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释厄传2模拟:福建武平一山洞发现最早人类化石和27种哺乳动物化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1:38
福建武平一山洞发现最早人类化石和27种哺乳动物化石 2011年01月06日 15:51 东南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在遥远的冰川时代到来之前,在闽西武平一带,曾经是史前哺乳动物的生活乐园。其实,在这里,不仅有大量哺乳动物在生活,还活动着一些晚期智人。昨日,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获悉,考古学者在龙岩武平猪仔笼洞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4颗人类牙齿化石。通过分析,其中两颗人牙化石距今已有六七万年,是福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

猪仔笼洞内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来源:福建博物院范雪春研究员)

本文摘自:东南网,作者:李熙慧,原题:《武平一山洞发现最早人类化石和27种哺乳动物化石》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月4日讯(本网记者李熙慧)在遥远的冰川时代到来之前,在闽西武平一带,曾经是史前哺乳动物的生活乐园。其实,在这里,不仅有大量哺乳动物在生活,还活动着一些晚期智人。昨日,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获悉,考古学者在龙岩武平猪仔笼洞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4颗人类牙齿化石。通过分析,其中两颗人牙化石距今已有六七万年,是福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

专家称,在古人类化石发现方面,这是我省西南部地区至今发现的唯一有可靠地层依据的地点,对探讨人类进化过程和史前时期龙岩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猪仔笼洞内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来源:福建博物院范雪春研究员)

4牙分属不同个体老中青都有

发现人类牙齿化石的地点是在龙岩武平县岩前镇赖屋村西侧东瓜岌山附近的山洞内,山洞名叫猪仔笼洞。

“猪仔笼洞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洞穴,分上、下两层。”福建博物院范雪春研究员告诉记者,山洞分别称为一号洞(下洞)和二号洞(上洞),该地点最早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由龙岩市洞穴专题组发现的,并从下洞的地层中发现了一颗人类牙齿化石,距今约有3万年,也是龙岩首次发现的人类化石。

去年底,由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物普查队组成的考古队对猪仔笼洞人类化石地点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另外3颗人类牙齿化石就是这时发现的。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省、市考古队分别又从上、下洞中发现了3颗人类牙齿化石。经对材料的详细鉴定,下洞与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17种哺乳动物化石,估计年代约距今3万年前。而位置较高的上洞,与两颗人类牙齿化石一起出土的有15种哺乳动物化石,估计年代约距今6万~7万年前。

范研究员说,上、下两洞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虽属不同时代,但恒齿的基本性状与近代中国人恒齿的测量数据相类似,均属晚期智人范畴。

他解释说,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属于晚期智人,他们不仅能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还会制造长矛、标枪,用以狩猎、捕鱼。

“这4颗人牙化石中,一号洞出土人类牙齿2颗,分别为右上内侧门齿和右上第一臼齿;二号洞出土2颗,分别为左上犬齿和左上第二臼齿。”范研究员说,经过分析检测,一号洞的牙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人,根据牙齿的磨损程度,可以判断是老年人。而在二号洞发现的牙齿也属于不同的人,一个是成年个体,一个是青年个体。

猪仔笼洞遗址全景(来源:福建博物院范雪春研究员)

冰川来临大型哺乳动物消失

在上、下山洞内,和人类化石同时发现的共有27种哺乳动物的化石。不过,专家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上洞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比如剑齿象和犀、大熊猫等,而下洞以小型动物占优势,尤其是啮齿类的比例最高,竟占33%。

范研究员告诉记者,上、下两个洞穴内的堆积属于不同时期的形成物,下洞(一号洞)位置相对较低,时代较晚,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共17种,绝灭种占5。5%,动物群中以小型动物占优势,约占44%,尤其是啮齿类的比例最高,竟占33%,表明所处生态环境已经不十分适合大型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据中国科学院专家尤玉柱、蔡保全对福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与生态环境的分析,推测大约在距今7万~6万年之间,当时正是晚更新世第二个亚暖期,其气候与生态环境较好,大型动物得以有较大发展的空间。而到了距今约3万年前,当时的亚热带较好的气候条件逐渐向偏凉的方向过渡,森林-草原环境开始退化,并向灌木丛-草原过渡,为小型动物特别是鼠类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条件。

□揭秘

我省化石为何多保存于闽西山洞?

范研究员说,福建的土壤是红色酸性土壤,带有腐蚀性,骨骼在土中经过几万年的埋藏,早已化为泥土。渔民在台湾海峡附近打捞上来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证明了在冰川时代,福建和台湾之间存在陆地相连。这些化石在大海中得以保存,但是无法进行科学的地层分析和研究。而在闽西,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地貌,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强烈作用下形成了层状的、大小不同和形状各异的洞穴,这些洞穴成为天然居所,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及哺乳动物化石保存提供较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