在战略地位,这是医学的光明未来。

    医学是人类在与各种危害健康及生命的危险因素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医学史表明,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中都包括保健和治疗两个部分。世界上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反复强调,不论现在或将来,都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保健而不是治病,我们中国也有“防患于未然”的说法。而保健的思想在中外医学史上早有记载,中国古代的名著《易经》就提到过预防。到了《淮南子》,已经提出“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素问》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如临渴掘井,不亦晚乎”。

    这是人类在走过很长一段弯路后才得到的宝贵经验。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在与烈性传染病的斗争中大获全胜。由于包括污水处理、水中加氯等环境条件的改善,广泛的免疫接种,以及卫生食品的供应、营养状况的改善和良好的居住条件等,仅仅半个世纪,人类就在地球上消灭和基本控制了天花、麻风、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取得了人类卫生保健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医务界认为这是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功劳”,才导致了医学和技术的进步,只要给生物医学工程“浇灌”大量的资金,就能控制疾病,健康之树就会蓬勃生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美国出台了重治疗轻保健的种种措施。结果,初级卫生保健和家庭医生濒于消失,医疗费用火箭般窜升。1950年到1975年,美国的医疗费用由120亿美元上升到1185亿美元,以每年96%的速度增长。1975年,美国政府花在每位公民身上的医疗费用高达547美元。可是,如此高昂的医疗费用并没有得到健康的“青睐”,50年代中期死亡率不再持续下降,反而出现一段停滞期。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看来单靠生物医学,对改善人类健康是无能为力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自70年代起,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疾病谱、死因顺位以及人口年龄谱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取代急性传染病而占据了疾病和死因的主要位置。由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原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显著增加。美国自20世纪初就有了全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统计,1900年至1968年,美国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持续上升,主要是冠心病,死亡最多。

    人类健康的敌人变了,你还用老一套的战法,当然徒劳无功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关于世界健康状况的报告预测,未来死亡率的下降,大部分将取决于非卫生组织部门所做出的努力。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建议全国养成不吸烟、少饮酒、合理饮食、经常锻炼四项有益健康的习惯,即可普遍增寿10年。而美国多年来,每年数以千亿的美元用于提高临床技术,却难以使美国人民的预期寿命增长一年。而加强了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国从1968年后死亡率又开始持续下降,20年中死亡率下降了30%左右,脑卒中下降了50%左右。1979年出版的美国卫生福利部文件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想增进国民的健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集合医疗及社会资源投资在疾病预防上。

    保健医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群。

20

    人类在医学发展的历程中,曾经历过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模式。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后,医学进入生物医学的阶段。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不同的学科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生命奥秘和疾病过程及病理被揭示出来。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是医学发展的重大进步,至今仍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但任何事情都有好有坏,随着社会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也逐渐暴露出来。疾病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病因从外来转为以内在为主,过去的疾病、营养缺乏等外部原因引起的疾病已经被与遗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有关的各种成人病、情绪障碍及慢性疾病取代。显然,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解释现代医疗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心血管病的发生及预防问题。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注意影响健康的因素是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而新的医学模式已使保健医学对影响健康因素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诸如焦虑、忧郁、紧张、恐惧、绝望等心理障碍及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纵欲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对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影响,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保健医学理论研究,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出影响人类健康因素的范畴,使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理论研究跨入一个新阶段。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生活方式的教育和推广已进行了很长时间,最早在1877年,美国密执安州建立的疗养院就是一个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中心。但是那时的健康教育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被人们高度重视。因为尽管生活方式一直被认为与健康有关,但这种关系的证据直到70年代才出现。1972年,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布瑞斯洛和加州公共卫生局人口实验室毕洛克公布了他们用5年半的时间对7000名成年人进行的随防观察,结果显示期望寿命与良好的健康和七项简单而基本的健康习惯有显著的相关性。1963年至1975年,美国的各种烟制品减少26.5%,奶和奶油减少20.5%,牛油减少36.24%,蛋类减少15.6%,动物脂肪减少51.2%,而植物脂肪增加63.9%,结果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下降了43.5%,心脏病的发病率下降了37.7%。1976年美国提出一组数字,对10种主要死因调查分析,由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占50%。美国卫生总署90年代初一份报告,美国所有死亡的三分之二与食物和饮食有关。我国对19个城乡点调查,死因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过量吸烟、饮酒、偏食、饮食油脂过多、喜吃咸菜、少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在心脏病中占45.7%,在脑血管病中占43.26%,在恶性肿瘤中占43.64%。

    人们终于认识到,生活方式与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不可低估。

21

    健康不应该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和享有的权利。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非常强调这一点,甚至把健康纳入企业的福利事业范畴,因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谁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呢?健康是人生的第一需要。但是健康靠谁?人类却在好长时间没搞清楚。古希腊哲学家法莫克利特说,人们总是向神灵祈求健康,不知道他们自己才是健康的主宰。对疾病进行自我防卫,本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但这种本性在飞快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被逐渐削弱,甚至几近消失,个人在维护健康方面变得越来越无所作为。视医生和药物为万能,这本身也是一种“迷信”。人人都是自己的健康之神,随着社会进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从神灵到医生到自己,这是健康的三部曲,生动展示了健康观念的变化。一些发达国家曾为这一变化付出了极其昂贵的“学费”,美国花费了几百亿美元,才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取得了平均寿命的又一次增加。

    西方一些国家广泛采用医疗保险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尽可能不生病或少生病,或早发现早治疗,就可以少支付保险金。所以国外一些保险公司非常鼓励医院大力开展保健工作和健康教育,这也是促进医院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说,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影响健康的问题和过早夭亡都是可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防止,而且花费很少。保健专家认为,目前医院门诊病人中有80%可以通过自我保健解决,这不但可以减低医疗部门的压力,而且可以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据美国报道,成千上万的药物中只有10%确有疗效,60%根本无效。每年的手术病人中,40%的病人根本不需要动手术。昂贵的医疗费用“刺激”了美国人空前的自我保健意识,各地相继成立了生活方式教育中心,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尽管收费很高,自愿“挨宰”的人仍然源源不断。因为这个账很好算,健康教育的收费再高,也比得了病看医生的钱要少得多。

    洪大夫在美国进修时,他的导师、世界心血管方面的著名学者斯坦默教授带他参加了芝加哥一家公司的午餐会,给10年中没生病的退休雇员发奖。奖品是一件T恤衫,一个网球拍,还有象征性的少量奖金。这一点点奖金算什么?10年不得病,该给公司节约多少医药费啊?这个公司有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鼓励雇员运动。洪大夫说他回国后,看有的领导过年过节去看老病号,病越重,越去看,健康的人反而没人关心。当然不是说病号就不要关心,而是说也应该关心健康人,让大家都以不生病为荣。

22

    70年代美国提出把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从上而下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保健体系。医疗保健单位是美国政府负责公众健康、社会福利以及工资保障的机构。它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健康保障金融机构,通过医疗照顾措施向年老、残疾及低收入的美国人提供健康照顾;社会发展办公室,调查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有困难者的要求;社会安全机构实行联邦保险制度;公众健康机构,主要是向公众提供健康方面的服务,保护及改进大众的健康状况。其工作包括研究、鉴别特殊疾病,研究国际健康问题,为提高公众的健康而设计指导方案及检查措施等,研究的重点包括传染性疾病、不良生活方式、慢性病及环境健康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是研究疾病的起因与治疗的单位,有13个部门,每个部门集中研究一种主要的疾病或保健领域,如癌症研究所、心肺血液研究所等。其他部门研究老年病、变态反应等同健康有关的问题。此外,美国还有健康咨询与服务组织,负责研究社会健康、计划生育等问题,致力提高缺医少药地区人们的健康水平,支持并指导医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1973年,美国健康教育总统委员会提议在卫生、教育、福利部门内设立健康教育局,下设两个中心,其中一个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称健康教育促进中心。另一个国家级的健康教育机构设在纽约,称国家健康教育中心。这两个中心对发展美国健康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健康教育规划和资源发展法案》,明确规定健康教育为国家优先的卫生项目之一。1979年,美国卫生总署第一次出版了健康促进及疾病预防报告,报告题名《健康人民》,报告的主题是美国人民健康的进一步改善能够而且将可以达到,不只是增加医疗照顾和经费,而是国家重新对疾病预防以及健康促进所作的努力。在这份历史性的文件中,宣告发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保健医学的时代已经来临。

    美国很快形成了一个网络全国的医疗保健系统。除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医生及护士外,还有一支包括技术员、治疗专家、特护人员和医疗助理在内的保健大军。此外还有人数众多的受雇于学校、保健所和社会团体的健康教育者。他们关注并帮助人们设计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学校的健康教育者大都开设一些健康讲座,在其他单位,健康教育者鼓励人们戒烟、控制体重,同时筹办健康宣传展览,组织病人成立互助团体。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完成四年大学健康教育专业的学习,在学校工作的健康教育者还必须得到执教许可证。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入,健康教育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23

    美国有一种保健组织,发起于1930年,为预付年会费或月会费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综合医疗服务的组织,会员们都有指定医生。在大多情况下,会员必须到该保健组织指定的专家或医院就诊,无论病人要作例行检查还是因病重需要住院治疗,保健组织都会为他们提供全部的服务,对会员进行体检,筛查和健康教育,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防病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医疗费用的增长,美国政府紧缩开支,所以号召民间更多地发展这类互助性质的保健组织,为此,政府和其他组织给保健组织提供更多的资金。人们可以通过雇主、待业组织或工会自愿加入保健组织。像群众急救站,除少数管理人员、司机拿固定工资,其余人员全是志愿工作者,轮流值班。还有像癌症病人互助会,残儿学校、养老院等。除开办资金外,会费可以保证日常费用的开支,自给自足。

    保健组织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效地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减少了开支。今天在美国,至少有400家这样的民间保健组织,正在为2000万美国人的健康服务。像其他保健计划一样,保健组织也有缺点。你一旦加入,就不能自由选择医生、专家或医院。但与一般的保险相比,保健组织的服务更全面,能就近提供最快捷的服务。

    美国的住院费用高得惊人,一天的住院费是1000美元,还不算治疗费。急诊做一个小小的阑尾炎,一个医生的报酬是四位数的美元。不要说穷人,就是富人,也是能不住院尽量不住。所以美国出现一种很受欢迎的家庭健康服务,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或刚从医院及监护病房回家的病人提供医疗或非医疗性服务,类似家庭病房。包括护理、治疗和代理家政等,它使一些本来应滞留在医院的病人回到家中,并能独立生活。家庭健康服务包括专业性服务和生活服务,专业性服务由提供注射、换药、提醒按时服药等服务的上门护士以及理疗专家、牙科医生、营养师和相应的实验室提供。生活服务由家庭保健护士提供,帮助病人洗澡、刮脸、料理家务、换洗被褥、购物、上门送餐等,以保证每位老人都能吃到热菜热饭。医院的社会工作者会帮助病人选择合适的家庭健康服务方式及合适的办事处。一些志愿者机构(包括统一行动联合会、美国癌症协会和关节炎基金会)还会为病人提供家庭保健方面的咨询服务。

    通过自我保健,不得病,成了人们最大的渴望。


 

人类进入自我保健的时代

24

    世界卫生组织按照医学的发展历程,依次排列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自我保健医学。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下,形成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使人类的健康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到60年代,人们认识到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70年代,人们认识到卫生保健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到80年代初,人们终于认识到卫生保健不再是医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奋斗目标。医疗服务从单纯的治疗转向防治结合的综合服务,单纯生理服务转向心理、生理、社会的全面服务,单纯的技术服务转向社会性服务,使医院的服务对象不断扩大。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医院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人类在健康观念上的一次飞跃,使人们认识到自我保健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21世纪是大健康的时代,是自我保健医学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自我保健是大卫生观,大卫生观可概括四句,卫生系统从封闭变为开放,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做到“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国家、社会各部门把健康和幸福作为共同的目标。大卫生观认为,健康不是别人的恩赐,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而是人类的普遍活动。人人健康不仅要实行社会预防,还要实行自我保健。自我保健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的消长规律,采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科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以及卫生要求。这样,近代医学就从以疾病为中心、治病为目的发展到保护健康、以健康为目的了。

    自我保健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普及医学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在各种保健中,自我保健最能发挥人们在保健中的主观能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疗的供求矛盾及医疗费用昂贵难以支付的矛盾。老百姓了解和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保健知识,有利于从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治疗转为主动积极参与决策自己健康的保健行为,也有利于促进医生由单纯开处方到学会开自我保健处方。所以医生同时也应该是教育家。

    过去健康教育被认为只是普及卫生知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概念的扩展,人们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目前一般认为,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接受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手段,矫正偏离行为与生活方式,以提高病人和人群的行为自控能力。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达到改善、维护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利用的原则来自医学、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及其他有关学科领域。这是一项造福于全人类的工作,医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教育,尽量将深奥的医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教会他们进行自我保健。并指导社区居民的卫生行为,帮助社区居民建立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进行健康咨询,心理咨询,指导自我诊断,自我治疗以及在医疗机构诊治后的继续自我保健等。

    80年代以来,美国的健康自助运动日益发展,其本质是自我保健,这种自我保健热注重了健康投资,要求改善环境和提高生命质量。人们逐渐从被动接受医生单一的医疗照顾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综合保健措施。如此一来,美国的保健产业成了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各种各样的保健商品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美国家喻户晓最具影响力的的时尚健康杂志《预防》,每月在全球发行1200万册,覆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整个欧洲大陆,给无数家庭提供了关于营养改善、健身、美容、减肥、疾病预防以及享受人生的最好最新的途径。

25

    真正的美丽来自健康。

    健康享受每一天,这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

    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对医生的要求是,病人的健康是医生的首要考虑。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最核心问题,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完善。从理论上说,谁都不会不珍惜自己的健康。但实际上,在什么是“健康”的问题上并不是所有的决策者、医务人员和老百姓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疾病比健康更具体更直观,很自然健康就以疾病为参照。但是健康和疾病并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非此即彼,而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各种过渡的状态。没有疾病,不等于健康,更何况有病和无病有时也很难截然分开。一个人体内可能潜伏着某种疾病,但没有表现出来,表面仍然很“健康”。如肝癌和肺癌,一有症状就已经到了晚期。或者机体功能活动正常,没有任何“潜伏”的疾病,按20世纪50年代的说法无病就等于健康。但这只反映了生物学方面的本质特征,却没有注意人的社会属性,没有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内容。一个功能正常但精神处于崩溃的人,显然不能认为是健康者。

    什么是积极的健康观?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创立之初在宪章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和包括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以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个体健康的参考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并不感到过分的紧张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形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世界卫生组织是协调预防和控制主要疾病问题的全球性组织,成立50多年来,对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而它最大的贡献是明确提出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把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看待,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者兼容,符合现代整体医学的模式,从根本上纠正了健康就是无病的旧健康观。使健康的概念大大超出疾病的范围,把人体的健康和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诸多方面联系到了一起。

26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列为当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列为21世纪前20年全世界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策略。健康促进,早在20年代公共卫生文献里就有了,近年来更受到普遍重视。各国都有自己的健康运动,像美国“健康的国民”,英国“预防和健康人人有责”,加拿大“健康影响模式”,澳大利亚“健康的澳洲人”,日本“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钥匙在您手中”等,这些运动不仅体现了大众健康服务的目标和策略,更着眼于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参与态度和实践。

    70年代加拿大学者德弗提出健康域概念,认为健康不是单一的生物学概念,而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众多因素存有密切联系。最初将生活方式带进公共卫生政策的国家是加拿大,1974年加拿大政府在国家卫生与福利部部长拉朗德领导下,出版了《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阐明环境及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善将是降低死亡率及患病率的最有效的途径。加拿大开始实施生活方式的行动计划,把卫生政策的侧重点由疾病的治疗转移到疾病的预防。欧洲许多国家把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组成部分,苏联1976年也建立特别健康教育委员会。

    从80年代开始,世界性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被列入各国的卫生发展战略。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许多发达国家大大降低了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芬兰北卡利里亚预防冠心病为主的健康教育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功,之后15年扩展到全国,芬兰其他地区心脏病的死亡率也下降到北卡的水平。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血压健康教育的随防研究,近20年,由于改变了生活方式,在控制体重、血压等方面,美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减少了一半以上,总死亡率也下降了57%。英国在1975年至1985年,男性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减少了12%。大量事实证明,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过早死亡,通过人类的行为改变完全可以预防。

27

    制定一个好的健康教育计划,要包括病人和病人家属。不仅要考虑不同的疾病,不同场合,还要考虑不同的致病因素,教育对象不同,如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学历层次高与低的人要求不同,年老的和年轻的要求不同,不同职业的人要求不同等。每个病种,每个具体的健康问题和卫生行为都可形成一组教育内容。

    医学从来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保证人类健康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手段,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学的社会实践总是对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疾病本身就是社会病,单靠医学手段难以防治。人的许多行为受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社会经济状况及个性的影响,如居住条件、饮食、娱乐、工作情况等,以及各种行为交错,烟酒、酒后开车等。当人做出健康决策时,往往受到个体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如工作条件、市场供应、教育水平、经济和环境状况、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等,所以健康教育已经超出医学范畴。促使个体、群体和全社会的行为改变,这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办得到的。

    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各国卫生工作的经验后指出,当今世界已有的教训是,卫生部门再也不能“孤军作战”了。卫生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例如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研究单位、官方及非官方组织和各级管理部门,下至社区及家庭都必须成为预防保健的参与者。同时还要求农业、食品营养、教育、文化、供水、卫生设备、住房以及工业等部门共同参与。经验证明,只有老百姓理解并追求他们自己认为是必要的目标时,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才会出现奇迹。因此,能否使“人人参与”是卫生事业成败的关键。

28

    在医学名词中,预防有一级、二级、三级之分。一级预防包括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营养,体育锻炼,计划免疫,老年保健等。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防止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伤残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早日康复。

    在三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是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这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是保健医学奋斗的最终目标。一级预防由社区负责。现在社区这个名词在我们中国也时尚起来,社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为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的结合。在卫生保健中,医院是卫生事业的前沿,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工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医院只是看病的地方,健康人与医院无关。现在卫生事业已经走出狭窄的圈子,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医院无形中成为社区推行健康促进和保健医学的中心。

    医院有高技术优势,是开展健康教育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人员,他们不但掌握系统的医药知识,还直接为病人服务,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心理变化,病人及家属对他们的教育深信不疑,加上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强,容易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通过医院健康教育,以医院为中心,开展社区范围的宣传教育,将医院的工作扩大到社会,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也可以促进医院和老百姓互知互谅,为医院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卫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仅人员与机构的重组,更重要的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卫生服务的模式都要发生转变,全国各地正在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这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社区卫生,有人将这一变革称为第三次卫生革命。

 

中国人开始关注健康

 29 

    时代在发展,当今的社会是高科技、高速度、高集中的“三高”社会,社会信息密集,数量猛增,频率加快,人们生活的环境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采的物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人口高度集中,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居住和交通的拥挤,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人际关系,都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紧张的工作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位于最突出的地位,工作压力大,还要不断学习,从而导致情绪高度紧张。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改善了工作条件,却使工作变得单调、枯燥,使人感到工作既没有意思,又没有成就感,表现为焦虑、紧张、容易激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30多岁,40多岁,甚至20多岁,大学刚毕业,就感觉到一种威胁,导致与此相关的疾病发生率迅速增加。

    到20 世纪90年代,我国死亡谱与发达国家相似,新生人口的预期寿命提高到近70岁,在世界医学史上堪称伟大的创举。但也由此使我国很快进入“老年化国家”的行列。老年病日益增多,同时看病也成了大问题。过去城里的“公家人”几乎没有看病难的问题,公费医疗,花再多的钱反正有国家报销,谁还会考虑什么健康不健康呢?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生的工作量和奖金挂钩。可是什么是好医生呢?好医生不是应该花最少的钱,用最简单的办法,治好病吗?对是百分之百的对,可医生的奖金哪里来?也是,钱不能从空中掉下来。

    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严重威胁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步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另一个主要病因。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慢性病的防治尚未被决策者和群众所理解,也没有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理解。还是老观念,医院的管理模式大都没有更新换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方向仍是扩大病床。以为只要加强医疗措施和高精尖的技术设备就能解决慢性病的问题。不仅大医院,一些中小医院也争先恐后引进国外先进的诊疗设备。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CT扫描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00台左右,类似发达国家。这些昂贵的高精新仪器,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但治不胜治,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总体看,效果并不理想。结果慢性病造成医院工作量增加,费用上升,但对延长寿命、病体机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带来的效益却很少,而且这种高消费的做法是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实力都无法承受的。

    看个感冒,你或许就得掏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更不要说大病了,花个几十万都是小意思。这么大数量的钱,病家东凑西凑,或许才能凑起来。越来越高的医药费,造成一部分人看不起病。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中国的老百姓终于认识到,再怎么说,说千道万,总比不得病好。来个脑溢血,子女请假起码两三个月,一家人麻烦,自己还遭罪,没准还要了命。这些都不说,光是那些医药费,或许就能让你倾家荡产。如果你自己给自己保健,不得病,不吃药,既不花钱,又不受罪,多好。

    自我保健应该是解决目前医疗体系困境的一个最佳方案。

    如此,维护健康的责任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坚决地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健康知识的普及,成了老百姓最欢迎的事情。人们为了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也就是医学上说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得不把健康提到议事日程上。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们强调的是医生与病痛,在身心一并治疗的新的医学体制中,人们注重的是健康的维护,医生只是医疗保健中最后的选择。到老百姓需要健康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在这种情况下,洪大夫健康讲座不“火爆”反而没有道理了。

30

    根据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倍至6倍,因此人的寿命至少应该是100岁,最长150岁,现在公认人的正常寿命是120岁。洪大夫说,可是好多人40多岁就不健康,50多岁患冠心病,60多岁死了,比科学预言的少活了50年。中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1亿,肥胖、高血压、脂肪肝、动脉硬化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什么生活好了,人死的反而更快了?就是因为缺乏健康知识。美国的富人和穷人比,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穷人,寿命也长。就是因为美国的富人受到了较好的健康教育,自我保健意识强。而我们许多人对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及投资缺乏兴趣,认为人吃五谷,怎么会没病没灾?疾病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吞下一颗药丸,病痛就可以消除,健康不就重新回来了吗?医疗也是轻于防,重于治,你要什么药,我开什么药,打发一个算一个。病家医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医药上。

    任何再高明的科学技术,都不可能使病人回到病前的状态,就像一张白纸,揉过后再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平整一样。所以不让人得病的医生那是最好的医生,洪大夫就决心做这样的医生。这也就是他热衷于健康教育的原因所在。洪大夫说,健康问题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病,归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重视基层保健,重视预防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功经验,但十年动乱使卫生事业遭受很大破坏,表现在健康投资过少,1983年我国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3%,人均15.5元,而在发达国家中卫生经费最低的英国1980年就已经达到5.7%。在相当长时间里,我国卫生资源仍将十分短缺,但现在短缺的卫生资源却大多用于医疗,从长远观念和控制慢性病的角度看,这是很不利的。不能再舍不得花一块钱去投资健康,而用100块钱去抢救。我们应该以发达国家的教训为戒,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基础保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用较低的卫生投入获得较高的效益。

    在对一些大城市9000余名门诊病人的高血压调查中,专家发现35岁至45岁的这组中年人,知晓率、服药率最低,其实这组人群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负担最重最应该关心自己健康的人群,反而最不注意自己的健康。动脉硬化植根于青少年,但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中年,男性在30岁至39岁,女性在40岁至49岁,是一生中动脉硬化最快的十年,也是防治心血管病的最佳年龄。洪大夫说,其实,高血压是只纸老虎,比其它的心血管病更容易制服。据美国报告,要让高血压发病率减少,有效方法是,少吃盐,控制体重,增加运动,戒掉烟酒,加上心理平衡。太简单了,只要你注意,就可以做到。这样,我国的高血压就可以减少一大半,加上对儿童高血压的早期识别,对中青年高血压早期预防,效果会更好。

    现在开始提亚健康人群,就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人群。怎么让亚健康人群不变成病人?只要老百姓得到了卫生文明和自我保健的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就可以做到,这是最基本最有效最节约的办法。上海市对一组250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了两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使心血管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下降了20%和18%。北京曾实施了一个健康促进项目,对330万人口进行7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久坐的生活方式、身体超重等,对居民行为危险因素进行逐月监测和教育。仅对其中9700多名高血压患者的教育管理,一年就节约了医疗费100多万元,其治疗效率提高到90%,血压控制良好率达58%。

    健康教育是一切卫生工作的基础,投资最小,收益最大。据专家预测,心血管病预防花1元钱,医疗费可以节省8.59元,如果全北京市200多万高血压患者都能受到健康教育的指导,预计每年可减少医药费支出2 亿多元,全国呢?据统计,中国的卫生资源消耗6100多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更多。其中4000亿左右用于慢性病。如果通过我们的健康教育,减少一半的发病率,就可以节省2000亿,还用不着投多少资,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幸福,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可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健康活动往往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多渠道,由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工种和不同的人员分头作业,共同完成。健康的最终效益是建立在知识、信念、行为的转变上,最终效果是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哪是一朝一夕,睡一觉就立竿见影的事情,成果往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表现出来。由于观察周期长,造成结局评价困难,往往使人们对健康教育的作用产生怀疑。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谁不想立竿见影?谁愿意自己栽树,辛辛苦苦忙半天,让别人乘凉?功劳算谁的?我国健康教育的前期工作是受卫生宣传模式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健康教育不是一个专业,什么人员都可以做,不一定需要高度专业性的技术。还有健康教育的体制问题、管理问题也争论了好多年。

    据统计,上海的病人平均住院日是21天,美国则是7天。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的新药、仪器中国全都有,也能做基因。差距在哪?就在观念,人家是关注健康,我们是关注疾病。

    看来,改变观念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

31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从80年代开始,世界性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它对保护人类健康的战略意义,逐渐得到人们的公认,并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列入各国的卫生发展战略。中国的健康教育,在90年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步不久,全国爱卫会和卫生部多次明确说,所有的医学院校应力争在短期内对各类专业增开健康教育课,加速培养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中国极其有限的卫生资源承担了占世界人口22%的人口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中国卫生工作方针在建国初期为迅速改变旧中国遗留下的极端落后的卫生面貌,传染病的防治取得巨大成就。死亡率由1949年25‰下降到1990年的6.28‰。建国后不久,陆续消灭了霍乱、鼠疫、天花、回归热、斑疹伤寒、黑热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由建国前35岁上升为70岁。而新型“传染病”却不受气候和文化的制约,像传播信息一样的速度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新型“传染病”指通过生活方式或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情绪紧张、婚外性接触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美国卫生总署90年代初一份报告,美国所有死亡的三分之二与食物和饮食有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不可低估,过去许多人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认为可以预防。对慢性疾病的初级预防及投资缺乏兴趣。

    洪大夫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它涉及到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洪大夫说,健康有三个层次,个人健康、家庭健康和社会健康,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健康。家庭健康了,个人身心才能安宁,事业才能成功,生活才能幸福。每一个家庭健康了,社会健康才有基石和保证。家庭健康取决于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取决于女主人,家庭的健康要靠双方共同呵护。

    总之一句话,健康的钥匙就握在你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