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花果山在哪里:对话。朝台孤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57:49

这是一次旅行,又不仅仅是一次旅行
这是一次心灵全程参与的行走
这是一次心灵的朝觐

(一):寻找安静的心
厌倦了,空虚了。。。在这样的时刻,在生命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吐纳呼吸的时刻,我知道,流浪的心又在呼唤;上路的时刻,又到了。
我没有选择流浪,流浪选择了我。
我知道,是我自己的内心云烟迷乱。树欲静,风难止,我无法让自己真正静下来。手头一直放着一本书,梭罗著的《瓦尔登湖》;译者徐迟在为这部书写作序言时,却迁迁延延屡次中断,前后用了几年时间才算完成。他自己说:“一连几年,人事倥偬,新序一直都没有写出来。为什么呢?……是我的心没有安静下来。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本《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原因就在这里:我的内心云烟迷乱。
漫漫朝台路,也只是你一个人的路。这是一条朝觐之路,你最终朝觐的将是自己的心灵;这也是一条自虐之路,你必须通过考验肉体来追问自己的灵魂。你不管是独自上路,还是结伴同行,朝台注定将是孤独之旅;因为这是一条心灵的旅途,一个人只有在真正的孤独中才能够面对自己的心灵。只有孤独,才能够拷问心灵,并最终成就心灵。
【对话】案头放着《瓦尔登湖》,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们都没有去读?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静的感觉。读书随处净土,为什么我们不走进书里去找?因为我们觉得那样的安静太理想。译者说:梭罗是逃脱了概念和归类的,而我们逃不脱。所以,我们一直在找安静,可是瓦尔登湖那样的安静是梭罗的,不是我们的,我们的安静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寄情山水,不过求得片刻出世之欢,回到现实里,继续云烟迷乱。不是我们想不开,是这个社会对自己肯定太不容易。没有内心的平和,哪里来的安静?没有欲望一定程度的满足,哪里来的平和?除非大彻大悟,除非。。。安静,难道真的在风烟俱净之后?
■ ■ ■ ■
(二):日出时刻
天色愈加明朗了,谷底飘渺的青雾已如朦胧的白纱一般了,但太阳却迟迟未出。。。。 我看着这些等待日出的人们,捕捉着他们脸上那混杂着渴望、紧张和焦灼的神情,忽然觉得,这是极其动人的一刻,这是极其动人的一幅画面,这也是极其动人的一座巨大的群体雕塑。我感觉眼前的一切就像是这样的一群人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时刻而进行的一场行为艺术,它具有着某种宗教仪式般的崇高而神圣的意义:在这一刻,他们在为自己内心的光明祈求出路。。。
我不是宗教徒,我不曾体验过宗教热情被点燃后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但在那一轮红日钻破云层冉冉而升的时刻,我的内心也顿时充满了金黄色的纯净的光辉。我愿意相信,那种心灵被照耀的静穆澄明,距离宗教的境界,应该不很遥远了。
【对话】天地间的大美,常常能唤醒人一种近于庄重的情感,也许当人跳出自我,才会体会到一种更加开阔的境界。我觉得当一个人的心灵能和自然有所感应,而不仅仅是眼睛的时候,人就打开了一扇更深沉、更厚重也是更广博的精神境界之门。当我们懂得了敬畏自然,我们就有了天地意识和生命意识,这种意识有助于我们时时超脱出自我的园囿,得片刻的空静澄明。虽然从宗教的层面这还不足以让我们觉解,但是一定程度上是种开释吧。。。
■ ■ ■ ■
(三):红尘难舍
日出时候,听到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观日的人群里,夹着几个穿黄布僧袍的僧人,都是十八九岁的样子,面容清秀,眉宇间挂着聪慧与平静的神情,但依然感觉稚气尚未脱尽。我身边一位中年女游客试探性地询问其中的一个:
“你家乡是哪里的?”
“既出家,便无家。家都没有,何来家乡?”
“你真就不想家吗?”
“若要想家,何须出家;既已出家,何来想家?”。。。
一个人能够真正看破红尘了断情缘,能够“不带走一片云彩”那样挥挥手转身而去,是需要怎样的慧悟和勇气,并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啊!
红尘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可以让顽石动心的境地。《红楼梦》的故事,你也不妨看做是一块顽石漂泊红尘的传奇。那块被娲皇弃置在青埂峰下的顽石,原本远离尘嚣无所知心,但一经闻知了红尘中的种种繁华富贵,便“不觉打动了凡心”。曹雪芹点的真是透彻,说这块顽石“凡心已炽”,至于“不可强制”,于是,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化而幻形入世,身堕红尘,去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这是宝玉的前身与来历。
于是,就有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风月情浓、怀金悼玉的故事。其间的冷暖苦乐,宝玉自知。
所以,“宝玉出家”便成了水到渠成的结局。在飘雪的黄昏,在船头的雪影里,宝玉对着自己人间的父亲倒身四拜,然后飘然而去。
好一个“飘然而去”。入得深,方能悟得透彻;悟得透彻,方能解脱的轻松决绝。宝玉深谙红尘三味,所以,他的出尘离家便有了彻悟后决然洒然的轻盈。宝玉出家了,我们也不妨说,宝玉结束了漂泊,“回家”了。
没有能够入得红尘,深味红尘,却妄言看破红尘,我觉得,是彻头彻尾的自欺欺人。
生活中有太多的未知和疑惑,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探究,。。。需要关心的,恰恰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该如何引领它走出乡愁,我们该把它安顿在何处。
我知道,我是热恋着红尘的;我并不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看破红尘,我也不会去做任何的尝试;被看破的世界,就如被揭开谜底的魔术,也许了无趣味。甚至可以说,我拒绝看破,我愿意在至俗的红尘世界,去承受涅槃的烈火。
【对话】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而精神之丰富,源于我们深入人生的程度。人生的困苦、人生的无奈、人生的甘美,我们只有经历才能体味。与世无争、绕道而行,或许我们避开了许多苦恼,而我们得到的快乐也是清淡的、乏味的。 所以我主张人要先入世、再出世,不入世、谈不上出世,不深入、谈不上超脱,因为你压根就不知道人生真正的样子,只是轻描淡写了人生。何如认认真真、斤斤计较地活一回,尽管苦、尽管累,但历寒知春暖、品苦方觉甜。 就如,一杯苦茶总胜过淡漠无味,一场悲欢总胜过哀乐两忘!”
■ ■ ■ ■
(四):这样一座山
你尽管站在五台山的顶峰,却丝毫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它就是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和周围的山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它没有高标特立,邻近的山也不显得低矮拱伏,它们平静地呆在一起,平等的矗立着,不卑不亢,相看无厌。
这些山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易,它和你曾经走过的一些山是那么的不同,巍峨的太行、高峻的泰山、奇险的华山以及秀美的黄山,这些山都使你不得不去仰望,去兴叹,去赞美;而在这里,这些连绵起伏望不到尽头的山峦却让你平静的连自己都感觉惊奇。这里没有蜿蜒奇险的山路,也没有高峻挺拔的山峰,你会觉得它自己并没有想着要刻意成为一座山,它们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一座山,一座充满力量和内蕴的大山。
但你已经感觉出了这种力量。你的一步一步的跋涉,你的双腿的持续的疲惫,你的每次想坐下来多休息片刻的欲望,都能让你感觉到一种含蓄而不露声色的力量,一种内敛而不事张扬的力量。
这样的一座山,你心生仰慕,同时也感觉亲切。
你在想,这样的山,才是一座自己想靠近的山,一座想与之比邻而居的山。
【对话】想起余秋雨的一段话:成熟是并不陡峭的高度,成熟是无须声张的厚度。我在想,这样的人一如这样的山,让人想靠近,让人想比邻而居。而那些吸引我们的,或许也正是我们想成为的。当一座山,不以雄险居奇,山,厚重了;当一个人,不以外在而荣,人,沉淀了。。。
■ ■ ■ ■
(五):飞鸟经过的天空
一步一步,心拖着身体,终于站在了西台顶上。。。 站在台顶,我用目光搜寻着我们走过的路。尤其是从北台到中台再到西台这一段路,它们在苍茫之中,执着地蜿蜒着,坚定地伸展着,它们就像是遒劲有力的线条,就像是厚重沧桑的笔墨,在这长天大地之间,书写着生命的轨迹。
这样的一条路是冷峻的,它鄙视世俗的机巧,它连续的崎岖和坎坷,弯折和起伏,拒绝着傲慢的车轮和红尘的浮躁;它也用汗水、疲惫、困倦、酸痛甚至眼泪绝望崩溃来考验来磨砺行走者的体能和毅力。
这样的一条路是纯粹的,不需要任何的整饰,它甚至简单得有些粗野,粗野到逼使每一个经过者必须服从路的法则,它毫不通融地卸掉你世俗的权位、荣光,以及任何可能的倚靠,它逼使你只能倚靠自己。
这样的一条路是孤独的,它能读懂寂寞,他能读懂和它相依相伴的大山,能读懂秋天的枯草和狂劲的风,能读懂冰封雪盖的苍茫与冷寂;自然,他也能读懂那些苦修的僧人和带着心灵上路的孤独的行者。
我曾多次回望身后,空旷的山,寂寞的路,没有身影,没有脚印……
泰戈尔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我知道,在这大地的笔墨里,也已经融进了我们行走过的足迹。
我也坚信,行走的人,可能会迷失路径,但绝不会迷失方向。
【对话】这是一条艰苦的路,因为它遥远、因为它坎坷、因为它曲折、因为它起伏。。。但是,如果沿途有变幻的美丽的风景、前头有光明的可见的顶峰,这条路就不是一趟苦旅。有些时候,我们所体会的苦,不是身体的劳苦,而是内心的哀苦。因为使我们累的,是单调、是重复、是无望、是麻木,这样的路,才是真正的漫漫长路;人生如果走在这样的路上,才是真正的苦旅。幸好,我们走在一条用心引领、用心丈量的路上。。。
■ ■ ■ ■
(六):走在崩溃的边缘
在朝台的路上,濒临崩溃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肉体和心灵的最后较量。。。
那条秀美如画的路,对于极其疲惫的朝台者来说,既是一条漫长的山路,也是一条修远的心路。。。行走在崩溃的边缘,依靠的,不是体能,而是精神;行走的,不再是肉体,已经是心灵。行走者的精神是可贵的,行走者的心灵是平等的。
在心灵的行走中,只需要心灵相随。
也许,只有在濒临崩溃的行走中,我们才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心,也更容易认清自己的心;在拒绝崩溃的行走中,我们才能更真切地感觉到肉体对心灵的臣服,心灵对肉体的胜利;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也才能感觉到心灵摆脱肉体羁绊后的自由。
在这样的行走时刻,在自我心灵归来的时刻,泰戈尔早已为他奏响了献给凯旋者的诗歌:
“谁如命运似地催着我向前走呢?”
“那是我自己,在身背后大踏步走着。”
【对话】“ 为什么是行脚,而不是旅行?因为山山水水不是目的,即使我必须经历它们,而且我也绝对不会错过一次尽情的浏览。但是当借阅了别处的风景与人生,再借问了他人的领悟和实证之后,最终需要穿越的,是我自己内心的沟沟壑壑,需要找到的,是心灵的暗礁与险滩。”是的,带着心灵上路,带着寻觅上路,就是走在一条心灵朝觐的路上。。。
■ ■ ■ ■
(七):狮子窝之夜
在心灵与肉体的鏖战中,心灵终于破茧而出,变得自由而强大。
自在的心胁迫着疲惫的身躯,大踏步地行走在松林掩映的路上……
在朝台路上,我们多次遇见磕长头的朝圣者,他们同样是在用自己全部的肉体和灵魂来表达自己对神佛的虔诚。生活在不同空间,心怀不同信仰的人们能够真正理解对方吗?我不确定。我内心确实怀着疑问,他们以这样的在世俗人看来几近极端的方式走在朝圣的路上,是在寻求自我的救赎吗?是在祈祷神佛的眷顾吗?他们是把生命的幸福寄望于来生吗?同时,我也不免追问自己,我们这样的行走在路上,又是为了什么呢? ',2)">
【对话】有人说,未经怀疑的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我在想,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呢?信仰不是与生俱来,所以,人可以有宗教没信仰;但是,有一种信仰虽非与生俱来,确是根深蒂固从不怀疑的,比如磕长头朝圣的藏民,孰是孰非,很难说清。我一直不承认未经生活就青灯古佛修行的,我觉得一个人未经生活心都没发育还谈什么修心?想来信仰这条路上,也是鱼龙混杂;今生来世,也是见仁见智。人说,老年人是神秘主义者,我想必然,世界太深奥也太深微。。。
■ ■ ■ ■
(八):与风景同行
山坡上,远远地坐落着一个村庄,村子不大,房屋整齐而错落,就像用灰白色的积木块搭好的作品。它铺开一片舒缓空旷的山坡做了画布,涂抹上生气荡漾的绿来做了底色,然后,把自己摆在那里,再添上几排新绿招展的白杨一点缀,于是,一幅画就画好了,一首诗就作成了。
其实,一路走来,视野所及,又何处不是画?何处没有诗呢?东坡讲得好:“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妙就妙在这个“闲”字上,“闲”是什么?我觉得闲不是懒散,不是无聊,而是心灵摆脱俗累之后的自在与欢乐;人生之累,在身劳心苦,尤以心苦为累之最,心一旦堕入累与苦,便易耳目闭塞,心性蒙尘,便与“诗意栖居”渐行渐远了。反过来,能够解放心灵,得闲之趣,入闲之境,便可以“从心所欲”,有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心之所喜,心之所乐,于是,虽然长路漫漫,但时时处处,都会风景无边。与风景同行的生命,将不在寂寞孤单;与风景同行的身影,本身已经是一道风景了。
【对话】周国平说,闲适里有一种神性。我想,闲适里有一种自得。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 ■ ■ ■
(九):安静的心
我是带着寻找安静的心,踏上旅途的。现在,我的孤旅已经走过了一程,我自问:我找到安静的心了吗?我的心不再云烟迷乱,而变得清澈宁静了吗?我不奢求一劳永逸的答案,我只希望自己能在孜孜不倦的思索中去接近可能的答案。
安静不该是一个固定的地点,像一座峻拔的山,一片荡漾的湖那样,等待你的造访;安静也不该是阿里巴巴藏宝的秘洞,会有一句“芝麻开门”的咒语来打开那紧闭的石门。
安静不是万事高挂概不关心,那样的生命过于冷漠;安静不是看破红尘超然世外,那样的生命未免无趣。安静也不是静止,生命生生不息,应该像燃烧的火焰,焕发着持续的光热,而静止的生命就仿佛是余温尚存的灰烬。
安静无法外寻,只可内求;安静的种子已然静静的栖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区别在于我们能否给它提供适合的阳光和土壤,能否用生命的甘露把它唤醒,让它发芽生长,茁壮成能够在我们心田投下一片绿荫的大树。
风吹幡动,幡随风舞,这是一幅极具隐喻的画面,它的背后隐伏着喧哗与骚动。六祖禅师点的透彻: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这是一种躁动,炽热滚烫,有着能够将自己灼伤的温度。
安静的心应该清凉如水,是明澈深邃的湖。朱子讲得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就是这一方净水,宁静而澄澈,涤除了燥热与渣滓,方能烛照万物,洞明世事;方能与天光云影为伍,与清风明月为伴。 ',3)">
“万物静观皆自得”,于是,安静的心便有了理性之美,便生长出积极的生命状态。它会主动的伸出感官的根须,去听,去看,去嗅,去尝,去触摸,去感知,同时,它也伸出思维的触角,去甄别,去分析,去判断,去选择。再这样的过程中,就有了一个人的趣味、爱好、涵养、境界等;就像一块冰冷的岩石剔去多余无用的废料而成为一件展现生命之美的雕像一样,经过理性雕琢的人生便会焕发出艺术的隽永的气质。
生命永远处在动态之中,但动态的生命又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形态。。。。我觉得,安静的心不仅不会是静之态,反而会呈现出了真正的动之美,是动态生命的高境界;它借助理性之力解放了生命,从而赋予生命以灵动之美,力量之美,自由之美。
当我们带着安静的心与这样的美同在时,我们便接近了庄子所追求的逍遥之境。
【对话】动——衡——静,我认同这样一个过程,动是生命的自我实现,衡是理性的自我择选,静是内心的井然有序。史铁生有句话,对我颇有触动。他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我觉得,安静也无需寻找,安静也在路上。。。 一趟旅行,九篇心迹。同行者众,因何言孤?盖旅途中融入了对生命、对自然、对自我的感知和体悟,精神游弋于行旅之上,独步于红尘之外,所得已非目之所见,自成一番风景,渐入一花一天堂的境界了 。

【文字节选/像风一样】
【对话/静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