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后传网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54:02
摘要: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应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首先,在备课时挖掘德育目标,确定德育重点。备课时教学常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日常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在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只重视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而忽略了情感,即德育的培养。鉴于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挖掘德育目标,确定德育重点,这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实施德育教育。可以说,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实施德育教育的绝好材料,围绕在备课中确定的德育目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德育教育大有文章可做,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1、在介绍课题和简介写作背景时融入德育教育。比如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为了更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课前应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身世及当时所处的背景,再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借助优秀人物的优良品质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应带学生对反面人物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对丑恶的批判和摒弃。以《再塑生命》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海伦的人物形象,海伦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最后成就了自己一番事业。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之前,可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先进行点拨,再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谈一下感受,看看自己是否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像海伦一样坚持不懈。在师生的一番讨论之后,学生必然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主人公精神品质的强烈影响。       3、环境描写中也存在大量德育要素。语文教材中包括大量的记叙文,是记叙文就一定有人物和环境,人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所以,环境描写必不可少,它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宋濂就写到当时自己求学的环境之艰苦:“家贫,无致书以观”,“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甚至“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在如此艰巨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卒获有所闻”,再对照自身实际,学生就更能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体会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爱国主义的德育目标就得以实现了。       4、归纳中心思想的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最直接的德育教育。每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意图,或反映社会现实,或说明事理,或抒发情感,或倡导某种积极精神。因此,学生在归纳中心思想的时候,就是收获德育之果的时候,能感受至深,体会至切。       接着再具体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德育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被放在首位,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旨。语文学科富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如《艰难的国运于雄健的国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命运的进程及史路,体会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类似的文章还有《最后一课》、《七根火柴》以及《土地的誓言》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课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中又以留守儿童为主,生活和教育条件优越的同时,也滋生着他们个性强、突出自我、骄纵任性、孤僻等特点,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最为严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感念。《斑羚飞渡》就是一篇很好的教导文章: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在斑羚群被逼上悬崖,进退两难时,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能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又如《老王》一文,教师可以先确立“关爱不幸者,培养善良的人格”的德育目标,在教学中围绕老王的善良和作者的善良来展开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行动起来,去关爱、帮助不幸者,学会与人为善。       四、语文教学中的个人品行修养教育。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又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很有帮助。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只要用心发现,就会将许多德育的内容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这不仅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更富有内涵,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             2001年7月2、《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