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手机怎么截取一段:“限涨幅”的房价控制目标发出错误信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19:19
全国约40个城市已经公布了2011年的房价控制目标,这些地方政府仅仅提出了房价上涨幅度的限制,而且绝大多数城市将当地的房价涨幅定在10%左右。这些政策表明,房地产调控不是为了降价,而是限制房价涨幅。

这在向公众传达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而且可能引起更糟糕的后果。这个信息表明地方政府仍然预计房价还要大幅上涨而不得不加以抑制,由于地方政府的意志几乎可以决定房地产市场走向,所以,这个信息将可能刺激更多的购买者涌入市场。

从2010年初开始,中国持续用各种措施抑制房价走高,因为在2009-2010两年间天量的信贷带来了严重的通胀压力,房地产几乎成为公众规避储蓄贬值的唯一去处。这些政策试图制止产生资产泡沫,但决策层对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并不明确,政策更多出于一种宏观调控的本能,即市场必须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其中的一项政策是建设更多的保障房来抑制房地产泡沫。通过增加保障房投资可以对冲商业性住宅开发降低对GDP增长的冲击,同时,扩大供给以施压市场。这是一个前提存在漏洞的逻辑。事实上,房地产涨价效应带动的投资性购买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市场不只是价格泡沫化的风险,藏在背后的是“过剩危机”,当政府建设更多住房调控价格的时候,并不能降低这种“过剩危机”。最好的选择是创设空置税或提高按揭利率等将投资性住房逼向市场交易。

房地产业在中国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中国经济大跃进后,出口和消费增长变得平稳而失去弹性,唯一能够拉动经济的是投资,房地产是主角。这个行业与建筑材料以及钢铁等重工业高度相关,出现回落会将上游也拖入过剩危机,并向银行业蔓延。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天量的贷款主要依靠土地抵押并由出售土地来还款,一旦地产回落而影响到土地价格和出售,资金链将发生断裂,这已经不再是GDP增长受到影响的问题。

那些以中国按揭首付比例较高而认为杠杆率低的观点表明了对现实缺乏了解。在中国,地方政府往往以土地抵押借款大肆投资,房地产企业也是如此,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依赖于永远上涨的需求才能维持。一旦房价开始下跌,这种高杠杆的风险就会暴露。因此,中国似乎不愿意提高利率(至少消除负利率)来抑制通胀和房价上涨,而是采取提高准备金率的做法逼迫增量信贷与民间融资事实上提高借款利率,这样对存量的地方政府与国企借款构不成利率压力,而且较低的存款利率也保护了银行。

但中国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在农产品之后,制造业因为成本提高而被迫涨价,比如日化用品、方便面等,涨价已经让公众成为惊弓之鸟,容易形成抢购风潮,进而推进危机蔓延。尽管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问题,但各级政府都心照不宣的回避一些长期才会暴露的麻烦。这种暧昧的态度与供需上的频繁干预、通胀压力上涨等将市场预期推向混沌。现在,在价格僵持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火上浇油式的调控政策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因为他提高了市场的涨价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