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十大阻击战之六:不该限制日化品涨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00:21
“串通涨价”很难证实
涨价消息传出,除了多买一点日化用品进行“储备”之外,人们想到的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求市场管理部门进行价格审查,毕竟有先例在:2007年,发改委曾驳回了“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多家方便面企业的涨价提议。当时禁止涨价的理由是企业有涨价的权利,但不能生成价格联盟进行串通涨价。不可全行业串通涨价,这其实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常识。如果四大日化品牌串通涨价,发改委当然有理由再次驳回涨价提议。
但是,除非涨价者像“方便面联盟”一样自己承认自己串通,否则很难有机会以串通涨价的理由对涨价进行干预。07年发改委虽然禁止了方便面涨价,但是现在超市里的方便面都比那时的价格上涨了30%以上。尤其是在成本驱动的涨价面前,企业只要向市场释放涨价的信号,再观察竞争对手的反应,如果大家都涨价便构成集体提价,企业之间根本无需进行串通和密谋。…[详细]
是“合谋”还是“不谋而合”
此外,如果在市场上竞争多年的四大日化品牌真能够暗室密谋,那么为什么不合谋一家先涨,另外三家顺次跟进,而要一起同步涨价,给人“串通涨价”的口实?
人们认为日化品是串通涨价的另一条依据是,为何四大日化品牌要一起赶在四月份涨价?这个时间选择当然和“两会”及“3.15”有关:前者,通胀和物价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后者,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特殊日子,因此如果是选择3月下旬之前涨价,四大日化品牌会面临相当大的舆论压力。但这个时间选择,恰恰不能证明合谋,却更证明涨价是不谋而合。…[详细]
反垄断不是限价的理由
在一些报道中,将准备提价的四家企业称为“四家垄断企业”,以此来强调此次调价的不合理:一般小企业涨价也就算了,你作为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处于价格制定者的地位,消费者只能被动的接受价格,因此价格就不能由你自己说了算。
先不论这种道理说不说得通,问题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前提下,垄断地位判定就是非常模棱两可的。如果我们将分类细化到某一个程度,我们会发现:几乎任何门类都处于垄断状态:饮料行业是个开放的行业,但如果具体到可乐类,那么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垄断的;啤酒也是一个开放的行业,但具体到某一个地区,由于运费和市场准入等因素,当地生产的啤酒几乎总是处于或者接近于垄断地位。相比于这些行业一家或两家企业的独大地位,四家企业并驾齐驱的日化行业,在证明他们之间确实存在价格联盟之前,真的不适合谈论什么“利用垄断地位”。…[详细]
涨价是应对通胀的应有之义
通胀不是涨价造成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7.2%,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企业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压力增大毋庸置疑。可见,日化品厂商说的“成本压力”并非托辞。
人们反对日化品涨价,另一个理由是这样会“加剧通胀”,或曰“加剧通胀预期”。目前中国的通胀形势确实非常严峻,但以此作为限制价格的理由则大错特错。
通货膨胀是货币数量问题,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国家货币发行速度过快,超过商品的增长速度,就会造成通胀,反之则造成通货紧缩。只不顾我们一般将CPI指数快速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标志,使得人们产生了“管住物价就是管住通胀”之类的荒谬认识。同理,在讨论通胀与价格之关系的时候,通胀已经是一个过去完成时,所谓“通胀预期”实际上是商品全面涨价的预期。…[详细]
管物价与控通胀无关
物价水平之于通胀的意义,就好像温度计对于气温的意义,气温的升高不是因为温度计的显示温度升高造成的,而如果要降低气温,降低温度计的显示温度也毫无意义。然而,呼吁政府“管控物价以控制通胀”的人正在做这样的蠢事。此外,通胀也不仅仅可能造成物价上涨,它还能制造投资泡沫。…[详细]
涨价者未必是通胀的受益者
经常被人们误解的是,长期来说,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因为每一个人在市场中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购买方,同时也是一个劳动或者商品的售卖方,人们在支付更高的账单的同时,也对别人开出了更高的账单。在理想状态下,如果国家发行了超过现有数量一倍的货币,所有人只需要把自己的收入和卖出商品价格乘以二,就可以平稳渡过这一轮通涨,这被称为达成了“货币中性”。
然而真正的麻烦在于,货币中性在短期内是难以达成的,先得到货币的部门总是对后得到货币的部门造成掠夺,因为价格是一步一步传导的。这是中国的房地产业比任何一个行业都产生更多富豪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过去几年中它一直是贷款等新增货币的主要流入方,它率先得到了通货膨胀以后的价格。…[详细]
物价往往越管越糟
既然通胀和CPI是两回事,也就意味着我们在通胀环境下控制住CPI是有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我们管得住消费品价格,却管不住生产原料的价格,原料和人力资源涨价却不允许消费品涨价,生产者在亏损情况下就必然减少生产,那么可供货币追逐的商品也就更少,通涨形势也更为加剧。
抑制物价,就是对那些被抑制物价的部门接受通涨以后的价格设置门槛,使之迟迟无法达成货币中性,通涨带来的震荡由此被扩大了:能得到外商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房地产和国企继续占便宜,被管制价格的企业则继续吃亏。…[详细]
是“因为通胀 ,所以涨价”,而非“因为涨价,所以产生通胀”,不要搞反这一对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