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中国:质疑“知识改变命运”,如何读懂警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31:54
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质疑实质是个体向上流动希望幻化的产物,既是向上流动渴望的显现,也是向上流动而不得的诟病。
“知识改变命运”,曾经是多么响亮的一句口号。如今,这句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真理的话语,却引来了诸多质疑。近年来,很多大学毕业生发现,一定程度上来说,决定他们就业状况的不再是成绩、能力,而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套用一句网络语:找工作变成了比拼父辈财富和权势的“拼爹”游戏。据媒体调查显示,65%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最担心家庭状况使自己在求职应聘中处于不利地位。(3月31日《人民日报》)

希望工程著名的“大眼睛”(资料图片)
谁也不曾想到,社会变化如此之快,曾经让不少青年奉为圭臬的“知识改变命运”,如今竟然遭到了被质疑乃至嘲弄的命运。而给“知识改变命运”迎头一击的恰恰是社会现实:“拼爹游戏”的盛行。
这种不靠知识和能力说话的竞争规则直接抽空了“知识改变命运”存在的土壤,当65%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最担心家庭状况使自己在求职应聘中处于不利地位时,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的“拼爹游戏”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并且其杀伤力已给整个社会和公众带来了焦虑情绪。
更进一步说,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质疑实质是个体向上流动希望幻化的产物,既是向上流动渴望的显现,也是向上流动而不得的诟病。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质疑与“二代”标签化现象密切相关。“二代”现象在对社会作出无情总结的同时,我们发现,个体的命运不依托于努力和奋斗而是一些先赋性因素在发挥作用——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等。也就是说,在“官二代”“富二代”越来越处于社会有利位置的时候,公众的焦灼情绪正在上升,而草根精英上升通道之逼仄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当下,家庭收入不平等,通过子女教育消费渗透进子女教育的不平等,借助于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教育不平等便直接转化为社会不平等。长此以往,经济、教育、社会三种不平等,在家庭的代际之间相互强化、不断传递,进而导致社会分层的代际复制和自我强化。质疑“知识改变命运”就是对代际复制固化的不满。
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日趋提高以及社会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成员的地位身份界限越来越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对于社会成员要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梦想而言,理想的决定权是在他或她所受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取得的优势。但是,当这种趋势被固定在一定空间,并通过这种空间——“家庭背景”来强化自身的优势地位,并实现阶层的自我封闭和自我循环,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质疑,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美国社会学家杰克思在《谁将出人头地:在美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一书中,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在上大学费用急剧膨胀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而这张门票是否有效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男子比受过较少教育的男子所从事的职业地位都要高些,挣钱要多些。即使那些家境一样,考试成绩相同,开始做同样工作的人,到头来大学毕业生也比高中毕业生所达到的工作地位要高得多。因此,质疑“知识改变命运”是对社会的提醒,而隐藏之后的本质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否则,与之相伴的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运行构成隐患。
但愿我们都能读懂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给予的提醒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