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出版社:静 洁 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8:07

    

——我管理班级的三字经

丁少玉

我连续送了几届学生,他们大部分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习和做人都比较成功。现谈谈我经营班级的三字经,请同仁指教。

第一,静能生慧

    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静的反面就是浮躁,要克制浮躁,就必须保持安静,保持教室安静,保持宿舍安静,保持餐厅安静,保持走路安静,保持公共场合安静,不张扬,不做作,不以“嗓高”赢人,不以“言急”赢人,不以“话多”赢人。胡锦涛总书记的浯语速较慢,新闻发言人的话很少,但他们都是大智慧!

    我在班级管理中,提出把教室建成“大阅”(就是大学生阅览室)。那真是令人向往的地方,真是学习的绝佳去处,静谧得让人不忍心发出一点儿动静,静谧得让人的思想天马行空,静谧得让人陶醉。再浮躁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亦能文静。我对教室的界定是:“静者入,入则静。”“闲话留在门外,嬉闹走出教室。”

古今的大家多在僻静的地方思考、写作和研究,尤其是古代的思想家多在深山中,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静能生慧”呢?

第二,洁能生美

    整洁就是简单,整洁就是清新,整洁就是宁静,整洁就是享受。一个人无论年幼年长,不论他貌美貌丑,只要他很整洁,他就能让人接受,就是可人

的。

    我曾和学生说,我在这方面有切身体会。在读研时,一天晚饭后刚刚从宿舍出来去散步,路上遇到一个同学,送给我们同行的三个人一些瓜子。我们就这样边走边聊边嗑瓜子,等走了好一段路,遇见了一个垃圾箱,三个人一起走过去,把手里的瓜子皮放进了垃圾箱里。此时,我们三个人都愣了,几秒钟后一起坦然而笑,相互之间更加佩服,真是“人以群分”。这件事很小很小,但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了下来,并且是这样的清晰。为什么呢?因为这是

一种美好的感受,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当时我们三个人都吃了瓜子,假如就只有一个人把瓜子皮扔进垃圾箱(或者就只有一个人没有扔),那是不是很尴尬的事情呢?

    小细节决定大形象,小事情显示大气节。这样的例子很多。

    某私人食品加工企业办得很红火,效益很好。某天有一外商来到该企业,想签订一笔较大的订购合同。老板陪同外商到车间参观,突然老板的嗓子里涌上一口痰,他用力咳了几次后,终于咳了上来,一甩头吐在墙角边。外商草草走了一圈,就急忙找借口走了,合同之事,当然是不言而喻了。为什么呢?外商的观点是,这是食品加工车间啊,作为老板竟然这样不讲究卫生,其卫生质量又怎么能保证呢?

    某一天,我在某处上楼的时候看见一位靓女,她一边走,一边嗑着瓜子,由于我对瓜子很敏感,就多注意了她一下。她真有点特青春、特悠闲、特神气、特自信的样子。但等我看到她把瓜子皮很洒脱地任意吐时,我就想,此人外在可以,内在欠缺:悠闲,但不幽雅,自信就成了傲慢,她的内心世界很可能就是庸俗的。

    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厢开始治理。车厢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邻近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得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整洁的教室,整洁的宿舍,整洁的校园,这些都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必要的。也可以说,这是学生成人的基础设施,是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   

    在班级卫生管理中,我班没有水桶,没有垃圾箱,没有值日生,各人自扫门前雪,找带重点班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和集体双赢,地面上因此没有任何一片纸屑。有班主任也许感觉很难,当然起初做起来是有点儿难,但学生一旦形成习惯,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不是刻意,不是做作,顺其自然,就是这样。学生的作业、试题卷面要整洁、清晰、美观。要立足平日,着眼高考,习惯成自然。   

    洁能生美。我要求学生,在外在上,越简单越好,头发要短,要穿校服。 南开创办人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南开学子的容止格言是:“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正。”   

注重内在修炼,要做到“慎独”,物质上要平实,精神上要超脱,肉体上要制欲,灵魂上要升华。

第三,严能生优   

    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治回归到法治,让制度管理人。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科学,这是管理的原则。  

    一要民主。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是什么呢?是人文,是“人情”,是把学生先当成人,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坚信他们能成人。

    二要科学。班级管理中的科学是什么呢?是制度,是规定,是惩罚。这里的惩罚不是体罚,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虐”字。美国士兵的“虐俘事件”,那叫体罚。

    惩罚是什么?是沙尘暴,是热炉法则,是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的代价,是自己承认的,内心必须接受的,不怨班主任,不怨同学,不怨家长,就怨自己,不求情,不让别人讲情,自动按照规矩办事。可能有人说,那太理想了。其实,这不算空想,这在任何一个班级都是可以做到的。就说耍猴的吧,艺人不也把猴子调教得服服帖帖吗?当它做错了动作时,它会马上意识到要挨打了,就赶紧行动起来。受了九年多教育的学生,谁也不能说,他们不知道对错吧?

    严能生优,古有杨家将、岳家军,现有中国的军人,“纪律严明,保障有

力”。他们正是有着严明的纪律,才变得如此优秀。

    当然,柔也好,硬也好,凡事有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把握度的能力制度要全班同学提出,大家一起修改,最后成文,严格执行。对事,不对人,这是热炉法则。热炉法则:任何人触碰“热炉”,在任何时候触碰“热炉”,以任何方式触碰“热炉”,都

会被灼伤。不必触碰“热炉”,就会感觉到其灼人的威力。

    当然,这些班规班纪要尽量人文化,尽量不使用“丢脸式教育”,处处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先,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了学生的自尊心,他要是破罐破摔了,那就是整个教育的失败。

    在这方面,孔子有“慎初”的古训。孔子在云游的时候,注意到农村的轿夫抬轿子的现象。有一个轿夫行走在高洼不平、水坑连片的泥泞路上,一跳一跳的,和另外的三人很不协调,搞得轿子很不平稳。孔子就观察,这个人怎么了。原来这个轿夫穿了双新鞋,在一跳一跳地躲水坑呢。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再也不跳了,就放心地走起来。为什么呢?新鞋进水了,成了湿鞋了。孔子总结说,这就是“慎初”。人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都想把握好开始,但当这美好的愿望被破坏后,就可能破罐破摔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自尊心的心理原因。怎么保护呢?做事情的方法都有很多种,处理任何问题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目的是唯一的,但方法却有千万种。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景,根据不同的时期,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善变,就是能力强,当然不是朝令夕改的那种善变,我说的是处理问题的方法。犯了错误都要付出代价,但怎么要他付出,就是班主任的策略,就是班主任的育人能力问题了。《论语》第十一章第二

十二篇上讲到,子路和冉有都问同—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何其闻斯行之!”(还有父兄在上面,怎么能听到就做呢!)而孔子对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对,你听到了,就可以去做。)公西华听到了孔子对两个人同一个问题的截然相反的回答,大惑不解,就问其故。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说,冉有做事总是退缩,属于内向型的人,这样的人就要鼓励他,就要告诉他,只要他听到了,就不必再犹豫不决,要大胆地积极地去做。子路属于胆子大、做事情缺乏思考的人,我就要培养他的冷静思考的能力。同样是弟子,同样犯了错误,子路受到的责罚就多。有一次子路又因为孔子的过重责罚抱怨老师,孔子一言末发,拿过车夫的鞭子只是一个劲地“点击”

跑得快的牛。这就叫“鞭打快牛”,这就叫“因材施教”。

    人有个性,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好事情。教育就要发扬每个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他变得更完美,而绝不是抹杀他的个性。抹杀个性的教育就是摧残。

    对于“桀骜不驯”的学生怎么教育呢?我采用的是“积累式教育”,就是说,我给他积攒着。他犯小错误,找他谈时,他很可能嘴硬,此时我就装着不知道;等他积累到几件,找他谈一次,先轻轻地敲打一下,如果他悟性高,就有可能见效一段时间。当然,很可能,他由于长期的不适当教育,心理已经存在问题了。不要紧,再放,再积攒,再一次施以重一点的惩罚。这样的男孩子一般不怕打,而女孩子又不可以打。所以,柔性教育可能对他们更有效,例如写点自省书什么的,在班级上读点什么,为班级做点细小的事情等等,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