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释厄传2:著名沉舰何处寻?北洋水师战舰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48:42
著名沉舰何处寻?北洋水师战舰在哪 2011年01月06日 15:02 辽宁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文摘自:《辽宁日报》2011年1月6日第B10版,作者:郭宝平 王敏娜,原题:《经远舰水下迷踪》

致远舰: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于丹东大鹿岛西南海域。

经远舰: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关于它的沉没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丹东大鹿岛西南海域,另一种说法在大连庄河黑岛附近的老人石礁石附近海域。

扬威舰: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于丹东大鹿岛东南海域(1943年对该舰进行过打捞)。

超勇舰: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在丹东大鹿岛东南海域。

上述四艘战舰均为北洋水师战舰,并且均沉没于光绪二十年(1894)。

平远舰:平远舰是甲午、日俄两次战争的遗物。在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平远舰曾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两弹。后来,在1895年2月17日的战事中,平远舰与在受困中向日军投降。该舰被日军接收后,被编入日本舰队。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在日本第三舰队第七战队中的平远舰触俄国水雷后沉没。据水下文物考古线索调查显示,该舰沉没地点为旅顺小龙山外海域。

沙俄“彼得罗巴浦洛夫斯克”号军舰:1904年4月13日的日俄海战中,沙俄“彼得罗巴浦洛夫斯克”号军舰在大连旅顺海域触礁沉没,一位沙俄中将丧命,该舰重13000吨。

 

经远舰水下迷踪:到底沉没在大连还是丹东 2011年01月06日 14:58 辽宁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1

核心提示:大连市有关方面根据《庄河县志》中“舰在虾老石东八里许”的记载推断,经远舰沉没海域应该就在老人石附近。

而丹东市水下文物遗址点的调查结果却认为,经远舰沉没遗址在该市的大鹿岛附近。

据专业人士介绍,关于经远舰沉没地点这方面的重要信息,在我国现有的史料中记载较少,一些专家转而引用来自日本的相关资料进行判断。

在“水下考古揭秘”这个专题的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大连市和丹东市都称发现了经远舰的遗址,且两市所指的遗址位置也不相同,分别在各自所属的海域内。

本文摘自:《辽宁日报》2011年1月6日第B10版,作者:郭宝平 王敏娜,原题:《经远舰水下迷踪》

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舰只有一艘,这毫无异议,可现在遗址点却出现了两种说法,这使得原本就很有传奇性的经远舰又被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那么,经远舰到底沉没在大连还是丹东呢?

甲午海战英勇抗敌

为了详细了解经远舰的故事,记者首先来到黄海北岸的大连市庄河黑岛镇。

在黑岛旅游度假区的南大山上,立着一尊高大的玻璃钢塑像。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迎风面海,注视着祖国的万里海疆。这尊塑像立于1994年9月17日,那一天是中日甲午海战100周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当时清朝的北洋舰队实力较强,被公认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经远舰和致远舰都是清政府花重金在国外定制的军舰,而且当时都属于世界上先进的军舰。经远舰甲厚抗击打,致远舰快速善攻击,两舰各有特点、相得益彰。

北洋水师成军时,经远舰是致远舰的僚舰,两舰一起被编入了北洋水师。后来,邓世昌、林永升两位管带分别率领致远舰和经远舰参加北洋水师的训练、巡航等军事行动。

中日甲午海战中管带林永升和经远舰官兵壮烈殉国的故事现在还在黑岛镇广为流传。据说,当时住在海边的老百姓都听见了海上传来的隆隆炮击声。

庄河市离休干部,曾经在庄河市史志办工作过的张天贵老人还清楚地记得老辈人向他讲述的战争往事:“甲午海战那一天,农民要上山干活,忽然听到海里炮声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胆大的人跑去看热闹,胆小的都跑回家里趴(躲)起来了。第二天,有渔民出船,看到海面上有几个奄奄一息的人,抓着漂浮物漂到了老人石(黑岛镇近海的一处礁石)附近。渔民们上去救,一共救上来16个人。”

据说,渔民们救回来的都是经远舰上的幸存官兵。“听老人们讲,那16个人获救时衣服都被浪头打没了,光溜溜上岸的,后来把植物的叶子围在腰上。”黑岛镇文化站站长孙世顺告诉记者,“另外还有七八个人自己游上了岸,也都是经远舰上的。”

从获救官兵的讲述中,当地人了解了经远舰和管带林永升的“最后时刻”:在激烈的交战中,经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击中,林永升和舰上许多官兵都负了伤。此时,若紧急靠岸,只需10多分钟林永升和舰上官兵便可转危为安,但林永升宁可战死也决不撤出战斗。

1921年版《庄河县志》中这样记载,“是时,舰在虾老石(即老人石)东八里许,士卒皆请林就岸,林不肯,躬亲炮弹,督战未几,左臂中弹,舰突亦被击碎,林知事去,返身入内,扁锁仓门,危坐以殉。”

此后,经远舰拖住日本舰队的精华——第一游击队长达1小时之久,为其他军舰自救、重新组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此期间,经远舰遭受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毁灭性的炮火打击。林永升与全舰官兵“奋勇摧敌”,“拒战良久”。林永升阵亡后,其余官兵仍前赴后继,殊死抵抗,直至战舰倾覆沉没。

经远舰曾在中日甲午海战前到日本访问。当时日本海军还没有后来的规模,经远舰在日本访问期间引起巨大轰动,受到刺激的日本人随后制定了发展海军的政策。

甲午海战中,经远舰的精彩表现不亚于致远舰。对于勇战沉没的经远舰,连日本海军也不得不表示敬意,称“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沉舰地点说法不一

经远舰沉没了,它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经远舰的沉没地点到底在哪里?

大连市有关方面根据《庄河县志》中“舰在虾老石东八里许”的记载推断,经远舰沉没海域应该就在老人石附近。

而丹东市水下文物遗址点的调查结果却认为,经远舰沉没遗址在该市的大鹿岛附近。

据专业人士介绍,关于经远舰沉没地点这方面的重要信息,在我国现有的史料中记载较少,一些专家转而引用来自日本的相关资料进行判断。

1981年出版的《甲午中日海战史》一书中,作者参照日本公开发行的书籍中关于甲午海战的记载,指出了经远舰的具体沉没位置,并提供了精确的经纬度,而这个位置与庄河老人石海域距离较远。

当年参与追击经远舰的日舰曾测量过经远舰沉没的经纬度。一位山东学者从日本防卫厅自卫队史料馆里的日本海军档案中查到了这个位置。

虽然以上两种结论的依据都是来源于日本资料,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矛盾。

经远舰到底沉没在哪里?专家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这一问题至今仍无定论。赵克豪是黑岛旅游度假区的副总经理,多年来,他一直喜欢研究关于甲午海战和经远舰的史料。他站在林永升塑像前的海岸边,抬手指着不远处的海域说:“我认为经远舰就在那片水下。”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但见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斜立着几块黑乎乎的礁石,那就是“老人石”。

“我这么说,绝不是只凭着我们当地的传说”,赵克豪告诉记者,“还有日本方面的资料可以佐证我的说法。”

他所说的资料,是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方拍摄的一张经远舰照片。在照片的背景中可以看到模糊的海岸线。今年3月,赵克豪搭船到达了老人石附近,从那里向黑岛这边观察,发现海岸线的轮廓形状与照片背景中的海岸线非常相像。

赵克豪表示:“我敬佩林永升,喜欢经远舰。通过照片来判断经远舰沉没前的大概位置,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只要细心和认真就够了。”

老人石附近确有沉船

黑岛镇方面之所以非常肯定经远舰就在老人石附近的水下,还因为他们的确在那儿发现了一艘沉船!

今年43岁的姜世卫是黑岛镇的一名潜水员,有着20多年的潜水经验。2006年以来,他曾多次潜入老人石附近水下,近距离探查过这艘沉船。

今年3月的一天,他又当着相关部门和媒体记者的面在沉船水域下潜,数分钟后便拎出来一个网箱,里面除了两三只海蟹,还有几块沉船上的铁块。

据他介绍,该沉船在水下大约13米深处,侧卧海底,船首朝向西北,左舷在上,右舷在下。船体绝大部分已被泥沙覆盖,露出来的部分高约40厘米,船尾左侧有煤堆,周围寄生着许多蟹子、海螺等。船的钢铁外壳已被腐蚀得很严重了,用手就可以揭下来一块块锈迹斑斑的铁皮。

“这艘沉船的残骸破损严重,上面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姜世卫说,“不过,海底还有许多炮弹壳子。”

根据姜世卫的描述,这艘沉船不像是渔船和商船,很可能是一艘战舰。那么它会不会就是经远舰呢?如果它确是经远舰,那么何时才能对其进行打捞呢?

上世纪末,专家张智魁曾主持过对致远舰、经远舰等四艘沉舰的调查定位。他当时说:日本人以炸药爆破方式野蛮破坏了致远舰四层舰身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估计泥沙下埋藏的只剩船底了。船的残骸经过百余年的海水腐蚀,打捞中很容易解体。

庄河市政协委员马秉广向记者反映,自2009年7月以来,这艘沉船惨遭不明身份者的野蛮肢解、打捞,若干重要文物已被掠走他乡。

据黑岛旅游度假区管理人员介绍,这伙偷偷打捞沉船的人都不是当地人,应该是南方沿海一带的人。这伙人曾透露说:沉船上有大量的紫铜材料,他们就是奔着这个来的。据当地人说,这伙人在海面上架起钢架平台,不停地用机械砸向海底的沉船,然后再将捣碎的船体捞上来,当破铜烂铁卖掉。

“我去时,正好看到他们捞上来一块大甲板,钢的,有20多厘米厚、1米多宽、4米多长。那些‘水鬼’告诉俺,水下有的舱门还能打开。”曾去现场看热闹的李某回忆说,“当时还捞上来一大堆紫铜物品,有铜水壶等,都很重,他们给了我一个有方向盘大小的齿轮,约20公斤重。”

李某把这个“纪念品”从自己家的仓库里拎出来,此外还有大小不一的炮弹头,还有钱币、钥匙和一些不知有何用途的物品。还有一位姓管的当地人也展示了一件自己收藏的沉船遗物,是一支约2米长、1寸粗的紫铜管,一部分已经生锈变绿,重约7.5公斤。

尽管这艘沉船到底是不是经远舰暂时还无定论,但如何尽快采取应急措施对这处水下文物遗迹进行保护,确是迫在眉睫应做的工作。

美龄九号黑岛触礁记

美龄九号轮船是以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名字命名的,是一艘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船。

1947年冬季,它误驶到庄河市黑岛镇海域触礁搁浅。它的到来,在那段艰苦岁月里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美国面粉”的味道,也给黑岛留下了一段奇特的历史记忆。

美龄礁

在大连庄河市黑岛镇距离海岸仅几十米的海中,有一处礁石,虽然看上去毫无美感可言,但当地人却称其为“美龄礁”,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这里面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1947年初,正是国民党军队由进攻转入防御的时期。蒋介石千方百计要稳住阵脚,挽回败局。为了稳定军心,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派遣美龄九号轮船满载面粉、药品和皮革等军需物资,于1947年农历腊月三十从上海起航,开往天津慰劳军队。不曾想,在正月初二的夜里,这艘轮船却鬼使神差地驶到了庄河黑岛海面,并且在离岸不远处触礁搁浅。

从那以后,使美龄九号轮船搁浅的这处礁石便得了“美龄礁”这一“雅号”。

误会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老百姓半夜里听到美龄九号触礁时的一声巨响,还以为又是开仗了,都非常害怕。”黑岛镇楼上屯的一位老人回忆说,“甚至还有迷信的村民找来了‘大神’卜问吉凶。”

而此时,在美龄九号上也是乱作一团。

触礁后,船员立即发出了求救电报。可是,在电报中他们报告说的是美龄九号在山东半岛附近海域触礁。

美龄九号轮船此行的目的地是天津,为啥却驶到黑岛来了?触礁搁浅后怎又误判船在山东半岛?有一种说法是,大副等人太过马虎,偏离了原定航向?而且据说在那个年代,黑岛海域与青岛海域有许多相似之处,加之当时天气和气象原因,视线不佳,美龄九号可能是把黑岛错当成了青岛。

而船员们解释说:“夜里看这个岛上上灯火辉煌的,还以为是个港口呢,这才往这里靠。”

美龄九号发出的求救电报所提供的是错误信息,因此注定无法等来救兵,那封电报却把国民党军队的相关部门支得溜溜转,他们派出两艘军舰到山东半岛附近查找,结果当然是无功而返。

再说庄河这边,岸上的国民党庄河地方军队也辨不清敌我,竟误以为美龄九号是苏联的轮船,在海岸上架起大炮向轮船发起了轰击,逼得美龄九号不得不悬挂上白旗示弱投降。当双方的谈判代表见面后才知道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

搜寻美龄九号轮船的国民党军舰在山东半岛扑了个空,再拍电报联系美玲九号,才搞清楚原来轮船触礁的地点是在辽东的黑岛东南处。

后来,那两艘负责搜救的国民党军舰来到黑岛老人石北边抛锚停船,派汽艇靠近美玲九号。只留下了三副和记账先生在此处理善后事宜,把其余的人都接走了。

抢粮

满载3000吨粮食、药品等物资的美龄九号轮船在黑岛触礁,在当时是一件爆炸性新闻,很快就传开来了。

当地有些老百姓认为这是“狐仙”得知当地闹饥荒,所以就施法术把送粮船引来,搭救老百姓。于是,有些渔民就来抢船上的面粉,以解饥荒。

国民党庄河保安团闻讯后,很快就赶到黑岛驻扎下来,持枪看守粮食,并组织人力用船向岸上运面粉和药品等物资,一时间,面粉和药品在岸上堆积如山。

当时,饥民中胆子小些的,不敢抢粮,只好寻找打捞落入海中的面粉袋子;而那些胆大的饥民仍照抢不误,抢回粮食吃不完,就拿到街上去卖。这样,当时黑岛镇的许多人家都吃到了美龄九号轮船上的“美国面粉”。

渔民孙景玉也弄到了一盆面粉,回家后掺上野菜为一家老小充饥。“在这个镇上,我爷爷那一代的人都亲身经历过这件事。”孙景玉的孙子、黑岛镇文化站站长孙世顺对记者说,“据老人们说,那些面粉都是从美国运来的,质量好,即使是被海水泡过了,吃着味道还是挺好;船上的药品也非常‘厉害’,能治枪伤……在黑岛,不少像我父亲一样年纪的老人,在小时候都吃过美龄九号上的面粉,而且到现在他们还都记得这件趣事。”

拆船

美龄九号上的货物被搬空后,国民党曾派船来想拖走它,可是刚拖出不远,美龄九号的船身就断了,这样不得不放弃了拖走的计划,将其遗弃在当地。

解放后,山东打捞队前来试图修理这艘触礁船,后来拖到老人石北后船就沉了,每到涨潮后轮船踪影不见,退潮时能看见桅杆。再后来,山东打捞队用水下切割技术将沉船上的大块铁板切下来运走了。

即便这样,多少年来还是总有人想在美龄九号轮船残骸上发点不义之财。

黑岛镇潜水员姜世卫潜水时曾看到了美龄九号的现状,他说:“那艘船现在已经被拆得就剩下一幅铁架子了。”

沉船见证水上丝路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水下考古最早是从福建省开始的,我省是第二个实施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省份。

据曾参与了“南海1号”整体打捞工作的魏峻博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省的葫芦岛市绥中县,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开展了对三道岗沉船的发掘。

“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员第一次独立进行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魏峻表示。

现为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的辛占山,当时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参与和见证了那次水下考古工作。

辛占山回忆说:“那次发掘的是一艘不太大的商船,船上运载着元代磁州窑的磁器和铁器。经分析,那些瓷器不是官窑出的东西,而是民窑产的,从制作工艺上看很精良。我们分析认为这条船可能是跑‘外销’的,它顺着渤海湾一直往南走,也许目的地是大连,也许是朝鲜半岛。”

据介绍,我国的海上丝路大致有两个方向:其中之一是由今广西、广东、福建及浙江一带的港口出发,目的地是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等地;而我省沿海各市是在另外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上,即由渤海湾及东部沿海海口出发,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三道岗沉船的发掘为考证这条水上丝路提供了新的佐证。

营口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盖州西河口村汤会财处获得了一条沉船线索:在西海西河口西南方向有一艘古代沉船,是五桅杆的红头木帆船,载重约100吨左右。初步判断其为国内船只,主要从事南北方之间日用瓷器、粮食、木材等货物的运输。

营口市盖州九垄地镇仙人岛村的老渔民说,五六十年前,在仙人岛的海里发现过一根柱子,据说那应该是一艘古代船只底部的柱子,这条船很可能是一艘三桅木帆船,而且很可能是一艘商船。到目前,营口市已至少发现了11处古沉船的线索。这些船的年代以明、清时期为主,清代居多。

大连市金州地区的群众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多年来,渔民从海上捞到文物后一般都会主动送到金州博物馆。该馆的工作人员徐建华告诉记者:“渔民从海里捞上来的瓷器以元代的居多,有龙泉窑系的,也有磁州窑系的。”

“从元代瓷器频频‘出水’这一情况推断,金州沿海水下肯定会有元代的沉船。”徐建华说,“这些沉船和水下文物可以证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形成了非常明确的商业航海线路。”

专家谈水下考古和文保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田立坤:

我省有2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文化交流发生的很早,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使有些航船在没有到达目的地时就沉没海底。

这些沉船与陆地上的古遗址、墓葬一样,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重要文化遗产。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只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之一,全民族保护文物意识的增强,才能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地长期保护。水下文物保护更是需要依靠广大渔民,这次水下文物普查中发现的许多线索就都是由渔民提供的。

目前我省水下文物保护与陆上文物保护任务都十分艰巨,古遗址、墓葬被破坏、盗掘的事时有发生,严重地威胁了文化遗产的安全。有效制止、严厉打击这些文物违法、犯罪行为,是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紧迫任务。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辛占山:

水下文物遗址的考古发掘要受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水下考古发掘活动对人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很高,适合年轻人去搞。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曾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水下考古发掘队伍,在我省海域范围内进行过一次水下考古活动。由于我们北方的气候原因,再加上当时的装备水平有限,因此,那时适宜水下考古发掘的季节只有夏季。就是在夏季,也只是6月份的那么20来天的时间适合潜水。考古人员要潜入水下,对水下文物进行定位和测绘,水下能见度本来就比较低,大海平静的时候还好些,一旦遇到风浪较大的天气,海底泥沙被风浪搅浑,再想凭考古人员的肉眼去给文物定位、测绘,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那次水下考古连续进行了好几个夏天才完成。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建宏:

对水下文物保护的原则,就是原址保护。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原则,除非是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或者说不法分子猖獗的活动影响了重要文物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才需要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以后,才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抢救性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