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各野战军:生死解读.8?-四大分解.因果不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7:10
  生命结束前后  
    人因为一期业报已尽,生命便自然结束。

    富有的人便会因要舍离一切钱财产业而痛心。儿孙多的便觉得十分依恋亲人,不愿意离开。即使没有留恋而又达观的人,这时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因为不知人死后的去向。时光不留人,死亡的时刻一到,生理改变活动,不论其人一生曾拜什么神,修什么道,此时都不见效,只见由其业力为反映出的种种境像。

    普通人临命终前数天或数星期,先患病苦,见种种鬼物境像,或见夜叉恶兽,或见阴魂往来,或见冤鬼索命不等。这些都是按照自已业力感召而来。这时,惊恐莫名,有些甚至不愿合眼,有些要求亲人留在床边,有些则开口大骂,以冀驱走恶鬼或改变凶像。然而生机逐渐衰坏,“四大”于是“分解”。

 

    四大分解

    四大分解包括四个阶段,即:地大分解、水大分解、火大分解和风大分解。我们现将这四个阶段的征兆与临终者的应对方法分述如下:


   地大溶入水大
  外在征兆
  临终者的身体变瘦或凹陷,皮肤开始失去光泽,面部可能会变形扭曲,鼻梁仿佛塌了下去,筋肉开始颤动,手足有抽搐的现象。
  
内在征兆
  临终者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压力逼近肉身,并在瞬间直侵内脏,让临终者窒闷难当。视觉开始失效,知觉变得如烟熏一般,好像透过一层雾在认知一样。曾作恶业的人会感到山崩地裂的幻境,甚至开始神智失常。多作善业的人大多并不会遇到可怕的幻境。
  
应对方法
  临终者要理解那种模糊、烟熏的知觉只是地大溶解到水大中的经历,要尝试将眼前的幻境与自己的内心合而为一,也可观想自己是在将地大分散、布施出去,透过这样的转换,不但不会感到恐怖、压迫,反而会产生一种解脱的喜悦。
  

   水大溶入火大
  外在征兆
  临终者身体的一切通口—嘴、鼻子等迅速变干,面色会转为灰白,气喘急促。
  
内在征兆
  临终者会感觉遍体生寒,直入骨髓,苦不堪言。其所受的冰寒痛苦,远远超过裸体卧于冰雪之上。同时,临终者个人的神识认知经验也将出现好像海市蜃楼般的妄想,而移动的影像则如同梦幻一般。临终者的听觉此时开始失效,外界的声音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一样。曾多作恶业的人,此时会感到犹如身处海啸或漩涡当中。
  
应对方法
  临终者面对这种情景不要恐慌,要平静地将眼前见到的幻觉都观想为自己内心的产物,都是虚幻不真实的。这样,我们的心或神识就一点也不会被改变。
  

    火大溶入风大
  外在征兆
  临终者身体的温度开始迅速下降。一生中多作善业的人,体温多是由下身往上收摄至胸部,也就是说脚部会先开始变冷。生时多作恶业的人,体温则往往是由上身往下退至胸间,也就是说头部先冷。
  
内在征兆
  此时,临终者的嗅觉也开始失灵,知觉变得像风中的火焰一般,不停地移动着,所以很不稳定。临终者还会感到如萤火虫或火星一样向上飞扬的景况。一生多作恶业的人,同时会经历身处大火中或全身着火的可怕幻境。
  
应对方法
  临终者应该证悟出无论内在或是外在的经验,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产物,无法脱离心念而单独存在,应该观想自己好像是从火中解脱一样,由此将产生喜悦而获得解脱。 
  

    风大溶入意识
  外在征兆
  临终者只能够吐气却不能再吸气。
  
内在征兆
  临终者的味觉此时也开始失效,感觉有火花闪烁,犹如烛火将熄未熄时的最后几下忽明忽弱的景况。常作恶者,此时会感到处于狂风或旋风之中的可怕幻境。 
  跟着下来,触觉也会失效,身体开始僵硬。到这时候,四大元素已一一分解完毕而融入意识之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已相继失效,只余心中的意识仍在运作。此时的意识将光耀如灯,不再为风所扰动。
  
应对方法
  这时候,只要专心观想和领悟意识与清净光明的法界本性融合为一,就可以获得解脱。
  

    体验死亡
  四大分解是死亡过程中肉体最痛苦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功能相继失效,视、听、嗅、味、触各种感觉逐一离我们而去,想想就觉得实在可怕。但是有些上师却主张将观想自己死亡的景象作为一种有系统的止观法门。希望通过观想自己死亡时的真实感受—那种痛苦、悲惨与无助,还有周围亲友的忧伤—来反省自己在人世间的所言所行。这种观想将有助于提醒我们:死亡是真实的,它随时都有可能降临。

 

     把握当下

    大凡曾经到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都格外懂得如何生活。既然死亡是无法逃脱的事实,为什么不在有生之年尽享此生之良辰美景,广聚善缘,积德累功,以期死后得以彻底解脱呢?


  在日本京都有一个茶室,名曰“今日庵”。其名号自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来历。


  据说当年茶圣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建了一间清寂的茶室,并择日约请他一向尊敬的老师清岩和尚来命名。而到了约好的这一天,宗旦却突然有事要出门。他给老师写了一张纸条,上书:“抱歉,有急事,请明日再见。”放下后便急匆匆地出去了。清岩准时赴约,却白跑了一趟,心中自然不快,便也留下一封信,信内只有八个字:“懈怠比丘,不期明日。” 宗旦归来看了信后,马上赶到大德寺向清岩谢罪,并且写了一首诗以示悔过:念念今日过今日,明日是明日。于是茶室就被命名为“今日庵”。 


  所谓“今日庵”,正提醒我们,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今日。今日虽转瞬即逝,但却可以被我们及时把握。一个人不应该无知无为地度过一生,生前常想身后事,才能使我们不虚度任何一个今日,把眼前的每一个今日都当作为死亡作准备的契机。


  能够证悟以上道理,使自己在今后僵卧病榻(或面对灾难)之时能够不为自己的一生而悔恨,从容等待真正的死亡时刻的到来,便是体验死亡的真正目的了。

 

                                              来源《西藏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