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的爸爸主要内容:药家鑫的激情与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20:40
青年杀人艺术家药家鑫正在等待法庭的判决。其实这种判决在他身陷囹圄那天就已经做出了,不论终审如何,他已经死了,余下的喘息只是让他延续死后的生活而已——活一天与一百年对他又有什么区别呢?
  
  杀人犯常是怕死的人,如同独裁者常是懦夫,教授巨贾常是小偷一样。然而他们并非常人,正如独裁者常有幕僚,教授巨贾常有跟班,类似药家鑫这样的杀人犯也常有辩护者。
  
  药家鑫事件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三种特产:杀人者、被杀者、专家。
  
  “激情杀人”的概念在药家鑫身上用得最多,作为辩护的核心,它大概可以理解为一时冲动,丧失控制,与马加爵的“蓄谋已久”截然不同。但这能否成为免死的盾牌呢?若是,估计明天就会有无数中国人“激情澎湃”起来,多血质灭掉粘液质,胆大的灭掉胆小的,谁叫这是个月黑风高的年代。
  
  心理专家、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女士独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她说: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强迫行为”,即人的行为往往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只是机械的动作。在药家鑫挥刀杀人时,他的动作其实与他委屈、痛苦、心有不甘时,却被强摁在钢琴前弹琴一样。
  
  什么是专家?这才是真正的专家。她将抽象的“激情”转变为具体的“弹琴”,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张妙被撞,横躺那里,很像一架钢琴,引得“音乐才子”药家鑫手技法痒,于是激情演奏起来。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当时演奏的正是贝多芬的“命运敲门”——先是四个强烈的和弦,他看看张妙的反应,居然没有感动,于是继续四个。
  
  农妇粗陋,不懂艺术,更不懂欣赏。当带刀艺术家药家鑫在她肋骨的键盘上激情演奏时,她偏想看清演奏家的相貌,甚至还要看清艺术家的车牌,这就不怪死神的降临了。
  
  药家鑫完成了他的演出,李玫瑾教授也完成了她的讲解。回忆当年,为了了解马加爵,她曾亲赴云南全面调查,写出了万字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马加爵案发后,许多公众与媒体对马加爵的悲剧表示同情,将其杀人的动机归结为贫困、歧视、社会不公与因此而生的仇恨。李教授对此予以驳斥,说:马加爵的杀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根源不在社会而在马加爵本人。
  
  如今场景转换,对象转换,他们的家境转换,于是教授的判断也就转换了——马加爵是“扭曲”,药家鑫是“弹琴”。
  
  倘若是我为药家鑫辩护,我就不用什么“激情”,什么“弹琴”,什么优秀,什么请愿,什么奖状……,诸如此类。我会申请法庭追加艺术为第一被告,追加张妙为第二被告。多好的一位青年,全被TM且D的音乐艺术毁掉了。还有张妙,为什么要“强烈刺激”药家鑫,致使其激情路演?被撞,老实一点,掸土走人,或者道个不是,下次不敢,多么和谐。偏要倒地扮演钢琴,又何怨药家鑫来弹?所以药家鑫的今天,她占了一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