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里番合集种子:人人都说“我弱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57:13

人人都说“我弱势”

来源:2011/02期 时代邮刊

【策划人语】

      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中国梦”和“抱怨文化”的赛跑。一方面,人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更成功的人生,另一方面,人人都深感无力和无助,人人都说,“我弱势”。
      人人都说“我弱势”,这不是一种矫情,而是一种愤怒,一种疼痛,一种诉求,一种抗争,一种“我需要尊严需要安全需要公平”的态度。
      远离弱势之痛,政府责无旁贷——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试图有所作为的政府,都知道保障民众的这种救他与自救的权利的重要性。
      远离弱势之痛,你我责无旁贷——每一个个体,都应该遵从良心和法律,保持尊严和善意,救自己,救他人。因为,你我,就是环境,就是体制,就是社会,就是国家。

(执笔/黄菲)
 

【本刊立场】

      远离弱势之痛,你我一起给力

□黄  菲

      “弱势凶猛”的时代

      关于弱势群体,“万能的百度”是这样解释的: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可见,弱势群体这个词语,充满了无力感、无助感和悲伤感,并不是一个讨喜的称呼。然而,这个世界常常呈现出荒谬和怪诞的景象,令人费解,证据之一,就是这个本该人人避而远之的“弱势群体”大受青睐,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将之据为己有。
      某权威媒体做过一项严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1%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57.8%的公司白领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55.4%的知识分子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高达七成。
      在农民兄弟看来,乡镇干部是强势的。然而,乡镇干部却自称弱势。社会学学者于建嵘曾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今天听课的是50个乡镇书记。刚才有一书记很悲伤地对我说:我农村的祖居要被强拆了,我父母和兄弟实在不想搬迁,地方上就动用黑社会吓他们,制造各种事端。我找家乡的镇书记,希望能看在同是乡镇党委书记的份上,高抬贵手。可那个书记说:我们都是乡镇书记,都应知道县委书记要干的事是不能反对的啊!
      在弱势群体矿工的眼中,煤老板是强势的,但煤老板也有自称弱势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的山西煤老板冤屈之声:“再逼下去,要跳楼了!”——面对一句话就可以使他们财富缩水甚至负债累累的公权力,这些人除了愤愤不平,只能无可奈何。
      在普通市民眼中,交警是强势的。然而,交警却也自称是弱势。很多交警表示,遇到耍霸气的官车,有关系的关系车,执法的交警瞬间就会变成“弱势群体”,特权车、关系车,已经成为交警执法的心腹之患。一名交警曾遇到这样一件事——违法的奔驰轿车司机说:“知不知道车上坐的是谁?你们交警总队的领导都不敢得罪他,看你活了几十岁,怎么这么不懂事!” “面对这个大有来头的人,我不得不让步,妥协地予以放行。”
      在老百姓,官员是强势的,但利益协调机制不公,官场秩序混乱,当权力运作违背了法治,利益配置迷失了公正的路向时,官员亦无法幸免,脱缰的权力机器也会碾碎他们的权利。一位党政干部这样分析自己的“弱势”: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生怕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不少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没有背景就容易沦为官场边缘人。
      在常人眼中,公安警察是强势的,然而袭警多发,民警屡遭伤亡,警察也自称正沦为新的弱势群体。袭警多发,折射了这种“强势”“弱势”的畸形变迁。有些地方,警察权的膨胀、滥用,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使警察看起来十分“强势”。但群众对警察的种种不满,不断转化成执法中的抵触与对抗,袭警多发由此产生,警察又沦为“弱势”。
      在没有“铁饭碗”的工薪阶层眼里,公职人员是强势的,但公职人员也有“弱势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公职人员自杀等非正常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一年就有13名公职人员非正常死亡;2010年以来,媒体已公开报道的公职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有10余起。
      于是,社会似乎进入了一个“弱势凶猛”的时代:在我们所见的各类新闻中,时常会见到医生说自己弱势,教师说自己弱势,商人说自己弱势,公务员说自己弱势……而且,他们的弱势都有各自的道理:扭曲的医患关系损害了医生的职业形象,不被信任的医生会认为自己“弱势”;商人面临无序的竞争,或目睹资源的垄断,会自感弱势;官员面对权力秩序与潜规则的机器无能为力,自感弱势;而作为平民存在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没资本、没关系、没权力,在生活的重负之下,更容易感到自身的弱势。

      当“弱势”沦为一种社会宿命

       “弱势群体”有三大标准:收入消费低、就业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必然会引起中低收入者的“弱势心理”。看到别人住着别墅开着豪车,而自己辛辛苦苦攒一年的工资还买不了几平方米房子,“弱势感”怎能挥去?工资增长的速度跑不过物价上涨的速度,“弱势感”如何避免?权力与资本的相对集中,企业主对工人的非法剥削、富裕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官员的腐败行为和暴力拆迁、城管粗暴执法等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激起民众‘弱势感’的导火索。
      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加重了人们的“弱势心理”。 只要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权钱相对集中,就会有社会成员生出“弱势”的感叹。人人都自称弱势,与其说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弱势感”正在蔓延。
      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能理解;失业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能理解;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能理解;老弱病残人群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能理解。但,常人眼中的精英阶层,为何纷纷自称是弱势群体?正是由于他们是社会精英,相比通常意义上的 “弱势群体”,拥有某种更高端的参照系以及更为敏感的洞察力,因此他们对于“弱势感”的体认,甚至会更为痛切一些。精英群体在某些方面或许的确有其“强势”之处,但一旦远离自己“强势”的领域,他们往往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势者”。倘若没有一个正派的社会,即一个拒绝和反抗一切形式的歧视、凌辱、霸权、诬陷、剥夺、欺压等等非正派行为的社会,那么,遍地都将是弱势群体,“弱势”将沦为一种社会宿命,每个阶层的人都无法逃脱,精英群体也无法隔岸观火。 
      人人自称“弱势群体”证明了一个政治常识: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完善的法律,民权缺乏法律的护佑,那么,没有一个群体能幸免于难,没有谁能逃避被侵犯、被欺凌、被剥夺的命运,没有一个人不是弱者。
      在一个规则不明确、环境不公平的博弈过程中,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弱者”,病人被医生开了高价药,感觉“弱势”了,说不定转眼这名医生就被“医闹”搞得焦头烂额;房奴被开发商毁约涨价,悲愤交加,明日开发商就有可能在拿地时被地方政府坐地起价,敢怒不敢言;钉子户被官员威胁强拆,徒叹无力,说不定第二天这名官员就会因为一句“雷语”而被汹涌民意摘掉“乌纱帽”……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注定了每个人都可能随时沦为“弱者”,“弱势心理”自然也就挥之不去。
      当今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相互伤害经济体系:你给我吃加苏丹红的辣酱,我给你家孩子喝添三聚氰胺的奶粉,他又在大家都进的餐馆中使用地沟油……相互伤害体系其实就是一个没有规则的体系,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都是弱者。于是,社会就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时期,人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了:官员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自己哪天会被问责、何日会成为边缘人;企业家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哪天政府会发出什么样的指令,哪天自己的资金链突然就断裂了;学生没有安全感,毕业即失业、沦为蚁族;工人、农民没有安全感,自身权益保障缺失……
      如果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缺乏,各个阶层都会自觉弱势,因为各种伤害早已借由机制、程序的漏洞而层层转嫁,你在这个环节强势,到了下个环节就变得弱势。这种不公,使经济、政治的链条变得像“食物链”一样,不管你身处“食物链”的哪一个环节,总有上一个环节在向你转嫁伤害,你同时也在将伤害转嫁到下一个环节。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社会能量,即便是一个有财富、有身份的人,当你成为患者时,你同样有可能在医生面前变得弱势;当你的子女接受教育,而不得不为择校而伤透脑筋时,你会觉得自己弱势;当你消费时,面对各种商业伎俩而深感无奈,且维权的成本又相当昂贵,你会觉得自己很弱势……如果是身处一个权利都在相互伤害的关系中,你在这一个环节强势,到了下一个环节又开始弱势,最终是谁都成不了受益者,大家都在玩着零和游戏,弱势心态自然蔓延。
      于是,很多人都在图谋社会关系,希望增添自己的社会能量;很多人都希望将自己的职业、专业优势转变为身份优势,借以创造属于自己领域的特权;人们努力寻找能够转嫁伤害的渠道,譬如医生向患者转嫁,商家向消费者转嫁。
      在转嫁伤害的过程中,人们怎么可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没有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就不能提供刚性的稳定,种种社会关系、身份、特权都不过是浮云,飘忽无常,无根无基,闹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保不定哪一天自己成为伤害的被转嫁者。
      缺乏公平的制度环境,人人在相互转嫁伤害。如果说还有所谓的绝对“弱势群体”,那他们只能是些根本无法继续转嫁伤害的人,是真正的最底层,是处于整个“食物链”最末端的人。 

      让我们离“弱势”之痛越来越远

      人人都说“我弱势”,但,弱势心态并不等于弱势群体。一个让人不能不反思的问题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因为身处底层越来越无法发声,而有些高高在上、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精英却屡屡喊弱。我们不能说强势群体自称弱势是出于矫情,但不可否认,与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的生计之忧有着显著差别的是,强势群体的“弱势感”其实更多来自担忧手中权力与既得利益失去的患失情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势群体也弱势,真正的弱势群体会怎样,其实才更令人担忧。
      一个“人人皆弱势”的社会,与其说是人们的心态出了问题,毋宁说是社会本身有了毛病。只有推动深层次的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从制度上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才可能使整个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和弱势心态同步减少。法治彰显,民意有力,社会约束健全,权力和权利之间有序平衡,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畅通,人际关系和谐,才是我们避免弱势心态大面积传染的必由之路。
      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政府责无旁贷。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弱势心理”蔓延的重要因素。弱势化的本质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而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关键则在于有些现有的制度不完善,如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政府应该尽最大努力保障政策本身的公平和正义,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公平和公正是消减弱势心理蔓延最好的良药,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良性的竞争程序和刚性的制度,人人都可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个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内心的归属,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在追求幸福、尊严的生活中的核心要素。
      制度的安排需要避免“相互伤害”。在我们的有些制度设计中,缺乏对个体权利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例如,在劳资关系中,有的制度设计者认为,为了中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可以不惜牺牲农民工的权利;在医患关系中,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投入比例,可以给医院特殊政策,从而容许他们“宰”病人;在生态与环境问题上,为了本地GDP的增长,可以允许厂方超量排放有害污染物,尽管这会对本地居民的健康造成潜在或现实的危害;为了同样的理由,尽管本地企业所生产的食品可能对消费者造成潜在或现实危害,当地政府却可能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加以袒护。这样的制度安排,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一个相互伤害的社会环境,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群都无法逃离弱势感。尊重每个个人的权利,就是潜在地尊重我们自己的权利。反过来,伤害他人的权利,其结果是潜在地伤害我们自己的权利。要避免社会走向相互伤害,就必须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人性总是相通的,对于平等、自由、尊严与安全的追求,举世皆然。这便是通往好社会的人性基础。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我们都应该坚守这个基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力改变需要改变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但个人的力量同样是强大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从良心与法律,让遇到自己的人多一份尊严与温暖,少一份受害心理和弱势心理,这个社会将会在每一个人的推动下,越来越接近公正、公平、和谐。而唯有在一个越来越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个体才能感受到安全、自由,以及生命的尊严。对“上”,保持你的尊严,不卑不亢;对“下”,保持你的谦卑,平等以待。这,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能为自己、为同胞、为社会、为国家做的事。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守这样的底线:保持尊严,保持善意,不作恶。公平和公正不是上帝的礼物,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一起发力,一起践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就是环境,就是体制,就是社会,就是国家。
      让这个我们将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国度离公平、公正与和谐越来越近,让我们更多的同胞离弱势之痛越来越远,是历史交给我们的光荣的使命,你,我,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责无旁贷。

【背景·盘点】

      8个人的8种“弱势感”

      一个地产公司老总的“弱势感”

      前几年,我留学归国后,挑起了管理家族企业的担子。几年间的商场打拼,企业逐步强大,但是,“弱势感”却有增无减。
      最大的纠结是,在官员面前,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一些官员的“弱势感”,是相对的,在上级领导或“一把手”面前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对于体制外的人来说,却算是“强势”。
      如果说他们在领导面前是“孙子”的话,那么我们这些老板在他们面前也算是“孙子”了。他们随便找个借口,就能让我们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才能解决问题。
      也许在员工或客户面前,我们也算有些“强势”,但这种强势没有“攻击性”,至少我不会恃强凌弱。而在一些官员面前,我作为纳税人,却很难去平等对话。
      有朋友建议我和官员搞好交情,多些一起吃饭、娱乐的机会。我知道如此一来,寻租的空间会多起来,将有机会拿到“独家”的资源,从而把事业做得更大。但平心而论,我并不想这样做,因为底线很难把握,报纸上经常报道的官商勾结让我时刻保持警惕。
      也有朋友建议,一切都公事公办,和一些官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样,这个尺度也很难把握。比如,有一次我去某个管理部门办事,对方说让帮个忙,他老婆所在单位要评职称,需要论文。我想拒绝,但拒绝了他,也等于拒绝了自己。后来,只好托人帮忙把论文的问题给解决了。
      有一次,一位官员把我介绍给另外一位商人,让我借钱给对方,愿意从中作保,结果钱借出去了,只有一张借条,却没有担保人的任何影子,那位官员说如果他出面担保会违反纪律。可是,如果不是因为他要担保,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把钱借出去的。最后,那个商人出问题了,这笔钱没法偿还,我吃个哑巴亏。
      作为一个商人,我只想老老实实把生意做好,压根没想去欺负谁,得罪谁。即便如此,每天都要为如何与“官员”打交道而头疼。
      这样的“弱势感”谁能理解?在这样的“弱势感”中生活,企业如何才能做大?(苏旭)

      一个记者的“弱势感”

      我小时候的理想当是当律师或者记者。这缘由发生在我舅舅身上的一起冤案。那一年,舅舅家附近的水电站丢失了70块钱,派出所怀疑是舅舅偷的,把他抓走了。在监狱里关了几个月,直到水电站一个员工在他们的抽屉里又找到了那70块钱,才放出来。
      这件事给我的震动十分大。让我第一次对这个世界的公正产生了强烈的怀疑。那时候,我认为,律师和记者是最能维护公平和正义的。
      我后来真的当了记者,却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冲动,只是无奈和麻木。我想起一件事。一个据说特别牛的法律教授的搞讲座,讲得慷慨激昂,听者无不动容。讲座上,有一个妇女拿出一叠材料,诉说起自己身上发生的冤案。没想到,教授沉默了很久,说,对不起,我帮不了你,这种事情太多了。
      我能理解这位教授的感受。前几年,我在央视的时候。在戒备森严的央视大门前,上访者不断。还有一些干脆在那儿安了家,裹着一床被子,就靠着大门睡。我也看到,写血书,穿孝衣,在央视门前跪成一排的上访者,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朝火里扑的飞蛾一样,感到很悲哀。实际上,在央视大楼里行走匆匆的人,自己也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自顾不暇。
      其实,我自身何尝不是弱势群体呢?生病了怎么办?有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怎么办?老了怎么办?发生在那些上访者身上的变故,发生在我身上,我同样承受不了。(何申权)

      一个小公务员的“弱势感”

      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被录取了。这些年下来,有喜有忧。
      喜的是,在公务员岗位上,接触到的事物要比在一般企业的岗位上多一些,人生的阅历也会多一些。
      忧的是,在公务员的岗位上,收入不多,压力不小。外界经常说公务员工资高,饭碗稳定,活又轻松。在我看来,上海的公务员大概不是如此。公务员的工资在上海不算高。我毕业的学校是名牌大学,我的收入在班级同学里是倒数的。
      上海由于比较早地取消了实物分房制度,也绝少有向公务员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情况,导致最近机关很少能招录到外地籍男性公务员。因为男性一般要承担购房,至少是付首付的责任,而一般上海的家长大概能帮儿子一把,但是外地到上海读书的男孩,很少有能力付首付。
      现在机构改革,区域调整的机会也不少,常常会有换位子、换办公地点的要求。别以为换个办公地点是简单事,让你从松江到崇明工作可不是好玩的。工作量也很大。我所在的单位,加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我的一位公务员朋友,和他父母认真严肃地谈了一次,主题是不准向邻居、新结识的朋友透露孩子是公务员的信息。他是这么说的:
      由于公务员中存在着极少害群之马,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对公务员存在“三分嫉妒,七分怨恨”的心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买房子的时候,根本不告诉中介自己是公务员。在社会上,有什么摩擦,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来不敢透露自己是公务员。一般人都会认为公务员是以权势压人,其实普通公务员哪有什么权势。(龚雾媛)

      一个学者的“弱势感”

      年初,我带82岁的父亲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打针,感觉他们的排队程序不合理,使父亲那样的老人和一群中年人一起等了好几个小时,体力不支,就去问护士:“为什么等这么久?”结果她立即回了一句:“大家都在等,你没看到?”我挺生气的。我把 “生气”发到了微博,结果竟然有几十位网友指责我“欺负弱势”、“不换位思考”,甚至上升到“恃强凌弱”。我一看,坏了,还是删掉吧,我都快成“特殊利益集团”了。
      我当时之所以会生气,正是因为觉得82岁的父亲是弱势,医院一点也不考虑这种不合理安排,才理直气壮,可怎么也没有想到,我的气还没有撒出来,我就被指责为“欺负弱势”,于是在舆论上,我感到自己也沦为弱势群体。
      2004年我回国后写了一本小说,《致命武器》。这是一本把“弱势群体”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的通俗小说,常常写得我泪流满面,而书中所使用的有关“弱势群体”的故事,都是从新闻上搬过来的,无一编造。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威胁这个国家、危及中华民族、损害中国人民利益的最“致命武器”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弄出了的这么大一群“弱势群体”……
      这本书受到读者普遍好评。只是,我没有来得及告诉我一辈子都处于“弱势”的母亲。来自“弱势群体”的母亲,始终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与支持。一切货币都在贬值,只有母亲留给我的这种与弱势群体站在一起、为公平与正义而呐喊的信念与勇气,是坚挺的“货币”,陪我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危机。
      我们弱势但不自暴自弃,我们坚韧且充满激情地去面对与改变中国人的“弱势”,我愿与诸位分享我的座右铭:三种简单但又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不堪忍受的悲哀!(杨恒均)

      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弱势感”

      北京“新光天地”的巨幅广告在夜色里很打眼。可这些奢侈品商标,我这个出租车司机一个都拼不出来。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走过的时尚男女,只为有人招呼我“拉活儿”。
      我一个月3000多元左右的收入支撑着全家的开支。在北京,这点钱真不够花。老婆从不去超市买菜,总是赶在大市场收摊时买人家挑剩下的菜。开了16年出租,我的颈椎、腰椎都不好,但还顾不上看病。家里存款不多,怕不够孩子上大学用,不敢歇。我不是弱势群体谁是?新光天地那些顾客买一件衣服的钱,我可能一年都挣不回来。
      我目前每个月开出租能挣8000多,但是要交5000元左右的“份儿钱”。所有的司机都抱怨“份儿钱”重,可没人敢和老板说不。谁敢跟‘饭碗’叫板?现在出租公司都是私营的,找个借口就能把你开除。十来年前报纸上还替我们出租车司机呼吁过这事儿,但现在没人提了。(李云强)

      一个农民工的“弱势感”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没有技术,没有文凭,全凭一身蛮力,在城市的夹缝里艰难地生存。头上的白发又添几许,当初的愿望渐成泡影。然而,生活的无奈,让我别无选择。物价上涨得很快,我也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我一年的薪水存下来买不了一平方米;世博会很诱人,但是门票让我望而却步。面对老板的刁难,我也想冲动地离开,但老人的医药费、儿女的学费不许我这样,我只能忍。传说张公百忍,今有我农民工一百零一忍。不要对我说“怒其不争”,我们肩负着全家的生活重担,我们有太多的羁绊。
      然而即便是忍字为先,还是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我陪几个老乡一起去找老板“讨薪”,没想到老板态度凶狠,大叫大骂,双方吵了一个多小时无果。正当我们几个准备回住处时,恼羞成怒的老板竟然叫来十多个打手手持铁棒打了过来。我们当时手无寸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我只记得自己头部被铁棒打了几下就晕了过去,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了。 (王小彬)

      一个工薪族的“弱势感”

      在决定买房子前,我对兰州楼市的高价位多少还是有所耳闻。
      我一个月的工资,连一平方米都买不上,按照目前房价,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我要不吃不喝15年才能买得起。父母将这些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仔细盘算一番,加上借亲戚的,凑了20万。父亲告诉我:“再等等看,房价一定会降的!”
      就这样,我抱着幻想和楼市开始较劲。
      2009年6月,兰州新房6月再次迎来价格大调整。吃了“败仗”的我开始进入购房的实质性阶段。
      周末,酷暑。我跟着中介一家一家看房子。一次,看了整整一天房子,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到一家面馆吃饭。但没吃几口,胃里一阵恶心,吐了。中暑了。
      “痛苦、焦躁”这两个词语是我对找房子的感受。每次当我步入售房大厅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售楼小姐都会用爱理不理的眼神告诉我:这里的房子贵着呢,你买得起吗?
      最后,我终于选定了房子,在购房预订书上签了字。这是一个普通家庭10余年内无法正常生活的“卖身契”,我丝毫没有购房后的喜悦。以前,我一直纳闷,房价这么贵,都谁在买啊?现在明白了,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在买,逼得你非买不可。这些必须将房子看做生活必需品的普通百姓,成了所谓的刚性需求者。既然是刚性需求,开发商可以放心地将房价涨起来。
      现在最让我感到头疼的,就是35万元的“债务”压力。一个月还2000元,我一个月的工资基本就打水漂了,要持续整整20年!
      买了房子后,日子过得紧巴巴。不敢出门,每一笔钱都要详细算好了花;不敢接电话,怕朋友叫出去玩,囊中羞涩,太过尴尬。我以前同情弱势群体,没想到一套房子就让自己也成了弱势群体。(陈辉)

      一个教授的“弱势感”

      本来,“弱势群体”是指诸如农民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无权无势的群体,但这两年,一些向来被老百姓视为有权有势的人,也纷纷称自己是“弱势群体”。
      2008年初,学界开始质疑“许霆案”,在一个讨论会上,某银行行长对我说:“教授你要笔下留情,我们银行也是弱势群体。”2005年,湖南某地官员在和交警发生冲突时被交警殴打,事后,该官员愤愤不平:“在交警面前,我们行政官员是弱势群体!”2006年,山西省侯马市,交警和刑警发生冲突时被刑警殴打,事后,躺在医院里的交警对媒体哭诉:“我们交警是最弱势的一个警种!”
      某种意义上,这些人说的都不错。在老百姓面前,他们一贯强势,但一旦遇到更强势的人群,他们又都成了“弱势群体”!
      是的,也许你是官员,你位高权重,你只相信权力。你的信条是“权大好办事”、“官大一级压死人”。但你应该知道,总有人官比你更大,总有你权力管不着的领域。看看成克杰、胡长青、郑筱萸以及类似难以计数的名字,你便知道“以权办事”的后果。
      也许你是商人,你腰缠万贯,你只相信金钱。你的信条是“有钱好办事”、“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总有人比你更富有,总有金钱腐蚀不了地方。看看周正毅、黄光裕等一个个近年从胡润中国富豪榜上消失的名字,你便知道“金钱挤兑法律”的后果。
      也许你是黑社会头目,你有众多喽  ,你一贯相信暴力,你认为暴力可以使任何人屈服。但总有更大的暴力等着你,总有暴力屈服不了的人。看看沈阳的刘涌、阳江的林国钦、许建强等一个个曾经令人胆战心惊的名字,你便知道“用拳头说话”的后果。
      也许你觉得上面的那些人运气不好,刚好撞到枪口上了。你运气好,你现在很安全。但请你不要忘记,你同时也是儿子、丈夫和父亲。在你觉得安全的时候,你的父亲也许正吞下两片含有致癌物质的假药,你的妻子也许正从市场上买回两斤含“瘦肉精”的猪肉,你的孩子也许正喝下一杯添加了“三聚氰胺”或别的什么“胺”的牛奶!你买的房子也许无缘由“整体垮塌”,你交的社保基金也许正被人挪到境外去赌博。
      也许这些你都没有碰上,但明天,谁敢保证被你欺压的“弱势群体”中会不会出现第二个杨佳、第二个艾须强?
      一旦法律成了权势、金钱、暴力的婢女,我们便都是“弱势群体”,我们逃无可逃!
      只有公平正义的法律才能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变得强大;只有人人遵纪守法,我们才能成为长久的“强势群体”!
      因此,依法办事,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
      如果你是警察,请你依法询问嫌疑人,即使你真的相信他们犯了罪;如果你是法官,请你坚守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即使你正承受种种外来压力;如果你是医生,请你牢记“救死扶伤”的医德医风,即使这意味着你可能少拿奖金;如果你是行政官员,请你善待老百姓,尽管他们不会给你任何好处!
      别人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善待他人,正是善待我们自己。(徐松林)

【公众表达】

      “弱势”标签不是创可贴

      你不要认为你是强者,在一个公权力缺少约束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底层。所以需要建立规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于建嵘

      在权钱对应着社会地位、生活境遇的当下,官员和富商养尊处优,叫嚷“我是弱势群体”,实在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强权阶层主动装弱,别有居心。
      ——辽宁省铁岭市第七中学  华为

      强势群体不甘示“强”,自命弱势,恰是规则不公笼罩下精神困顿的“后遗症”。不幸的是,“弱势”标签不是创可贴,止不了现实的创伤。光喊弱哭穷,对制度改善无济于事。只有身为不公体制蹈行者的官员,能亲自践行公正,规范权力运作,“弱势”的阴霾才能逐渐驱散。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学生 佘宗明

      中国快速转型,社会阶层也随之快速分化,任何一个群体的内部分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都会形成“弱势心态”。在一些制度设计中,缺乏对个体权利应有的普遍尊重和保护,这样的制度安排,公民权利的弱化,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个“相互伤害”的社会,使民众产生了弱势心理。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杜凤娇

      全民弱势的社会环境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没有基本权利的保护下,今天是我侵害你、明天是你侵害他、后天可能就轮到我了,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这个网络,早晚都能尝到滋味,然后大家就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
      ——知名媒体评论员  五岳散人

      当一些群体与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社会资源的时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因为获取资源的有限性而逐渐被抛到了主流社会发展的轨道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心理”自然会迅速蔓延。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邹立言

      人不怕穷,怕的是一直穷,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人不怕冤屈,怕的是有冤无处申,有屈没处诉,公平公正难寻。这种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利益和权益表达渠道的阻塞,才是“弱势心理”蔓延的深层原因。
      ——时评作者  李正伦

      那么多人都感觉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是因为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并不是依靠法律规章制度等显规则来竞争的。今天的既得利益者,很可能明天就沦为相对的弱势群体。
      ——网友“京华倦客”

      令人担心的是,某些强势群体“哭穷”,会不会成了其进一步逐利的借口,其逐利的过程会不会损害普通人利益?
      ——网友 未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